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9495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苏教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

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

___________。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案:

1.愁 2.“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

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 3.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4.示例一:

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

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5.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

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链接中考】

(2008江苏泰州中考题)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完成下列三题。

(6分)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

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 

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

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

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简析】这一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题是对写景句的理解,这一题相对较为简单;

第二题是对思想感情的领悟,解题时就可以结合注释①提供的写作背景,联系前面的写景句和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蕴含的情感,揣摩出诗歌的思想感情。

对内容的理解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因此需要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多练习,多思考。

【参考答案】

(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2)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

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本题2分,答“苦闷”、“愁闷”、“郁闷”或“寂寞”、“孤寂”、“寂寥”给1分,答“寄情山水,缅怀古人,复杂的情感无人理解”或“无人理解其思想情感”再给l分。

二、《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阅读诗歌《渔家傲》,回答问题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试加亦描述。

3、选出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概括,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他的怀乡思亲的心绪。

B.边塞风光在作者笔下苍凉悲壮。

“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从视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

至“千嶂里”两句,又从听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C.“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

“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

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D.“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

“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塞下秋景、守边将士思乡报国之情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异常荒凉3、B4、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

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言之成理即可)评分:

本题2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

(二)根据课文填充。

(1)上片以“ 

”字统领,描写了“ 

”、“ 

”“ 

”三幅边塞特有的景色,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答:

异 

衡阳雁去 

四面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闭)

(2)下片 

, 

二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 

”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 

”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羌管悠悠霜满地 

将军白发征夫泪)

(三)阅读下面古诗《渔家傲》,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政治家、文学家,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是《岳阳楼记》。

2、这首词的上片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暗示出将士们的思念家乡之情;

下片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辛以及思乡报国的感情。

3、由“长烟落日孤城闭”你会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另外再写出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近的一句唐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感情。

5、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为主,着力渲染边塞景色的奇特,尤其是一个“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下片以抒情为主,其中“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

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的苦闷的矛盾心理。

(2分)

6、用“/”划出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

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长烟/落日/孤城/闭

7、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C)

A、浊酒/一杯/家/万里B、燕然/未勒/归/无计

C、羌管/悠悠/霜满/地D、将军/白发/征夫/泪

8.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词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壮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9.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守边将士思念家乡亲人是人之常情,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塞军人的内心情感,真实合理。

但抗敌大功尚未完成,回家的事也就不能去计议了,这突出表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先、以国事为重的胸襟。

10、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风光的诗句,其中既有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

请写出一个表现西北风光的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诗句:

理解分析:

答案略。

(四)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词的下片抒情,“”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4、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

(不多于100字)

1、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2、将军白发征发泪3、 

4、略 

【连接中考】

1、(洛阳市)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1)D

(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言之成理即可)

2、(遵义市)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答: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睡觉(2分)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分)21、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

共4分)

3、(泰州市)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2分)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1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1)本题2分,一点1分。

a、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

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本题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3)本题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

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4.(仙桃市)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然后答题。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

(1分)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

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解题指导:

本题主要考点有分析诗歌内容、诗词意境的理解与感悟等。

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霜满地”不是指如霜的月光,是指满眼的白霜遍地,秋景之一。

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通过比较,A项符合一般诗词的规律,B项“长”“大”表示无尽头或者广阔无边,范围广,跟D项的壮阔意境相一致,C项应该结合诗题去理解,霜应该是意象,不是月亮

(1)雁去;

(2)C。

三、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作者是元代的散曲家马致远。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3、前三句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夕阳”照应上文中的“昏”字,见此情此景,自然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5、最后两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6、本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突出了景色的萧索、凄凉,诗中枯、老、昏、古、西风、夕阳(不少于三个)等字暗合了这种景色的基调。

7、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8、除了“夕阳西下”,词中点明时间的词语还有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等。

(答出三个即可)

9、“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其实,它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

为什么?

因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虽美,但却更能使游子想起自己的羁旅生活,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这样以乐景写愁,表达效果则更好。

(二)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答题。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曲的题目)。

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2、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3、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寓情于景 

断肠 

(三)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答题。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

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深秋晚景图2、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3、B

(四) 

选出《天净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是秋初之景。

“昏鸦”指黄昏时的归巢之鸦。

见此景如何不动游子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他人无家而我独有,使我没有一点思乡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

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但人感觉良好。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出特定时间。

“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最后一句卒意显志。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无锡市)《秋词》与《天净沙秋思》比较阅读

 秋词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

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

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

  练习:

①、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

我言秋日胜春朝"

的大致意思是:

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

排云上"

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

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

悲秋"

的情调。

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解题指导:

本题主要考查诗曲对比阅读。

《秋词》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抒发了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惯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此题宜用联想法和筛选法做,通过联想,A项作者、作品与朝代有一定的关系,将唐诗宋词元曲一般规律与具体诗词相结合,BCD是对诗意象、意境和主旨的理解,同一首诗,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是情景交融的。

BC两项都是颂秋,D项却说成悲秋,显然是错误的。

D

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C )(“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

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③上面两首诗同写秋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表达的是( 豪放热情,乐观向上的情怀 ),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苦的思想之情)。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④默写表现思乡之情的名句三句。

二、品读《天净沙•秋思》,填空答题。

(5分)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28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答案:

“秋思之祖”〈1分〉思乡(2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分)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答案: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欣赏下列诗歌,完成6——8题。

(7分)

  【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

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

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7.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8.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

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3分)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答案:

6.坟墓海峡(1分,每空0.5分)家国之思(1分,意近即可)7.最欣赏的句子示例: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理由:

“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2分,句子0.5分,理由1.5分,若赏其他句子亦可。

品析言之有理、意准确即可,只选句,不品析不得分)8.“我”的心理活动示例:

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断肠人”的倾诉示例:

回家的感觉真好!

(3分,每处1.5分,意近即可)

三、辽宁省(课改实验区)对《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