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及译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8143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全文及译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庸全文及译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庸全文及译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庸全文及译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庸全文及译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庸全文及译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庸全文及译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全文及译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庸全文及译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

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之道实行不起来的原因,我知道了。

聪明的人做得太“过”,往往超过中庸的标准;

愚钝的人却常常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昌明不起来的原因,我是知道的.贤德的人往往做过了头,不贤的人却常常达不到标准。

  这如同饮食一样,人没有不进饮食的,但很少有人能品准饮食的味道的。

第五章

“道其不行矣夫。

孔子哀叹说:

“中庸之道大概流行不起来了吧?

!

"

第六章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

“舜可以说是有大智慧的人吧!

但他却喜欢发问,并善于审察哪怕是浅近的话。

他不揭露别人的缺点,却宣扬别人的长处;

能掌握事物的正反的两个极端,用中正的法则去指导民众;

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缘故吧!

第七章

子曰:

“人皆日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然而把他驱赶并使他落入捕兽的网笼和陷阱里,却不知道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但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坚持实行一个月啊!

第八章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

“颜回的为人是这样:

选择了中庸之道,就像得到了一条善道,牢牢地记在心里,不让它失去。

第九章

子日: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好,爵位俸禄可以推辞掉,雪亮的刀刃也可以赤着脚踩着走过,中庸之道可是难以实行起来的呀!

第十章

子路问强。

“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子路问什么是强。

“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

北方的强呢?

还是你认为的强呢?

  用宽大柔和去感化教诲别人,即使别人用不合理的作法来对待自己,也不施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啊!

君子信守这种强.

  好勇善战,死了也不知道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强悍的人信守这种强.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

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所以君子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最强啊!

立定中正而不偏倚,这才是最强啊!

  国家政治清平,自己却官路不顺,但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这才是最强啊!

  国家政局混乱,腐败不堪,至死也不改变自己操守,这才是最强啊!

第十一章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喜好探索隐僻的道理.行事荒诞怪异,即使能得到后代人的传述,我是不会去做的。

  君子遵循正道行事,但半途而废,我是不会去做的。

  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避世隐居,终身不为人知、不被重用而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这样做。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君子所行的“道”,广大而细微.从它的广大、明显方面来说,即使是愚男愚女,也能让他们了解;

即使是不贤德的普通男女,也能让他们去实行。

但从它的细微、隐奥方面来说,连圣人也有认识不透、实行不了的地方。

天地之大也,人扰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天地太大了,人类还因为无法掌握它而感到遗憾。

因此,君子说到的大,整个天下也装载不下,说到的小,天下没有人能把它剖开。

  《诗经》上说:

“鹰飞在高空,鱼游跃于深渊."

这是说:

“道"

从天上到水底,无处不在,无处不显。

  君子所行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推展到了极点,就能披露天地间一切事物之理。

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道是不会远离于人的,如果人在实行道时却远远离开了人,那就不能说他实行的是正道了。

‘伐木做斧柄,伐木做斧柄,做柄的方法并不远。

'

手握着斧柄砍伐木材来做柄,其实样板就在你手中,你还斜着眼看,以为差得很远。

因此,君子用人道来治理人事,直到人改过为止。

  “做到‘忠'

、‘恕’,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不愿意加到自己身上的事,也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所行的道有四项,孔丘我一项也没有做到。

用要求儿子应该做的事去侍奉父亲,我没能做到;

用要求臣下应该做的事去侍奉君王,我没能做到;

用要求弟弟应该做的事去对待兄长,我没能做到;

用要求朋友应该的事首先与朋友交往,我没能做到。

  平常的德也要实行;

平常的话,说起来也要谨慎.即使感到力不从心,也不敢不努力去做;

即使能做得很完美,也不敢把话说尽而不留余地。

语言要顾全行动,行动要顾全语言,君子的言行能做到这样,难道还不算忠厚老实吗?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鹊,反求诸其身。

  君子能安于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奢望超出自己身份和地位以外的名利。

现在富贵了,按富贵身份应做的去做;

现在处于贫贱地位,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

现在居住在夷狄地区,就按夷人或狄人的习惯去行事;

现在处于忧患灾难的境遇,就做这种境遇中可能做到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没有不悠然自得的时候.

  处于上位,不欺凌下属;

处于下位,不巴结上司.只端正自己而不责求别人,这样就没有抱怨心。

对上不抱怨老天不公,对下不责怪别人不对。

  因此,君子处于平安的地位等待天命,小人则是干冒险的事,企图侥幸获利.

  孔子说:

“射箭的事好比君子行道。

如果射不中靶心,不是去怨这怨那,而是反过来检查自己。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父母其顺矣乎!

君子推行中庸之道就从自身做起,就像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出发,登高山一定由低处开始。

“妻儿和睦情深,像弹琴鼓瑟那样和谐。

兄弟融洽相处,和乐亲热。

你的家庭和顺幸福,你的妻儿欢乐.”

  孔子说:

“这样,父母就遂心如意了吧!

第十六章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鬼神的德行,真是盛大得很哪!

看却看不到形状;

听却听不到声音;

生成万物而一个也不遗漏;

使天下人斋戒盛装,来举行祭祀典礼.洋溢荡漾,好像在自己的头顶之上,又像在左右身旁。

‘神的降临,不可揣测。

怎敢怠慢不敬?

从隐微到明显,它的真实是这样不可遮掩啊!

第十七章

“舜其大孝也与!

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嘉乐君子,宪宪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

“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吧?

有圣人的德行,有天子的尊贵,四海之内他最富有,宗庙里祭祀他,而且子孙万代保持着祭祀不断.

  因此,有大德的人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地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俸禄,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名望,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寿数.

  因此,上天造就万物,就一定会因其材质而有厚有薄。

所以该裁培的就栽培,该毁坏的就毁坏.

‘和乐的君子,有昌明的大德.和顺人民使之安居乐业,承受上天赐予的福禄。

天命保佑着他,使他不断的受用。

’所以有大德的人,必然受天命做天子。

第十八章

“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

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没有忧愁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吧!

王季是他的父亲,武王是他的儿子。

父亲为他开创基业,再由儿子继承。

  武王继续太王、王季、文王的功业,一穿上战袍就取得了天下。

自己没有失去显赫的名望,被尊为天子,拥有四海以内的全部财富,享受宗庙的祭祀,子子孙孙永保祭祀不断。

  “武王晚年承受天命,周公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德业;

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制,上祭太王以前的先祖。

罔公制定的这样的礼制,通行于诸侯、大夫,直至士和庶人.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可以用大夫的礼来安葬父亲,用士的礼来祭祀父亲.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可以用士的礼来安葬父亲,用大夫的礼来祭祀父亲.一周年的守丧期可通行到大夫,三年的守丧期可通行到天子。

给父母守丧的日期,上下一致,没有贵贱的区别。

第十九章

“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译文:

“武王、周公是天下人都称赞的大孝的人吧!

  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祖的志向,善于遵循先祖的事业。

  春、秋季节,整理祖庙、陈列祖先遗留的器物,摆设祖先遗留的衣服,贡献应时的食品。

  原文: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

旅酬不为上,所以逮贱也。

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di第四音,”帝”音)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宗庙祭祀的礼,是为了明确‘昭'

和‘穆’的长幼、亲疏的次序的.排列爵位的次序.是为了分别贵贱的。

排明执事人的等级,是为了辨别贤愚的。

晚辈给长辈敬酒,是为了把恩荣赐予幼年的。

按头发的黑与自安排座次,是为了明确长幼的次序的。

  “然后,各站其位,举行先王的祭礼,演奏先王的乐章,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祖先,亲近先工所爱护的子孙臣民.侍奉死者同他生时一样,尊奉亡者如同他在世一样.这就是最大的孝。

  “举行郊社的祭祀,是为了侍奉上帝,举行宗庙的祭祀,是为了祭祀祖先。

明白‘郊社'

、‘禘尝'

祭祀的意义,治国大概就像看手掌上的东西一样吧!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

  子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怎样治理政事.

“文王、武王的政令,记在木版或竹简上.他们在世时,他们的政令就能施行。

他们死了,政令就没人执行了。

  人行事的准则是加速治理政事.大地的准则是加速树木的生长。

这政事啊,好比芦苇.

  所以治理政事取决于得人;

能否选用贤才,取决于掌政人的自身.修养自身要立足于—道’,行“道”要立足于‘仁’。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仁就是爱人的意思,以亲近自己的亲族为最大的仁。

义就是合适待人的意思,尊敬贤德就是最大的义.亲近亲族要分远近,尊敬贤德要有等差,这是从礼上产生出来的.

  处于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百姓就不能治理好.

  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自身;

要修养自身,不可以不侍奉亲族;

要侍奉亲族,不可以不了解人;

要了解人,不可以不了解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天下通行的伦常道理有五项,实行这五项伦常道理的方法有三项。

五伦是: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项是通行天下的伦常道理。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也,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一也。

智、仁、勇三项是通行天下德行,而之所以能通行天下,就靠一个‘诚’字。

  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天下通行的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有的人经过困惑和探索才能知道。

但他们所知道的东西则是一个。

有的人很自然地就实行了这通行天下的大‘道’,有的人则需要利导之后才能实行它,有的人是很努力才能实行它。

但他们都能成功,结果是一样的.”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好学就接近‘智′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仁'

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了解了这三个字的含义,就知道该怎样去修养自身了;

知道了怎样修养自身,就知道该怎样去治理人事了;

知道了怎样治理人事,就知道该怎样去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

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候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候则天下畏之。

“治理天下和国家的准则可概括为九条:

即修养自身、尊重贤德、亲近亲族、尊敬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吸引各种工匠来为我用、安抚远方来客、和睦各国诸侯。

修身就能立足于道;

尊重贤德就不会迷惑;

亲近亲族,叔伯、兄弟就不会抱怨;

尊敬大臣,处事就不会糊涂;

体恤群臣,士人回报的礼就重;

爱民如子,百姓就努力去做;

吸引百工来为我用,财货供应就会充足;

安抚远方来客,四方的百姓就会来归顺:

和睦诸侯,天下就都对我敬畏了。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译文:

纯净心理.整洁服装,不符合礼的事不做.这是修养自身的方法.不听谗言,疏远美色,轻财货而崇尚贤德。

这就是勉励贤人的方法。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尊重他们的爵位,加厚他们的俸禄,和他们的爱好、厌恶保持一致,这就是亲近亲族的方法.多设官职,任由大臣去调遣,这是勉励大臣的方法。

对人忠诚有信,俸禄优厚,这是勉励士人的方法。

适时使用民力,减轻赋税,这是勉励百姓的方法。

每天考察做工的勤情,每月都考察做工的业绩,按成绩给予相当的粮食,这是勉励百工的方法。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候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送往迎来,奖励好的而同情能力差的,这是安抚远方来客的方法。

使断绝了后代的诸侯能够有继承人、使被废的诸侯能够复国,治理动乱,扶持危亡,按时进行朝觐天子和互相聘问,赠给诸侯的礼物丰厚,对回赠的不嫌薄,这就是和睦诸侯的方法。

  治理天下和国家的方法准则有九条,但归结起来还是一个‘诚’字.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无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也一样,说话前如果有准备,就能不出毛病.做事事前有准备,就不会陷入困境.走路前如有定向,就不会走错路.实行中庸之道。

先有充分准备.就不会出现穷尽的时候.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司的信任,百姓就不能治理好。

要得到上司的信任是有办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了;

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办法的,不顺从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了;

要顺从父母是有办法的,反省自己诚实不诚实,不诚实就不能顺从父母了;

要自身诚实是有办法的·

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身诚实了.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诚是天理的根本:

努力去做到诚,是做人的准则。

天理的诚,是不用努力就能达到.不用思考就能得到、自然而然就符合天理.圣人正是这样.努力去做.力争做到诚。

就是选择了善而坚持到底的人啊。

  那就要广泛地学习,要详细地探讨,要用心地思考,要到弄清道理为止。

然后就忠实地去贯彻它。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要么不学,学了但还没有掌握它,就不能停止;

要么不探讨,探讨了但还没有弄出所以然来,就不能停止‘要么不去思考,已经经过思考但没弄明白,就不能停止;

要么不去辨别,辨别不清,就不能停止;

要么不实行,已经实行了但不忠实坚定,就不能停止.别人一次能做到,自己做一百次;

别人十次能做到,自己做一千次.

  如果真能按这样的办法去做·

虽然愚昧也一定变得聪明,虽然柔弱也一定会变坚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由诚而达到明白道理的,叫做天性;

由明白道理而达到诚的,叫做教育。

诚就能明白道理了,明白道理就能诚了。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

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

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

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次一等的是贤人,能由具体的道理推导到普遍道理,由普遍道理就能达到诚的境界,再由诚表现到表面,表现到表面就显著可见,显著就闪现出光辉,这光辉就能使人心感动,内心感动就发生变革,达到人心变革,就是人群受到教化了。

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教化人啊!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如果能达到“至诚”,就能预测未来。

国家将要兴旺,一定会出现祥瑞的征兆;

国家将要灭亡,一定会出现妖孽。

这些现象能用蓍草和龟甲占卜出来.或表现在某些人的动作行为上.祸福将要到来,是福,一定会事先预知;

是祸,包一定会事先预知。

所以说至诚如同神灵。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

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已而己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是自我完成的;

道,是我自遵循的.

  诚贯穿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离开诚‘事物本身就不存在。

因此,君了以诚为最珍贵诚.

  并不是完成自我就算完了,还要成全万物。

完成自我,就是仁:

成全万物,就是智。

人的本性是天生固有的,符合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发展规律,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合适的。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所以至诚是永不停止的。

不停止就长久,长久就会有效验,有效验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而深厚,广博深厚就能高大光明。

广博深厚就能负载万物;

高大光明,就能覆盖万物;

悠久,就能生成万物。

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就会永无止境.正因为这样,至诚不表现就自然显著,不活动就发生变化,不用操作就能生成万物。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