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检测 诗词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1605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复习检测 诗词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专题复习检测 诗词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专题复习检测 诗词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专题复习检测 诗词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专题复习检测 诗词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复习检测 诗词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专题复习检测 诗词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检测 诗词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专题复习检测 诗词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_____,第一首写了节日中________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_____的习俗。

(4分)

(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依据是什么?

(4分)  

(1)、重阳节(2分) 

赏菊(1分) 

登高或饮酒(1分)

(2)、江诗:

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2分)岑诗:

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

(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苏幕遮(般涉调)[宋]张先

柳飞绵,花实少。

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

斜日两竿留碧□。

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

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

莫讶安仁①头白早。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注]①安仁:

晋代潘岳的字,他著有《秋兴赋》,序中说自己三十多岁,鬓边已生白发。

(1).在不少古籍中,这首词上片的□处少了一个字,请你补上这个字,并简述理由。

(3分)

(2).你认为这首词抒写的是什么情感?

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1)言之成理即可,如补“草”,可从押韵角度谈;

补“影”,可从意境角度谈;

补“波”,可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谈。

补出1分,言之成理2分。

(2).离愁别绪(意思基本符合即可,1分)。

结合词作(1分)分析(1分)合乎情理(1分)。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苏幕遮·

草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①年最少。

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庾郎:

南朝梁代文士。

这里借指一般宦游的才子。

②春袍,即青袍。

宋代刚入仕的年轻官员的装束。

⑴这首词写草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上下阙各写出了草的什么特点?

⑵欧阳修认为梅尧臣的诗词在艺术上常常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六一诗话》)。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这一特点。

(1)①绘形绘色。

这首词用“平”“烟”“萋萋”,描写出草的形态;

用“碧”“嫩”“翠”,描写出草的颜色。

②对比、衬托的手法。

词人在上下阙分别写草色的“碧”“嫩”和“翠色和烟老”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

答出其中一种手法即给1分,答出上下阙特点“碧”“嫩”和“萋迷”“翠色如烟老”各1分,共2分。

⑵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时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情(能答出倦于宦游和春末思归其中一点的可得2分),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或说在上下阙景物的对比描写中,或说寓情于景,以草喻人、以草衬人的写法)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

(4分。

答出所含“不尽之意”给2分,有简要分析给2分。

5.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1)(3分)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2分),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1分)。

(2)(4分)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2分);

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2分)。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10分)

春 

晓 

盖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春色,但描下写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4分)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作具体分析。

(1).《春晓》:

从听觉角度,选取了鸟呜和春风春雨声等富有特征的声响,写出了雨后天晴,落花遍地的春天景色;

《雨晴》:

从视觉角度,选取了雨前的花蕊,雨后的落花以及纷纷来而又去的蜜蜂蝴蝶,写出了大好春光被一场苦雨破坏而成残春的景象。

(4分,“听觉”“视觉”各1分;

具体分析各1分)

(2).联想和想象(1分)。

惜春(1分)。

《春晓》:

诗人被鸟啼声唤醒,落花非亲眼所见,而是由对风雨的回忆,想象出落花的景象,从而把惜春的心情表现的十分充分。

(2分)《雨晴》:

被苦雨久困的蜂蝶,本想来院内饱览春光,却大失所望,纷纷离去。

望着飞墙而过的蜂蝶,满怀惜春之情的诗人产生了奇妙的联想;

“春色在邻家”。

(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8分)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心,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作者当年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

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长安。

游寓:

官员出外游览。

秦:

指西京长安。

(1)首联中作者提到“愁思”,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有哪些,请分条叙述。

(5分)

(2)2009年3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就世界金融危机答中外记者问时引用了该诗的尾联,请分析其用意。

(1)“愁思”有三:

①首联“独”字写出今年春游不在东都洛阳,朋友不在身边,倍感孤独寂寞。

(1分)②颔联写春日美景,但作者觉得花儿白白开放,柳叶空有清新,皆因不能和朋友欣赏大好美景,乐景写哀情。

(2分)③颔联作者身在西都,想像东都的公子位在桥头尽兴游玩,在将军府宴饮欢聚。

这里用反衬手法,进一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2)尾联作者一反孤独伤感之情,将思念转化为祝愿,表现出昂扬乐观的情怀。

温总理引用这一句意在鼓励人们不要被今年的金融危机所吓倒,明年形势将会大大好转。

(对尾联感情基调把握正确,并能联系当前环境进行分析,即给3分)

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暮春漫兴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鍾。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

①茶瓯,一种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⑴词人在“少日”与“老去”的不同生命阶段,面对同样的春天却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请对此分别加以说明。

⑵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

试分析其妙处。

(1)(6分)“少日”,春天来临,词人要“插花”、“走马”、“醉千钟”纵情狂欢,(1分)感觉生命像浓酒一样让人陶醉,其乐无穷。

(2分)“老去”,春天来临,词人呆在小房子里,烧香、喝茶,消磨时光,(1分)内心感受像病酒一样痛苦难奈。

(2)(4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1分)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1分)想像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1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1).诗中哪一联“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试作简要说明。

(2).诗中尾联与杜牧“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有何不同?

(1)颈联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动景。

“熊升树”、“鹿饮溪”未受任何惊忧,见其除“幽径”的“独行”者之外,四野无人,一片幽静,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见于言外。

(2).杜牧诗句是看见了人家,王维诗句是看不见人家,才问樵夫,梅尧臣诗句则是另一番情景:

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

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问:

“人家在何许?

”恰在这时,云外传来鸡叫,仿佛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

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②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检校:

查核。

②床头:

指酿酒的糟架。

(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诗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

(2)下片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试赏析其中“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

(1)①“连云松竹”,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精神上的满足。

(2分)②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富足。

(2分)

(2)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惟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2分)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枣儿童的欣赏、爱护之情。

1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云涛石①黄庭坚

造物成形妙化工,地形咫尺远连空。

蛟鼍②出没三万顷,云雨纵横十二峰。

宴坐使人无俗气,闲来当暑起清风。

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

【注】①云涛石:

诗人叔父黄襄案头摆放的一块状似云涛的石头。

②鼍tuó

扬子鳄。

(1)简说“妙”字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2)赏析尾联诗人是怎样表现他对“云涛石”的喜爱的。

(1)整体评价“云涛石”这一自然的杰作可谓精妙,(1分)引出下文有关云涛石之景妙如真山真水的细致描写。

(2分)

(2)诗人想象自己在秋夜醉梦中乘坐一叶小舟,出没在“云涛石”的山水间,(2分)生动而真切的描写,使云涛石愈发奇妙,而愈见诗人的喜爱之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山坡羊·

叹世陈草庵

渊明图醉①,陈抟贪睡②,此时人不解当时意。

志相违,事难随,不由他醉了齁齁睡③。

今日世途非向日:

贤,谁问你;

愚,谁问你。

【注释】①渊明图醉: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说“吾尝得醉于酒足矣”。

②陈抟贪睡:

宋人陈抟曾隐居华山,相传其贪睡,“多百余日不起”。

③齁齁(hōuhōu):

打鼾声。

(1)作者在曲中为什么替“图醉”、“贪睡”的古人辩解?

从中反映出作者怎样的人生际遇?

(2)本曲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

试结合诗句简析其好处。

(1)渊明嗜酒,陈抟贪睡,是因为他们的志趣与世俗不合,万事很难顺遂,不得不以酒销愁,以睡抗世。

作者在曲中替“图醉”、“贪睡”的古人辩解,实是透露出他对古代高士的仰慕、对当时现实的批判,“厚”古只为“薄”今。

(2分)从中可以窥见作者才没于世,有志难展的人生际遇。

(2)用典,对比。

借陶渊明嗜酒、陈抟贪睡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同古人一样,有着与世俗不合的志趣。

将“此时”与“当时”、“今日”与“向日”作比,表明今天的世途更不如往日,对现实的批判由前面的含蓄转而变得明确、直接。

(4分,答对一种手法并分析出好处2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①,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諲:

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乾龙节:

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

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1)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

(2分)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

(2分)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2)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2分)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山  馆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①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

残菊绕墙飞。

①畲田:

焚烧田里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⑴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了自己的情怀?

试做具体分析。

⑵“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⑴作者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情怀,“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

(2分)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徊寻巢,凄清孤寂的画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

⑵“穿云翠”是生动而美丽的景象。

“得雨肥”意味着丰足。

(2分)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

15.诗词鉴赏(8分)

太常引 

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秋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

(1)、月亮的别称除本文外,还有:

等。

(2)、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是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是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3)、散文家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用刀和剑刻成的。

”“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结合本词内容,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嫦娥,婵娟,玉轮,玉盘,玉兔,蟾宫,桂宫,桂魄,广寒,清虚……

(2)、A(3):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一轮秋影转秋波,飞镜又重磨。

”两句让我们似乎聆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血泪哭诉。

(引、评各1分)“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两句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引、评各1分)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9分)

盆池韩愈

池先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池扬万里

泉眼无声惜如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夫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韩诗第二句“拍岸才添水数瓶”用夸张手法写盆池极小。

B.《盆池》的第三四句写星月无法倒映于池中,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池小。

C.《小池》诗中,泉曰“眼”,流曰“细”,“细流”前着一“惜”字,足见诗人情趣在于精细处。

D.读《小池》诗,联想“接天连叶无穷碧”诗句,同一诗人,笔法不同。

(2)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

(3)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1)B

(2)小荷、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立”,两物相依.将自然界的和谐美形容尽致,以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照亮全诗。

(3)《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墨,以小见大,用大字面写小景致。

《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大中见小。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1)对颔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2)诗中的“淮上有秋山”一句,有的版本作“淮上对秋山”。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浮云”喻两人行踪不定,“流水”喻两人年华逝去。

此联既说明分别十年后的重逢,又跟眼前淮水边的浮云、流水之景暗合,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2)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淮上有秋山”更妙。

此句巧妙回答了上句“何因不归去”的设问,只因留恋淮上的美景,才没有回到故乡。

通过自问自答,向友人表明了自己喜爱自然风光的高雅情趣。

或:

“淮上对秋山”更妙。

上句说不知什么原因使自己滞留此地不能回故乡,结果使自己客居淮水,愁对空山。

表明诗人欲归无计的愁苦和不能主宰命运的悲痛。

18.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释】①广陵客:

这里指善弹琴的人。

②《渌水》、《楚妃》:

琴曲名。

③清淮:

地名,地近淮水。

(1)诗人借听琴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2)本诗写琴歌的未作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烘托。

请结合全诗举两例作具体分析。

(1)琴歌的动听感人,作者听琴之后,勾起了因怀乡而产生的辞官归隐的思想感情。

(只答“思乡”给1分,答“归隐”给2分。

注意末两句是全诗主旨句。

“千余里”说明路远,因而怀乡,“云山”含隐居之意)

(2)例一:

如未奏琴前,以室外月明星稀、乌鹊纷飞、寒霜侵木、冷风吹衣的秋夜之凄清来烘托室内华烛齐放的欢快气氛。

例二:

奏琴时,写万物皆静,四座无言,直弹到夜淡星欲稀,从侧面烘托出琴歌的悦耳动人。

例三:

奏琴结束后:

诗人竟闻琴怀乡,期望归隐,使对琴歌美妙的烘托达到极致。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落花①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⑴颔联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⑵刘煕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

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

⑴颔联从两个角度客观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

“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四处纷飞,连接曲陌;

“迢递”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休无止。

⑵这是一首借落花隐喻自己现实处境的诗。

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

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最后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

诗人在体贴物情的同时,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迹,表现自己的情思。

20.诗歌鉴赏8分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_____,第一首写了节日中_________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_____的习俗。

(1)重阳节(2分) 

2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①,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天涵水:

谓水天相接。

②背飞:

背向而飞。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片通过景的描写营造出的意境。

(2)联系全词,说说“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一句在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2分)

(3)说说下片最后两句词在构思方面有何特色?

(1)起两句,写沧波浩渺,写出远旷之境。

次两句,写燕贴云飞,写出高寒之境。

(答出“浩渺”“远旷”指意给1分,答出“高寒”意再给1分)

(2)“独向”一句既总承前面对景的描写(1分),又暗示下片欲写登高怀人之旨(1分)。

(意对即可)

(3)不写自己主观上如何思念“故人”,而从思念的对象(客体)出发,以虚笔假想“故人”将折梅寄赠,以慰相思。

2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相关问题(16分)

赠柳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