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4947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3Word下载.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3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3Word下载.docx

①人在欲望的纠结迷离与现实的生活境地中挣扎,在外界喧嚣纷扰与内心宁静悠然中穿梭。

孤独便如花开的幽香________漫溢,透射出人性之光。

②台湾高尔夫球女将卢晓晴今天击败各路劲敌,夺下日巡年终赛的冠军。

她坦言,过去曾一度________,但大家的陪伴,让她坚持下来,并在今天展现成果。

③“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必将谱写出新的精彩篇章,澳门也将好戏连台,唱得韵味________惹人醉。

A.寂寞  彷徨  漫长

B.寂寥  徘徊  悠长

C.寂寞  徘徊  漫长

D.寂寥  彷徨  悠长

寂寥:

寂静、空旷。

寂寞:

孤单冷清;

清静,寂静。

此处用“寂寥”更合适。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用在此处合适。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悠长:

长;

漫长。

漫长:

长得看不见尽头的(时间、道路等)。

此处用“悠长”更合适。

D

3.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B项,应在“心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

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

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

A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间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雨巷》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独行者在雨巷中的徘徊,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给人朦胧美感的象征性意象。

A项,成分残缺,在“诗人魏尔伦”之后加“的诗”;

B项,“担当”“文化精神”搭配不当;

D项,语序不当,“独行者在雨巷中的徘徊”应改为“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

C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对诗的意境就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

①意境的创造,

②意境的形成,

③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

④它的全部奥秘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⑤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

⑥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

A.④③①⑥②⑤B.④③②⑥①⑤

C.③④②⑥①⑤D.③④①⑤②⑥

关注语段的内容和六句话之间的关系。

语段主要表述意境在诗歌中的作用,六句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意境的内涵、意境的形成、意境的创造等。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解释一个概念应该是先下定义,然后写其形成和创造,故正确的顺序为③④②⑥①⑤。

[语段鉴赏]

(一)阅读《再别康桥》,完成7~9题。

7.下列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轻轻的走”“轻轻的来”“轻轻的招手”,诗的开篇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来修饰动作,不仅生动地再现诗人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更表达出他来去时不愿惊动自己深爱着的康桥的心情,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溢于言表。

B.“悄悄的走”“悄悄的来”,诗的末节用两个“悄悄”与首节的三个“轻轻”相呼应,两个诗段不仅词语对仗,且节奏相同。

整齐的诗句,优美的音韵,可以融入诗人更多的离愁别绪。

C.诗篇首尾二段起呼应作用的,还有“云彩”这一意象。

云彩本是无情物,这里早已诗化了。

“轻轻的招手”,似乎欲同它话别;

然而,又“挥一挥衣袖”,决计“不带走一片云彩”,两个细节,生动地说明诗人对康桥的留恋。

D.“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似乎已忘记他要“再别康桥”,反倒撑起长篙随意地要到更深的青草中寻梦。

这种宕开笔来,不从正面写别情的写法,更有一番情趣和魅力。

E.该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河畔金柳、波光艳影、青荇、柔波、浮藻、星辉、夏虫等物象,创造了一种优美宁静的境界和依依不舍的氛围。

B项,首尾两段,节奏相同,遥相呼应,但词语并不对仗;

E项,描写物象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BE

8.本诗首节和末节在节奏上相同,在语意上相似,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体现了徐志摩主张的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从而使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9.“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

“甘心”二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强烈,又缠绵!

(二)阅读《雨巷》,完成10~12题。

10.下列对《雨巷》一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B.《雨巷》中有两个非常美的意象,一是雨巷,二是丁香。

雨巷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

C.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D.《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诗句的停顿没有规律。

诗句的停顿有规律。

11.把“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直接改成“消散了她的颜色、芬芳、眼光和惆怅”,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消了”“散了”“消散了”很好地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失的嗟叹和无奈。

同时,这些词语于统一中富于变化,把诗人那难以言表的哀怨、彷徨的心情抒写得含蓄隽永而又淋漓尽致。

12.对“丁香姑娘”,第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逢着”,最后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飘过”,诗人为什么这样安排?

与第一节相比,最后一节用“飘过”强化了丁香姑娘倏然而过的感觉,象征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无法走近,其中隐含着作者孜孜求索的执着精神和“凄婉迷茫”的绵绵哀愁之情。

强调诗人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随堂练笔]

13.《雨巷》和《再别康桥》两首诗中,诗人赋予客观事物以自己的主观情感,或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或直接以其为自己情感抒发的对象,这些意象使诗歌含蓄细腻,意境动人。

面对月亮,你有哪些独特感受?

会产生哪些联想?

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情感,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夜,阴云密布,我明明知道今晚无缘与月相逢了,但还是期待着,默默地期待着。

夜的黑色的巨大翅膀,遮住了月光的皎洁,遮住了月亮的笑脸,我知道,我能猜得出,月亮就在它的背后,同样怀着痛苦与无奈。

我长长叹了一口气,等待和无奈不仅是一种心情,也是生活中的真实,真实和心情相距并不遥远,只隔着薄薄的一层想象。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语言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分)(  )

①在媒介融合时代重提“内容为王”,意味着用海内外更大快人心的话语方式和呈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②记得少年时代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位家族先辈译著时,年少的我如饥似渴地吞吐着书中的文字,含英咀华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目前当务之急是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解除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后顾之忧。

④多少人溜之大吉,只为见到爸妈,吃一口家乡菜;

多少人为了一张车票过关斩将,只为了一个字——家。

⑤中国的人口发展轨迹与韩国、日本相似,只不过滞后10~20年,我们应当研究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⑥我们要按照改革方案,走出驾轻就熟的陶醉,打破坛坛罐罐的迷恋,摆脱得失进退的忧心,勇敢投身到这场引领未来的变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⑤⑥

①大快人心:

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对象误用,这里可用“喜闻乐见”(形容适合人们兴趣;

很受欢迎)。

②含英咀华:

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③当务之急:

指当前应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

与“目前”重复。

④溜之大吉:

偷偷地走开,一走了事。

感情色彩误用,这里可用“归心似箭”(形容返乡心切)。

⑤重蹈覆辙:

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⑥驾轻就熟:

比喻对事情很熟悉,做起来很容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5分)(  )

A.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冲破道德底线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B.公众对信息公开有巨大需求,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否则,才不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C.人们只在乎“女排精神”,甚至开始下一届东京奥运会的卫冕,只有郎平清楚,中国女排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D.周有光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有人将他看作百年中国的一个缩影,更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

B.不合逻辑,“否则”与“不会”双重否定,导致与原意相反,可去掉“否则”或把“才不会”改为“就会”;

C.成分残缺,可在“开始”后面加上“憧憬”;

D.语序不当,“将他看作中国的一个缩影”与“戏称他是‘四朝元老’”应对调。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5分)(  )

复兴华夏文化,__①__文化复古,__②__文化更新;

__③__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__④__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__⑤__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__⑥__向国际现代文化的康庄大道勇敢前进。

这就是当前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A.

并非

而是

既要

也要

同时

并且

B.

不是

/

C.

甚至

D.

①~②,③~④都是选择关系,而非并列关系,据此可排除其他选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字。

(9分)

大数据是一种工具。

它告知信息但不解释信息。

它指导人们去理解,____①____,这取决于是否被正确使用。

人们能收集和处理到的数据只是世界上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____②____,所以做出的预测本身就不可靠。

但这也不代表预测就一定是错的,只是永远不能做到完善。

____③____,而是参考答案,只能为我们提供暂时的帮助,以便等待更好的方法和答案出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是否被正确使用”可推测出在它之前有两种相反文意与其照应,所以该填写与前句“指导人们去理解”相反的文意。

②由后句的关联词“所以”推出该空有关联词“因为”,再由后句的“只是永远不能做到完善”推测出该空有“不完美”之意。

③后句的关联词“而是”看出该空有对应的关联词“不是”,从后几句的“参考答案”“暂时”“等待更好的答案”看出,该空应该强调的是“最终答案”。

①有时也会引起误解 ②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完美的信息 ③大数据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

5.泰山中学张广同学从正义路南国书城走出来时,恰好看到马路对面公共候车亭有位老人突然倒地。

当他赶到老人身旁时,发现老人(女性)昏迷不醒,情况危急。

张广马上给警务中心(110)、救护中心(120)打了电话,并守护在老人身旁等待救助。

医生到场开展救护后并将老人送到市人民医院就医。

警察从老人身上手机的通话记录中发现:

老人40分钟前与“儿子”通过电话。

请你以张广的名义分别给警务中心、救护中心各打一个应急电话,再以警察的名义给老人的“儿子”打一个电话,向各方面简要报告事情的经过。

每个电话内容不超过40字。

(1)110吗?

正义路南国书城对面公共候车亭有位老人倒地,请救援。

(2)120吗?

正义路南国书城对面公共候车亭有位女性老人昏迷,请救护。

(3)我是警察,你妈在南国书城对面公共候车亭昏迷,请你马上赶到市人民医院。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12分)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6.对本诗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

A.诗歌所写的“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朦胧而虚幻,可见诗人对未来感到希望渺茫,内心极为怅惘。

B.第一节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E.这一首《偶成》,诗人不经意间在凌空而来的灵感冲动下下笔成文,却也从侧面让我们瞥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A项“朦胧而虚幻,可见诗人对未来感到希望渺茫,内心极为怅惘”不当,从诗中“灿烂的微笑”“决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等词句理解可知作者对光明的未来充满信心;

D项“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分析不当,诗人是乐观的,他“坚信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AD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可结合创作时间和诗中“梦”“古旧的凝冰”“灿烂的微笑”“决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等词句理解“梦”表达作者对光明的呼唤和对抗日胜利的坚信。

通过抒写灿烂的笑容、明朗的呼唤这些“梦”会像花一样重开,来表达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15分)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

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

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

他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

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

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

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

梁实秋晚年回忆说:

“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

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

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

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

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

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