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术语5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7909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8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名词术语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中医名词术语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中医名词术语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中医名词术语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中医名词术语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名词术语5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名词术语5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名词术语5Word文件下载.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名词术语5Word文件下载.docx

參見“相火妄動”條。

龍火內燔

燔,焚燒之意。

這裡指“腎火偏亢”。

龍火,指腎火,命門之火。

腎是陰臟,內藏水火(即真陰,真陽),水火必須保持相對平衡。

若腎水虧損太過,則可使腎火偏亢,產生陰虛火旺的病理變化,因而使腎主封藏的功能失職,出現性機能亢奮,遺精、早泄等症狀。

相火妄動

一般多指肝、腎的相火,因失卻腎陰滋養而妄動。

臨床表現,屬於肝火上炎的,可見眩暈頭痛,視物不明,耳鳴耳聾、急躁易怒,睡眠多夢,面覺烘熱等症;

屬於腎的虛火內灼的,可見五心煩熱,頭目眩暈,腰背跟酸痛,性機能亢奮,遺精早泄等症。

熱灼腎陰

指熱性病後期腎陰被邪熟所消耗,出現低熟,手足心灼熱,口齒乾燥,耳聾,舌光絳乾癟,脈細數或虛數等症。

腎氣不固

又稱“下元不固”。

腎主藏精,開竅於“二陰”。

若腎氣不固,可出現遺精、滑精、早泄或液尿頻多、遺尿、小便失禁等症狀。

封藏失職

封藏,封閉貯藏之意。

腎有貯藏精氣的功能,而主二便。

如腎氣不固,出現遺精,滑精,早泄,小便失禁,夜尿頻多,黎明前泄瀉等症,稱之為封藏失職。

腎虛水泛

指腎陽虛出現水腫的病理。

腎主水液代謝,腎陽虛弱而不能主水,則膀胱氣化不利,小便量少,同時也影響脾的運化,致水液泛濫形成水腫。

一般症狀有全身浮腫(尤以腰部以下較甚),按之凹陷,腰痛酸重,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潤,脈沉脈等。

常見於慢性腎炎,心性水腫等。

脬氣不固

脬(音“拋”),是膀胱的別稱。

脬氣不固,指膀胱之氣虛弱,不能約束小便而出現小便失禁或遺尿,故稱。

膀胱與腎相表裡,膀胱氣虛多與腎陽虛有關。

膀胱氣閉

即膀胱氣化的機能障礙。

其病因多與腎、三焦氣化不利有關。

主要症狀有小腹脹滿,小便困難或尿閉。

多屬實証。

膀胱虛寒

指膀胱氣化不足或受寒邪影響而喪失約束的能力。

多與腎陽虛有關。

主要症狀有遺尿、尿急、尿頻而清、淋瀝不盡,苔薄潤,脈細弱等。

熱結膀胱

膀胱位於下焦,為足太陽經之府。

若傷寒太陽病不解,化熱入裏,邪熱循經脈與血氣相搏,結於膀胱,出現下腹部硬滿、拘急不舒、發熱而不惡寒、神志如狂等症,稱為熱結膀胱。

胞系了戾

《金匱要略》用以解釋“轉胞”的病理。

胞系,指溺之系;

了戾,繚亂屈曲之意,或作絞紐解。

《諸病源候論》指出:

「胞轉者,由是胞屈辟小便不通....其病狀,臍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

此病或由小便應下,便強忍之,或為寒熱所迫。

此二者俱令水氣還上,氣迫於胞,使胞屈辟不得充張,外水應入不得入,內溲應出不得出,外內相壅塞,故令不通。

」泛指膀胱排尿功能紊亂。

膀胱濕熱

濕熱蘊於下焦膀胱的病變。

主要症狀有尿頻、尿急、尿少而痛、尿黃赤或尿血、舌紅苔黃、脈數等。

多見於急性膀胱炎,

邪留三焦

指熱性病,濕熱之邪留戀三焦氣分,上見咳嗽胸悶、中見腹脹納呆,下見小便不利。

指水液代謝障礙,出現胸脅脹悶,下腹窘急,小便不利等症。

三焦虛寒

指上、中、下三焦虛寒。

上焦指心肺的虛寒;

中焦指脾胃的虛寒;

下焦指肝腎的虛寒。

水腫病和下消病機之一。

三焦實熱

指上、中、下三焦實熱。

上焦指心肺的實熱;

中焦指脾胃的實熱;

下焦指肝腎的實熱。

氣分實熱証的別稱。

瘡家

指由於刀劍所傷,失血過多的病人。

指平素經常有瘡、瘍、癤、癰的病人。

對這種病人,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不可以用發汗法,若汗出就會引起痙攣。

汗家

指患病後已使用過發汗法或平素多汗的人。

對這種人,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不應再發汗,若再發汗,就要產生精神恍惚,心煩,小便後尿道疼痛等症狀。

亡血家

指平素患有嘔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和金瘡等失血性疾病的病人。

張仲景《傷寒論》認為;

這一類病人體內陰津本已虧損,所以不可發汗,若發汗就會引起病人發生怕冷寒戰的病象。

衄家

指平素常流鼻血的人。

由於經常失血,面虛津虧,所以,在張仲景的著作中指出這種人不可發汗,若發汗則會引起筋脈緊急、兩眼直視、失眠等。

風家

指平素容易傷風感冒的人。

指傷風感冒或中風的患者。

喘家

指平素時常發作喘病的人。

虛冢

指平素體質虛弱的人。

飲家

指平素患有水飲病的患者。

張仲景《金匱要略》指出水飲患者的証候是患者感到口渴,在飲水後又出現嘔吐,認為這是水飲停留在心下(指胃脘)。

失精家

指平素患有遺精病的人。

由於精液損耗,以致發生下腹部緊張而不柔和,陰部冰冷,目眩,脫髮等虛弱病狀。

淋家

指平素患有小便淋瀝不盡,尿意頻數而尿量短少,小便時陰莖中作痛的病人。

古代醫家的經驗認為,淋家不可用發汗法治病,若發汗可能會引起便血。

黃家

指平素患有黃膽而時時發作的病人。

濕家

指平素患有濕病的人。

嘔家

指平素經常患有噁心、嘔吐的病人。

冒家

指平素患有頭目眩暈的人。

酒客

指平素嗜好喝酒的人。

古代醫家認為這種人得病,不可以給甘味的桂枝湯,因為酒客服用桂枝湯後容易引起嘔吐。

失氣

指人體過分損耗,津液不能運化,失於精氣而全身衰弱,不能化生食物的精微,身體不能吸收營養。

指從肛門排出之氣,即俗稱的放屁。

也有稱失氣為“矢氣”者。

更衣

即更換衣服,古人在休息時需要換衣服,後來上廁所,也稱更衣。

張仲景(傷寒論)中的不更衣,就是指不大便的意思。

診法

診病的方法。

包括四診和辨証兩個環節,四診是運用望、聞、間,切等方法搜集病情的客觀指徵,拂証是對這些指徵進行分析綜合的過程。

兩者相互配合,作出正確的診斷。

四診

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等四種診病方法的合稱。

四診必須結合連用,互相參証,才能全面了解病情,為辨証和治療提供充分的依據。

揆度奇恒

語出《素問.玉機真臟論》等篇。

揆度,揣測或估量;

奇,指特殊的;

,恒,指通常的。

是指診斷中要善於觀察一般的規律和特殊的變化,才能正確地判斷病情。

一說揆度與奇恒指《內經》引用的兩部古醫書名。

從外測內

意即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道理,從反映於外表的各種症狀或綈徵,測知人體內部發生的病變。

平人

語出《素問.平人氣象論》。

指氣血調和的健康人。

健康和疾病是相對而言的,故診法上可用健康人平靜的呼吸,脈搏和脈象等正常生理指徵,進行對比作為判別病症的依據之一。

先別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強調醫生臨床診察疾病時,運用四診的方法,首先要分析疾病的陰陽屬性,這是辨症論治的基本原則。

望診

四診之一。

是運用視覺,觀察病者的神色、形態、舌象、大小便和其他排泄物等的方法,對小兒還包括診指紋。

觀神色

望診內容之一。

神是生命活動總的表現,從精神、神識、表情,以及面部色澤、目光神采等反映出來。

色是色澤,主要指面部色澤,它是臟腑氣血的外榮,是神的表現,因此,察色是觀神的不可分割的一都分。

神與色同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露徵象。

氣血旺盛,則色具神采,明潤光澤,反之,則神夭色敗,枯萎不榮。

故觀神色是了解正氣盛衰的方法之一。

參見“色診”及“得神”、“失神”各條。

望形態

形指體形,包括肌肉、骨骼、皮膚等;

態是動態,包括體位,姿態及活動能力等。

從望形態可知病者的體質,發育及營養狀況,並有助於了解氣血的盛衰、邪正的消長和傷痛的部位等。

察目

察目的神氣,有助於了解內臟精氣的盛衰。

精氣充沛則目有神,視物清晰;

精氣衰則目無神,視物不清。

如《素問,脈要精微論》: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

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察目亦當注意其色澤的變化。

參見“五色主病”條。

審苗竅

苗竅,即表露跡象的孔竅。

按照臟象學說:

心的苗竅為舌,肺的苗竅為鼻,肝的苗竅為目,脾的苗竅為口唇,腎的苗竅為耳。

因此,審察這些苗竅的異常變化有助於了解內臟的病變。

例如:

心火熾盛則舌絳;

肺氣將絕可見鼻翼煽動;

鞏膜黃染如橘子色,見於肝膽濕熱;

口唇疹,多屬脾胃濕熱;

耳鳴如蟬聲,多見於腎氣虧損。

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組織器官是密切聯繫的,故診法上也不能機械地認為一臟審一竅。

得神

即有神氣。

神是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

審察神的存亡是判斷正氣的盛衰,疾病的輕重和預後吉凶的重要內容。

例如精神飽滿,目光炯炯、言語清晰、面色潤澤、氣息平順等,可稱為得神。

得神者雖有疾病較易治療,預後亦較良好,故有“得神者昌”(《素問.移精變氣論》)的說法。

因此,不應把得神的含義局限地理解為精神正常。

失神

即神呆喪失。

當生命機能嚴重障,五筋精氣衰敗時,出現目睛昏暗、形羸色敗,暴瀉不止、喘息異常;

或周身大肉已脫,或兩手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眼閉口開,手撤尿遺等,均稱為失神,有“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的說法。

此外,望診中的“真臟色”,脈診中的“真臟脈”,亦是失神的表現。

故不應把失神局限地理解為精神症狀。

脫神

指神氣外脫,即“失神”。

是生命垂危的表現。

因精氣消亡,神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目下有臥蠶

語出《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証並冶》。

形容眼臉浮腫,下瞼如臥為蠶樣,多見於腎炎病人。

大骨枯槁

大骨,支持軀幹和四肢的主要骨骼;

枯槁,即枯萎或乾竭。

描述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因極度消瘦,而肌肉瘦削,全身骨骼關節顯露;

又因氣血虧損,骨髓不充,骨骼有如枯萎而不能支撐軀體,類於惡病質的情況。

大肉陷下

語出《素問.玉機真臟論》。

大肉,泛指身體較大的,顯露的肌肉或肌肉群;

陷下,因消瘦而低陷。

是指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消瘦情況,類於惡病質的情況。

脫肉破[月困]

語出《素問,玉機真臟論》。

[月困],隆起的肌肉。

王冰汪:

「[月困]者肉之標,脾主肉,故肉如脫盡,胭如破敗也。

」是指內熱熾盛脾的陰精虧損,出現肌肉乾憋消瘦的症狀。

跖跛

跖,足底(通“蹠”)。

跛,跛行。

指因足底的病變而跛行。

《素問.通評虛實論》:

「跖跛,寒風濕之病也。

」說明本症可因風寒濕等邪氣所犯而致。

毛折

指毛髮枯搞,稀疏折斷的情況。

多因久病精氣將竭,不能濡潤皮毛所致。

色診

是觀察顏面膚色的變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診察時須注意顏色的沉浮、散搏、潤澤和上下擴散的方向等。

如色明顯為浮,主表病;

色隱晦為沉,主裏病;

色淡而疏落為散,多為新病、邪淺;

色深而壅滯為摶,多為久病或邪盛。

潤澤為有胃氣;

枯稿為胃氣衰敗。

病色上下擴展的方向,一般亦認為與病變方向有關。

上述幾點,尤以枯槁和病色結聚一處為病情深重之象。

臨床上,色診以“五色主病”為綱,但須結合症狀,脈象等全面分析,才能作出判斷。

正色

正常人的色澤,明潤含蓄,紅黃隱隱,容光煥發,表示氣血平和,精氣內充,為有胃氣、有神之象。

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主色是每個人基本的膚色,視個體而異;

客色隨氣候,環境及當時的生理狀態而變化,均不屬病色。

病色

指疾病反映在色澤上的變化,診斷上以面部色澤為主。

病色有善惡之分,不論出現何種顏色,皆以明潤含蓄為佳,稱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較輕或預後較好;

若顏色顯露枯槁不澤,稱為“惡色”,一般表示病情較裏,預後不良。

參見“色診”、“五色主病”各條。

色隨氣華

色,色澤;

氣,五臟之精氣;

華,外榮的意思。

正常的色澤是五臟精氣的外榮,上見於顏面,光澤明潤,含蓄不露,這是五臟精氣充足的徵象。

如果病重或久病,臟氣已衰,則表現出枯槁而敗露的各種病色。

說明色澤是隨五臟精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的。

氣由臟發

氣是機能活動的總稱。

五臟主藏精氣,是生命活動的中心,故表露出來的各種機能活動氣,都是從五臟發生的。

五色

指青、黃、赤、白、黑的五種顏色。

按照五行學說,它們的歸類是:

青屬木屬肝,黃屬土屬脾,赤屬火屬心,白屬金屬肺,黑屬水屬腎。

但以此來診斷疾病時,必須結合賓際,與病史和脈証互參,不能機械地生搬硬套。

五色主病

五行學說中的五臟配五色。

即:

青色主肝病,赤色主心病,黃色主脾病,白色主肺病,黑色主腎病,此五者均為一般情況下的病色,合稱為五色主病,但其中不免有牽強附會之處。

後世在臨床實踐中發展了五色主病的理論,較為切合實際。

歸納為:

青色主風病,寒病、痛証、驚風等;

赤色主熱病(包括虛熱、實熱);

黃色主濕熱,寒濕或血虛;

白色主虛証,寒証;

黑色主寒証、痛証及勞傷、血瘀等。

五色診

屬望診的內容,即根據患者面部出現青、黃、赤、白、黑等色澤的變化而進行診斷辨証的方法。

參見“五色主病”、“正色”、“病色”各條。

病色相剋

根據臟俯生剋關係來分析面部顏色的變化,以判斷病情順逆的一種方法。

根撩五行學說,凡有病的臟腑與面部顯現的色澤相剋者,均稱為病色相剋,一般都屬逆証。

例如麻疹一類血熱的病(屬火)而見白色(屬金),根據火克金的關係,稱為“病克色”,說明病情可能加重;

又如肺結核病(肺屬金)而見兩額潮紅色(屬火),同上理,而稱為“色克病”,亦常表示病倩加重。

這些只能作臨床辨証的參考,不能視為必然。

真臟色

指五臟精氣敗露的顏色。

色診上,面部的色澤以明潤而含蓄為佳。

明潤為有胃氣,含蓄是臟精充足;

反之,枯槁為無胃氣,色澤顯露為五臟精氣衰竭。

這種枯槁而顯露的色澤,反映五臟的精氣已竭,五臟的真氣外露,故稱之為真臟色。

它顯示較嚴重的內臟疾病。

如黃色,若面目全身枯槁如黃土,或如乾枯的枳實,叫做脾的真臟色.表示脾胃已衰敗。

可見於晚期肝硬化、肝癌、胰頭癌,或某些嚴重的營養代謝障礙的疾病等。

真臟色的出現,對於診斷某些嚴重的病變有一定臨床意義,但不宜按五行配五色之說法套用。

青如草茲

語出《素問.五藏生成篇》。

是肝的真臟色。

草茲,即初生的青草,形容青草樣青黑的病色,見於風邪極盛,胃氣將絕的病,如小兒慢驚風及破傷風的持續痙攣狀態等。

參見“真臟色”條。

白如枯骨

語出《素問.五臟生成篇》。

是肺的真臟色。

形容蒼白而枯槁不澤的病色,見於久病氣血俱虛,胃氣衰敗,如嚴重的失血、貧血及呼吸衰竭等。

黃如枳實

是脾的真臟色。

形容枯黃失澤的病色,見於久病脾氣將絕,胃氣衰敗。

赤如衃血

是心的真臟色。

衃血,即凝積的死血。

形容紫黑枯槁的病色,可見於心血瘀阻、胃氣衰敗的疾病,如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參見“真臟色”條。

黑如炱

是腎的真臟色。

炱,即灰燼。

形容灰黑枯槁的病色,見於久病腎氣將絕,胃氣衰敗,如某些惡性腫瘤,腎上腺皮質功能衰退的疾患等。

面色緣緣正赤

語出《傷寒論》。

形容滿臉通缸,有別於兩顴麗豔的嫩紅而言。

見於急性熱病,熱邪成盛。

面塵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六元正紀大論》等。

指面色灰暗如蒙上灰塵。

有實証和虛証。

實証多因燥邪所傷或伏邪內鬱,常伴有口苦咽乾等症狀;

虛証多因久病肝腎陰虛,常伴有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痠、遺精等症狀。

面垢

乍看時臉上似有污垢,但又不能洗淨。

見於外感暑邪或內有積滯等病症。

色悻

面色樵悴無華,為慢性病容。

若久病顯露顏色枯槁不潤的,稱為“天然不澤”,屬慢性重病容,是氣血虧損,胃氣將竭的現象。

辨絡脈

絡脈,這裡是指“浮絡”,即浮行於淺表的小血管叢。

診察絡脈的色澤、充盈度等,並結合皮膚的冷暖,有助於了解臟腑經脈氣血的病變。

如痛証見青色,多因氣滯血凝;

若痹痛而黑色,多屬慢性的寒証痛証;

若皮膚灼熱而色黃赤,多見於濕熱引起的癰腫;

若皮冷而色淡白,多因氣虛血少。

診察掌大魚際的絡脈,有助於判所胃氣狀況。

如《靈樞.經脈篇》: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

赤則有熱。

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

胃中有熱,魚際絡赤;

其暴黑老者留久痹也(頑固的痹証);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寒熱錯雜的病);

其青短者,少氣也(氣虛)。

」此外對幼兒“診指紋”及耳後絡脈,也屬這個範圍。

辨絡脈必須與臨床症狀相結合,並注意區別於它的生理變化。

診指紋

指紋,是指食指掌面的表淺小靜脈。

幼兒皮膚薄嫩,靜脈易於暴露,故指紋此較明顯,以後隨著年歲增大,皮膚增厚,則指紋逐漸模糊不清。

由於小兒脈部短少,診病時每每啼哭噪動,影響脈象的真實性,故對三歲以下的小孩常結合指紋的變化以輔助切診。

診指紋主要是觀察它的顏色和充盈度,檢察者用左手食、拇二指握小兒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兒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輕輕推動幾次,使指紋更為顯現,然後察看。

正常指紋是紅黃隱隱而鮮明,一般不超過連掌部的第一指節。

病理情況下,指紋浮現,多屬表証,沉著多屬裡証,色淡多屬虛証、寒証;

紫紅多屬熱証,青紫可見於驚風、風寒、痛証、傷食、風痰等,黑色多屬血瘀。

有關指紋分節及伸延的問題,參見“透關射甲”條。

近人認為,指紋的變化,與靜脈壓有關,靜脈壓愈高,指紋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延,指紋的色澤,又與缺氧、貧血等病理變化有關。

因此,指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變的性質和輕重。

透關射甲

看小兒指紋,把食指分成三節,食指連掌部的第一指節稱為“風關”,第二指節稱為“氣關”,第三指節稱為“命關”。

指紋顯現在風關的,表示病較輕淺;

伸延至氣關的,病情較重;

伸延至命關,病情更重。

如果指紋透過風、氣、命三關,一直射至指甲端,稱為“透關射甲”,多屬病勢凶險、症情危重,但也不是絕對的,還須結合四診全面分析。

八片錦

小兒指紋形狀及其伸延方面的各種類型的合稱。

如魚刺形主驚風痰熟,垂針形主傷風、泄瀉,水字形主食積,乙字形主肝病驚風,環形主府積吐逆,珠形主病危。

此外還有去蛇形、來蛇形、弓形等。

但現今臨床較少應用,有待探討。

舌診

主要察看“舌苔”和“舌質”兩方面的形態、色澤、潤燥等變化,作為辨別病變的性質、病邪的淺深和病情的虛實等的依據。

故有“辨舌質可辨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的說法。

舌質

又稱“舌體”。

舌診中,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邊侯肝膽,舌根部候腎,但也不宜拘執。

舌質的望診包括形狀、色澤、動態和潤濕度等。

一般來說,臟腑的虛實、重點看舌質。

近人認為:

舌色變化與舌的血循環關係密切。

貧血及組織水腫則色淡,充血或血管增生則色深紅,瘀血或缺氧則色青紫。

舌體胖嫩,多因血漿蛋白減少、舌組織水腫而致。

若因水腫或肌張力降低,舌體增大或鬆弛,壓在齒緣上,則舌邊出現齒痕。

舌燥是由唾液減少或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

陰虛患者,常有交感神經緊張性增高,副交感神經緊張性降低,改變了唾液分泌的質和量,故舌常乾。

舌上裂紋是舌乳頭融合而成,有人認為它興舌粘膜萎縮有關。

舌面光滑是因其粘膜上皮萎縮所致(《新編中醫學概要》)。

榮枯老嫩

望舌質的一些基本內容。

榮,指舌體明潤,說明津液充足。

枯,即舌體乾涸,說明津液已傷。

若舌體瘦薄乾枯,多屬久病氣血虧損。

老,指舌體形色堅斂蒼老,屬實證。

嫩,指舌體形色浮胖嬌嫩,屬虛證。

舌體淡紅胖嫩為陽虛,舌體瘦薄鮮紅屬陰虛。

舌紅

舌質比正常的淡紅色較深,主熱證。

深紅而有黃苔為實熱,鮮嫩紅色為虛熱,舌嫩紅無苔為陰虛火旺。

舌鮮紅而起芒刺,是營分有熱;

紅而乾說明胃津已傷。

舌尖紅,可見於心火上炎;

舌邊紅,多屬肝瞻有熱。

舌絳

舌質深紅色。

多見於溫病邪熱傳入營分。

苔初起絳色尚有黃白苔,是邪在氣分,未盡入營。

舌質鮮絳,往往是心包絡受邪。

舌絳而中心乾,屬胃火傷津。

絳而光亮,是胃陰大傷。

若絳而有大紅點,是熱毒乘心。

舌尖獨絳是心火盛。

若絳而乾枯,是腎陰已涸。

若舌絡,望之似乾,用棉簽拭之而有津液的,是津液虧而濕熱上蒸或有濕痰。

舌絡而有粘膩白苔,是“濕鬱熱伏”。

近人從臨床觀察發現,重症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甲狀腺機能亢進、嚴重的肺、肝、腎等實質臟器的疾病等,患者舌質多紅絳,舌體瘦小,舌乾而有裂紋,有的舌苔光剝,舌邊尖有紅刺,後期全舌光剝如鏡(《新編中醫學概要》)。

舌面如鏡

舌面無苔,像去了膜的豬腰子樣,光滑如鏡。

多見於肝腎真陰虧損的病症。

舌腫

舌體腫脹而疼痛,甚則使喉頭梗阻而窒息。

多由心經火盛血壅而致。

重舌

舌下靜脈鬱血而腫脹,如多生一小舌,或與舌體連貫成花狀,伴有頭項痛、發熱等,日久可潰爛。

可因心脾積熱或酒後受風而發。

舌歪

舌偏於一側,伸出亦歪斜。

多因“肝風內動”所致。

見於中風等病。

舌強

即舌體強硬,渾動不靈。

若兼有肢體癱瘓,口眼喎斜等症,多屬中風;

若舌強硬,舌質紅絡,並有頸項強直、神昏譫語者,屬溫熱病“熱入心包”,熱毒壅盛。

舌短

又稱“舌縮”,即舌體收緊而不能伸張。

可因有寒熱或痰濕所致。

舌淡而苔白潤,是寒凝經脈;

舌紅絳而乾,無苔或有焦黑苔,是熱病傷津;

舌胖粘膩而短,是痰濕阻閉。

凡舌短縮強硬、神昏不語者,多屬危重證候。

舌蹇

蹇,遲鈍之意。

指舌體捲縮、轉動遲鈍或強硬不能言語。

多因痰阻心竅或熱灼陰傷所致。

多見於中風或乙腦及其後遺症等。

舌卷卵縮

舌卷,舌體捲曲不伸;

卵縮,睪丸上縮。

皆為足厥陰肝經氣絕證候。

肝主筋,肝脈經外陰、上循咽喉。

當火熱燔灼肝經,病情發展到危重時,則其筋脈攣縮,故舌捲曲不伸,睪氣上縮。

可見於急性熱病的衰竭期或嚴重的腦血管病變等。

木舌

舌腫滿口,堅硬不能轉動。

多因心火過盛,或心脾積熱,火熱上沖所致。

伸舌

舌常伸出舔唇的症狀,多見於脾胃“內燥”,津液不足的病症。

又如舌覺熱脹,常欲伸出口外,是心或心包經有痰熱的實症。

吐弄舌

舌吐出口外,長而弛緩為“吐舌”;

舌微伸出,旋即收口或伸出舔唇上下和口角左右,稱為“弄舌”。

吐弄舌見於熱性病多屬心脾實熱;

若舌色紫赤而吐弄,是熱毒內攻心包的重證。

小兒先天不足,大腦發育不全也可出現吐弄舌,但舌色淡白,多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