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6611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社会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1、文化识别功能

2、文化教化功能

3、文化的整合功能

4、文化的知识功能

 

第2节:

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一、文化结构

1、文化特质:

文化里面最基本最小的特性

2、文化丛:

3、文化模式:

相关的文化丛通过有序的整合成的结构

文化来源(蔡文辉):

社会遗产;

发明;

采借;

变更;

涵化

二、文化类型

1、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解释指导人们行为的知识

2、精神文化:

认知文化、规范文化

3、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副文化(亚文化)——社会上位部分地区部分人群所接受得文化。

如:

民族、种族、职业、区域、宗教等。

反文化——价值观念、规范与文化相对,如“痞子”“流氓”“黑社会”。

4、差异文化;

共同文化

三、文化态度

1、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2、文化震惊与边际文化

第3节:

文化规范(社会规范)

一、文化规范的定义和功能

1、定义:

文化规范是指导越是人们行为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约定。

2、功能:

A、确立行为标准B、规范那人们的成长

C、维护社会秩序D、控制越轨行为

二、文化规范的类型

(一)、习俗

1、定义: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里等待相传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总和。

2、特性:

A、从地理、空间上看,习俗具有地域性。

B、从内容、形式上看,习俗具有广泛性。

C、从时间上看,习俗具有稳定性(长时间)。

短时间的漂浮不定的习俗即为时尚。

时尚特点:

a、追求新奇;

b、内容丰富,形式广泛

c、流行具有感染性;

d、生命周期短

e、有健康的时尚,也有不健康的时尚

时尚类型:

热——迅速流传、异乎寻常的行为形式;

时髦;

时狂——非理性的社会行为

3、习俗功能:

A、鼓励人们担当一定的角色;

B、反映人们的心理需求,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C、对日常生活具有强大的约束性;

D、习俗具有整合的功能。

(二)、宗教

一群人对超自然的、神圣的东西所形成的一种信仰。

2、宗教的基本特征:

A、宗教是一种群体现象;

B、宗教总是神圣的、超自然的东西所联系;

C、宗教包含着一套信仰系统;

D、宗教都有道德规定。

3、怎样区分宗教、迷信?

A、宗教有系统的世界观,完整的理论系统;

迷信无任何体系,以骗取钱财为目的。

B、宗教有完善的组织制度,完整的教义和经典。

C、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社会具有稳定作用。

4、迪尔凯姆认为宗教有以下功能:

a、社会团结功能

b、赋予意义的功能

c、社会控制的功能

(三)、道德

它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行为的一种较为长期、稳定的规范体系。

2、作用:

A、道德的社会性;

B、规定的社会性;

C、价值的社会性。

第三章:

互动(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涵义

一、社会互动的定义、条件、功能

一般来说,社会互动式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条件: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菜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是有意识的互动。

(4)、互动嗾使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

(5)、人的互动不是随心随欲的,是在一定社会规范中实现的。

(6)、互动会带来一定的效果。

(7)、互动双方互为客体。

3、互动的功能:

(1)、把前人创造的文化规范传递给下一代;

(2)、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二、互动的维度与性质

1、社会互动的维度

向度:

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包括:

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利益关系。

深度:

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广度:

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频度:

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强度

2、性质:

理性互动;

非理性互动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宏观理论

1、冲突定义(刘易斯*柯塞):

内部的整合作用;

对他人的约束功能

对社会的稳定功能;

对新制度规范的认可

2、冲突发生的原因:

(1)、

(2)、下层人员被剥夺的利益;

(3)、社会成员的忠诚;

(4)、亲密的关系。

二、微观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支付——返回——再支付——再返回

2、符号互动理论:

A、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B、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C、在互动过程中,人们都扮演了别人的角色。

戈夫曼——“拟剧论”

布鲁姆——表意礼仪;

回避礼仪;

维护关系的礼仪;

认可礼仪。

三、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与沟通

非语言互动:

动态无声的互动、静态无声的互动

社会互动的类型

一、顺从型互动

性质、方向一致的互动

1、形式:

暗示——有意无意发射刺激信息以引起注意。

模仿——按照他人的模式操作,包括无意模仿(潜模仿)、有意模仿、选择模仿。

从众——行动者在别人压力下接受别人的行为方式,主要有3种形式:

缺乏判断的从众、违心的从众、表里如一的从众。

2、如何区别模仿与从众的行为?

A、模仿是行动者主动、自愿的行为,从众并不全部是自愿行为。

B、模仿是在没有外部压力下进行的行为,而从众往往有外部压力。

C、模仿的对象是多数人或少数人,而从众的对象是多数人。

二、合作型互动

(一)、社会交换——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1、交换的功能在于相互支援,互相帮助;

交换的动机有利益型的,也有情感型的。

2、如何区分社会交换、经济交换?

(1)、经济交换只存在于经济领域,社会交换的范围广于经济交换。

(2)、经济交换的原则是价值规律,社会交换不在此。

(3)、经济交换有明确规则受法律保护,社会交换无具体规则。

(4)、经济交换的目的十分清楚,而社会交换的目的不很明确。

(5)、经济交换的目的是功利性的。

3、社会交换的四个要素:

目标、支付、回报、效益

4、社会交换发生的两个场合:

公共场合、私人交往场合

(二)、援助——给他人提供社会资源的行为。

1、三种类型:

单向型援助——援助不求回报

双向型援助——援助求回报

牺牲型援助

2、“旁观者的冷漠”原因分析:

A、情况不明,判断模糊;

B、期待暗示;

C、屈从压力,盲目从众;

D、责任分摊,相互推诿;

E、怕惹麻烦,危及自身。

三、冲突型互动

1、刘易斯*柯塞认为冲突分为:

现实性冲突、非现实性冲突。

2、桂斯拔认为冲突分为:

共意冲突、非共意冲突。

总结:

冲突可分为——竞争(与合作并称)、斗争(口角、打斗等)、战争(冲突的最高形式)、恐怖主义(恐吓、威胁、暴力)

3、“恐怖主义”特点:

A、带有政治性;

B、手段都是暴力手段;

C、目标分为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

D、恐怖活动给社会造成的恐慌最为严重;

E、恐怖活动的制造者往往都是一部分人(他们不满于现有的社会机制,没有社会基础)。

第4章:

社会化

社会化:

把个人与社会连接起来的一个必要环节。

一、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合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为什么能够实现社会化?

1、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语言能力;

3、学习能力;

4、思维能力。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二)、继续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

(三)、再社会化

第五章:

社会结构

一、“社会”的概念

1、“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玄宗上》。

“社”原指祭神的地方,“会”指“聚集”之意。

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社会”。

2、西方学者对“社会”的解释

(1)、唯实派(实体派)——德国乔治*齐美尔、法国迪尔克姆

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唯名派——美国F.H.吉丁斯、法国G.塔尔德

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二、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2、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3、社会是人类生活的最大群体。

4、社会具有能动性。

三、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

整合或社会整合是社会学术语,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3、导向的功能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四、社会的类型

(1)、按生存方式划分:

狩猎和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按社会整体结构划分:

1、公社社会——礼俗社会、传统社会

特点:

规模小;

人的同质性比较强;

社会分工、社会角色小;

初级社会关系(“家庭”为单位)。

2、社团社会——法理社会、现代社会

规模大;

角色分化比较快;

不具备严格的社会关系;

人的同质性比较差。

五、社会的构成要素

1、人口——一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组合。

A、人口构成——一定地域、一定时点

人口的自然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

人口的社会构成(经济水平、文化水平)

人口的地域构成

B、人口过程

测量:

人口数量的增减(自然负载能力、对自然开发程度)

C、人口素质、品德等

2、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P106)

(1)、社会角色定义:

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社会角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a、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动态(外在)表现;

b、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角色伴侣、角色行为(角色认知、角色实践)

*【区别角色行为和一般行为的重要标志,就是看该行为是否为了引起角色伴侣的相应反应。

c、一定的社会角色对应一定的角色期望;

*【社会对特定角色行为模式的期盼和要求,是社会对一定角色的权利、义务所做的限定,它是角色行为赖以产生的依据和基础。

角色期望:

“剧本”期望(剧本——社会规范);

其他“演员”的期望;

观众期望。

d、角色行为有赖于认知和实践能力;

e、角色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六、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角色获取方式不同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不须经过个人努力而与生俱有的,或者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角色的规范程度的不同

规定性角色(正式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警察。

开放性角色(非正式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七、社会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

(1)、角色伴侣之间的冲突

(2)、角色丛内的冲突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角色的集合体即角色丛。

所谓角色丛,是指一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总和。

(3)、单一角色的冲突

2、角色失范与转移障碍

第六章:

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定义

广义:

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活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

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二、群体的类型(P149)

(1)、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划分: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

(2)、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划分:

所属群体、参照群体

(3)、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

内群体、外群体

(4)、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

初级群体、次级群体

(5)、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三、群体领导与决策

一般来说,群体中有两种主要领导形式:

(1)、工具性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

(2)、表意性领导,它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

*不同的领导人还可能采取不同的领导作风,三种领导作风:

(1)、权威型(也叫独裁型);

(2)、民主型;

(3)、放任型

第七章:

家庭

家庭的意义

一、家庭的概念

作为生活的实体,其定义可概括为:

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二、家庭形成的条件

A、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的人;

B、存在明显的角色分工;

C、进行多种经济交换、社会交换。

三、家庭的性质

(1)、是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2)、是历史的范畴;

婚姻关系:

血亲杂交——血婚制——伙婚制——偶婚制——个婚制

(3)、是最普遍的社会生活组织。

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家里:

满足人的心理、精神、物质需求。

第二节:

家庭结构的功能

一、什么是家庭结构?

家庭人口要素、家庭的代际要素

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扩大家庭:

(1)、主干家庭——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其他亲属)共同生活居住。

(2)、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它亲属)共同生活居住,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

二、家庭的功能

影响因素:

家庭的性质、家庭结构

1、性爱功能;

2、生育功能;

3、社会化功能;

4、感情功能;

5、经济功能;

6、社会保障功能。

三、家庭的生命周期

八个阶段:

1、已结婚没有孩子;

2、生了孩子;

3、抚养孩子;

4、入学儿童阶段;

5、青少年成长阶段;

6、出走阶段;

7、中年夫妻阶段;

8、老年夫妻阶段。

第三节:

择偶与婚姻

一、择偶理论

个人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互补需要理论、序列理论、角色理论、价值理论、交换理论

二、择偶标准

1、条件互等;

2、双向选择;

3、男女标准有别;

4、择偶梯度:

年龄、教育、家庭背景、宗教、地理、血亲等

三、择偶原则

最优原则、满意原则

四、中国人择偶状况

标准:

职业、身高、教育程度、容貌、婚姻状况、性格、品德、收入、住房、地位、健康、老实、可靠等等。

五、择偶途径

血缘型媒介——情感——网恋

六、婚姻及其意义

20世纪初,婚姻是由上帝决定的;

20世纪中期,婚姻是一种责任、权利;

婚姻是由自身性格决定的。

七、考察婚姻美满的指标

1、对婚姻的忠诚;

2、相互理解、相互忍让;

3、相互欣赏、相互尊重;

4、情爱和性爱相结合。

八、婚姻问题

1、离婚的意义:

社会性行为

离婚的方式:

协议离婚(自愿解决婚姻关系);

法律离婚(依据是夫妻关系是自然关系;

判定标准是夫妻感情是否破裂。

2、婚姻的互动歧点:

A、开支失衡;

B、地位变化;

C、感情转移;

D、缺乏约束;

E、不良习惯;

F、谁当家的问题;

G、言语冗余程度;

H、性生活的不和谐。

3、离婚社会条件转变:

A、女性社会地位改变;

B、舆论社会压力;

C、期望过高;

D、再婚的可能性。

第八章:

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定义

广义:

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族、家庭、村社等初级群体。

狭义:

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二、构成要素

1、规范——指稳定的规则个规章制度。

2、地位——人们在社会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3、角色——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4、权威——一种合法的权力。

三、组织结构

直线型组织结构(P202);

矩阵型组织结构;

事业部组织结构。

四、分类(P195)

1、按功能、目标进行分类

经济生产组织;

政治目标组织;

整合组织;

模式维持组织:

具有“文化、教育、价值承载”功能,如:

学校。

2、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

互惠组织;

服务组织;

经营性组织;

大众福利性组织。

3、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的分类

疏远型组织;

功利型组织;

道德型组织。

4、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

长链组织;

媒介组织;

集约组织。

五、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方式

(一)、科层制(官僚制)

含义: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特征:

分工明确;

分科分级,等级森严;

量才用人;

规章成文,按章办事;

公文往来,言行有据;

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并不依附于个人。

对科层制的批评:

形式主义(繁琐);

保护不称职者;

不能胜任岗位者;

科层制制造浪费;

寡头铁令。

(二)、官僚主义问题

信息失真;

训练无能;

公管复杂;

保守主义;

忽视个性;

相互推诿。

(三)、家长制

A、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B、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C、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D、终身制;

E、组织内部的权利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

【当代社会组织】:

1978年以前:

身份制(干部、工人、农民);

等级制(行政制);

单位制

资源独占性;

功能全面性;

控制的严密性。

1978年以后:

(1)、组织性质发生变化;

(2)、组织的自主制增强;

(3)、组织的开发性增强;

(4)、资源配置出现新变化。

第九章:

社区

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二、社区的基本要素

(1)、社区的人口;

(2)、活动的地域范围;

(3)、社区意识;

(4)、社区设施;

(5)、社区管理体系

三、社区的分类

(1)、按社区的社会关系性质:

通体社区、联体社区

机械团结社区、有机团结社区

(2)、按社区的主要功能划分:

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旅游社区

(3)、按社区的形成发生划分:

自然社区、法定性社区

(4)、按社区的结构完整程度划分:

局部性社区、完整性社区

(5)、按社区的综合标准划分:

农村社区、城市社区

四、1、农村社区形成发展的几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发式——无固定场所;

半流动性村舍,有固定场所;

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游牧、农业分离。

2、农村社区形成途径:

自然形成;

社会组合;

农村建设;

农村共同体。

3、城市社区出现的途径:

A、军事防御的需要;

B、优越的地理条件的原因;

C、经济交换的需要而产生。

4、城市社区的类型:

(1)、按人口规模分为:

大城市、小城市

(2)、按主要功能划分:

重工业城市、轻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城市、宗教城市。

(3)、按城市的民族划分:

欧洲型、美国型、中东型、亚洲型

5、城市社区的特点:

A、工作门类多,结构复杂;

B、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异质性强;

C、社区结构复杂,交通便利,信息量大;

D、城市社区社交机会多,生活方式先进。

五、城市化(P236)

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消极影响】:

1、人口规模大,失业率增高,交通不便;

2、资源失衡;

3、农村劳动力减少;

4、城市问题越来越多(P314);

5、心理紧张、情绪失衡等心理健康问题出现。

第十章:

集体行为(P139)

集体行为

一、集体行为的含义:

指人们没有疾患、没有结构、没有目标的行为。

二、集体行为的特点:

(1)、多人性;

(2)、非组织性;

(3)、突发性;

(4)反常性。

三、集体行为产生的条件:

(1)、环境条件;

(2)、结构性压力;

(3)、诱发因素;

(4)、行为动员;

(5)、社会控制能力

四、集体行为的类型:

恐慌;

骚动;

游行;

传闻;

动荡;

社会运动

五、参加集体行为人群的特点:

A、暗示性;

B、匿名性;

C、自发性;

D、无伤性

【人群类型】:

偶合人群;

常规人群;

表意人群;

行动人群

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指控制一些社会行为。

指控制个人。

二、类型:

(1)、形式化程度大小:

正式控制、非正式控制

(2)、从使用手段上分:

积极控制、消极控制

(3)、根据控制对象分:

直接控制、间接控制

(4)、根据控制力量分:

内在控制、外在控制

(5)、根据强制手段分:

强制性控制、非强制性控制

三、越轨:

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背离或违反。

特点:

(1)、相对性;

(2)、对重要社会规范的违反;

(3)、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公认;

(4)、不同等于社会问题;

(5)、处罚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