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综合往届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6999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综合往届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333综合往届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333综合往届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333综合往届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333综合往届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33综合往届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333综合往届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3综合往届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33综合往届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P25)受教育者:

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

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2

(纲外)教育内在价值:

教育的价值就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效用”,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

在审视和判断教育的价值时,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依据的。

教育的价值分为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

其中教育的外在价值是实现别的而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径。

教育的内在价值是为了知识而教育、为了能力而学习、为了真理而学习的教育。

教育,育人的实质就是使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内在价值的根本。

(P39)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

(41)教育先行:

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

①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②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P42)教育目的: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需要,是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受教育的期望要求。

狭义,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需要。

14

(P44)个人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观点: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把个人自身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

(P4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纲外)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

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各育以及态度、方法价值观等的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受教育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

(P46)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实际本领。

所以,智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P46/72)德育:

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性质,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所以,德育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处于引领地位。

(纲外)道德教育:

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其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P46)美育:

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

美育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P47)教育制度: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类似的性质,又有自身的特点:

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4

(P48)现代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类型:

双轨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单轨制(美国学制)、分支型学制(苏联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从学校系统上看,双轨制向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方向发展;

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重大变化。

(P48)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

(P49)双轨制:

18-19世纪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化学校,都同时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

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职业学校。

(P52)义务教育:

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教育。

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年限九年,符合我国国情,是恰当的。

(P52)课程:

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广义,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总和,如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狭义,某一门学科,如语文。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得蓝图;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P52)课程标准:

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纲外)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它按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P53)学校课程:

是课程类型的一种,又称分科课程。

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学科课程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六艺和欧洲古希腊的七艺都可以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纲外)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指学校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指导下,以明确而独特的办学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导向,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纲外)国家课程: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亦称为“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估的课程。

一般来说,中央集权的国家比较强调课程的统一性,较多地方推广国家课程;

而地方分权的国家比较强调课程的多样性,较多的推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已经认识到,虽然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不同的课程形式,但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在推广国家课程的同时,应该允许开发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而推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学校,也不应该贬低或排斥国家课程。

(纲外)教学目标:

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课程目标;

二是课堂教学目标;

三是教育成才目标。

(P54)课程目标:

广义:

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全层次的。

即教育意图,包含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

狭义:

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视角,涵盖面试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

不包括“教育方针”包括后4个。

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P54)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的总体规划和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及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P54)综合课程:

又称广域课程,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方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中。

根本目的,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加强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优点,有利于学生概要的掌握科技文化常识,开阔视野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表象;

不仅是科学发展,学习方法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缺点,忽视每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逻辑和结构,若组织不当,容易导致大杂烩;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教材编写、师资等问题。

(P54/178/194/195)活动课程:

与学科课程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思想可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P56)直线课程:

是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论性较强,不易掌握理解的内容,螺旋式较适合;

理论性较低的,操作性较强的内容,直线式较适合。

在同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中,直线式和螺旋式都是必不可少的。

(纲外)研究性学习:

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作为基本的学习载体;

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

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④学会分享与合作⑤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课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是它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

虽然它是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

它也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

(P57)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合与引导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P58)教学过程: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能动的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兴趣和情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的活动过程。

(61)非智力因素:

由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发表。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

主要内容有:

兴趣与爱好;

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

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

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

自信心与好强心;

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高抱负;

焦虑。

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

(P63)教学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④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P64/97)因材施教: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思想作风在教学中的体现。

主要解决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性相近,习相远”。

孔丘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了解学生:

谈话和个别观察。

基本要求: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

(P65)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P65)教学策略:

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未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互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也就是说在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汇总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P67)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运用要求,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做好讨论小结。

(P67)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性的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演讲四种。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讲究策略与方式

讲究语言艺术。

(P67)教学组织形式:

指完成特定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P67/177)班级授课制/班级上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已有知识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按照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同一个班每个学生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且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学生集体教学,但出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许多教育界人士都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P68)分组教学制:

指按学生的能力或者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

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

分组教学还可以分为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两种形式。

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前提下,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情况来分组教学的。

外部分组则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来分组教学。

(纲外)复式教学: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由一位老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师给一个年级讲课,让其他年级学生做作业或复习,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

同单式教学相对。

(纲外)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异质分组,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以及小组自评是合作学习的六大要素。

(P69)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纲外)教育评价: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P69)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

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P73)德育过程:

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

2.道德活动时促进德育要求转化学生品德的基础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1.德育有全面性,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和谐发展

2.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三)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P75)德育原则: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P78)陶冶:

通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要注意

创设良好的环境

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P78)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级培养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P86)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性发展/: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手段。

包括教师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的形成。

途径:

师范教育,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教师行为研究。

美国学者凯兹提出教育发展四阶段:

求生期,强化期,求新期,成熟期

教师专业化:

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包括四个基本含义:

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国家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额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P87)学校管理:

以“育人”为目的,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手段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特性:

教育性,以“育人”为中心

服务性,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文化性,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

创造性,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

(88)校长负责制:

指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

在这一领导体制中,校长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他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

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校长权力与职责

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建立以教师为主题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