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森林主伐更新技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7800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9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森林主伐更新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精品森林主伐更新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精品森林主伐更新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精品森林主伐更新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精品森林主伐更新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森林主伐更新技术文档格式.docx

《精品森林主伐更新技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森林主伐更新技术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森林主伐更新技术文档格式.docx

在能保证森林天然更新获得成功的林分,可采用天然更新,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力,节省劳力和资金;

当采用天然更新,由于受自然力的限制,难以获得满意的幼林时,必须进行人工促进更新,进行补播、补植、整地松土、除去竞争植物等。

在选择更新方式时,必须贯彻“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针,务必使更新与采伐紧密结合,做到更新跟上采伐、采伐与更新同时考虑。

伐后更新做到当年采伐、当年更新;

伐前更新做到采伐完成熟林木,新一代幼林已经形成。

在更新质量上。

对人工更新,树种选择要适地适树,合乎经营要求,当年成活率应当不低于85%,3年后保存率应当不低于80%;

对天然更新,每公顷要均匀保留目的树种幼树3000株以上,或幼苗6000株以上,更新均匀度不低于60%。

第1节皆伐更新技术

理论知识部分

一、皆伐更新的概念

皆伐更新是将伐区上的林木在短期内一次伐完或者几乎伐完(后者指保留有母树),并于伐后采用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母树或保留带天然下种)恢复森林的一种作业方式。

因为是先采伐成熟林木,而后在迹地上形成新林,所以这种作业方式的更新属伐后更新。

皆伐更新适于天然林中的单层林、同龄林,适于中小径木少的异龄林;

对于人工林,除有意诱导成复层异龄林的林分外,大部宜实行皆伐更新,特别是速生丰产林;

适于遭受自然灾害(如火烧、病虫、风折、雪折等)危害的林分。

皆伐更新也是低产林分改造的措施之一,对于非目的树种占优而无培育前途的残林,及林木质量低劣难以培育成材的林分,为了引进优良树种,常采用皆伐更新。

皆伐迹地一般采用人工更新,但在目的树种天然更新有保障的皆伐迹地,可采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皆伐迹地上形成的森林一般为同龄林。

皆伐具有采伐方式简单、采伐时间短、出材相对集中、便于进行机械化作业、木材生产成本较低等特点。

但皆伐后环境变化剧烈,森林的防护作用在采伐后的一定时间内受到较大的削弱。

二、皆伐更新的种类

根据伐区面积的大小,分为大面积皆伐和小面积皆伐;

根据伐区形状的不同,可分为带状皆伐和块状皆伐;

根据伐区排列方式的差异,可分为间隔带状皆伐、连续带状皆伐、品字形皆伐;

间隔带状皆伐根据伐区宽度相等与否,又分为等带间隔皆伐和不等带间隔皆伐等。

(一)间隔带状皆伐

是将预定要采伐的成熟林,区划为若干个带状伐区,在同一时间内,每隔一个伐区,采伐一个伐区。

这种方法又称交互带状皆伐。

先采伐的伐区称采伐带,它们统称为第一组伐区;

后采伐的伐区称保留带,它们统称为第二组伐区(见图5-1)。

若干年后当采伐带更新完毕,形成新一代幼林时,再采伐剩余的保留带。

当作业区为一条山沟,伐区配置在沟谷两侧的坡面上时,采伐带宜按坡面交错相间排列,见图5-3,这样可以减缓环境条件的变化。

采伐带与保留带等宽的称等带间隔皆伐;

不等宽的称为不等带间隔皆伐。

不等带间隔皆伐是等带间隔皆伐的一种变形(见图5-1)。

实际工作时,根据林分的状况,可将第一组伐区设计得宽些、第二组伐区设计得窄些;

也可相反,将第一组规划得窄些、第二组规划得宽些。

这种方法,第一组伐区的每个采伐带,因有两面保留带天然下种、庇护幼林,天然更新效果较好,鉴于此间隔带状皆伐的保留带又称作林墙。

意为保留带就像林墙一样对采伐带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组伐区采伐后,因没有林墙下种和庇护,天然更新比较困难,常采用人工更新。

另外第二组伐区在第一组伐区采伐后突然暴露,易造成风折、风倒,在采伐保留带时,常会损伤第一组伐区上的幼树,影响更新质量,这些问题需引起注意。

为了加快采伐速度,缩短采伐更新期限,常在大面积成熟林区,将林分规划为若干个采伐列区(通常每个列区为3个以上伐区)见图5-2。

在各采伐列区中,同时进行连续带状皆伐。

即在所有采伐列区中伐区顺序号一样的同时采伐,且依次采伐,当第一个伐区达到满意的森林更新以后,紧接着采伐第二个伐区,依此类推,直至采伐更新完毕。

(二)块状皆伐

块状皆伐是我国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主伐方式。

它是一种小面积皆伐,适宜山区森林采用。

它的伐区形状不规则、伐区面积大小不一定相等,伐区形状、伐区面积常根据地形条件而确定,但每个伐区的面积大都不超过5公顷。

伐区形状可近方、近长方、近台形、近扇形等。

伐区的排列方式最好是品字形,品字形排列方式有利于森林更新,也能减缓水土流失现象。

但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实行块状皆伐,有时很难规整地划分伐区,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同一次采伐的块状伐区,较均匀地分散在预定要采伐的森林中。

如我国南方山区总结出的隔沟沟状小块皆伐,见图5-4,是适应南方山区地形起伏、沟坡交错的特点,将每个坡面划分成几个伐区,每个伐区尽量包括小山沟及其两侧,伐区呈不规则块状,面积3-5公顷。

大沟两面坡的各个伐区尽量按品字形交错排列,以尽量减少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利于保持水土和天然更新。

有时要因地势设置伐区,顺其自然而成为交互带状或块状相结合的排列方式。

 

采伐方向主风方向

1

2

(1)等带间隔皆伐

(伐区宽度相等)

1为第一次采伐的伐区

(采伐带)

2为第二次采伐的伐区

(保留带)

(1)

(2)不等带间隔皆伐

(第一列伐区较宽,

第二列伐区较窄)

(2)

图5-1间隔带状皆伐示意图

(三)连续带状皆伐

是将预定要采伐的成熟林,规划成若干个伐区,从一端开始采伐,按顺序每次采伐一个伐区,直至全林采伐完毕,见图5-2。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伐区规划简单,有利于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有利于采伐和集材作业。

但采伐期限过长,如1km长的成熟森林,伐区宽度按规定设计为100m,采伐间隔期为3年,则需30年才能伐完。

连续带状皆伐优越性不如间隔带状皆伐,现应用得较少。

3

4

5

6

7

8

9

(1)分九次采伐

(2)分三次采伐,1为第

一次采伐的伐区,2为第

二次采伐的伐区,3为第

三次采伐的伐区,……9

为第九次采伐的伐区

采伐列区采伐列区采伐列区

图5-2连续带状皆伐示意图

三、皆伐伐区的技术要求

带状皆伐伐区受以下五个技术要素的约束,块状皆伐伐区受以下大部分技术要素约束。

下边简述各个技术要素的实际意义。

(一)伐区的形状

决定伐区形状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即有利于提高林墙传播种子的效果、有利于对成长起来的幼苗幼树的庇护、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维护森林环境。

在较平坦地区,通常将伐区规划成长方形,实行带状皆伐,伐区宽度(带宽)25——100m比较合适,这个宽度可以使绝大多数树种种子能够传播到采伐伐区中心(种子传播能力:

华山松、油松、云南松30——60m,云杉、冷杉、落叶松、鹅耳枥100——250m,山杨、桦木1000——2000m);

在地形复杂或成熟林分呈镶嵌分布的山地,应将伐区设计成不规则的块状,实行块状皆伐,当先采伐的块状伐区的更新幼树郁闭成林以后,方可采伐邻近的块状伐区。

1为第一列采伐带,2为第二列采伐带

图5-3山沟间隔带状皆伐示意图图5-4隔沟沟状小块皆伐示意图

(二)伐区的面积

我国《森林采伐更新规程》规定:

“皆伐面积一次不得超过5公顷,坡度平缓、土壤肥沃、容易更新的林分,可以扩大到20公顷。

在采伐带、采伐块之间,应当保留相当于皆伐面积的林带、林块。

”规程中“皆伐面积”指的是皆伐伐区面积。

各地森林资源和立地条件不一样,可结合本地情况,规定适合本地区的采伐面积。

如辽宁规定皆伐伐区一般不超过3公顷,立地条件好的可扩大到10公顷;

河南要求皆伐伐区一般不超过2.5公顷;

黑龙江则规定皆伐伐区面积最大可达20公顷。

(三)伐区的方向

伐区方向指伐区长边的方向。

在地势平缓的林区,伐区方向应与种子散落期的主风方向垂直,这样一是为了天然下种,二是为了减少风害;

在山区,伐区方向一般应平行于等高线,以减少地表径流,这样的伐区俗称横山带;

在坡度比较缓、坡长比较短的丘陵,为了便于采伐作业,伐区方向也可考虑垂直于等高线设置,这样的伐区俗称顺山带;

若为了既便于采伐作业,又避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可将伐区方向规划成与等高线成一定的交角,这样的伐区称为斜山带。

在河流旁、道路旁的林区,伐区方向应垂直于河岸和道路,以减免因采伐对森林护路、护岸作用的破坏,有时还要留出护路护岸的保留带。

伐区方向如何还影响到伐区自身的气温、土温和湿度状况。

如东西向伐区,南北边缘的温度、湿度状况不一样,南北边缘的融雪早晚不一样、早晚霜危害不一样,这些都会影响到更新效果与幼树的生长,设计伐区方向时应予考虑。

(四)采伐方向

采伐方向是指伐区采伐的先后顺序指向。

采伐方向要和伐区方向同时考虑。

为了使伐区能获得充分的种子和避免幼苗、幼树受强风危害,通常伐区方向与种子飞散期的主风方向相垂直,且采伐方向与种子飞散期的主风方向相反。

当旱风侵袭成为森林更新的障碍时,为保护幼树,伐区方向应与旱风方向垂直,采伐方向则与旱风方向相反;

在干旱地区,为了使伐区免受强烈日光的照射,伐区方向可为东西向,采伐方向则应自北向南;

在冷湿地区,为了使伐区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伐区方向可为南北向。

垂直于河流两岸的伐区,采伐方向应与水流方向相反;

山区采伐方向一般的要求是:

缓坡、短坡可由下而上,以保护幼林为主;

陡坡、长坡可由下而上,以便利森工采伐为主。

(五)相邻伐区的采伐间隔期

相邻两个伐区所间隔的采伐时间叫伐区采伐间隔期,亦称采伐间隔期。

采伐间隔期的长短,影响取得木材的速度,进而影响到工效和木材成本。

但确定采伐间隔期首先要考虑的、也是最重要最应该考虑的是森林更新。

一般不能采伐完前一个伐区紧接着就采伐后一个伐区。

从实现好更新考虑:

如果采用天然下种更新为主,采伐间隔期要等于一个种子年的周期。

种子年周期指相邻两个种子年间隔的长短。

种子年是种子产量高、质量好的年份,又称大年、丰年。

一般松类树木种子年为3-4年,云杉、冷杉为4-5年。

如果采用人工更新,则要看播种或栽植苗木需要林墙庇护的年限,需待幼林成活率达到要求或幼林郁闭后才能采伐相邻伐区。

“对保留的林带、林块,待采伐迹地上更新的幼树生长稳定后方可采伐”。

通常情况下,北方林区采伐间隔期为3-5年,南方为2-4年。

四、皆伐迹地的更新

(一)天然更新

当种子具有一定的借风传播能力,且种子在自然状态下能够长成树木,宜采用天然更新。

皆伐迹地天然更新,主要是依靠天然下种实现更新,俗称“飞籽成林”。

1.天然更新的种源

(1)来自邻近伐区:

主要靠风传播,一般是靠近林墙的地方种子数量多,越向伐区中心数量越少。

更新幼苗也是离林墙越近越密,越远越稀。

东北的落叶松、樟子松,南方的马尾松、云南松及其他种子有一定传播能力的树种均适用这种更新办法。

(2)来自采伐木:

当采伐作业在合适的年份(种子年)、合适的时间(种子成熟期)时,采伐时大量种子从树上脱落,客观上起到天然下种的作用。

这种办法适用于各种喜光树种,更新幼苗一般比较均匀一致。

(3)来自地被物:

森林土壤和枯枝落叶层中经常储存有大量的种子。

有些树种种子能在地被物内保存数年仍不失发芽力。

如油松、云南松林地上经常有较多种子。

红松种子可在枯枝落叶层内保留2~3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不失发芽能力。

成熟木采伐后,这些种子在环境条件改变了的情况下,很容易萌发长成新一代树木。

2.保证更新成功的措施

(1)保留母树:

中国《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中规定:

“皆伐迹地依靠天然更新的,每公顷应当保留适当数量的单株母树或者母树群”。

当母树完成下种更新任务后,应及时伐除,越早越好。

因为早伐除,不需遮荫的幼树可得到较充足的光照,有利于生长。

伐除保留母树的时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须经过一二个种子年后伐去。

选留母树的条件是:

①无病、少节、抗风力强;

②树冠扩展,具有丰富结实能力;

③干形、冠形优良,生长发育好;

④优先保留稀有、珍贵树种。

保留母树的数量,优良母树(树冠扩展的)分布比较均匀时,每公顷要有8~10株,如树冠较小或分布不匀时,则要15~20株,如果留群状母树(每群3株左右),可留3~5群。

(2)采伐迹地清理和整地:

森林采伐、集材后,堆积着大量的采伐剩余物,加上灌丛、杂草都是更新的障碍,所以及时清理显得非常重要。

清理的方法可以将枝桠堆集于低洼处,或伐区为坡地时,将枝桠截断散铺于地面,有条件者可将枝桠运出利用。

此外,林地还覆盖着较厚的枯枝落叶层,同样也阻碍着更新的顺利进行。

促进更新采用整地的办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人力或机械整地,二是火烧整地。

火烧整地一般结合清理迹地,火烧枝桠堆,这种办法通常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但火烧整地如技术不当或控制不严,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必须经小范围试验取得经验后,才可在大范围中应用。

(3)保留前更幼树

成熟林的林冠下,常有较多的幼树。

采伐之后保留下来的前更幼树,由于得到充足光照,生长良好。

因此保存幼树是一项重要更新措施。

如东北地区的落叶松和樟子松都是喜光树种,皆伐后幼树得到解放,生长加快,平均年生长量比林冠下提高2~4倍。

这不仅可保证天然更新获得成功,而且可以大大缩短森林培育期。

大兴安岭地区把这种皆伐上层林木、保留前更幼树获得更新的办法,称为“保幼皆伐法”。

(1)补植与补播:

当更新效果不理想时,即单位面积上的幼树株数太少或分布不均时,应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及时进行补植与补播,使之达到更新要求的密度,促使尽快郁闭成林。

(二)人工更新

如果树种天然更新能力弱或林分需要更换树种,则应实行人工更新。

人工更新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植苗更新和直播更新。

通常比较稳妥和最常用的是植苗更新。

植苗更新具有节省种子,保存率高,幼林郁闭早,抚育管理较容易,且成林、成材较快等优点。

中国南方杉木林早在800多年前就有皆伐后人工更新的记载:

“种植在山区的杉木林,当采伐之后的第二年,放火烧山,用牛耕犁土壤,将烧成的草木灰翻入土内,增进土壤的肥力,然后进行插条造林”(《汝南圃史》)。

保障人工更新成功的措施:

1.皆伐迹地的更新应充分利用新迹地杂草、灌丛较少和土壤疏松的条件,及时采用人工更新,最好当年采伐当年更新,最迟应在第二年更新。

2.采用人工更新必须根据立地条件类型、树种特性,要做到“适地适树”,以确保成活、成林、成材。

人工更新树种的选择,应根据需要,根据立地条件及树种习性确定。

一块迹地由于造林技术不当,连续植苗3~4年仍未成活的事例经常发生。

过去出现一些更新失败的事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根据采伐迹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选择更新树种,例如将不耐旱的树种栽植在干燥的山脊上,将要求空气湿度大的树种栽在空气湿度低的地区。

3.人工更新要把握好更新季节。

在北方林区,绝大部分地区适于春季更新。

春季更新宜早不宜迟,因为北方地区春季,气温上升快,苗木放芽迅速,需水量骤增,一定要尽快在解冻时的最短期内更新,做到顶浆栽植(即当土壤化冻到15~20cm左右栽植),稍一拖延就会降低成活率。

在南方林区虽然更新基本不受季节限制,也要根据温度、降水等气象条件选择适宜时间,如在降水前栽植成活率一般比较高。

4.人工更新在栽苗顺序上要做到“五先五后”:

先沟外后沟内;

先栽已整地后栽现整地;

先阳坡后阴坡;

先栽萌动早的树种后栽萌动晚的树种;

先小苗后大苗的办法。

5.人工更新应注意培植针阔混交林。

纯林容易发生病虫害。

针叶纯林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大,并且发生森林火灾后扑灭的难度大。

有报道针叶纯林还容易使土壤恶化、肥力衰退。

在我国东北的寒温带针叶林区,更新的树种一般以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油松、云杉等针叶树为主,以水曲柳、黄波罗、核桃揪等硬阔叶贵重树种为辅。

在南方林区,更新的树种针叶树有马尾松、黄山松等,阔叶树有栾树、樟树等。

混交方式宜采用块状或带状混交较为方便,多样树种成块或成带混植不仅提高了抗御病虫害的能力,还能出产多样的木材,而且提供了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条件。

五、皆伐更新的选用条件

1.皆伐最适用于全部由阳性树种组成的成、过熟同龄林。

如樟子松林、落叶松林、油松林、马尾松林、云南松林等都可以选用皆伐。

2.对于耐荫树种组成的林分,在采取保留伐前更新幼树的前提下,可采用皆伐方式,皆伐后也能获得良好的天然更新。

3.在预定进行人工更新的林分,或拟更换树种的林分,或准备利用萌芽更新和根蘖更新的林分,均宜采用皆伐。

4.皆伐不适应沼泽水湿地的林分,不适应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土壤上的林分。

因为这里原有林木的生存和生长,可以蒸腾大量的水分,皆伐后蒸腾量大大减少,土壤会变得更湿,

造成天然更新、人工更新都很困难。

5.在山地凡陡坡和容易引起土壤冲刷或处在崩塌危险地段的林分,严禁皆伐。

为了保护山区的生物资源,珍稀鸟兽经常栖居的地方,应禁止皆伐。

6.森林火灾危险性大的地域,如沿铁路和公路干线两侧,也不宜选用皆伐。

这里应建立一个异龄林保护带,避免因皆伐带来大量易燃的采伐剩余物。

7.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护路林以及其它具有重要防护意义的林分,不应采用皆伐。

六、对皆伐更新的评价

(一)优点

1.皆伐作业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很集中,适于机械化作业,节省人力、财力,降低生产成本。

2.皆伐不需要像渐伐和择伐那样进行选择采伐木和确定采伐强度等复杂的工作,而是一次将伐区上的林木伐光,是三种主伐更新方式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

并且伐木和集材、运材比较便利,不考虑损伤幼树。

3.皆伐更新期短,在多数情况下形成同龄林,且林相比较整齐,树木干形圆满,木材的材质较高。

4.皆伐改变了迹地光照条件,有利于休眠芽萌发和不定芽形成,宜于进行萌芽和根蘖更新。

5.皆伐便于林分改造和引进新树种。

北方的落叶松人工林、南方的杉木人工林宜于采用皆伐方法,伐后可更换新品种。

6.速生丰产林普遍适宜采用皆伐更新。

(二)缺点

1.皆伐后迹地小气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温度变幅增大,增加了幼苗、幼树遭受日灼和霜冻危害的可能性。

2.皆伐不利于保持水土,伐后能降低森林涵养水源能力。

3.皆伐更新后林相单调,从风景美化角度看,比其他采伐方式显得逊色。

4.不宜于耐荫树种林分、异龄林、混交林采用。

5.一次将林木伐尽或几乎伐尽,干扰了森林群落的生态平衡,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和野生植物的繁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七、皆伐作业在生产中的应用

一些商品林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国家比较重视皆伐,因为皆伐迹地便于人工更新。

人工林特别是速生丰产林,对林分生产力要求比较高,树种更换速度快,采用皆伐很普遍。

但是,在皆伐伐区面积上要有严格的控制。

一般是森林集约经营程度越高,皆伐伐区面积越小。

我国曾广泛应用过皆伐。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小兴安岭与长白山林区,就使用过等带或不等带间隔皆伐、连续带状皆伐以及大面积皆伐等各种变型。

皆伐迹地大部分留有单株或群状母树,而且广泛地进行了人工更新,主要栽植落叶松、红松、水曲柳等。

经实验,在皆伐迹地上栽植落叶松、樟子松是很成功的;

在红松林皆伐迹地上,由于红松天然更新能力差,保留母树作用不大,伐后迹地上很快长满杂草,首先生长起山杨、桦木等阔叶树种,所以红松林天然更新很困难,常需要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更新。

西南高山林区,山高路险,坡陡谷深,分布着云杉、冷杉、云南松、高山松为主的森林,这些林分林下中幼龄小径木很少。

这些树种的成过熟林分,如要采伐更新,多采用快状皆伐,并且山顶与山脊要留保护带,但在坡缓地段可采用带状皆伐。

1998年已在该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大力进行荒山造林,陡坡地退耕还林。

人工林特别是速生丰产林可采用皆伐更新。

华北林区有较多的山杨、桦木、栎类次生林,这些林分宜进行块状皆伐,以得到较好的萌芽或萌蘖更新,在迹地上栽植落叶松、油松后,就可成为针阔混交林。

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只在缓坡的成过熟林地段才可进行小面积皆伐。

技能训练部分

技能训练一:

采伐迹地的清理和整地

1、实训目标:

学会按更新要求清理迹地,掌握促进更新整地的技术。

2、实训场所:

皆伐采伐迹地。

3、实训形式:

分组进行。

4、实训备品与材料:

枝椏收集机、移动式削片机、割灌机、除根机、锯、耕作机具等。

5、实训内容和方法:

对天然更新而言,清理采伐剩余物及残存灌木,主要是减少影响幼苗生长的机械阻力和过度遮荫;

对人工更新而言,清理采伐剩余物及残存灌木,主要是减轻在手工或机械栽植与播种时可能遇到的物理障碍。

适当的整地,主要是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减少杂草和病虫害、更好地保持水土,以利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第一步:

用枝椏收集机将枝椏归拢。

若采用堆腐法,归拢为长宽适宜的小堆,一般每公顷100—150堆。

如采用散铺法,枝椏堆可适当大些,每公顷少于100堆,堆的排列及间隔大致整齐即可。

堆得摆放位置以远离保留母树及更新幼树、不影响小河小溪排水为宜,最好放在土壤瘠薄、岩石裸露处。

第二步:

用割灌机割灌,并将割下的灌木归拢至枝椏堆。

第三步:

用除根机清除不需要用伐根萌芽更新形成新一代幼林的树根和灌木根,并归拢至枝椏堆。

第四步:

若采用火烧法清理迹地,可选择非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