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1246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种“因事说理”的认识论,是符合朴素唯物主义的,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㈢师生共同探究第四段。

  1.齐读课文,并积累文言词语:

实词(道、学者)、虚词(其、之)、特殊句式(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本段与首段有怎样的关联,由于仆碑而引起了哪些联想。

本段与篇首相呼应。

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

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很精辟。

  本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㈣师生共同探究第五段。

通假字(父fǔ——甫)

  游记常用的格式:

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板书如下:

  碑碑仆倒,文漫灭“华”“花”音谬→铺垫【深思而慎取】

  ↓

  洞{前平旷记游者甚众(略)

  (特点)→借景喻理(成功:

志力物)

【尽志无悔】

  {后窈然甚寒至者少(祥)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二、写法探究:

即事明理的文章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点是什么?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记叙只是一种铺垫,为道理的阐述张本。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景不作详尽描写,可一挥而过;

写感受,却要步步深入,不惜笔墨。

  3.自然之景与人生之理巧妙融合:

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即事的感受中使自然之景与人生之理巧妙地熔于一炉。

  三、小结

  《游褒禅山记》名为游记,却对褒禅山、华山洞的景色却不作具体详尽的描写,头段中用大半文字写与华山的“华”字直接有关的内容为后文说明“深思而慎取”的必要性预下伏笔。

第二段写前后两洞更是详略分明。

后洞较详着笔,以便为后文“非有志不能至也”这一观点提供依据。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段,重点阐明“尽志无悔”的道理。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写感受,精辟入里,耐人寻味。

  三、全体背诵第3段。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各题。

尤其是第三题。

  2.作者十分看重“尽志无悔”,现在我们常说:

“有志者事竟成“对此你有何看法?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之“诵读·

积累·

趣味”

  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为了教得踏实、放心,大多老师都会大量地讲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甚至有的还逐字逐句翻译,否则也一定会要求学生背诵译文。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教文言文,笔者在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以及广泛地吸取专家、名师的课改经验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例——诵读·

扎实

  这个教学设计是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认为,课改就是改课。

作为课改的一线教师,只有将课改落实到课堂上,才能将课改改到深处。

因此,尝试新颖、实用的教法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做到的。

以下我以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10课《游褒禅山记》为例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对文言文教学的看法。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第2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

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

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

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

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教学活动

  一、启——导入课题

  师: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

  检查预习成果:

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

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

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

  补充提问:

  

(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

游览了两个地方:

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

  禅院→仆碑→华山洞→仆碑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

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

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①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

(有碑仆道)

  上刻什么字?

(花山)

  ②华山洞有二洞。

其前洞情况如何?

(平、旷)

  前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如何?

(众)

  其后洞情况如何?

(高、寒)

  后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又如何?

(少)

  ③王安石一行人在洞中又有什么经历?

往洞里走愈(深)愈(难)其见愈(奇)。

而随洞深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

  ④在游洞过程中,有怠者呼“不出,火且尽。

”当时力尚足,火尚明,王安石随怠者出后,他又有什么表现?

(悔随之出)。

  三、转——说理记文

  主问题:

在这样的游历经历中,作者感悟了什么道理呢?

  次问题:

  

(1)作者是如何将文章从叙事转为议论的呢?

通过“于是余有叹焉”。

  

(2)作者“叹”的是什么?

作者又为什么叹呢?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2作者有力足火明却游而未尽,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不悔”?

  1、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到达目标)

  2、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尽力却没到达目标)

  (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志、力、物首先要有“志”;

虽然有失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

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

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5)作者出洞又遇仆碑,此时他论说了什么道理?

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四、合——叙议结合,结构严整,思想深刻

  1、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

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

作者又是如何论说华山洞的经历的?

游览顺序和说理顺序一一对应,叙议结合,行文严谨,首尾呼应。

第三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说华山洞的经历。

  2、作者本文中一共论述了两个道理,请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区区一篇游记中论说这些道理呢?

  补充材料:

从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罢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

同时王安石同欧阳修交好,主张古文革新,反对当时诗歌文章浮华的弊病。

  1、作者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他主张改革的远大理想,并指出,要达到这远大理想必要有志、物、力;

倘若条件齐备却没有达到理想,作者“无悔”。

以文言志,表明作者改革的决心。

  2、又在途中遇仆碑,想起文坛流弊,指出学者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第3篇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晓游山小事,明“尽吾志”之理。

  探究本文怎样即事明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㈠询问了解课前预习的情况。

  1.齐读课文,营造课堂气氛,同时整体了解预习情况,再次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2.询问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从而筛选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文字晓畅明了,因而学生容易读懂中心;

但作者在即事明理中如何选取游山小事对学生来说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

所以说,探究其方法有一定难度,而明白其中道理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㈡朗读、范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教师范读课文。

  二、课文探究

  ㈠解题

  1.“记”的意思是什么?

  2.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一些“记”体文章,这些文章可分哪几类?

  3.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课前印发的资料,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记"

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记政论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2.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一些“记”体文章,这些文章可分为五类:

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记政论。

  记游:

《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

  记事:

《五人墓碑记》

  记亭台楼阁名胜: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记物:

《核舟记》

  记政论:

《病梅馆记》

  3.这类文章的特点是:

随手记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情感真实、自然,不刻意为文,也不取媚于世俗。

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作者颇费功夫:

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叙议结合,因事说理;

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

  ㈡中心观点

  1.“后洞与前洞相比”的用意何在?

首先,后洞与前洞相比,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而且“入之甚寒”,只能拿着火把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

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中就有人出现了倦怠情绪,在他的提议下,大家未尽游览之乐就走了出来。

当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在可以继续前进的前提下却半途而废,这就说明了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

  2.“非有志者不能至”的观点在当今演化为怎样的说法?

“有志者事竟成”改为肯定的说法(强调必须有志)

  ㈢师生共同探究第一、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

实词(舍、名、道、侧、深、穷、见、至、明、极、十一)、虚词(其、之、于、以)。

  2.“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此句为什么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应该着力探究)

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

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着重强调,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是有意安排。

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不深思而慎取的现象发表议论,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

  3.前洞与后洞的环境特征有什么不同?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

后洞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

  4.作者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用意是什么?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

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碑碑仆倒,文漫灭“华”“花”音谬→铺垫

  (特点)→借景喻理

  ㈣朗读第一、二段。

  学生自由诵读这两段,教师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熟读。

  三、作业

  1.抄写全文。

  2.课后尝试背诵第3文。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第4篇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

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

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

起初;

舍:

建房

  2、而卒葬之卒:

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

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

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

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

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

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

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

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

自己;

极: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

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

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

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

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

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1、研读三四五段2、小结本文3、练习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1、于是余有叹焉焉:

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

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

那;

以:

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

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

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