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7946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影响我们学校生活的一件大事,就是新课程改革。

而且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加大,我们也看到,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多的重新规范着学校的管理行为,重新限定和引领着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

那么从今天来看,课程改革在学校层面上所引发的变化是巨大的。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到,课堂实际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变化,课堂的状态、面貌、文化特征和新课程的要求也还有着不少的差距。

课程主要改变的是内容,而任何内容都需要借助于恰当的形式去表现。

与课程相比较而言,课堂教学就是其表现的形式。

我们大家知道,一种形式表现恰当,可以使内容彰显提高起来;

而一种形式表现不当的时候,也常常会遮蔽内容本身的风采。

我想,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集中应有的体现。

从今天来看,整体上课堂的新的文化形态,还处在一个呼之欲出的状态——旧的还没有去,新的还没有来。

新旧可以说是杂陈其间的。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去梳理原有对课堂的认识到底有哪些、还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进行变革,才是真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哪些途径去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重新理解和认识课堂

之所以讲重新理解,是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已经都有了关于课堂的形形色色的看法和认识,这些看法和认识,有些是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一致的,但是有些恐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不完全一直的。

从课程改革的要求角度来看,在今天我们至少应该树立关于课堂教学的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

在课堂教学这架天平上,一方面是表演,另一方面是互动。

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这个砝码正在逐渐的从表演向互动方面转化。

在以往的听课评课中,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是: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的语言是否抑扬顿挫,板书是否工整合理。

仔细分析这些指标,你会注意到,这些指标基本上都是指向教师的表演,是把教师的表演是否恰当、是否充分,看作是课堂教学好坏的主要标准。

从今天来看,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乃至个性发展、终身发展,课堂上仅仅关注教师的表演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范围、师生交往的程度、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水平。

把这些标准都看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我们的素质教育,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新课程给教学下的定义:

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教师一味进行自身表演的过程。

互动、交往、对话、交流,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特征,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判断、分析课堂教学的优劣。

(二)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的场所

在职业教育中,常常会关注技能、技巧的传授,会关注训练的问题。

应该说这是由职业教育特点决定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任何教育教学活动,既有传授知识、技能、技巧的一面,同样也有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一面。

一味的进行技能、技巧的强化,忽略了价值规范和思想观念的引导,我们要使自身的教育教学真正影响学生就变得非常困难。

我们看到在很多学校和我们的课堂上,教书与育人这对矛盾仍然存在。

在教书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去思考育人。

当我们的孩子的价值规范和思想观念离成人世界渐行渐远的时候,恰恰意味着我们教育的引导功能在弱化,训练的功能在强化。

引导,自始至终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

课堂既要关注训练,更关注引导。

(三)课堂不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知识探究的场所

我们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我记得还是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师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给教师的定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从今天来看,这些教师角色,有一些适应,有一些实际上是需要重新定位的。

我们的“道”,既要靠传授、灌输,更要靠潜移默化的渗透的影响。

“道”,不能简单地说“传而授之”,而是要使道具有弥散性,在我们的校园里形成一种文化,用这种文化去渗透、去感染学生。

六种类型的校长:

1、愿景型校长—目标规划

2、管理型校长—善于管理

3、伦理型校长—以人为本

4、文化型校长—塑造文化

5、资源型校长—吸纳资源

6、政策型校长—影响辐射

拿文化型校长来看,他实际上善于在整个的学校的文化层面,去弥散某一种价值观念,用这种文化来熏陶人、影响人。

这类校长在传道的时候,这个道已经不仅仅是课堂传授,而是成为一种弥散的校园文化。

当然我认为,这六类校长的区分,不是要你对号入座。

而是六类校长的角色,应该合并成为我们本身作为校长都应该兼顾的方面。

作为校长,一要提出愿景,提出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目标及其奋斗方向。

二要善于进行管理,对组织架构,对人力资源,对制度规范,进行梳理。

三是在管理过程中,不要忘了去关心人,体现对于人的一种伦理化的关注。

四是要注意形成整个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是善于挖掘各种各样的资源。

六是要逐渐让你的影响力,超出学校,辐射到整个社区、辐射到所在的学区、辐射到所在的地区。

我是把这六类行为特征,看做一个校长的综合素质,不是你作为其中一类去对号入座。

六类特征缺少其一,都说明你需要继续提高。

从授业角度来看,我们今天实际上已经遇到了挑战。

在以往的时代中,我们是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者,我们提前占有了相关的知识,而学生并没有具备。

我们常常讲的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

我们的假设是,我们这一桶水已经装满了,学生这只碗还是空空如也,学生还拿着这样的一个空碗,在等待着我们教师这一桶水的倒入。

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事实呢?

学生这只碗,已经不再是空碗,甚至已经装满了水。

只不过学生这只碗里的水和教师这桶水的成分不同而已。

我们这桶水的成分,是我们的人生阅历、学科知识、人际社会交往所带来的经验。

学生这碗水,也有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经验,但是更有着那些时尚的信息、现代的观念,那些面向未来的一系列带有前景性、预测性的东西。

你会注意到,我们学生的碗里也有大量的水。

在今天假如我们还是一味的把我们这桶水要强制性的倒进学生这只碗的话,水与水的碰撞,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冲突。

双方应该是互相交融的,形成一个涓涓细流,不断向前迈进。

它意味着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业者的角色,要引导学生,同时要把学习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够获得。

解惑,我们今天也会注意到,我们老师真正能够回答学生的问题这种空间越来越小,很多问题是我们老师不能回答的。

很多问题我们如果把自己作为问题解答者,会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被动状态。

因为你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要求,在今天已经有了差距。

所以我们既要让学生去提出问题,而且还要进而让学生自身去解决问题。

不要总是受爱因斯坦那句话所迷惑: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那只能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孩子们实际上是既要提出问题还要亲身去解决问题,他才能够把这种问题意识进一步强化,也才能够掌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真正本领。

今天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要对知识进行探究,经过探究,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成为一个学习态度积极的人,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这样的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才能够定韬略、辨方向。

(四)课堂不只是执行教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我们教师以往的生存状态、我们以往的职业活动的方式,大体上是看了教材看教参,看了教参写教案,拿了教案进课堂。

很多情况下,一堂课就是淋漓尽致的展现教案。

评价一堂课,常常是看这堂课是否完整地执行了教案的预定任务。

假如说课堂是一个互动的场所,是一个交往、交流、沟通的场所,那么我们在课堂中就需要动用我们教师的全部智慧,去应对课堂教学变动不居的挑战。

事实上,从今天来看,课堂上预设性的成份在增加的同时,动态生成的成份也在进一步增加。

课堂的复杂性,也正在我们的分析中而日益呈现出来,让我们注意到课堂不是一个简单执行教案的场所,而是有着诸多复杂因素所制约的一个场所。

这个复杂的场所,让我们每个人都会感觉到,我们现有的智慧要真正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课堂教学的复杂,表现在他的不可预期性、情景性、同时性和歧义性。

任何课堂都有一个不可预期性,你这个时间无法判断下一个时间会发生什么,常常有一些预期不到的事情,这些预期不到的事情,是由诸多不同的因素诱发的。

譬如,突然飞进课堂的蝴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备课时无法预料的。

同一个教师,拿着同一个教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会生成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就是情景性。

同时性就是在同一个教学点所发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是各不相同的,譬如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讨论,有的可能心不在焉。

歧义性,是说同一个行为可能引发的含义不同,你表扬了一个学生,引发的是另一个学生的嫉妒,你批评了一个学生,另一个学生可能幸灾乐祸。

课堂是一个最复杂的场所,在课堂上,所有的事情你必须当机立断。

我们做管理还可以做应急预案,我们还可以进行风险性的管理,而课堂上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去做预案的,课堂上许多行为的出现是随机性的、是偶发性的。

这个时候我们不可能说去讨论讨论、研究研究,再去想想办法,我们必须作出决断。

这个时候所迸发的智慧,恰恰来自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我们自己的教学机智。

二、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变革的要点

我们在认识和理解课堂的时候,能不能把课堂这架天平的砝码,逐渐的从表演向互动转化,从训练向引导转化,从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简单的执行教案向教学智慧的充分展现转化?

这是我们从理念上、从观念上的澄清,是以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和先导,去认识今天的课堂。

那么认识有了,相应的也需要行为上的改变。

中国的教育,不乏那些鲜活的、鼓舞人心的理念,少的就是那些具体的可见的实践。

我们在有理念的前提下,还要具体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

教育界要提防形成那种双重人格:

讲理念天花乱坠,看实践依然故我。

需要警惕的是:

理念是一个话语系统,是在外漂浮着的,另外一个系统就是实实在在的做的系统,这个系统和理念并没有产生关联。

今天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思考,考虑两者怎么去转化,怎么去关联,需要思考我们的理念怎么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

(一)教学要素的变革

1、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第一个方面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用生活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课程、看待我们的课堂、看待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尽量的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之间的界限。

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的理念就是回归生活世界,反映在教学里面,就是要把生活的资源、生活的实情,纳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

学生的兴趣、参与程度,和能否把生活纳入课堂教学是密切相关的。

2、学生学习的主动化

第二个方面,学生学习的主动化。

从今天来看,我们都认同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实现教学重心下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做校长的实际上还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后,课堂教学的平衡的权利结构被打破了,我们的教师还需要赋予他什么样的新的权利?

搞管理工作常常谈到授权的问题。

我们自己原有的课堂权利的平衡被打破了,教师还需要哪些新的权利?

教师掌握了哪一些新的技能、技巧,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智能,才能够应对重心已经下移了的课堂?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思考的话,大概我们课堂教学当中就势必出现一个状态,那就是学生活了教师就死了。

原先的状态是教师活了学生死了,今天很有可能就是学生活了教师死了。

一次公开课,《小蝌蚪找妈妈》,课快要进行完了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考虑一下: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还有哪些问题?

一个学生问:

“老师,小蝌蚪找到的并不见得一定是它的妈妈。

谁能保证是这只青蛙生的这只小蝌蚪?

”老师一听,觉得很为难,备课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啊。

只好说,你这个问题很好,老师现在不能回答你,下课以后我们再讨论。

我们面对回答不上来的问题,百分之八九十的老师都会采取这种方式去应对。

现在,你教学重心下移了,你还用以前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你通常会被动的。

你一表扬,马上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

“老师,为什么青蛙生下小蝌蚪以后,没有把小蝌蚪带走?

而是把它孤零零的一个人扔在这里?

”的确是个问题,你不能只生不养啊,这是严重缺乏母爱的表现。

老师又愣住了。

只好说:

“你这个问题问得也很好啊,老师回答不上来。

下课以后你去找自然老师问问吧。

”第三个又问了:

“为什么小蝌蚪长大以后就和它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下课铃响了,老师的汗就下来了。

赶紧说:

“好,这个问题也不错。

下课以后,和前面那个同学一起去问自然老师。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你看,你真正教学重心下移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时候,暴露的恰恰就是教师的本领恐慌。

本领恐慌是正常的,面对一项新的改革,原有的本领不能奏效,原有的习惯不能发挥作用,我们就势必需要形成新的本领。

在这样一个新旧本领的过度状态,恰恰就是本领恐慌的所在地带。

作为我们校长来说,就是要引领教师,平稳的、快速的度过这个本领恐慌期。

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你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后,你作为教师而言,需要在课堂上善于捕捉问题、把握问题,甚至需要在那个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去发现问题,稍纵即逝的现象背后去捕捉问题。

你要把发现问题、敏于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提升。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还需要关注来自教师之外的多种资源,不要把自己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要善于把各种资源重组。

资源重组的权利,教学反思的能力,善于捕捉问题的本领,这是我们教师在今天需要具备的。

3、师生互动的有效化

第三个方面是师生互动的有效化。

在今天我们都认识到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很少再去排斥互动的问题。

可是你也要注意到,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率、效果、效益到底如何?

在有些课堂中,有些互动是无效的互动。

原来是满堂灌,现在有可能转变成满堂问。

课堂提问,是一系列的小问题充斥课堂?

还是几个关键性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探究?

课堂互动也不能转变成满堂闹。

譬如,角色扮演互动应该是积极的而不应该是消极的,应该是多维的而不应该是一维的,应该是有效的而不应该是无效的。

中国的课堂和西方的课堂还有不同,我们还必须追求一定的课堂效率、效果、效益。

所以我们自己在改变原有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改变现有课堂的运行方式,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切实掌握教学相关的一些知识、技能。

所以在互动上要考虑效果的问题。

4、学科教学的整合化

第四个方面就是学科教学的整合化。

学科教学的整合化,就是用整合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用整合、系统、整体、融入、渗透、复杂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分裂的、单一的、刻板的、某一侧面的看问题。

这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的方法论。

您在任教此一学科的同时,要关注到彼一学科,要把相关联的学科借助于教学整合起来。

有一次听课,是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老师让学生去思考,说借助于你们学过的历史知识去回顾一下,1937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

这个时候历史知识就成为了理解1937年所作的这首诗的背景。

这就是学科与学科在整合、在渗透。

我们讲知识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相统一的时候,就是在用整合的眼光来看待文以载道、诗以明志,来看待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增强、学习态度的激发。

这种整合是不露痕迹的。

有一次听课,学习《阿房宫赋》,老师在最后展示了34幅照片,全部是富丽堂皇的各级政府的办公大楼。

一一展示后,老师说,在座的同学们,你们以后如果是领导干部,千万不要象这些人一样,把你们自己的办公楼修得如此富丽堂皇。

《阿房宫赋》能否导出这样的结论?

这个时候在我理解知识和思想教育就是分裂了,不是整合了。

整合是什么?

整合是不露痕迹的,整合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离开了课文一味的说教,那就是分裂、分立和分离。

讲整合,我们还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公开课上信息技术手段滥用,平时上课信息技术手段不用,这不是整合。

有的时候我们听一堂课,没有被那种眼花缭乱的信息技术手段所吸引,但却感受到这个信息技术手段的确在辅助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就是不动声色的整合。

整合是一个大的趋向。

西方的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流派,都是以整合的眼光来看待教育问题的。

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全纳教育,西方20世纪90年代之后所兴起的四大实践性教育流派,无一例外,都强调整合。

5、教学过程的动态化

第五个方面的行为的改变,就在于教学过程的动态化。

教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从今天来看,预设是必要的,但是也要把握:

在我们的实际过程当中的“生成”。

新课程改革推进这么多年,动态生成这个概念被大家所认知、所熟悉、所掌握,本身就是一大进步。

从今天来看我们都注意到了,动态已经成为常态,生成就是过程,这实际上是我们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动态的东西已经成为教学的常态,生成已经成为过程当中的核心要素,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敏于变化、适应变化。

在把握这种变化的前提下,呈现出课堂教学当中后续的教学行为。

我们搞管理的常讲的两句换,叫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现当代领导学讲,我们作为一个校长,作为领导者,要致力于成为适应型的领导。

什么样的领导是适应型的领导呢?

就是能够引领我们的教师适应变革要求的那些领导。

而且适应型领导必须明确,并不是教师的所有行为都需要重新适应,在一个变化转型的过程当中,教师的原有行为大概有20%—30%的需要改变,我们的校长就是在这20%—30%上去做文章。

要通过我们引领他顺应其变化,来符合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校长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是什么?

你要去思考。

包括我们讲课、教学各个方面的变化。

我们可能以教学为切入点,以教师作为一个支撑点。

校长要考虑的是我如何做到这一点,怎么才能让这种表现,介入我的管理行为,来引领和促进这种改变,这需要我们校长去思考。

国际范围内的干部教育管理培训,现在强调的是反思性培训,反思性培训的一个特点,就是自始至终让我们的校长、我们的领导者,以反思的姿态出现在培训当中,要梳理听讲的内容对自己思维上的碰撞,对我们自己行为上的改变,同时还能够提出我们后续管理学校的策略,这叫做反思性培训,我觉得这个方面是我们校长应注意的地方。

今天课堂教学的变动不居,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感受到,我们的校长要引领我们的老师们,能够顺应这个变化,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世界上能够存留下来的物种,可能并不见的是当初最强壮的物种,也并不见得是最智慧的物种,恰恰是那些适应变化最快的物种。

适应变化是我们的教师在今天应该有的一种行为。

6、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第六个方面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无论在普通教育还是在职业教育当中,都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指向,都需要考虑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在方法改革的同时,更要考虑这些方法为那些内容服务。

有人评论,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技术教育,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教育模式。

这种简短的相加实际是不现实的,也是做不到的。

每一种教育都是深植于他自己的文化土壤的,和他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是高度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常常以基础教育的优势著称,但实际上也不能被这样的一种评述所迷惑。

换句话说,我们的基础教育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基础教育中的基本技能我们是沾沾自喜的,但是华裔数学家邱成桐,也给我们提醒,并不见得大陆的基础教育成绩就是优异的。

我们还要关注基础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我们改变了方法并不一定改变了最终的目的。

我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自主的知识能够概括起来、系统起来。

还要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中,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有可能是仁智互见的,有可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时作为教师而言,要把这样的一些知识进行汇总、进行提炼,让孩子们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进行探究,由于受他们知识经验的限制,得出的结论并不见得正确,得出的认识有可能是一偏之见、一己之得,此时教师就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串联、进行概括。

所以我们的内容最终应该以结构化的形态去呈现,结构化的知识是事实证明最容易转变为能力的知识。

知识和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能力就是知识的灵活运用,关键是我们掌握的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

当然你具备的知识,并不见得就是能力,反过来没有知识,所谓的能力就成了耍一耍小聪明的本事。

所以无论是从考试的角度还是从能力养成的角度,我们都需要把握这堂课到底都让学生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点,你的过程可以变化,但是结果上要能够呈现出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7、教学策略的综合化

第七个方面就是教学的策略。

不要迷信单一的教学策略,任何教学策略都有其优长,都有其缺失,没有那一种教学策略是包医百病的。

我去年写了一本小册子,叫做《教学方法应用指导》,汇总了几种教学方法,写完之后我深刻的感受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在彰显其优势的同时,恰恰凸现出他的弱势。

讲述这种方法,讲得好事从头到尾,讲述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思维吗?

非常困难,有的时候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借口,孩子们没有活动并不意味着思维不活跃,他坐在那里他的思维也是活跃的,这种说法偶尔在某种场合是适用的,但是把他推而广之是不是用的,人的身心实际是高度统一的,当他的行为完全被禁锢、被限制的时候,他的思维要变得非常活跃和开放,也是不大现实的。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就成为讲解的非常好的有益补充,而讨论虽然激活了思维,但是可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还需要我们讲解做铺垫、作提炼。

如此等等。

所以任何教学策略都有其优长、都有其缺失,不要迷信某一个教学策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要巧妙的、综合的、灵活的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把这些教学策略融合为一个整体,来为教学当下的目标服务。

8、教学资源的优质化

第八个方面就是教学资源的优化。

要优化教学资源,不要把自己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上学生也是一个重大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教师所不具备的知识经验的时候,学生的资源就要进一步的去挖掘。

不要认为你是教师,你就所有问题自己来教,不要认为在座的各位是学生,就所有问题让他处在一个被动学的状态。

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

我们的学生年纪越轻,他对网络就越有天然的亲和力和亲热感,而网络恰恰也在侵占学校的地盘。

以往我们总是讲学校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但是实际上这个阵地有点失守的味道,从学生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量上来看,排在第一位上的不是学校,是大众媒介,包括大众传媒。

我们询问学生一个问题,你平时获得的信息量是从哪里来的,排第一位的是什么?

孩子常常把大众传媒排在第一位,而不是学校。

反应的一个问题就是从信息的总量角度看,我们给学生所传递的信息总量不如大众媒体给学生的多。

这就要求学校关注这些资源,把这些资源纳入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关注到社区的资源,关注到其他学科的资源,关注到我们学校方方面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