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6796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古诗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古诗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古诗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古诗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古诗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诗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o

“承"

是指承接开头,“转”是说有了承接还要转折。

一般地说,有了精彩的开头,承接的话稍见和缓;

而“转”又奇峰突起,诗情才有起伏,才有抑扬,才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如欧阳修《戏答元珍》,开头奇峰突起:

“春风疑不到天涯"

,答句“二月山城未见花”。

明快简洁,承接自然,使起句的突兀和惊奇一下子平缓下来。

三、四句“残霜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转折突起:

残雪压枝,掩盖不住橘枝独俏;

冻雷惊笋,跃跃欲动,急待破土而出,此联赞被贬后仍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对前景充满希望。

五、六句“夜闻啼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又再转人感时伤事:

橘笋傲寒独立,生机勃勃;

然而,自己谪居山乡,愁身多病。

闻雁北归,新年又至,思乡念起,心中苦闷自然难以排遣。

真是壮志未酬,“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乡思感伤又一折,这是再承,又叫“伏”。

这里说的“承”要和缓,“转"

要突起,是一般规律,但不是凡诗都是如此安排。

因为作品内中呈现的波澜起伏,决定于生活的矛盾和真实,决定于作者当时的思想和感情,而不是故意做作。

因此,欣赏时不能据此照套。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Ⅱ问宋祁《木兰花》一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就是考查了诗人对春天美景描写的层次感。

2005年高考广东卷问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一诗中从首句的“聊"

到末

3.“诗家语”

王安石将诗词中词语的某些特殊表达称为“诗家语”,意思是说诗词有韵律的限制,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

如果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词作出正确的理解,当然就无从鉴赏,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

诗词由于“意在言外”的开放性结构,致使诗词词语具有多义性。

但诗词的语言都要求精练、含蓄,避免直说,创作上二强调想象与联想,在句式的衔接上有跳跃,有省略,不严格遵守语法和表述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这就出现一些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诗家语”旬式乃至诗篇的异常整合格式。

如上面提到的杜甫《八阵图》,就表现大跨度的时空,跨越几十年,写出人的一生。

大致说来,“诗家语”的表现形式,我们起码要知道如下三种:

(1)倒置式

由于格律的限制,或为了突出某些词语、某个意思,在表述中使用变式句,即将句子中某些语法成分不按常式句排列,有前后颠倒现象。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正常语序应是:

竹联。

其中颔联、颈联,两两对仗,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l句,中间用逗号分开。

除小令外,词分“片”,或叫“阕”。

一般分上下两片,片与片之间是乐曲暂时休止;

上片开头叫起凋,结尾叫歇拍;

下片开头叫换头或过片,结尾叫结拍。

③在句式上,古体诗有齐言,也有杂言,字数、长短没有格律要求;

而律诗、绝句都是齐言的,在字数上有严格限制,双句押韵,讲平仄律。

词又叫长短句,词牌规定每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总的来说,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④从诗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看,传统观念是“诗庄词媚”。

唐代以后,诗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写诗是才华的重要体现,与士人的政治前途相联结;

而词被视为不登大雅的“小道”,只“宜于宴嬉逸乐”。

在表现手法上,诗可以一句一意,句与句之间允许有较大跨度的跳跃,陈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运用自如;

而词则宜于紧凑地铺叙描写。

古人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句追求凝练和高度概括,词句则讲究渲染、烘托,在铺陈中营造气氛,抒写情思。

5.开头与结尾

(1)开头

诗词创作,讲究“工于发端”,开头切题。

统领全篇。

切题又开得好的开头.常见的有:

①起势抓纲,即景生情。

如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大笔挥洒,以滚滚长江开篇,营造了囊括千古、壮阔无比的气势,把自己的思绪置于奔腾的浪涛之中,把怀念的历史人物放在广阔的背景之下,从而为下文抒发自己建立千秋功业的愿望和抱负,抓住了总纲。

②先声夺人,设下悬念。

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首句先摹写声势:

狩猎场上,风声阵阵,一支飞箭射向猎物,弓弦发出的响声与风声齐鸣,烘托出猎场上的紧张气氛。

在寒风逆吹中持弓射雕,射技高超的神箭手的威武形象也呼之欲出。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倒叙开篇,造成悬念,达到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

古人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起句好尤难得”,本诗起句新颖奇特,气势雄浑,有力烘托诗中主人公形象,确实难得。

③发端突兀,出人意料。

如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首诗的起句也属“尤难得”的一类。

诗人开篇即说他怀疑春天不会幸临“天涯”(即诗人被贬为县令的峡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了,确是出人意料,也就引人注目:

春夏秋冬,时序轮转,乃宇宙规律,峡州何能独无呢?

第二句作了回答,那是看见山城早春无花,当是春风不到了,扣住了题目“戏答”的意蕴。

如果倒过来,先说二月山时关”,但因音节字数受诗体的限制,于是前面省去“汉”,后面省去“秦”,说成“秦时明月汉时关”,解释时要把这两个字合起来讲。

这是诗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实际上是说,“月”是古时的月,“关”是古时的关,诗中只是用“秦汉”指古代而已,这是诗中互文见义的用法。

《木兰辞》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脚扑朔眼迷离,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才很难分出哪个是雄哪个是雌。

2006年高考福卷问李商隐《端居》中的三、四句在艺术上的特点,就涉及“青苔”、“红树”与“雨中”、“月中”互文错举,暗示像这样中宵不寐,已非一夕了。

古诗中,有时相邻两句所用的词语要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也是互文。

与互文相类似的有所谓互体。

互体,指两种事物或意境在上下文中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一种表达方式。

常见的有当句互体,如“主人下马客在

船”,意思是:

主人和客人下马,一起上了船。

也有对句互体,如杜甫《狂夫》诗“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衰红蕖冉冉香”,一句写微风中的绿竹,一句写细雨中的红荷花,句里点明风和雨。

说“风”的句里也含雨意,在细雨中绿竹更显得洁净美好,所以说“娟娟净”;

说“雨”的句里也含有风意,所以闻到红荷花的“冉冉香”。

此外,还有多句互体: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意思是说:

从十三至十六岁这几年,刘兰芝学会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十分聪明能干。

如只按常式句去读,那年只做什么就曲解原意了。

对互体的句子,不知道它是互体同样可以解释,但互文的句子,不知道它是互文就不好解释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既然雄雌兔如此不同,不是看它们的脚和眼就分出雄雌了吗?

为什么仍说分不出雄雌呢?

不作互文,就不好讲了。

所以鉴赏古典诗词如不懂得诗家用语和无理而妙,有时会闹笑语的。

最后还需指出,互文互体并不是古诗词的“专利”,在古今散文里也可见到。

这里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归到“诗家语”来一并提及罢了。

4.诗与词的差异

诗词的基本特征,大致相同。

但从形式上看,还是有下面一些不同:

①在篇章上,诗只有诗题和诗章两个部分,而词则有词牌、词题和词章三个部分。

词,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牌,是每首词的曲调名称,如《满江红》《卜算子》《生查子》《摸鱼儿》等。

不少词只有词牌,没有词题。

②在结构上,诗往往不分段,诗句也都两两出之,如近体诗中的绝句,一、二句叫前幅或前联;

三、四句叫后幅或后联。

律诗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l城未见花,所以春风疑不到天涯,表达效果自然就差了许多。

④从诗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看,传统观念是“诗庄词媚”。

④起句设问,引入注意。

如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本来,春花发时无穷艳,月到中秋分外娇,带给人的应该是欢快。

然而,这首词劈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是了结的尽头,表现出诗人的无奈与厌烦。

为什么会这样呢?

自然会引人读下去。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一总古今、揽宇宙的问句,雄浑博大,奇峰突起,诗人之情奔泻而出,全篇空灵蕴藉之气韵由此生发,确确实实引人注意了。

此外,有兴起,先咏他物引出所咏之词;

有议论起,如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出奇制胜之效。

但承句应与情、景、事结合方佳。

诗歌起句种类当然还可以再列一些,限于篇幅只说上面几种。

好的开头总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吸引读者读下去;

好的开头,也一定切题,与内容相合;

好的开头还给全篇感情定下基调,起到起意的作用。

(2)结尾

古人认为“一篇全在结尾”,“结句好难得”。

因为“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给人留下深长的韵味,使人深思回味。

诗词好的结尾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好的结尾大多是诗的高潮即诗情提炼的顶点,或深化全诗的气氛,或突出诗的艺术形象,或点明诗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试就几种常见的结尾,举例说明:

①以情作结。

上文提到的欧阳修《戏答元珍》尾联: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的颈联表现诗人被贬后的情绪很是低落.但尾联却以“野芳虽晚不须嗟”来自慰,说自己曾欣赏过洛阳的牡丹。

此时山野的小花开晚了一点,也不必去嗟叹。

好像很无所谓,很洒脱,其实这仅仅是一种戏答托词,这一句自慰之言,包含着极深的苦味,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②以景结情。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开头就把人带入一个欢乐的环境中来,随着乐曲声声,舞步频频,何等欢快!

但次句一转,说听到的总是“关山”一类的伤别情调,越发拨动了乡愁。

通宵狂舞,无边的边声,不尽的离愁,相互对照,交织融合,苦中作乐的情状历历在目。

“撩乱边愁”而结之“听不尽”,似言情已到尽头,但诗人却在这里轻轻宕一笔以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作结,展现出一种意境深远的景色,使似乎已达到顶点的边愁散人皓月关山之中,这无声之乐、无言之愁继续在震荡着,这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就使整首诗的意韵更加含蕴无穷了。

(2005年重庆高考卷在此设题)2006年高考四川卷问周密《夜归》末句“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蕴含了什么感情,也就考了“以景结情”的结构。

③画龙点睛。

一语道破全诗讽喻的主旨或内在思想意义。

如杜牧《过华清官绝句》:

“长安回耀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

来。

”从长安回头望去,骊山林木葱茏,一团锦绣;

山顶上那座行宫,平日紧闭宫门,现在一道接一道打开]’;

一骑专使扬尘而至,妃子嫣然地笑了。

“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为何而笑?

悬念环生。

结句委婉而又含蓄地揭开谜底:

骑手为妃子送新鲜的荔枝来了.把讽喻的主旨一言道破,这就是画龙点睛的结尾。

④议论收尾。

结句以议论收尾使诗词的主旨得到充分表达。

如王之涣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994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要求鉴赏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后,突出的是什么,就是要求赏析诗的结尾。

⑤问句收束。

结句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当读者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诗的旨意。

如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二句写黄云密布,朔风怒吼,天昏地暗,群雁乱飞,写尽哀景愁情.仿佛天地也为才人的别离烦忧而黯然伤神;

三、四句却一转:

不须悲伤,你这艺高才广的董君,到哪里都会得到理解、受到欢迎的!

这壮语结尾,用反诘方式表达,更显雄浑有力,分外激动人心。

(七)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十分重要。

它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但就过去高考题型看.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其沾巾”,王勃在此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杜少府任蜀州的劝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西出阳关”屉河西击廊的尽西头.县内地出向西城的诵道.阳关以西在当时是穷荒绝域,朋友此去难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受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在此l临行之际,“劝君更进一杯酒”,这酒浸透了王维对元二全部丰富、深挚的情谊,这里面既有依依惜别之情,也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深的体贴,包含着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这里剪取的只是一刹那的情景,但蕴含极其丰富。

(2)间接抒情

它是借助于其他方式来含蓄地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根据诗人借用的方式,可分如下几种:

①借景抒情。

诗人将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蔓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尽头,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处。

全诗无一字说惜别,都是写送别时眼前的景物,但惜别之情绵绵不绝,似水长流。

②借物抒情。

这是诗人借某物表达自己某种志向或情感,也称之为托物言志,诗中的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

黄巢《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

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人借傲霜斗艳的菊花来赞美农民起义军战士的风貌和性格,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

,上面说过,有些物象已被历代诗人吟咏相沿成习,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或蕴含特定的情感,平时要积累熟记。

③用典抒情。

借古代历史人物的活动、古诗文的某些语句、神话传说来抒发感情。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借孙权、刘裕的丰功伟绩来表达自己力

主北伐抗金的决心。

用典,町使语言精练,增添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2.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1)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①以人烘托人。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

”涛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突出秦罗敷的美貌。

②以物烘托物。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都是以闹衬静(以响衬静)。

③以物烘托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渲染一种苍凉气氛,烘托诗人的沉郁悲伤之情。

《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明月,分别烘

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扣人心弦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④以人烘托物。

如自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全诗侧面描写,烘托出雪下得大,积得深。

“折竹”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冬夜的静,更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透露出了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烘托分正衬、反衬。

正衬,是同类性质的景物的正向烘托,白衬白,黑衬黑,用乐景写乐情,用哀景写哀情,如《琵琶行》《登高》。

反衬,用相反或相对的景物反向烘托,如白衬黑,黑衬白,用乐景写哀情,用哀景写乐情。

2006年江苏卷问魏初《鹧鸪天》中“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考的就是反衬手法。

(2)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对于某些比较复杂而有深刻意义的事情,一时又不易讲清楚,或者有些意义不便明说,这时诗人常常借用象征手法,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比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如陆游《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在抒情方式上是托物言志。

上片写梅花的困难处境。

写愁不用比喻,而是用环境、时光、自然现象来烘托,“情景双绘”。

下片,托梅寄志。

梅花,开得最早,是它迎来春天,但它“无意苦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争妍斗艳,而它却不去争春,凌寒先开,只是表一点迎春报春的真诚;

苦,抵死,拼命,尽力也。

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群芳如有“妒”心,那是他们的事情,“一任”“妒”去吧。

这是把写物与写人交织在一起,以梅自喻,表现陆游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荣的傲骨。

这在表现方法上就是象征。

(3)白描

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都采用了白描手法。

(4)渲染

指从正面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着重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与静,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作者心情是焦急的。

末句实际只反衬主人公等友的焦急心情。

(5)虚实相生

诗词中的“虚”,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①诗词中的“虚”表现为:

A.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梦境。

诗人常借助这些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即以虚像显实景。

如《蜀道难》用“地崩山摧壮士死”,即“五丁开山”神话写蜀道之险阻;

用“六龙回日之高标”极言山峰之高峻。

李商隐《锦瑟》的“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B.历史的景和境。

《赤壁怀古》中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周瑜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的壮举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伤。

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指故园的雕栏玉砌虽在,但不在眼前,这仍属虚境。

C.虚拟未来之境。

这类境是假设的,但它表现的情是现实的,即虚境显真情。

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推想之词,但诗人将虚景实写。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三句写眼前实景,第四句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是虚写,写得生动、逼真、奇特,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诗词中的“实”。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两人泪别的实景;

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实写扬州著名景点二十四桥的荒凉清幽。

虚实相生写法,可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诗先写客中实景,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隽永,余韵无穷。

(6)动静相衬

诗词中常有动态或静态描写,动静是一对矛盾,或以动衬静,或动静相生,相辅相成。

如《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一个“荡”反衬了“冷月无声”,静中有动。

古代山水诗在表现某种山林野趣时,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常有追求清幽静谧、远僻尘俗的癖好。

而在那种清静境界中,往往捕捉某种细微的动态物象或声象来作反衬,更能显出此境清静;

其实,诗中清静之境乃诗人恬淡安静心境的载体,也是诗人刻意追求的那种审美境界。

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就刻意追求“动中有静,寂中有音”的审美境界。

如他的《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诗中巧借绿萍的开合来反衬萍池的幽静;

在那绿萍靡靡的一汪清池里,当一叶轻舟荡过之后,满池的绿萍渐渐弥合;

而岸边的拂柳却又把刚刚弥合的绿萍再度撩拨开来。

这满池的绿萍在轻舟与垂杨的拂荡下,一开又一合,一合又一开,萍池显得如此幽静而富有生机,绝非一池。

2006年高考天津卷要求简析张籍《凉州词》其一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就是重视了表达技巧的考查。

至于这类以动态物象来突现静境的名句佳语,则常可在一些诗中见到,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林静因浣女而喧,荷静因船下而动,都是动景与静景结合。

(7)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

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

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

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这就是诗人带给读者的思考:

摆脱世俗,超然物外。

先抑后扬,先扬后抑,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扬后抑,用“喜”作铺垫,“忽”字过渡,因见杨柳嫩绿之色,想起当年送别丈夫参军,至今未回,自己孤苦伶仃,顿生孤寂落寞之感,“怨”上心头,悔不自胜。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先写汉文帝求贤心切,这是扬:

但汉文帝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他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

诗人在此只是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但读者还是看到汉文帝在政治上是昏愦慵弱的,这就是抑。

“抬得高,摔得重”。

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方面的艺术处理独到,新警含蕴、唱叹有情。

这首诗所指,实非一人。

晚唐崇佛媚道,服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