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学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8165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学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学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学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学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学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学研究Word下载.docx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学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学研究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学研究Word下载.docx

较长时间受到地理学的熏陶,会形成对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格局、地理过程的敏锐觉察力。

具有注重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比较的思维品格。

地理对象具有区域性特征,使得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要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一定得空间范围内,分析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区分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区域特征;

通过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弄清区域差异,以突出区域特征。

注重整体的思维品格。

在认识与解决有关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关系的问题时,需要关注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上的成因联系,在这种过程中,受到并逐步形成注重整体的思维品格。

(二)地理学科能力结构

地理学科包括那些特殊能力要素?

地理学科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

不同学科能力要素的培养基准(目标)

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

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素分析

与培养案例

空间定位能力

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

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略)

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略)

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略)

空间定位能力的界定:

是指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时,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空间定位能力的构成要素:

地理位置的空间知觉与想象能力

地理位置的分析与简单评价能力

对地理位置关系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空间定位能力培养目标:

1.熟悉不同地理位置类型的观察与描述方法。

2.能正确读出一地的经纬度并确定该地在地球表面的位置;

3.能运用地图确定一地与特殊纬线的位置关系;

4.能运用地图确定一地所跨的纬度范围;

5.能运用地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山、河、湖、海洋等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

6.能运用地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其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要素和环境(如铁路、港口、交通枢纽、城市、自然资源产地等)的空间关系;

7.能借助地图并用语言或略图表达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

8能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的影响,并能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出该区域自然要素、现象、原因。

9.能简要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

培养案例

空间知觉能力

空间位置及其影响

表达与交流

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的界定:

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学生具备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可以较为顺利地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有序性规律。

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的构成要素

空间分布格局的观察能力:

指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组成和空间排列方式等内容时,形成具有条理性、概括性知觉的心理过程。

空间分布格局的想象能力:

是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活动中以地图、图表、文字表述等所反映的已有表象为根据,通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具有概括性空间结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空间分布格局的概括能力:

是指在对地理事物空间展开范围、空间排列状态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布的事实概括为一般规律的心理过程。

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的培养目标

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观察方面

能够运用地图有条理、有步骤、按顺序地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进行观察;

能够比较准确地辨别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的区域差异;

能够比较合理地运用整体到部分、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地理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观察。

形成对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积极观察品质,如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敏锐性、精确性、细微性。

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想象方面

能够由读图想象出地理空间分布的实际排列形态与空间结构。

能够根据文字描述、分布图画出简单的分布略图、模式图。

能够将地理事物在不同区域空间分布加以综合,想象出一般分布规律。

能够想象出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延展特征和变化。

能借助地图来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

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概括方面

能够以纬度作参照,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

能够以经度为参照,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

能够以空间方位为参照,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

能够以相对位置为参照,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

能够以垂直方向为参照,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垂直带地带性规律。

能够人为划定界限,抽象概括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

案例1:

观察、想象、概括地形空间分布格局

案例2:

地理学科一般能力要素分析

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略)

地理实践能力(略)

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重点:

问题意识、对已有地理信息的利用、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

教学关键点:

正确区分地理问题与非地理问题。

地理问题:

一是有关地理位置的问题。

着眼引导学生就空间位置关系、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优势与劣势提出相关问题。

二是有关空间有序性的问题。

着眼引导学生就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态、空间格局等提出相关问题。

三是有关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的问题。

着眼引导学生就

四是有关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问题。

着眼引导学生就分析、归纳地理过程规律以及预测地理过程

五是有关地理因果联系的问题。

着眼引导学生就地理事物空间上的成因联系提出问题。

六是有关空间联系的问题。

着眼引导学生提出类似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的?

区域与区域之间发生怎样的空间相互作用?

地是怎样影响人的?

人是怎样影响地的?

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图表展现的信息提出两个与锋面有关的问题。

只需提出问题,不必作出回答和解释。

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三个要素。

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包括:

定位和搜集信息、观察和有系统地记录数据、阅读和解释地图、空间和地方的其它统计图展示,以及使用统计方法。

整理地理信息包括:

选取资料绘制成地图;

选取资料制成图表、表格、模式图等;

运用其他媒体手段进行统计、归纳。

分析地理信息包括:

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地理信息、资料;

运用地图等手段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

从各种信息源中选择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测等思维活动。

案例:

从地图上获取有效地理信息

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以一定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

例1:

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图略):

例2:

区域气温分布信息的获取:

例3:

地图上综合信息的获取─以台湾为例

地图上综合信息的获取

─以台湾为例

由地图的语言直观地表示出来的信息,叫显性信息;

由显性信息经逻辑推理或合理猜想得到的信息,叫隐性信息。

 

从图上可以读出该示意图的比例尺、台湾岛周围岛屿名称,海域名称、岛上河流分布、主要城市的分布、冬季风的来向,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

隐性的信息:

①因为该岛屿东临太平洋,是否属于东亚岛弧链的部分(合理猜想)?

若是,其成因应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逻辑推理)。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出火山、硫磺等信息。

②因北回归线横穿该岛,可以推出:

岛屿南部为热带气候,而北部为温带(亚热带)气候。

由此还可推出本地的主要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类。

③由岛上河流的走向和长度,至少可以推出二点:

一是地势东高西低,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由此还可推知,其人口及城市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二是河流所蕴藏的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④由比例尺可量算基隆到福州、高雄到厦门的直线距离,若告知船(机)速,还可推算航行时间。

⑤由冬季风的来向可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

(三)中学生地理观点与地理方法教育

地理观点的界定

中学生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领域

地理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

地理观点的内涵

地理观点是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核心要素。

是指人们用于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模式、思想方法及思维运作程序。

地理观点为人们提出、回答、识别和解决地理问题,以及评价可能产生的后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

“地理观点使得社会与自然得以摆在地理的透镜下解读与诠解。

李春芬先生认为,地理观点就是指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观点包括了解地球上的空间类型和过程,以及理解地球是由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诸要素所组成,交互作用于自然内和自然、社会间诸关系的复合网中。

包括空间观点与生态观点。

“地理学向其他分支学科一样,也具有一套发育完善的视角:

1.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的透镜观察世界的地理学方法;

2.地理学的综合领域:

环境-社会动态地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环境动态与自然系统、人类社会动态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

3.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和认知的方法的空间表述。

─引自《重新发现地理学》

空间观点

所谓空间观点是有关于事物的位置和分布等讯息。

当人们致力于探索有关“场所”之性质的问题时,可谓已具有空间观点了。

具体在如下方面得到应用:

如何使用地图和其它地理表现方式、工具、与技术,以空间观点来搜集、处理、展现信息;

如何使用心像图(心智地图)来组织有关于人类、地方、环境的信息;

如何分析地球表面上的人类、地方、环境的空间结构。

生态观点

生态观点强调了自然界所有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与其它生物相互关联的关系,等等。

生态观点表明。

如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整个系统。

是否相当于“人地协调观点”?

重新发现地理学:

“地理学的视角关注地方和空间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地理学视角激发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某种现象只发现在某些地方而为他处所无?

为什么同一地方发生的现象相互影响?

在一种地理尺度上起作用的过程如何影响他种尺度上的过程?

区位对影响(或避免)政治、社会、经济或边界变动的努力有什么重要性?

吴传均院士:

“应当把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观点,以及人地关系观点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

雷明德教授:

中学地理教学应重点培养8个方面的“地理意识”:

区位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人地关系意识、区域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整体意识、识用地图的意识。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

空间观点、生态观点。

周旗、廖赤眉:

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

即地理结构视角和地理空间视角。

地理结构视角。

这个研究角度的核心是人地关系。

在地理分析、人地关系研究具体化为对地球表层系统结构的研究。

地理空间视角。

这个视角强调事物的空间联系或相互作用,研究这种相互作用量随空间距离的变化规律。

您的观点?

从地理学家的倡导和基础地理教育的实际看,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应把人地协调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作为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

人地协调观点

地对人的影响

人对地的影响

人与地的协调

“地对人的影响”中包含的思想方法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与无机、人文与自然、过程与关系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因此必须从整体中观察事物的特性,从各种事象的互相关联中把握整体属性。

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外部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条件。

在特定的场合,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

以间接影响为主。

“人对地的影响”中包含的思想方法

人类对“地”的干预意味着对自身的干预。

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是不能改造自然规律。

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人地系统发展过程中人与地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

人地关系在“改造——适应”,“超越——制约”过程求得发展。

然而,当人地矛盾达到根本上的否定状态和急剧对抗时,人地关系可能转向“破坏——衰败”的崩溃模式。

人地系统是人与地互动、区域与区域互动、要素与整体互动、原因与结果互动的统一。

“人与地的协调”中包含的思想方法

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

人类的发展必须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变化发展;

确定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必须同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大体上相吻合;

利用地理环境、既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又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

区位观点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观点

位置联系观。

某个区域因其独特的空间占位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其它要素的组合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成某些特殊活动的发展;

区域间地理特征的差异,往往由于两者在地表上所占据的位置的不同。

位置变化观。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作用随相互关系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已有知识提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性。

由于这种空间联系性在地理环境不同地段有着质的差别,所以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便产生地域分异。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特征,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李春芬

教学上渗透如下观点是很重要的: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每一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都是在同其它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并通过历史过程形成的。

它受其他要素的制约,以其他要素为存在条件。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在空间上有质的差别,因此显示不同的地域组合,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

教学设计应把握的视角:

基本视角之一:

体现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使学生学会综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案例见第三个大问题)

基本视角之二:

因为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特征的组合体现着区域的整体性,所以应注重“显著征象和标志”的组合。

科学美

科学美是来源于自然美并能为我们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

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

大自然内在深层结构所具有的和谐、简单、对称和巧妙的秩序。

“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

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

“从无序中见出有序”的科学理论毫无疑问被认为是美的(普里戈金语)

(四)地理学科中的

“科学与人文”融合

背景

意义

可行性

策略

部分国民缺乏公德、责任感、义理、友爱和自觉的生命意识,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爱国主义观念淡薄,人际关系冷漠,精神萎缩,思想消沉,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等等。

当代中国的知识界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根本的缺失是思想力的贫弱,是独立精神的缺位,是人文精神的衰落。

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的青少年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他们至少比上一代人少奴性、少传统的病态底色,更自然、本色、现代,也更文明。

中青年学者,硕士生乃至博士生,搞自然科学的几乎普遍缺乏人文方面的基本修养。

人文修养的匮乏,可以造就一流的专家,但很难产生在人类历史上有影响的大师巨匠。

今当理工教育中文化陶冶过弱,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

专业教育过窄,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受到局限;

功利导向过重,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受到影响。

现在实用主义已渗入校园之中,如不尽早采取适当措施,学校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精神会丧失殆尽,学校会降格成为一种庸俗教育的场所。

基础教育过早的文理分科。

科学与人文融合理念的意义

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杨叔子语)。

科学求真,注重逻辑,给人以严谨,给人以科学判断的缜密精神;

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

忽视人文教养,人的创造性、想象力被压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得不到启迪;

忽视人文教养,人的气质难以高雅,人格难以臻美。

科学活动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人文活动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二者正好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相得益彰。

学习人文学科的,接受一定的科学思维的训练,能促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收敛上有更好的组合,使他们既是活泼的,又是严谨的;

既是浪漫的,又是富有理性的。

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

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对人、自然与社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现实状况要求人文精神的约束与规范。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可行性:

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具有在学科内部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础和优势。

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是地理学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问题,如何界定人的能力、自由和人的价值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学”问题,因此说地理科学具有人文精神的特性。

其中“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全球意识、尊重“多元文化”、地理美感等是地理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理念的策略

基础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要善于营造一种精神氛围,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作为地理教学,一方面要从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等侧面确定学生所应具备的地理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要明确地理学科在人文精神熏陶中的作用,在课程编制上要合理选择具有人文精神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积极探寻二者融合有效教学方式方法。

(五)地理学科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问题

国家意识与国际理解教育

地球道德教育(只有一个地球、尊重与善待自然、人口道德、资源道德、环境道德等)

科学精神教育(怀疑的意识、批判的理性、谦恭的态度等)

地理美感教育(地理科学美感、地理美感)

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主要包括国际知识、国际和平、国际关系、国际正义感、责任感的教育。

其宗旨在于,拓宽国际知识,让青年一代了解地球,认识世界,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知道国际文化对本国的意义;

让学生从小树立“地球村”、“我是世界公民”的观念,培养学生关心人类,关心世界,学会与人协调共处;

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要求学生既要认同世界的普遍文化,又要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

地球道德教育

地球道德是关于全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它涉及人类自身繁衍、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方面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准则,具体包括“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的教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

使学生懂得,即便是宇航事业进一步发展的21世纪,人类仍然要在地球上生存,既21世纪人类仍然“只有一个地球”。

“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教育目标

要使学生懂得:

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须的进程;

人既不能屈从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恪守的重要行为准则。

“人口道德”意识的教育目标

要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

认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知道与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环境道德”意识的教育目标

要使学生认识到:

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

“资源道德”意识的教育目标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

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不断更新生长和循环再现,也应该加强抚育与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科学精神教育

对忽视科学精神培养的批评

科学精神例举

我国的科学教育是有很大的缺憾的,造成这一缺憾的最大原因恐怕是我们鼓励人们的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精神还很不够,忽视了理性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哲学气质的熏陶。

科学教育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讲授规律、原理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很少让学生经历当初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很少花时间回顾科学是怎样从扬弃旧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不注意强调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不去讲它内部存在的矛盾及所面临的挑战。

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而是让学生遵循常规,以免考试时丢分。

很少做实验或根本不做实验,使有关结论的得出缺乏事实依据。

有的在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来应付考试中的实验题。

较少向学生全面介绍科学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较少注意引导学生把科学的应用与道德伦理等因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科学教育一直沿袭着重实用轻人文的传统,甚至出现了“只见物不见人”的极端倾向。

科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染上了明显的趋利性、工具性色彩。

我们学校的课堂上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传授”着知识,学生安静地“接受”着知识,没有怀疑,没有争论,知识就像从一个容器倒进了另一个容器。

人们的提倡

教育须力图唤醒人们理性的自主,对问题不懈的质询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