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8005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Word格式.docx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Word格式.docx

实验内容与过程;

实验结果与分析。

各院部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具体要求增加项目。

填写注意事项

(1)细致观察,及时、准确、如实记录。

(2)准确说明,层次清晰。

(3)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

 

(4)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

(5)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

实验报告批改说明

实验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

实验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

实验报告装订要求

实验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程的实验大纲。

实验项目名称:

运算器组成实验学时:

4

同组学生姓名:

严万建实验地点:

B404

实验日期:

11.28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

批改时间: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目的

1.掌握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2.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74LS181)的组合功能。

(2)要求

1、复习运算器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2、掌握74LS181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

三、实验过程

1、按照图1-2连接实验线路,仔细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图1-2实验连接图

2、用二进制数码开关向DR1和DR2寄存器置数。

具体操作步骤图示如下:

数据开关

(10100111)

寄存器DR1

(01100101)

寄存器DR2

三态门

ALU-B=1

SW-B=0

LDDR1=0

LDDR2=1

T4=

LDDR1=1

LDDR2=0

检验DR1和DR2中存的数据是否正确,具体操作为:

关闭数据输入三态门(SW-B=1),打开ALU输出三态门(ALU-B=0),当置S3、S2、S1、S0、M为11111时,总线指示灯显示DR1中的数,而置成10101时总线指示灯显示DR2中的数。

3、验证74LS181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功能(采用正逻辑)

在给定DR1=65、DR2=A7的情况下,改变运算器的功能设置,观察运算器的输出,填入下表1-1中,并和理论分析进行比较、验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1-1

DR1

DR2

S3S2S1S0

M=0(算术运算)

M=1

(逻辑运算)

Cn=1

无进位

Cn=0

有进位

65

A7

0000

F=(65)

F=(66)

F=(9A)

0001

F=(E7)

F=(E8)

F=(18)

0010

F=(7D)

F=(7E)

F=(82)

0011

F=(FF)

F=(00)

0100

F=(A5)

F=(A6)

F=(DA)

0101

F=(27)

F=(28)

F=(58)

0110

F=(BD)

F=(BE)

F=(C2)

0111

F=(3F)

F=(40)

1000

F=(8A)

F=(8B)

F=(BF)

1001

F=(OC)

F=(OD)

F=(3D)

1010

F=(A2)

F=(A3)

F=(A7)

1011

F=(24)

F=(25)

1100

F=(CA)

F=(CB)

1101

F=(4C)

F=(4D)

1110

F=(E2)

F=(E3)

1111

F=(64)

存储器实验实验学时:

12.5实验成绩:

掌握静态随机存储器RAM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

复习静态随机存储器RAM工作特性

了解三态门以及地址锁存器和6116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2、实验仪器和设备

3、实验过程

1、形成时钟脉冲信号T3,具体接线方法和操作步骤如下:

1)接通电源,用示波器接入方波信号源的输出插孔H24,调节电位器W1,使H24端输出实验所期望的频率的方波。

2)将时序电路模块中的φ和H23排针相连。

3)

在时序电路模块中有两个二进制开关“STOP”和“STEP”。

将“STOP”开关置为“RUN”状态、“STEP”开关置为“EXEC”状态时,按动微动开关START,则T3输出为连续的方波信号,此时调节电位器W1,用示波器观察,使T3输出实验要求的脉冲信号。

当“STOP”开关置为“RUN”状态,“STEP”开关置为“STEP”状态时,每按动一次微动开关START,则T3输出一个单脉冲,其脉冲宽度与连续方式相同。

4)关闭电源。

2、按图2-2连接实验线路,仔细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由于存储器模块内部的连线已经接好,因此只需要完成实验电路的形成、控制信号模拟开关、时钟脉冲信号T3与存储模块的外部连接。

3、给存储器的00、01、02、03、04地址单元中分别写入数据11、12、13、14、15,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以向0号单元写入11为例)

依次读出第00、01、02、03、04号单元中的内容,观察上述各单元中的内容是否写前面写入的一致。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从0号单元读出11数据为例)

四、实验结果

能依次显示出00,01,02,03,04号单元中的数据

微控制器实验实验学时:

12.12实验成绩:

1、掌握时序产生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3、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

1.预习时序电路工作原理

2.预习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1、图3-5为几条机器指令对应的参考微程序流程图,将全部微程序按微指令格式变成二进制代码,可得到表3-2的二进制代码表。

图3-5微程序流程图

2、按图3-6连接实验线路,仔细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图3-6实验线路图

3、观测时序信号

用双踪示波器(或PC示波器功能)观察方波信号源的输出,时序电路中的“STOP”开关置为“RUN”,“STEP”开关置为“EXEC”。

按动START按键,从方波器上可观察到TS1、TS2、TS3、TS4各点的波形,比较他们的相互关系,画出其波形,并标注测量所得的脉冲宽度,见图3-7。

表3-2二进制代码表

4、观察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1编程

A.将编程开关置为PROM状态

B.将实验板上“STATEUNIT”中的“STEP”开关置为“STEP”,“STOP”开关置为“RUN”。

C.用二进制模拟开关置微地址MA5-MA0。

D.在MK24-MK1开关上置微代码,24位开关对应24位显示灯,开关量为“0”时灯亮,开关量为“1”时灯灭。

E.启动时序电路(按动启动按钮“START”)即将微代码写出到E2PROM2816的相应地址对应的单元中。

F.重复C-E步骤,将表3-2的微代码写出2816。

图3-7

2校验

A.将编程开关置为READ(校验)状态

B.将实验板上的“STEP”开关置为“STEP”,“STOP”开关置为“RUN”。

D.按动启动按钮“START”键,读出微代码,观察显示灯MD24-MD1的状态(灯亮为0,灯灭为1),检查读出的微代码是否与写入相同。

如不同,则将开关置于PROM编程状态,重新执行①即可。

3单步运行

A.将编程开关置为RUN(运行)状态。

B.实验板的“STEP”及“STOP”开关保持原状。

C.操作CLR开关,使CLR信号1→0→1,微地址寄存器MA5-MA0清零,从而明确本机的运行入口微地址为000000(二进制)。

D.按动启动按钮“START”键,启动时序电路,则每按动一次启动键,读出一条微指令后停机,此时实验台上的微地址显示灯将显示所读出的一条指令。

4连续运行

B.将实验板上“STEP”开关置为“EXEC”状态。

C.使CLR信号1→0→1,此时微地址寄存器清零,从而明确本机的运行入口微地址为000000(二进制)。

D.启动时序电路,则可连续读出微指令。

4、实验结果与分析

按顺序显示00,20,22,27,20,22,27,20,22,27......

总线控制实验实验学时:

12.19实验成绩:

1.理解总线的概念及其特性

2.掌握总线传输控制特性

1、掌握总线的工作原理与传输控制特性

根据挂在总线上的几个基本部件,设计一个简单的流程:

1输入设备将一个数打入R0寄存器

2输入设备将另一个数打入地址寄存器

3将R0寄存器中的数写入到当前地址的存储器中

4将当前地址的存储器中的数用LED数码管显示

1、按照图4-2实验接线图进行连线。

2、具体操作步骤图示如下:

初始状态应设为:

关闭所有三态门(SW-B=1,CS=1,R0-B=1,LED-B=1),其他控制信号为LDAR=0,LDR0=0,W/R(RAM)=1,W/R(LED)=1。

图4-2实验接线图

LED灯显示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