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1263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C.皇帝的独断得到了根本遏制

D.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

4.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

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

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

这反映了

A.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5.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

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

项目

数额(总利润2927340两)

占利润比例%

股息

970834

33.16

利息

1781191

60.85

积累

15563

0.53

其他

159752

5.46

A.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

B.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C.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

D.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

6.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中写道:

“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

(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这说明

A.中共中央否定武装斗争的手段

B.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式的道路

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7.“欧美一般人头脑里,本来没有什么中国问题,如今提起中国问题,便紧紧跟着联想到山东问题,提起日本问题,便人人都说‘日本人欺负中国’,简单来说,这次运动算是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

”梁启超认为

A.“二十一条”的签订遭到各国声讨

B.五四运动使帝国主义正视中国问题

C.日本全面侵华使中日关系成为焦点

D.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8.罗马帝国时期的思想家圣奥古斯丁创建了系统的神学法律理论体系,他认为在“遵从上帝的人那里,心灵统治身体,理性依照法律秩序充满信仰地统治罪过”,圣奥古斯丁的法律理论

A.解决理性与信仰间的联通问题

B.依靠宗教稳定帝国社会的功能

C.利用理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D.使法治思想臣服于宗教的神圣

9.19世纪欧洲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工人家庭的食品支出下降了25%。

工人们既有结余用以订阅报纸,也可以到音乐厅和咖啡厅休闲。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掠夺积累财富

B.商品输出获利丰厚

C.工人斗争改善待遇

D.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10.“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

”材料中的“实验”

A.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C.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D.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11.阅读下表,导致17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欧洲人口1700—1800年(百万)

1700

1750

1800

大不列颠

9.0

10.5

16.5

法国

19.0

21.5

28.0

哈布斯堡帝国

8.0

18.5

普鲁士

2.0

6.0

9.5

俄国

17.5

20.0

37.0

西班牙

11.0

瑞典

1.5

1.7

2.3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

1.8

1.9

 

A.国家政策的刺激

B.医疗技术的进步

C.农业生产的进步

D.工业革命的推动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耶稣会教士法鲁担任教育部长,提出《法鲁教育法案》,规定学校应完全服从教会;

僧侣有充任教师的优先权。

针对这种现状,法国著名的共和派领导人茹尔·

费里率先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1882年3月颁布了《费里法案》。

该法案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有,设立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取消了耶稣会员施教和管理学校的权力。

免除公立学校、幼儿园的学费,免除师范学校的费用。

还规定6—13岁的儿童无论男女,都要接受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教育。

为确保义务教育法的实行,法案规定,每个省都要建立男女师范各一所,其经费由地区支付,校舍建筑及设施和牧师工资由国库发放。

——摘编自梁金霞《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材料二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

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一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法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13.(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

第二,通过修订总理衙门时代的旧有制度,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建立了一支高效、稳定、正规的外交官队伍。

第三,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

第四,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并重,重视提高外交官的业务素质。

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成功变革得益于庚子惨败后清廷统治集团中形成的积极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变革氛围。

洋务运动时期的努力最终为清末新政时期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新政中外务部的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

中国的现代外交体制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哪里需要变、如何变必然以西方模式作为参照系,这就更要扩大中外交往以“广见闻”。

一些国内重臣对推动外交体制的变革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粤督陶模在1901年提出政府要设十部,外务部位居第二;

袁世凯也积极号召政府将礼仪性外交活动制度化。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新政时期的外交体制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4.(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吕思勉(1884—1957)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他学贯中西,治史严谨,一生著述宏富,时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在中国通史学科建设上的开创性贡献。

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叙述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22年的中国历史。

吕思勉认为其书不同之处在于:

“颇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现在读史,自然和从前眼光不同,总得在社会进化方面着想。

”1940年出版的《吕著中国通史》,适应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时大学教学的需要。

吕思勉说:

“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吕著中国通史》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剐类地叙述中国文化史,下册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政治史,其创新之处在于吸收编年体、纪事本来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使读者既能对社会文化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

——摘编自刘永祥《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等

(1)根据材料,概括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风格形成的原因。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学者伊罗生就美国的中国形象做过较系统的研究和考察,在他的《美国的中国形象》一书中,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18世纪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是“尊敬”的,1840-1905年间基本上是“厌恶、轻视”的,1905-1937年间又变得相对比较“善意”了。

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基本上也代表了当时主要的西方国家舆论对中国的看法。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谈谈你的观点,并从中西双方的角度,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可知,礼乐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说明礼乐制度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故D正确。

材料论述的是礼乐制度的作用,与自然法则和神权思想无关,排除AB。

礼乐制度强调等级调和,以此化解社会矛盾,排除C。

2.C

结合所学,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经义成为官方教科书,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是儒家思想影响政治思想和文化生活的表现,故C正确;

AB不是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的主要原因,排除;

经学之士推动,不可能让孔子成为圣人,主要是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排除D。

3.D

【解析】

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材料中魏征对于中书省的政令进行否决,说你门下省的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故D项正确;

古代君主专制属于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

古代最高决策者是皇帝,故B项错误;

皇帝属于专制并不会阻止皇帝独断,故C项错误。

4.A

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都是很受西方欢迎的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购买中国商品,西方殖民扩张中掠夺来的白银大量流向中国,故A正确;

当时清政府并未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B;

近代以前,对外贸易是官方垄断的,C错误;

衡量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关系是以是否出现雇佣关系为依据的,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排除D。

5.A

根据材料信息“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和表格数据占利润比例可知,轮船招商局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A正确;

根据表格数据无法体现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势头,排除B;

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是合资企业,排除C;

材料未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

6.B

材料中反映了当时中央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持批评态度,说明中央仍然坚持城市中心的道路,也就是苏俄道路,符合题意,故选B;

1927年八七会议已经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A错误;

中共在近代没有发生性质的转变,一直是无产阶级政党,只是代表的利益不断的扩大,排除C;

材料中反映了乡村包围城市,说明当时中共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D错误。

7.B

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

根据“联想到山东问题”、“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的应该是巴黎和会失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二十一条”的签订没有得到欧美各国的关注,故排除A项;

梁启超逝世于1929年,当时日本全面侵华和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故排除C、D项。

故选B。

8.A

根据“理性依照法律秩序充满信仰地统治罪过”可知,圣奥古斯丁的法律理论反映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解决理性与信仰间的联通问题,故A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依靠宗教稳定帝国社会的信息,排除B;

材料反映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并非强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排除C;

材料主张理性依照法律秩序充满信仰地统治罪过,并非使法治思想臣服于宗教,排除D。

9.D

“工人家庭的食品支出下降了25%。

工人们既有结余用以订阅报纸,也可以到音乐厅和咖啡厅休闲”可知欧洲工人的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系数越高代表家庭生活水平越差,系数越低代表生活水平越好,材料表明19世纪欧洲工人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结合所学19世纪欧洲开展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即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生产效率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了,故D正确;

A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中工人工资、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工人斗争改善待遇,有利于提高工人工资,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欧洲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工人家庭的食品支出下降了25%”,结合所学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

10.C

材料“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是国家资本主义,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政策,该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C正确;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排除;

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经济发展,没有壮大公有制经济,B错误;

斯大林时期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D错误。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联系所学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

11.C

依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不列颠、法国和俄国都是1700—1800年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欧洲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说明农业生产的进步是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故C正确;

国家政策的刺激是欧洲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医疗技术的进步是欧洲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排除AB;

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自英国开始的,而部分国家如俄国工业革命开始时间较晚(19世纪三十年代),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

(1)背景: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政体的正式确立(法国共和派领导推动);

工业革命推动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启蒙运动推动自由、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会仍控制教育权,阻碍社会发展。

特点:

政府主导;

立法推动;

教育逐渐世俗化;

推行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

重视师范教育。

(2)变化趋势:

教育改革者由地方督抚(政治家)为主转变为知识群体(教育家)为主;

教育宗旨由“忠君、尊孔”为主转变为“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主”(教育指导思想由中体西用转变为民主共和);

教育对象上逐渐趋向男女平等;

逐渐消除科举制残余。

影响:

有利于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

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促进了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冲击了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1)结合19末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及法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来回答。

法国教育改革的特点依据材料信息从主导者(政府)、方式(立法)、新趋势(世俗化)和内容(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和师范教育)等方面来概括。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教育改革者、教育宗旨、教育对象和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影响可以从民主政治的巩固、经济发展、教育现代化、民主思想传播、冲击传统观念和提高国民素质等多方面去回答。

13.

(1)评析:

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完成了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推动晚清外交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要求;

利于提高外交人员的素质,改变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有利因素:

统治集团中形成了浓厚的变革氛围;

国内重臣的推动;

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外交事务日益繁杂;

洋务运动的推行。

(1)本题属于评价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视角分析,消极的依据材料“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措施从推动晚清外交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庚子惨败后清廷统治集团中形成的积极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变革氛围。

洋务运动时期的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新政中外务部的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统治集团推动、中外交往扩大以及洋务运动推行等角度思考回答。

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改革题一般都由两问组成。

(1)问基本上都是归纳改革的措施,第

(2)问大都是分析改革的作用、影响。

归纳措施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分析影响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14.

(1)揭示历史发展大势;

反映社会生活全貌;

注重探究因果;

注重汲取传统历史编纂方法,史书体例有所创新;

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等。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个人学识渊博,学贯中西。

(1)从材料“现在读史,自然和从前眼光不同,总得在社会进化方面着想”“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吸收编年体、纪事本来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使读者既能对社会文化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学贯中西,治史严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的社会性质、新文化运动和个人学识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5.观点:

1840-1905年间美国对中国态度是批判和轻视的。

论述:

经济上: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以及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开展,美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崇敬渐渐消退。

西方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将中国纳入世界市场中,成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政治上: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大门被打开,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认识了中国腐朽专制的国家制度和极力维护传统的落后社会,再加上中国大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人的形象一落千丈。

文化上:

近代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发展,和19世纪中叶起至20世纪初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兴起,引起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化态度也从仰视转为轻视。

综合以上来看,在1840-1905年间,美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面对中国都有强烈的优越感,对中国的态度是厌恶和轻视的。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要围绕西方对中国的看法,选取某一历史阶段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从中西两个方面,分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论证。

如1840-1905年间美国对中国态度是批判和轻视的。

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认识到美国面对中国都有强烈的优越感,因而对中国的态度是厌恶和轻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