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9142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匮》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匮》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金匮》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金匮》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匮》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金匮》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匮》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是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者;

四是治疗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

五是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以上五病,虽然病名,症状皆有所不同,但病机皆属于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以扶助肾气

11.《金匮要略》用药的特点——一是重视单味药物的主治功能;

二是注重药物经过配伍所发生的协同作用;

三是注重药物在方剂中的加减变化;

四是注重药物的炮制、煎煮方法

12.《伤寒》和《金匮》的异同——二者均为《伤寒杂病论》。

《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

《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

具体的说,《伤寒》以六经病证分类,《金匮》以内伤为主;

治伤寒以祛邪为主,祛邪可安正,《金匮》以扶正为主,扶正即可祛邪。

(老师体会:

伤寒讲法,金匮讲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治未病——问曰:

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2.所谓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即病防变。

(中基理论)

3.学习治未病的体会——①首先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从整体治病,不要只局限于某一脏;

②中医的方剂组成,尤其古方都蕴含着中医的理论;

如逍遥散。

因此,要背一定的古方,不宜随便乱加减。

4.肝虚的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宜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5.曰: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不可使虚证更虚,实证更实,应当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临证要注意“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正确应用补泻原则。

6.自然界与整体观念的关系——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7.五常——即五行。

8.风气——自然界的气候。

9.客气邪风——不正常的气候

10.《金匮》云:

“千般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雍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为三因学说开创了先河

11.五劳——即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七伤——大饱伤脾;

大怒气逆伤肝;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

形寒饮冷伤肺;

忧愁思虑伤心;

风雨寒暑伤形;

大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

13.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极是极度劳损的意思

14.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5.新久同病的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6.痼疾——久病,陈旧性疾病

17.卒病——即新得的病

18.五脏喜恶与治疗和护理——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痉湿病脉证治第二

1.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的特征

2.痉病的病位——筋脉

3.痉病的病因病机——外感风寒,筋脉受损,不得濡养,形成痉病

4.痉病的分类——分为刚痉,柔痉

5.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汗者,名曰刚痉

6.柔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7.刚痉和柔痉的区别——刚痉为表实无汗,柔痉为表虚有汗

8.痉病的治禁——①“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③“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④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9.柔痉的证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桂枝汤十天花粉)

10.桂枝葛根汤与栝楼桂枝汤的区别——二者都是表虚证,但桂枝加葛根汤以项背强几几,邪在表,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葛根既能解表,又能升提津液,瓜萎桂枝汤以身体强几几,筋伤于里,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天花粉清热生津,滋养筋脉

11.应用栝萎桂枝汤的体会——①本方为柔痉的代表方;

②本方既可调和营卫,又可清热生津,以全身强几几为应用指征;

③临证可与桂枝加葛根汤合用;

④本方可用于强直性脊柱炎

12.刚痉证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3.刚痉与伤寒表实证的区别——伤寒表实证,必恶寒,体痛、无汗、脉浮紧。

重在祛邪,发汗解表;

刚痉以项背强急,津液不足为特点,治疗除解除表邪外,必须照顾津液

14.湿病——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关节屈伸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15.湿病的病位——肌肉关节

16.湿病的分类——有内湿、外湿之分。

在外,在上的为外湿,在下,在内为内湿

17.湿病的病因病机——感受风寒湿邪,湿邪留注关节,闭阻不通

18.湿病的治疗原则——外湿发汗,内湿利小便

19.湿痹的代表方——表实无汗,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表虚汗出,防已黄芪汤、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20.湿痹证侯及治则——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21.治湿的名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学习湿痹证侯治则的体会——①湿有内湿、外湿,外湿是感受外邪,当从汗解,内湿乃脾虚生湿,即外湿者汗之,内湿者利之;

②张仲景云: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小便”。

一般医家主张用五苓散,或五苓散倍加桂枝,故东垣曰: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③本人治疗湿痹多用胃苓汤,因内湿生于脾,又叫脾虚生湿,故平胃散合五苓散

23.风湿病的发汗方法——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

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4.寒湿在表治禁——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5.应用麻黄加术汤的体会——①麻黄加术汤意在一方面防止麻黄发汗太过,达到微微似欲汗,另一方面取白术健脾除湿,以祛湿邪;

②慎不可以火攻之,因为湿痹最忌火攻之法,防止火热内攻,湿热熏蒸,伤乃血脉,出现发黄、衄血等一系列的变证。

26.风湿在表的证治和成因——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杏苡甘汤。

27.应用麻杏苡甘汤的体会——①本方剂量不宜过大,意在微微似汗;

②薏苡仁是治疗风湿痹证的要药,其性甘寒,既能祛湿,又能健脾,用于筋脉拘挛,不可屈伸;

③注意本方与麻黄加术汤的比较,麻黄加术汤用于寒湿在表,偏寒;

麻杏苡甘汤用于风湿在表,日晡发热,偏热;

麻黄加术汤用桂枝温通经络,麻杏苡甘汤用意苡仁清热除湿。

28.风湿表虚证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9.应用防己黄芪汤的体会——①本方应用的指征以汗出恶风、身重为指征;

②本方可用于下肢浮肿;

③本方可用于踝关节肿胀疼痛;

④本方以下肢的风湿病为佳;

⑤服本方后有虫行皮中,乃卫阳振奋,风湿欲解的佳兆;

⑥临证如喘,加麻黄3g;

胃中不和,加白芍1g;

气上冲者加桂枝1g;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1g。

30.风湿见表阳虚的证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31.应用桂枝附子汤的体会——①本方可治疗手指关节疼痛,手足逆冷者甚佳;

②应用本方一定煎药50分钟以上,因附子有毒;

③桂枝附子汤即桂枝去白芍的酸敛之阴药,避免助湿,加附子温阳除湿。

32.应用白术附子汤的体会——①白术附子汤又名附子白术汤、术附汤,即后世加茵陈一味,又名茵陈术附汤;

②若大便坚,小便自利,不必加通大便的药物;

③本方乃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而成,因其病因是寒湿伤于肌肉,而不在经络,故去桂枝,由于肌肉属脾,脾阳虚不能输布津液,大便秘结,属阴结,故加白术;

④若用本方后仍大便秘结,加肉苁蓉30g。

33.甘草附子汤证——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茯苓+附子)

34.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异同——三者均治阳虚不能化湿的风湿相搏证。

桂枝附子汤治风气偏盛,白术附子汤治湿气偏胜,甘草附子汤治风湿两胜,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以表阳虚为主,甘草附子汤以表里之阳俱虚。

35.病——即伤暑,以发热自汗,烦渴溺赤,少气脉虚为主症。

36.病的证治——太阳中热者,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7.学习本条的体会——①中恶寒与伤寒恶寒二者不同,中恶寒是先汗出后恶寒,伤寒恶寒是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

中恶寒是汗出肌疏,伤寒恶寒是卫阳被遏;

②白虎加人参汤乃夏季祛暑的要药,又有人参大补元气,止渴升津,调荣养卫。

5.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百合病——热病之后,余邪未尽,出现的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为特征。

2.百合病的总纲——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3.学习百合病总纲的体会——①百合病是心肺阴虚内热为主的疾病,由于肺朝百脉,主治节,心主血脉,心肺有病,百脉受累。

故称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②本病的主证一是心阴不足,心不养神,出现的精神恍惚,故曰“常默默”不欲言;

二是阴虚内热出现的口苦,小便赤。

4.百合病的治法——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5.学习本条的体会——①百合病有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的表现,不要误认为是表证而妄用汗法,损伤阳液;

②百合知母汤即百合、知母二药,其中百合清肺、润肺、清心、益气安神,知母养阴清热,除烦润燥,共凑补虚、清热、养阴润躁之功;

③本方可用于受惊受吓引起的精神官能症,严重者可用瓜蒂散。

6.百合病的正治法——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7.应用百合地黄汤的注意事项——①中病勿更服,即中病后应当守方,不宜更换方药;

②服药后大便呈黑色,即大便如漆,乃生地本色,停药后即可消失,不必惊恐。

8.狐惑病——由于湿热虫毒所引起的以止赤,咽喉及前后二阴的腐蚀症状为特征,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为狐,即西医白塞氏综合征。

9.狐惑病的治疗——①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

②苦参汤外洗,或苦参生甘草煎汤熏洗;

③或服用当归赤小豆汤。

10.学习狐惑病的体会——①狐惑病即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②根据资料记载,可用于下肢结节性红斑(风湿斑);

③由于足少阴肾经循咽喉,下部疮疡引起的咽干,用苦参汤熏之,咽干自愈;

④本方可用于西医的干燥综合征,用甘草泻心汤。

11.阴阳毒——由于感染疫毒出现的发斑,咽喉痛为主症,属急性热病范畴。

12.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升麻鳖甲汤主之。

(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

13.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6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1.疟病——是感受疟邪出现的寒热往来,其中,根据寒热的多少分为阐疟,牝疟、温疟、疟母等。

2.治疗疟疾的常用方剂——①达原饮;

②白虎加桂枝汤。

3.应用达原饮的体会——本方不一定非为疟疾所设,可用于寒热往来,兼有腹痛。

4.应用桂枝加白虎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以热痹为主,或者用于关节疼,有身热汗自出,反恶寒反恶热也;

②可用于手心汗出。

5.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厌食症,脉见沉缓;

②本方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加元参15g。

7.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风病——由于正气亏虚,感受外邪,出现的卒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重则昏不识人。

(包括中脏腑、中经络,与内科病的中风一致)

2.与痹证的鉴别——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3.习本条的体会——①中风病表现为半身不遂,一般留有后遗症,而无肢体疼痛;

痹证是以肢体疼痛为主,而无半身不遂;

②半身不遂一般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但臂不遂,此为痹,以蠲痹汤为主之;

③笔者治疗肩周炎多用柴胡桂枝汤加羌活、片姜黄。

黄芪桂枝五物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4.中风病的症状——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邪在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5.历节病——由于正所虚弱,外邪入侵,导致的一种以关节剧烈疼痛、肿大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6.历节病的病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7.学习本条的体会——①风湿病是由于血虚受风而成,故有治风先治血,血生风自灭的说法;

②由于风湿病是血虚受风而成,因此,治疗风湿病的诸多方剂都是由养血的药物为主加祛风之药,如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芩芍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8.胖人易得历节病——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9.学习本条的体会——①胖人肌腠疏松,易感受风邪,而患历节;

②肥多痰多湿,目气血不足,易感风邪,风湿相搏,侵犯人体。

10.风湿历节的证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1.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

12.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体会——①本方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手指关节肿大为特征;

②本方应用指征以邪实为主,有化热的倾向,即关节肿痛或灼热疼痛;

③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因本病是一个顽固性疾病,病程较久,久病入肾,故治肾用类风经验方;

④疑难病证多从肝治,可用四逆香佛二花汤。

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血痹——由于气血不足,感受外邪出现的以肢体麻木为主症的病证。

2.血痹与痹证的鉴别——二者都有闭塞不通,但血痹是以气血不足为主,表现为肢体麻木不仁,属虚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肢体筋骨疼痛为主,属实证。

3.血痹的病因——问曰:

血痹病从何得之?

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摆,加被微风遂得之。

4.血痹的证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5.应用黄芪桂枝五物的体会——①血痹与风痹的区别,血痹以麻木为主,风痹以疼痛为主,但临床上难以截然分开,如二者都有,可用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羌活、防风、片姜黄);

②《灵枢》云: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说明脉阴阳俱微,不可针而可药,即虚证病人不宜针灸,针灸容易损伤气血。

6.虚劳——是以多种原因导致辞的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

7.虚劳的病机——五脏气血阴阳虚损。

8.虚劳无子证——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9.虚劳的脉象——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0.学习虚劳无子证的体会——①男子不育,根据仲景精气清冷的原则,应当温补肾阳,又应当从脾着手,可用附桂理中汤;

②临证精子成活率低下,右用二香成活汤。

11.遗精的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之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2.学习本条的体会——①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神经衰弱的遗精效果较好,一般遗精效果不理想;

②一般遗精尺脉大,可用加减三才封髓丹。

13.虚劳的证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4.应用小建中汤的体会——①因为虚劳是气血阴阳不足,既有气虚又有血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就是不能简单地以热治寒,以寒治热。

应当“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故应以建中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得补,自然气血阴阳得补;

②小建中汤是以阴阳两虚偏阳虚的效果较佳,若偏阴血不足的应改用归芪建中汤,若阴虚证状显着者,加丹皮、麦冬。

15.黄芪建中汤证——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16.就用黄芪建中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慢性胃炎;

②本方可用于自汗、盗汗、,身体沉重,麻木不仁;

③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17.肾阳不足,虚劳证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8.应用八味肾气丸的体会——①应用本方要注意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地八山山四,丹茯泽泻三,肉桂附子一;

②此处附子、桂枝量虽不多,属阳热之品,意不在峻补肾火,而在于温养水中命火而生肾气,无天旺,后天自足,诸虚乃复;

③应用本方一定煎药50分钟以上,附子有毒。

19.肝阴不足,失眠证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20.应用酸枣仁汤的体会——①本方用于心烦不得眠为指征;

②本方亦可用于头晕耳鸣,精神恍惚的失眠症;

③服用本方应当在睡前服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