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2教师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9303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2教师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2教师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2教师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2教师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2教师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2教师版Word下载.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2教师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2教师版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2教师版Word下载.docx

如关键句:

“游牧民族……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2)回答中国古代史上某一时期某一个民族政策的通用方法是:

局部观(促进当地的发展、变化);

联系观(加强中央对当地的管理、统治);

整体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2011年山东卷文综33)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6分)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三处描述中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4分)

(1)必要性: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3.(2011年福建卷文综41A)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

他任免大臣。

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

(8分)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7分)

(1)主要内容:

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统治陆海军。

权利差异:

天皇权力至高无上;

英国王权受限制。

(2)评析:

日本虽然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

(1)比较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归纳出两者的共同点即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是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统率陆海军。

日本和英国政体的差异在于君主的实际权力不同。

(2)主要考察日本近代宪政的局限性,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突出“专制主义色彩”、“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等关键点。

4.(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4A)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置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

……(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

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

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2分)

(1)方式:

官营。

原因:

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

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

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

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

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

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

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

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1)据材料一,从“创办官立事业”判断方式,从“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以诱导人民”点明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奖励工业”、“补贴营业金”等关键词说明其方式变化。

从材料二、三中抓住关键句“不计利息,不计减损”、“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等进行简要归纳,概括变化的原因。

(3)从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发展性角度进行简要认识。

5.(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9)

(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

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

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

《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

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

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

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

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

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

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

(1)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

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

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

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

作用:

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

推动洋务运动。

(1)从外因(列强需要)和内因(外事办理效率低下)两方面简述原因。

(2)联系课本,简述总理衙门职权范围的变化(临时——常设;

外交——洋务);

从中国政府政治变动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两方面分析作用。

二.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0年福建卷文综41题选作题A题)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

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9分)

(1)主张:

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

儒家的传统观念;

夷夏风俗习性不同;

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

促进洛阳的繁盛;

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促进民族融合;

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

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1)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

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出发答主张;

从题中材料涉及的观念、习俗、政治稳定等角度答理由。

(2)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

第一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从经济、文化、民族、政局等角度回答进步作用);

第二问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民族交流融合的积极意义)。

2.(2010年山东卷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1)弊端:

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资历。

(2)教育思想:

注重实用。

措施: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3.(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43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

盗鬻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

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

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1)(8分)不同之处:

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

强行加价(4分)。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

设常平盐(4分)。

(2)(7分)意义:

促进盐业发展(1分);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分);

利商,便民(2分);

有助于社会稳定(2分)。

(1)从材料一的关键词“盗鬻者论以法”、“斗加价”和材料二的关键词“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设置常平盐”等判断。

(2)从材料二中可直接找到一半答案:

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盐税收入;

另一半是隐性答案,要从材料中引申。

4.(2010年海南卷历史29)(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

废除治安维持会;

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

支持工人运动;

教育自由化、民主化;

除压制性制度;

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

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出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1)背景: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侵略战争失败;

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管制日本。

(2)目的:

促进日本非军事化,民主化;

使之符合美国的要求和利益。

(1)从二战后日本的社会形势(战败、被占领)和必要性(体制)答案改革的背景。

(2)从日本发展模式的调整及美国的国家利益角度回答。

5.(2010年江苏卷历史25题选作题A题)

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

……俄罗斯人!

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

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

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1)目的:

争夺地区霸权;

摆脱统治危机。

结果:

战败。

影响:

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

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

推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

局限性:

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此题考查的是对克里米亚战争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目的——对外争霸,对内维护统治;

战败;

激化矛盾,导致国际地位下降。

(2)此题考查的是对俄国浓浓制改革的评价。

第一问:

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

第二问:

可以从经济、生产关系等方面考虑;

第三问可以从措施内容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2009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09年浙江自选模块题号0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的原因。

(1)“诱”因:

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受诱”因:

“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原因:

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

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从秦国的目的角度回答“诱”因及结果;

从农民的利益角度回答“受诱”因。

(2)问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主要从军心和民心角度回答原因。

2.(2009年江苏历史25题A部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范仲淹:

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

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

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

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

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主要目的:

统一思想;

为改革培养人才。

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

(2)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归纳有关考试内容和考试用教材的信息,从王安石主持编纂《三经新义》引入其影响;

第(3)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从变法(改革)的需要角度回答其主要目的。

3.(2009海南历史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

材料一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

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聚,资格太拘,毁誉失实。

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

用人必考其终,授人比求其当。

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

——《明史纪事本·

江陵柄政》

材料二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

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已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才考称职,不次擢用。

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

有才干),止于中考。

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

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于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按:

过错)掩其大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5分)

(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

(1)内容:

严格考核政绩;

稳定官吏队伍;

任人只唯贤,不看虚名;

注重实效和政绩;

奖惩分明。

(2)改革:

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1)从材料一中的“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聚”、“慎重名器,爱惜爵赏”、“敕吏部严考课之法”,材料二中的“无实政及于百姓者,止于中考”等进行归纳。

(2)整顿吏治是改革的内容,整顿吏治也可促进改革的推行。

4.(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

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

“江淮。

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

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

“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期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5)

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

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