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营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政策Word下载.docx
《地方民营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政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民营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政策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06年连云港民营经济增加值260•1亿元,是1999年的3•44倍,占当年全市GDP的49•3%;
江苏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1998年的1593•14亿元,2006年增加到7545•3亿元,所占比重由22•1%提高到35•0%;
2001—2007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以年均19•1%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5•9%。
而连云港民营经济增加值的年均增速为20•1%,如果排除2004年的增长异常,年均增速则低于全省。
从产业变动衡量,2007年连云港民营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5亿元,是1999年的3•43倍;
第二产业为176•53亿元,为1999年的5•31倍;
第三产业为113•05亿元,是1999年的3•32倍。
从整体来看,连云港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由1999年的10•98∶43•98∶45•04演变为2006年的10•35∶53•63∶36•02和2007年的8•96∶55•50∶35•54。
连云港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10%左右,分别低于全国、苏北和连云港市当年水平,但是高于江苏省各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
连云港市民营经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稳步提高,最近8年来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要比全国、苏北和连云港市平均水平快。
但是还低于江苏省的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从略高于第二产业比重到2003年后开始低于第二产业比重的趋势,而且两者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第三产业的实际产出比重4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则表现为“二、三、一”形式,说明连云港民营经济工业化进程在加快,资源正在迅速向工业部门积聚,开始成为推动连云港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
二、连云港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劳动力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连云港民营经济就业占到全社会就业的90%,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
从连云港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演进过程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在就业结构中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第二、三产业比重很小。
90年代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快速上升,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一、三、二”的就业结构形式。
连云港民营经济的就业结构体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吻合。
但第一产业平均就业比重仍然偏大,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
注:
数据来源于2000—2007年连云港统计年鉴,统计中不含农村劳动力,民营经济=个体+私营。
图2连云港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onomy
三、连云港民营经济的内部产业结构分布
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竞争性领域和新兴服务业。
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批发零售业。
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民营工业中仍占主导地位。
截止2006年在国家统计局工业分类的39个行业中连云港市有34个行业,而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连云港市私营民营经济成分主要集中在纺织、轻工、电子、建材和机械这些竞争型行业。
而在煤炭、燃气、水供应等垄断行业,民营经济比例则明显偏低,煤炭采选业和燃气生产供应业甚至没有民营经济成分。
参照垄断、竞争行业标准对连云港市民营经济34个行业的分析显示:
在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等27个非垄断竞争型行业中,民营经济企业数量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经济工业企业就业比重总体达到64•8%,在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19个行业就业比重超过60%。
民营经济不仅在总体布局上占据优势,而且在一些重要的行业拥有一批骨干企业。
如在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
在低垄断程度竞争型行业中,民营经济已经占据重要位置。
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主导地位。
在2003、2006年总产值的分布上,规模以上民营经济的整体的产值比重占到50%以上,2006年有所下降。
其中有21个行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
从2000—2007年连云港市民营企业保持了比较快的发展水平,无论从数量还是个体规模,都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连云港市私营企业的从业户数增长了2•4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更是增长了5•8倍。
连云港市民营企业除了在总量上快速发展外,私营企业注册规模化有比较显著的提升,个体质量方面和资金实力逐年增强。
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2002年上半年为7•7亿元人民币,2003年为62亿元,到2006年达到234•62亿元,增长了3•8倍。
户均资本在最近几年也都呈增长趋势。
数据显示2002年上半年民营企业户均资本只有54万元,至2006年12月底,户均注册资本达到146•49万元,2007年达到196万元,2006年注册100~500万元的已达2438户,500~1000万元的达到779户,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432户,同比分别增长43•9%,70•1%,64•3%。
而2003年注册资本超1000万的私营企业数只有85个。
2007年全市注册资本过500万元的私营企业已达1049户,过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641户,过亿元的私营企业14户,较上年都有较大增长。
私营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民营经济组织形式趋于多样化,治理水平逐渐提高。
根据连云港市工商局统计,近几年,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中,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在企业类型中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有限公司型企业比例逐步增加,如2006年全市公司制私营企业达到10104户,占到私营企业总数的63%。
根据市工商联2000,2004,2006抽样调查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根据调查统计资料,2000年被调查企业中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和有限公司型企业类型比例分别为67•9∶3•6∶28•5;
2004年比例为47•0∶3•0∶49•1;
2006年为33•9∶10•7∶55•4。
在民营经济中,私企有限责任公司正在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私营企业的内部治理组织建设正在优化,管理水平在逐渐提高。
连云港民营经济总体规模依然偏小,在许多行业主要是以数量取胜,在2006年民营经济已经进入的32个行业中户均资产超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值的只有9个行业,而其余23个行业民营经济的户均资产均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值。
2006年有13个行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人民币,有9个行业规模以上民营经济的户均产值低于全市户均产值,最低的金属制品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户均产值只相当于全市该行业的1/6和1/4。
四、结论与思考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连云港民营经济迎来了又一次重大机遇,在新的形势下发展民营经济需要从更深层次上思考、探索发展路径。
一是关注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连云港民营企业起点低,缺乏工业基础、经商传统、技术储备、资金准备等自然禀赋和历史禀赋,原生型的民营经济非常弱小,所以在连云港原有的产业格局和市场结构中国有经济处于强势地位,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资经济的政策优惠,使国有及外资经济汇聚成一股较强的约束力量,把后发的私营工业企业定位在适合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行业和领域。
目前连云港经济增长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重工业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制造业中的规模经济性显著的行业的集中度开始提高。
既然重工业化和相伴而生的企业大型化是资本、技术和管理实力弱小的民营企业所无力支撑的,国有企业成为上述产业中的主导力量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需要倍加关注的是如果重工业违背了地区资源禀赋条件或缺乏效率而不能具有自生能力时,往往会凭借所有制优势抢占原本稀缺的资源,延缓当地的市场化进程,客观上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是掌握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态势。
如果从产业内是否长期存在过度竞争及行业内大小企业间是否形成稳定的技术联系来衡量连云港民营经济的产业成熟度,企业的散状发展依然是连云港民营经济的主要产业状态,尽管在如医药、机械行业,大小企业间初步形成上下游关系。
大企业更多依靠自身积累获得发展,说明这些行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则难以借助大企业的带动而迅速成长,甚至常常会受到大企业的恶意挤压,在此状态下,大小企业的分化在所难免,从而产业结构体现出不稳定状态。
从产业具体表现的资源属性来观察,连云港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正在步入产业高级阶段,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在劳动密集的传统的产业技术进步速度非常缓慢,对资本要素的需求较少。
随着产业的高级化、技术密集化与资本密集化相结合,先进的技术意味着大量的资本需求,从这一角度来讲显然要支撑连云港未来发展,大量资本的净流入将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要求当地的金融政策设计应能满足未来发展的庞大资金需求。
三是制度层面的思考。
纵观我国民营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无外乎有三种模式:
广东模式、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
广东模式以外资推动的三来一补产业为特点,苏南以乡镇企业的私有化和外商直接投资为主,浙江则以民营经济和专业市场为标志。
基于现实和历史原因,浙江经验最值得借鉴。
从操作层面上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依托全国或地域性专业市场推进地区经济发展。
这需要从制度层面借助政府之力,创造条件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在浙江区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推动了政府与民间形成良性互动。
2002年以前连云港在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究其原因是连云港不具备商品经济的经商传统等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禀赋,在制度上主要是依赖制度的自发性变迁,这种变迁的速度非常缓慢。
近几年发展速度加快,主要是大量次生性民营经济的涌现,这类民营经济的主要资本大多来源于连云港区域以外,特别是苏南、江浙一带,这类民营企业具有机制和管理乃至技术上的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要求一个良好的、能够激发人们创造力的制度环境,如果没有制度上的重大变革,后发优势就可能变成后发劣势。
正是借助苏南和浙江等外来资本的大量涌入,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开始显现,如果它能和来自政府积极进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
将为今后连云港创新民营经济制度确立了良好的背景。
私营企业投资者大多以学历及经营资历较低的农村人口为主。
在这种群体的资产存量中,难以整合出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和大规模的企业组织。
所以要推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必须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在制度上对民营经济作出安排,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使连云港民营经济机制步入良性制度变迁路径,只要这种机制使制度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就能形成一种自我强化机制,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不断强化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这才是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