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七章第17讲城市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9287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1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七章第17讲城市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七章第17讲城市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七章第17讲城市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七章第17讲城市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七章第17讲城市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七章第17讲城市化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七章第17讲城市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七章第17讲城市化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高考导航第七章第17讲城市化Word文档格式.docx

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问题

C: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目前速度

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所处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市

化表

现及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

提示:

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

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如何描述某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所处阶段: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或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城市化速度的快慢;

城市化起步的早晚;

出现的城市化问题。

怎样从城市化水平上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上,70%以下。

      城市化进程的判读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20

世纪

20世纪

50~70年代

20世纪70

~80年代

20世纪80

年代以后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迁往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续 表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再城市化是指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下图显示西欧四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速度。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中1984~1989年处于再城市化阶段的国家有(  )

A.1个          B.2个

C.3个D.4个

(2)促进西欧部分国家再城市化产生的因素有(  )

①传统工业的复苏 ②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④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知,只有奥地利和比利时两个国家处于再城市化阶段。

(2)题,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了西欧部分国家再城市化的产生。

[答案] 

(1)B 

(2)C

(2015·

高考重庆卷)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B.30%~40%

C.40%~50%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

第1题,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时间大约是1965年,此时最上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城镇化水平最高(60%~70%),乡村人口比重最小,为30%~40%。

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其城镇化水平低,但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很快,说明其工业化程度提高。

答案:

1.B 2.A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用书P125]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不利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不合理城市化表现

环境问题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影响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2)生态城市建设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建筑景观

①表现:

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

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市中心以外。

②原因:

城市发展历史不同,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风格已经形成。

(2)影响建设格局

①杭州:

受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形成山水城市。

②北京:

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主要建筑则沿中轴线排列,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③华盛顿:

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城市化对区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区域内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增加城市核心地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化对水循环有何影响?

城市化的发展使降水量增加,蒸发和蒸腾减少,地面硬化使地表径流增大,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6·

河南开封模拟)2015年夏季北京市连续遭遇几次严重的城市内涝。

据此,回答

(1)~

(2)题。

(1)近年来,城市内涝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下列有关城市内涝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地表硬化面积过大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

②城市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易导致降水强度增大

③城市建设导致市区蒸发量减小

④城市管网不完善,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措施对减轻北京市中心区内涝作用较小的是(  )

A.植树种草,建设绿地

B.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C.路面硬化多用渗水方砖增加下渗

D.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解析] 

(1)城市内涝与城市地面硬化、城市“雨岛效应”和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落后有关。

(2)植树种草、建设绿地、路面硬化多用渗水方砖都可以增加地表下渗;

天然的池塘、河道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

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对减轻北京市中心区内涝作用不大。

[答案] 

(1)B 

(2)B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2014·

高考全国卷Ⅱ,T1~T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

据此,完成

(1)~

(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 

(1)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

(2)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答案] 

(1)D 

(2)B

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

第1题,根据图中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柱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

由图可知,林地面积2003年到2009年增加,2009年到2013年减少,故选项A中“林地面积持续增加”错误;

水域面积2003年到2006年有所减少,2006年到2009年有所增加,2009年到2013年有所减少,故选项B中“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错误;

未利用地面积2003年到2006年增加,2006年到2009年减少,2009年到2013年基本上没有变化,故选项C“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错误;

由图可知,自2003年到2013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由此可以推知,该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第2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大,不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

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内的交通线路延长,因此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延长;

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越来越多,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势必会造成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1.D 2.C

高考山东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

完成3~4题。

3.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

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

00B.12:

00

C.14:

00D.18:

00

4.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第3题,根据图中拥挤的路段可以看出,在市区的拥挤最为严重,且出现双向拥挤,在郊区部分地区出现了单向拥挤,可以推断是上下班时间。

根据“靠右行驶”的交通法规可以判断郊区道路中单向拥堵的是进城方向车流,因此判断为上班时间。

第4题,要缓解“钟摆”交通现象,即需要减少郊区居民进入市区,“移业就民”是比较可行的办法,而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会增加城市中心的产业密度,加大“钟摆”交通现象,所以B、C项错;

迁出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不迁走就业岗位,仍然会存在“钟摆”交通现象,所以A项错。

3.A 4.D

[学生用书P126]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图1 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图2 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图3 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1.读图名,明确图像内容

如图1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2.读纵、横坐标,明确图像含义

如图1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为江苏、贵州两省,其图像含义为两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

图2纵坐标分别代表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横坐标代表年份,其图像含义为安徽省不同年份的就业结构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3.读图例,明确各图例的含义

4.读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发展阶段

从柱状图、折线图中的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小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70%之间,后期阶段一般大于70%。

如图1的城市人口比重,2010年江苏省为60%左右,贵州省为35%左右,大致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5.读变化幅度,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根据柱状图变幅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如图1中江苏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快于2000~2010年。

根据曲(折)线斜率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如图2中1985~1990年城市化速度较慢,1995~2010年则较快。

6.读数值变化,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从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速度等方面的数值变化分析比较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如图1,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于贵州省,发展速度快于贵州省。

(2014·

高考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D.10千米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1.问题探究

(1)据图回答,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怎样变化?

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

(2)据图回答,与1990年相比,2010年该城市人口密度变化有何特点?

其原因是什么?

特点:

与1990年相比,2010年该城市距市中心6km以内的区域人口密度降低,6km以外的区域人口密度升高。

原因: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区逐渐分化,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2.信息解读

[标准答案] 

(1)D 

(2)D

(2016·

山西四校联考)读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完成

(1)~

(2)题。

(1)该国(  )

A.自1953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B.20世纪60年代城市数量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2000年以来城市化已步入后期阶段

D.近半个世纪来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

(2)该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有(  )

A.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粮食、花卉等种植比例

B.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

C.信息更加发达,文化观念得到提升

D.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减慢,城市洪水灾害减少

(1)题,读图中城市人口的折线走向可看出,自1953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2)题,城市化扩大,花卉等园艺业比重上升,粮食种植比重降低,故A项错误;

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故B项错误;

城市是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化过程会促进区域文化发展,故C项正确;

城市地面硬化率高,地表径流汇集量增大,汇集速度加快,城市洪水灾害增多,故D项错误。

(1)A 

(2)C

[学生用书P127]

河北省质检)下图示意安徽省1990~2030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及预测。

读图,完成1~2题。

1.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有(  )

A.2000~2010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B.2020~203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

C.2010~2012年城市化速度减缓

D.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最慢

2.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

B.水平较高,发展快

C.水平低,发展慢

D.水平高,发展慢

第1题,注意该图横坐标时间间隔并不均衡。

据图可知,2000~2010年为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

2010~2012年和1990~1995年时间段长短不同,但城市化水平增长数值相近,故2010~2012年城市化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较慢。

2010~2012年与2015~2017年的城市化水平年增长速度均高于2020~2030年,因此D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50%左右),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因此A项正确。

1.D 2.A

安阳模拟)下图为北京和纽约1978~2010年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78年北京以不透水层和植被为主

B.2010年纽约以植被和水体为主

C.1978~2010年北京其他用地比重迅速下降

D.1978~2010年纽约不透水层比重迅速上升

4.北京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热岛效应减弱      B.内涝发生概率上升

C.地下水位不断上升D.蒸发量增加

第3题,1978年北京以其他用地为主;

2010年纽约以不透水层和植被为主;

1978~2010年纽约不透水层的比重变化不大;

1978~2010年北京其他用地比重迅速下降。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不透水层比重快速增加,比重较大,因而会导致内涝发生概率上升。

3.C 4.B

长春模拟)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水平演变过程图。

据此,完成5~6题。

5.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D.持续下降

6.该国最可能为(  )

A.俄罗斯B.美国

C.中国D.英国

第5题,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缩小,城市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说明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所以C项正确。

第6题,据图可知,1965~1975年该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为负值且越来越小,说明其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975~2015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在增大,尤其是1995~2015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呈快速增长趋势。

该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相符,与其他三个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不相符。

故选C。

5.C 6.C

(建议用时:

40分钟)

一、选择题

湖南师大附中期中考试)中国城市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下表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数据。

读表,回答1~2题。

2002年

2012年

年均增长

城镇化率(%)

30.09

52.57

3.01%

户籍人口比率(%)

27.89

35.29

2.38%

举家迁移比率(%)

22.38

20.66

-0.80%

城市建成区面积(km2)

25973

45565

5.78%

注:

(1)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

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

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1.2002~2012年间(  )

A.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慢

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C.城市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2.表格中数据反映的突出问题是(  )

A.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镇土地扩张过快D.环境污染逐步加大

第1题,2002~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进程年均增长率为3.01%,并不慢,故A错;

城镇化率快于举家迁移比率,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B正确;

中国城市化各项指标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增长速度较快,处于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故C错;

从举家迁移比率可知农民工举家在城镇生活的比例很低,故D错。

第2题,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城镇化率,所以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1.B 2.C

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显示,1992~2012年(  )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

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

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

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

4.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第3题,图中只显示人口分布比例的变化,并未显示人口数量的多少,虽然老城区人口比例略有下降,但城市人口总量在逐渐增大,所以老城区人口不一定减少;

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

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远郊区、县区人口数量可能有差别。

选D。

第4题,两城市都位于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在提高,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不断增大,说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应该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选B。

3.D 4.B

5.(2015·

高考广东卷)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