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1325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他____了

写一个人当时的样子,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引导学生把一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交流平台

交流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心理描写的方法;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并能进行仿写;

把握钢笔字篇章书写技巧;

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积累古诗。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并能进行仿写。

书写提示

书写诗歌训练,体会钢笔字篇章书写技巧。

日积月累

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诗。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塞图景;

后两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高度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千古名句,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矢志不渝、誓死杀敌卫国的崇高精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

全诗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百转千回的心情,抒发了诗人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的心愿。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感人至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

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学习诗歌,重点在于朗读理解,难点在于体会情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语调和重音等,要求学生能读出情感;

在理解诗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背景资料等方法;

在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时则要将三首古诗进行比较,发现三首古诗表达的情感的差别。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表现的情感。

4.赏析古诗语言,体会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夸张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句蕴含的感情。

2.比较三首古诗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1.“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体会古诗蕴含的感情,感受古人真挚的友谊和爱国情怀,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从军行》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4.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激发爱国热情。

1.借助注释、结合课外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

2.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古代将士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想象,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誓死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从军行》,走进戍边将士的战斗环境,感受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

2.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进入古诗情境。

3.教师出示《从军行》,学生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明确: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思考:

从军的环境如何?

从军的将士有什么志向和愿望?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作者和相关文学知识。

王昌龄(?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任江宁丞,世称“王江宁”,后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

因其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

其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等。

今存《王昌龄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代表诗人有高適、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2.朗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共评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4)教师示范朗读《从军行》,再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听课文的朗读音频,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在聆听中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意。

玉门关: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青海:

即青海湖,在今青海西宁西。

暗:

遮蔽,使其暗淡。

金甲:

金属制作的铠甲。

破:

打败。

楼兰:

西域古国名,诗中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4.说说古诗大意。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了,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远方的玉门关。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5.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再说诗意,感受古诗所营造的意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研读前两句,想象情景。

(1)用多种方式读前两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点名朗读、比赛背诵等。

(2)自己轻声读一读,思考:

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

(青海湖、乌云铺天盖地、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3)追问:

什么样的雪山?

(出示雪山图。

)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

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

(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让边塞变暗了。

(4)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5)提问:

再读读这两句,你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预设:

生1:

作者用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边疆生活的艰辛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生2: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6)感受孤城之“孤”和“遥望”:

深情朗读,体会感情。

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总结: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卫国任务有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研读后两句,体会情感。

过渡:

环境是这样的恶劣,乡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出示后两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戍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出示古战场图。

(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的。

①“百战”形容战争之多、之长。

“穿”不是“穿上金甲”,而是磨破了金甲。

②金属制作的盔甲还会磨破,真不可思议呀!

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

(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③“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高度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面对困难,将士们的报国壮志不但没有被消磨,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誓死报国的最强音的呢?

(3)赏析“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指导感情朗读:

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句诗里——“不破楼兰终不还”。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不破楼兰终不还”。

提问: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

(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家的决心,一颗誓死报国、不惜为国捐躯的心。

②感悟诗情。

A.“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家吗?

B.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

会有哪些人牵挂着他们呢?

C.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

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地呼唤父亲回家;

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让黑发染上白霜。

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

D.学生练笔、交流,指名分享。

(结合学生的反馈,相机板书:

忠心报国。

3.总结全诗,升华悟情。

小结: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坚定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四、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构成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再搜集一下其他六首或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出示王昌龄的另一首《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再配以符合情境的图片。

1.轻声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味,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诗深深地触动了你,就把它画下来,再读、再品。

2.着重引导学生品味重点。

(1)风沙遮天蔽日,一个“昏”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征的军队卷尘挟风,气势逼人。

(2)品析“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两句诗让我们想象到了前锋部队的英勇,也想象到了前方的仗打得艰苦、出色。

3.感情朗读、背诵。

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处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我们去体会,去遐想,这就是王昌龄的高明之处,不怪人们称他为“七绝圣手”。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教师配乐,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师生共同评选出“朗诵之星”。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会认“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理解两首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而把握古诗大意。

4.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

3.反复诵读,在比较欣赏中探讨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从军行》,同学们都会背了吗?

(指名背诵。

)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你们的积累吗?

可以是《从军行》的其他六首,也可以是其他边塞诗。

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

(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诗题。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玉门关外的边塞风光,感受到了戍边将士戍边的孤独凄苦,更感受到了他们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现在,让我们随诗人陆游再次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诗人面对沦于敌手的大好河山时内心的沉痛。

(板书: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将晓:

快要天亮。

篱门:

篱笆门。

感:

感慨。

题目的意思:

秋天的后半夜,快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总的主题是抒发政治抱负和同情人民苦难,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用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其代表作有《书愤》《示儿》《游山西村》等。

(2)了解诗作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南宋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2.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教师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自读,读出停顿、节奏,圈出本诗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明确朗读停顿: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教师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将”读“jiānɡ”,不读“jià

nɡ”;

“仞”读“rè

n”,不读

“ré

n”;

“遗”读“yí

”,不读“wè

i”。

(3)理解重点字词。

[三万里]夸张的说法,形容黄河很长。

[河]特指黄河。

[五千仞]夸张的说法,形容华山很高。

[摩天]碰到天。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诗中借指暴政。

[泪尽]眼泪流干。

[南望]面对南方盼望。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3.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3)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教师指名听写由“仞、岳、摩、遗”组成的词语。

(2)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3)展示交流,教师释疑解惑。

通过学习前两首诗,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方法,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也比较透彻。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交流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预设一: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意:

滔滔万里黄河奔流不息东注入海,华山与天相接,直插云霄。

交流疑问:

①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示了滚滚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和华山巍峨屹立、直耸入云的雄伟壮丽的画面。

②这两句诗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运用夸张、化静为动的写法,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③这两句诗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用意是什么?

诗人极力描绘祖国壮丽的河山,而这美好的河山已沦陷敌手,两相对比,更表达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对统治者无能的痛恨。

预设二: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金统治地区的宋朝百姓在金兵战马扬起的尘沙里流尽了眼泪,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宋王朝的军队来收复河山。

①朗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应用怎样的语气?

(低沉而悲愤的语气。

②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对朝廷的失望。

南宋统治集团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

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统治集团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中原、一统河山之志。

诗人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南宋朝廷的愤慨溢于言表,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感动。

③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着赏析。

这两句诗抒情,表现人民大众的悲愤与希望。

“泪尽”一词,包含无限辛酸。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5.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6.教师小结,升华诗歌表达的情感。

全诗由景抒情,强烈地反映出诗人盼望尽快收复失去的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愿望,流露了他对南宋统治者无能的悲愤心情。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过渡到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

唐宋诗词中,有很多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

我们已学过的那两首诗表达的就是这个主题,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如此。

这是杜甫在唐朝衰败时期写的,但是却一改他深沉、悲壮的旋律,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1)学生齐读诗题,读出“快诗”的感觉。

(2)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①“闻”是什么意思?

(听说。

)谁听说了什么?

(杜甫听说了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②“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

(“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③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杜甫听到了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消息。

(3)介绍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

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3.朗读古诗,理解重点字词。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自读要求:

①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②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读熟练。

(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节奏示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学生朗读古诗,汇报交流。

①汇报生难字:

蓟(jì

)北衣裳(chá

nɡ)涕(tì

)泪

巫(wū)峡襄(xiānɡ)阳

②汇报圈画的地名:

河南、河北、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在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可以借助地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以上地名,初步了解诗人的行踪,为后面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4)同桌合作朗读古诗,互相纠错。

(5)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6)师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漫卷]胡乱地卷起。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4.再读古诗,体悟诗情。

(1)学生齐读古诗,思考: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的字是“喜”。

这个“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诗人喜到了什么程度呢?

从“欲狂”两字能体会到诗人高兴到将要疯狂。

(2)引导学生围绕“喜”字来理解古诗。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眼泪沾满衣裳。

a.思考:

蓟北是怎样失去的呢?

杜甫为什么会身处剑外?

b.教师简介相关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中,蓟北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叛军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阳。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出现了千里人烟断绝的惨景。

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乡,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故乡,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c.分析喜的原因。

师:

安史之乱中诗人被迫离开家乡,流落到剑外(出示地图)。

如今,叛军的老巢蓟北被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意味着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了。

杜甫等这一天足足等了7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杜甫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

当收复蓟北这一喜讯忽然传来时,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

听。

d.理解杜甫听到“收蓟北”的消息后的反应。

“初闻涕泪满衣裳”以形传神,表现出了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妻儿哪还有一点儿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a.如何理解“愁何在”?

“愁何在”就是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啊!

以前妻子愁什么?

孩子愁什么?

生:

妻子愁有家不能回,孩子愁荒废学业。

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看到这一切,杜甫自然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