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9287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科医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科医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科医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科医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科医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科医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科医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科医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科医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加强社区的行动

  E.增加医药费用的投入

 

『正确答案』E

  (三)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1.健康促进是健康与环境的整合。

  健康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环境、社会行为、生物遗传、卫生服务等,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政策、经济、法律等方面提供支持性环境。

  2.健康促进涉及人群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不单单是疾病问题,它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教育,强调个体和群体的参与。

  3.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即避免暴露于各种行为心理、社会环境的危险因素,全面增进健康素质,促进健康。

  4.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社会动员。

  5.健康促进工作主体不仅是卫生部门,而是社会各个领域和有关部门。

  【习题】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

  A.一、二级预防

  B.二、三级预防

  C.二级预防

  D.三级预防

  E.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习题】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

  A.健康宣传

  B.健康教育

  C.社会动员

  D.疾病控制

  E.环境保护

『正确答案』C

  四、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

  正确说法---健康促进涵盖了健康教育。

  错误说法---健康促进可以替代健康教育了;

健康促进比健康教育“高级”健康教育比卫生宣传“高级。

 

卫生宣传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内涵

信息+宣传

知识+信念+行为改变

健康教育+政策+环境支持

方法

大众传媒为主

传播与教育结合,以教育为主

健康教育+社会动员+营造环境

特点

单向传播

以行为改变为核心

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对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实施综合干预

效果

卫生知识的积累

知识、信念、行为的变化,可带来个体和群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个体和群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创建健康环境,效果有可持久性

  以碘缺乏病防治项目为例:

  要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共同为实现项目目标发挥作用、承担责任,解决碘盐的制造、运输、销售和消除私盐(非碘盐)等问题,必须运用健康促进的策略。

  要使项目实施的成果能够被群众接受,并真正产生健康的效果,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碘盐的认识,帮助群众掌握正确使用碘盐的方法。

  通过卫生宣传工作向群众传播该项目启动的信息、宣传项目的目标和意义。

  【习题】下列关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相同的概念

  B.健康促进比健康教育“高级”

  C.健康教育比健康促进内涵更广泛

  D.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E.健康教育着重于健康知识的传播,一般不重视人们行为的改变

『正确答案』D

  【习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是

  A.开展健康传播

  B.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C.实施健康干预

  D.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E.提供物质环境支持

  【习题】关于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的关系正确的是

  A.三者的含义一致

  B.健康教育包括卫生宣传与健康促进

  C.卫生宣传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D.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含义相同,健康促进的概念更广泛

  E.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健康促进比健康教育意义更为广泛

第二节 传播及其相关理论

  一、传播概述

  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个人之间,传递新闻、事实、意见信息的过程。

  

(一)传播的分类

  1.人际传播---两人或者多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

  2.大众传播---由职业性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社会信息传递给不特定的大众人群的过程。

  3.组织传播---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4.自我传播---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心理过程。

这是人类进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学基础。

  

(二)传播模式

  1.五因素模式

  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传播过程的文字模式,称为“五因素模式”。

  就是要回答五个问题: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传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2.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

  施拉姆用双向传播模式把传播描述为一种有反馈的信息双向循环往复的过程,为传播学重视反馈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习题】五因素模式的正确表述是

  A.传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B.传者—传播途径—信息—效果—受者

  C.信息—传者—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D.信息—传者—传播途径—效果—受者

  E.受者—信息—传播途径—传者—效果

『正确答案』A

  (三)传播要素

  一个完整的传播活动必须有基本要素的存在:

  1.传播者

  2.信息

  3.媒介

  4.受传者

  5.效果

  6.反馈

  【习题】以下不属于传播六要素之一的是

  A.传播者

  B.信息

  C.媒介

  D.受传者

  E.时间

  (四)传播关系

  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和分享而在传播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称为传播关系。

  建立传播关系必须依靠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共同经验范围

  2.契约关系:

指在传播活动中传播双方相互依存的一种默契关系,传播双方以此来约束各自的传播行为。

(例如---咨询医生与求询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理解的关系)。

  3.反馈

  【习题】传播关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A.共同的经验范围、契约关系、反馈

  B.共同的经验范围、交流时机、反馈

  C.共同的经验范围、交流时机、契约关系

  D.交流时机、契约关系、反馈

  E.交流时机、契约关系、回复

  二、人际传播

  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的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

  主要通过语言来完成(非语言---手势、动作、表情也可)。

  

(一)人际传播形式

  1.个人与个人之间---咨询、劝告、交流。

  2.个人与群体之间---讲座、报告、演讲。

  3.群体与群体之间---讨论、座谈。

  【习题】以下各项属于人际传播的是

  A.通过广播发布消息

  B.在报纸上刊登广告

  C.在电视上做广告

  D.出版书籍

  E.医患之间就健康问题进行探讨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1.简便易行,不受机构、媒介、时空等条件限制(最基本最常见)。

  2.反馈及时,充分交流,可以提高传播效果。

  3.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传者情况随时调整传播策略,充分运用和发挥传播技巧。

  4.与大众传播比较,人际传播速度慢、信息量小,在一定的时限内没有大众传播覆盖面广。

  5.传播信息容易走样。

  【习题】社会传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是

  A.自我传播

  B.组织传播

  C.网络传播

  D.人际传播

  E.大众传播

  (三)人际传播的技巧(提问技巧、反馈技巧)

  1.提问技巧

  

(1)封闭式提问:

具体,要求对方简短而确切的回答

  例如“您追《原生之罪》了吗?

”、“你喜欢翟萌萌吗?

”。

  封闭式提问适用于收集简明的事实性资料。

  

(2)开放式提问:

  要求对方开放思维回答问题,

  例如“你今天感觉翟天临演技怎么样”、“你经常吃哪些零食追《原生之罪》?

  开放式提问广泛地适用于了解信息、调查研究的场合。

  (3)探索式提问:

又称探究式提问,追索究竟、追索原因,例如“为什么”、“怎么样”。

  “你为什么如此喜欢《原生之罪》?

  (4)诱导式提问:

  又称倾向性提问。

提问者把自己的观点加在问话中,有暗示对方的倾向。

  如“你今天追剧太累了吧?

”,容易使人回答:

“嗯,太累了”。

  在有意提示对方注意某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诱导式提问。

  注意---了解病情、健康咨询等以收集信息活动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此类提问方法。

  (5)复合式提问:

  在一句问话中包括了两个和两个以上的问题。

  如“你经常在晚上的时候看《原生之罪》吗?

你喜欢尹正还是翟萌萌?

  此类问题使回答者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回答,容易顾此失彼,应避免使用。

  2.反馈技巧

  

(1)肯定性反馈:

对谈话对方的正确言行表示赞同和支持。

  

(2)否定性反馈:

对对方不正确的言行或存在的问题提出否定性意见。

  (3)模糊性反馈:

向对方作出表示没有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应。

  三、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

  1.大众传播是间接性传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间接性的(对比---人际传播是直接性的)。

  2.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利用率高。

  3.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具有公开性,负有舆论导向作用,大众传播媒介传出的信息正确或错误,可能使为数众多的群众受益或上当。

  4.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时效性,传播的信息一要新,二要快。

  5.大众传播基本是单向传播,针对性差,反馈差。

  

(二)大众传播的障碍

  1.讯息障碍

  讯息模糊不清(机械性干扰如---广播杂音、影像图像失真;

人为因素干扰---技术水平低、工作态度消极、讯息制作质量差)。

  2.语意学障碍---词意表达不准确。

  3.符号障碍---符号意义的认知缺乏共同经验、对符号与事物本体之间认识距离过大。

  4.心理障碍---受传者接受信息符号时的心理障碍或对传播内容判断错误。

  【习题】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的不足是

  A.传播者、受传者关系的间接性

  B.信息覆盖面广,传播效率高

  C.信息面向整个社会,具有公开性

  D.信息容易标准化和规范化

  E.信息具有时效性

  四、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1.传播效果

  是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情感、思想、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反应,传播活动是否成功,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知识、行为的改变。

可分为四个层次:

  

(1)知晓健康信息(最低层次)

  

(2)健康信念认同

  (3)态度转变

  (4)采纳健康的行为

  【习题】健康传播效果中的最低层次是

  A.知晓健康信息

  B.健康信息认同

  C.态度转变

  D.形成特定价值观

  E.采纳健康行为

  2.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1)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社会习俗、受传者所属的社会群体、社会政治文化氛围、宗教信仰等。

  自然环境---天气、地理等,如雷电对无线电波的干扰等。

  

(2)传播者因素:

  内在因素---传播者的价值观、个人品质、知识和技能专长、传播技巧、心理素质、本人行为等。

  外在因素---社会地位、职位、资历及仪表风度等。

  (3)信息因素:

信息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表达形式。

  (4)媒介与渠道因素:

媒介是否适当,是否畅通。

  (5)受传者因素:

受传者的接受能力、兴趣、心理状态、价值观、个性等。

  3.提高传播效果的基本原则

  

(1)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2)树立良好的传播者形象。

  (3)注重信息的选择和制作。

  (4)正确选择传播媒体。

第三节 行为及其相关理论

  一、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1.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变化。

  人类的行为有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大类。

  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人类各种本能行为---摄食行为、性行为、睡眠行为、自我防御行为等。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人在后天习得的行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行为。

  2.行为发展的四个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

0~3岁,主要依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驱使来发展行为。

  

(2)主动发展阶段:

3~12岁,行为发展带有明显的主动性。

  (3)自主发展阶段:

12~13岁起延续到成年,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对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发展。

  (4)巩固发展阶段:

发生在成年后,持续终生,通过对行为的不断调整实现对自己和环境的最佳适应。

  【习题】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被动发展阶段的年龄约为

  A.0~3岁

  B.3~12岁

  C.12岁至成年

  D.成年以后

  E.以上均不正确

  【习题】人们开始通过自己、他人、环境、社会进行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发展,这是行为发展的

  A.被动发展阶段

  B.主动发展阶段

  C.自主发展阶段

  D.巩固发展阶段

  E.深入发展阶段

  二、影响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如吸吮行为、呼吸行为、摄食行为、眨眼行为、吞咽行为、睡眠行为等。

而人的性别也直接与人的行为有关,年龄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

  2.环境因素。

  3.学习因素---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

12岁以后到成年,行为发展进入自主发展阶段。

  三、健康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

  1.健康行为

  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

健康行为是人类理想的行为,是十全十美的行为。

  2.健康相关行为

  

(1)促进健康的行为:

日常健康行为、保健行为(体检)、避免有害环境行为、戒除不良嗜好行为、预警行为(使用安全带)、求医行为、遵医行为、病人角色行为等。

  

(2)危害健康的行为:

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所表现出的,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1)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影响有以下特点:

  ①潜伏期长;

②特异性差;

③协同作用强;

④变异性大;

⑤广泛存在。

  2)致病性行为模式---A型行为(冠心病)、C型行为(癌症)。

  3)不良的疾病行为---自暴自弃、瞒病行为、恐惧行为、疑病行为。

  【习题】健康相关行为的含义

  A.与健康有关的行为

  B.与疾病有关的行为

  C.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D.危害健康的行为

  E.促进健康的行为

  【习题】下列不属于促进健康行为的是

  A.预警行为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C.求医行为

  D.A型行为

  E.病人角色行为

  【习题】某人多次体检正常,却总怀疑自己患有心脏病,这属于

  A.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

  B.致病行为模式

  C.不良疾病行为

  D.预警行为

  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知信行模式(KABP)

  知识---行为改变的基础。

  信念和态度---行为改变的动力。

  行为---目标。

  【习题】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模式是

  A.知识、信仰、行动

  B.知识、态度、行动

  C.知识、态度、信念

  D.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

  E.知识、信仰、行为

  1.知识---行为改变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2.信念---自己对某一现象或某一事务的存在确信无疑。

  3.态度---个人对人或事所采取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倾向,态度通常以好与坏、喜欢与不喜欢、积极或消极加以评价。

  4.价值观---人们认为最重要的信念。

  例如不愿意放弃吸烟、酗酒,就与珍惜生命与健康的价值观自相矛盾。

  五、行为干预

  在传播卫生保健知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和有特定行为问题的人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技能,行为干预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习惯和行为,采纳健康行为。

  针对个体的行为干预技巧又可分为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

  1.行为指导

  通过语言、文字、声像等材料和具体的示范指导,帮助教育对象学习和掌握新的行为方式,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提高自我保健与自我护理能力。

  2.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干预过程。

  常用的行为矫正方法有:

脱敏法、示范法、厌恶法(成瘾行为矫正)、强化法(鼓励)、消除法。

  【习题】医务人员对开展母乳喂养的母亲给予鼓励,属于

  A.脱敏法

  B.示范法

  C.厌恶法

  D.强化法

  E.消除法

  【习题】适合吸烟和酗酒等成瘾行为矫正的方法是

  B.强化法

  D.示范法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厌恶疗法常用于矫正各种成瘾行为、强迫症、恐惧症和异常癖好等,如吸毒、酗酒、吸烟等。

  【习题】当吸烟者吸烟时,给予讲解吸烟致癌等事例,从而帮助矫正吸烟行为,这种个体行为矫正方法为

『正确答案』B

第四节 健康心理

  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一个基础学科,健康心理主张运用心理学与健康促进手段,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健康水平。

  一、健康心理的标准

  1.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恰当的估计,有自知之明。

  2.生活目标比较切合实际。

  3.对现实有正确的认识,实事求是。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能够较好地应付各种挫折。

  6.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7.保持良好的心态。

  8.有完善稳定的人格。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1.树立良好自我意识

  2.社会适应自如

  3.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常见的人际交往的障碍;

  1)恐惧心理:

语言交往时往往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

  2)孤独心理:

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他人交往;

  3)自傲心理:

不切实际地、过高地估计自己,盛气凌人;

  4)自以为是、嫉妒心理:

对他人的长处、成绩不满;

  5)猜疑心理:

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

  6)敌意心理:

讨厌他人,以致仇视他人。

  4.保持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是健康的基础。

  5.提高心理调节和应对能力。

  三、健康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就是全科医生对来咨询者给予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来咨询者解决心理上的疑难问题,解脱心理上的困惑,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应对各种事务的能力,从而能够适应环境,促进心理健康。

  健康心理咨询也就是心理干预,它是帮助人们正视面临的各种健康问题,明确各种冲突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

  

(一)心理咨询的方式

  1.门诊咨询

  建立心理咨询门诊,全科医生与求询者面对面对话,咨询深入,效果好。

  2.入户咨询

  全科医生进入家庭,对家庭成员或个人进行咨询,针对性强,效果好。

  3.电话咨询

  不暴露个人隐私、不愿意面谈的人,例如艾滋病、性病的咨询;

另外处于急性情绪危象、濒于精神崩溃的人(例如企图自杀的人)。

  4.信函咨询

  出于保密或试探心理,有的人通过信函进行咨询,通过这种方式,初步了解情况,稳定情绪,最后还是要通过面对面的咨询解决困惑。

  5.专题咨询

  针对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大众传媒,例如报刊、电视、广播等进行讨论和答疑;

也可以组织心理专家到社区现场,为居民进行咨询和答疑。

  

(二)心理咨询的手段

  1.宣泄

  使人摆脱恶劣心境的必要手段,求询者将自己的烦恼、痛苦向医务人员倾诉,使求询者得以精神解脱,医务人员要帮助求询者建立自信,战胜困难。

  2.领悟

  引导求询者克服心理障碍的关键,医务人员引导求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