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4套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7853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4套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4套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4套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4套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4套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4套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4套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4套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4套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③大危机期间,世界经济秩序发生剧烈冲突和动荡剧变,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④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进入两个市场对立时期,中国立足于本国国情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分,答出4点即可)

结论:

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面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中国实行了相应的对策。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从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外经济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经济之间的关系等角度论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2.

答案 材料说明政治统治跟社会分层密不可分,尤其是社会中层,直接影响国家治理是否成功。

  不赞成此观点: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调整统治政策,从而巩固封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而不在于社会“中层”是否稳固,明清时期(1368年到鸦片战争前),虽中层与下层断裂,但统治者能调整统治政策,如内阁、军机处的设立,赋役制度的改革,边疆地区的治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治的相对稳定确保国家治理成功。

(10分)

  或赞成此观点:

秦代二世而亡、东汉朝政的混乱、明清由盛转衰都跟“中层”凝聚力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而西汉的强盛跟察举制的实行有很大关系,而唐代科举制的推行,宋代科举制的扩大和养士政策无疑扩大了“中层”的力量,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实现了国家治理的成功。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炼观点:

政治稳定跟社会分层密不可分,尤其是社会中层,直接影响国家治理是否成功。

(2)判断表态:

或赞成或反对或兼而有之或自己提出观点。

(3)用典型史实论证观点。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

(二)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

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

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

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

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左图为宣统二年(1910年)广东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发给一位名叫崔志楠的学生的文凭。

文凭上记载了她教育、历史、国文、算学、图画、地理、家政、音乐、手艺等13门功课的毕业考试分数。

  图1 中国最早的文凭

图2 20世纪50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

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说明。

1.

答案 示例1:

论题:

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取得辉煌成果,工业化和近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表面上的繁荣盛世,由于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示例2:

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

中国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经济上固守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上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对外政策保守。

英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进入工业文明,思想上自由主义发展,英国提出的开放口岸通商、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等反映了其具有扩张和掠夺的外交特征。

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中国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乾隆帝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断然拒绝,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外交政策的碰撞。

显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劣势。

解析 首先,提取论题,材料反映了马戛尔尼访华,带来了先进的工业品作为礼品,并提出了一系列通商的要求,遭到乾隆帝的拒绝。

这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腐朽、傲慢和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

因此可从中国、英国或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等角度提出论题,如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

其次,结合18世纪时中国和英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明,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最后,对论述加以总结,升华论题。

答案 信息一:

图1反映了清末新式学堂建立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说明: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

随着西学不断传入,洋务教育和维新思潮的冲击,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

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

信息二:

图2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新教育(或专业培训和扫盲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各类专业人才缺乏;

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确立了建立人民教育的方针,把工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扫盲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培养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解析 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反过来社会发展又会推动教育的发展进步。

在作答时,注意先提取材料中信息,再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比较说明。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三)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性代表着事物唯一的最后状态,即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所看到的那种‘事物状态’,是每个人都应模仿的,这样就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引自[美]塞缪尔·

亨廷顿等著《现代化:

理论

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

  材料二 以上观点是西方学者对“现代性(即现代化)”的经典性定义。

德国学者马克斯·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即“靠持续的、理性的、资本主义方式的企业活动来追求利润并且是不断再生的利润”。

他还认为,“理性”或“理性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的“独特性”,是现代西方文化所特有的现象,在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还从未有过”。

因此,宗奉韦伯理论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家认定,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如果要搞现代化,就只能效仿“西方模式”。

换言之,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普遍适用的。

——引自何顺果著《世界史:

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北京大学出版社)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拟论题,简要评价材料中的观点。

  材料 

1945—1967年世界大事年表

1945年

旧金山会议上建立联合国

1947年

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

中国内战

1948—1949年

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

1949年

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3年

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新政策;

中国参战

1953年

斯大林之死开启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新时代;

中国的工业建设

1956年

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并以失败告终

1957年

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

“大跃进”;

其后中国发生大饥荒

1958年

法国建立第五共和国,戴高乐任总统

1962年

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结束;

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6—1967年

“文化大革命”在全中国范围内导致混乱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上述世界大事件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

也可以对上述世界大事件提出评价、修改、补充或否定意见;

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答案 答题思路:

(1)材料中的观点

现代化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和西方特有的“理性文化”。

西方社会现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状态。

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普遍适用的。

(2)答题步骤

①解释“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化的核心(包括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

②列举事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遇到了严重挑战。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东亚“四小龙”的高速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瞩目成就;

等等。

③深入分析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儒家文化在东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儒家文化在东亚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东亚在现代化事业中创造了高于西方的发展速度,这说明儒家文化肯定包含着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

因此,就不能说儒家文化或者传统文化与所谓的“现代化”是根本对立的,也就否定了西方“现代化”的“独特性”。

这说明现代化道路是多样的,并非只有西方一种模式。

④比较西欧最早启动现代化而东方文明古国向工业文明过渡较晚的原因。

从两者封建化的时间、成熟稳定程度、旧制度瓦解的彻底性和新制度建立的困难程度等方面说明:

西方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

东方国家在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厚积淀,决定了其迈向现代化的蹒跚步履。

⑤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论题——“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实现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

评分细则(本题满分12分)

本题采用分层次评分方法,分三等:

一等9~12分,二等5~8分,三等0~4分。

一等标准

①论题体现观点准确,2分。

②解释现代化核心内容要点全面准确,2分。

③列举史实正确,2分。

④能够分析发掘出史实中隐含的信息(原因、影响、联系等),3分。

⑤比较东西方现代化角度多元、准确,逻辑清晰,3分。

二等标准

①标题不准确精炼,1分。

②现代化理解片面有误,1分。

③史实缺乏针对性且有误,1分。

④分析发掘的隐含信息思路不清楚,1~2分。

⑤论证逻辑性不严密,1~2分。

三等标准:

0~4分(略)。

解析 通过归纳材料,可总结出材料观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评价材料观点即可。

答案 示例1

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

阐释:

二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为争夺霸权采取了“冷战”政策。

朝鲜战争是美国为保持在东亚的反共优势而介入的战争,显示了美国在亚洲对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新政策。

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抗美援朝。

新中国的参战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朝鲜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遏制行动,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使得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示例2

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快速发展。

二战结束后,中国在1946—1949年发生了内战,内战的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

受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鼓舞,1962年阿尔及利亚反抗法国的战争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表明二战以来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发展。

示例3

该年表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

理由:

1950—1953年应增加西欧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一事。

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煤钢共同体条约》,成立煤钢共同体并实现煤钢联营,这是当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推动了之后西欧六国为建立新的共同贸易市场而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因此,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与大事年表中1957年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有重要的历史关联,是欧洲一体化的开端,故应在大事年表中增加这一事件。

示例4

该年表具有个人的主观偏见。

①该年表主要介绍美、苏、中、法等几个大国以及与这几个大国相关的事件,带有明显的大国主义倾向,忽视了规模较小的国家发生的大事。

例如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该年表无法完全体现“世界性”。

②该年表列举的大事,主要涉及政治领域,而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科技领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但未被作为大事而记录,带有明显的个人偏见。

解析 可以将表格中的历史事件分门别类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如国际方面,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冷战的扩大;

中国方面,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等。

调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合理解读。

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四)

1.(2018福建漳州二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普鲁士首相施泰因称:

“我们无需去摧毁所有的老传统,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合乎时代精神的改造。

我们不仅反对那些民主的空想家,而且也反对那些诸侯专横权利的捍卫者。

从现状中,我们能发展起这样一种局势,它既不会砸毁一切,又能超出原有结构的气氛不断上演新的剧目。

——摘编自丁平《探析普鲁士面临

危亡而改革强国的促成因》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承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 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

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

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

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

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

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

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遗漏”的情况。

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

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

答案 示例一:

论题: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制度传承与变革相结合的典范。

(3分)

论述:

英国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制国家。

《大宪章》签订后,英国议会雏形产生。

此时,王权明显凌驾于议会之上。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议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等法律,限制王权;

随着内阁制度的完善,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

君主制、议会制等传统得以继承,但国王与议会权力对比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8分)因此,可以说,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制度传承与变革相结合的典范。

(1分)

示例二:

罗斯福新政兼有传承与变革的双重色彩。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为化解美国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

新政期间,罗斯福通过议会立法,出台一系列法律,以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民主制度,属于原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范畴;

新政期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和推行的措施,开启了国家对经济大规模干预的先河,这是应对危机的重大变革。

(8分)因此,罗斯福新政体现了“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兼有传承与变革的双重色彩。

示例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是对洛克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洛克是英国启蒙思想家,他认为国家权力由行政权、外交权、立法权等构成,其中前两种权力属于国王,后一种权力属于立法机关,形成了早期的三权分立思想。

孟德斯鸠在继承洛克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三权分立思想。

(8分)由此可见,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是对洛克分权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施泰因强调无须摧毁传统,应该对它们作合乎时代精神的改造。

结合世界史知识,从对传统的继承和对传统的变革角度拟定论题,如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变革、经济体制的传承与变革,进步思想的传承与变革等,结合相关史实阐述。

注意论题明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

观点:

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也占绝对优势;

从唐代后期到宋代,伴随着北方战乱、江南经济的发展,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依然明显,导致南北分卷制度、分省定额取中制度相继出台。

总之,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源在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平衡在科举考试上就体现为地域之争。

(9分)

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隋唐时期,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占据绝对优势,到了宋代,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由此导致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

代表北方的司马光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明代南北分卷制度、清朝分省定额取中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科举考试中南方录取比例过大、南北方内部边远落后省份录取名额过少的弊端。

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笼络全国士子,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同时对于调动落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例如“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反映了科举取士的不断完善”等,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均可同等赋分)

解析 史实涉及的是中国古代史,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据材料提炼观点。

材料中从唐朝“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的转变的原因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重心南移)。

“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度的完善,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