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图片,提出问题。
《神雕侠侣》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武侠作品,刚刚看到的图片中这两把剑的名字大家都还记得吗?
明确:
君子剑淑女剑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经》,看看《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是如何展现这爱情之美的……
《论语》曰:
“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的《关雎》就是冠于三百篇之首的作品。
二、资料助读,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
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的罪恶。
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雅(贵族作品)。
颂(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诗经》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形式,基本句式是四言,题目取自于句首。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关关雎鸠(jūjiū)】雎鸠鸟不停地鸣叫。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
)】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 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流,捞取。
【寤寐(wù
mè
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芼(mà
o)】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
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3.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史记·
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板书:
所听:
关关雎鸠
所见:
在河之洲
所思:
窈窕淑女
所愿:
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
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经·
周南·
关雎》,掌握重点字词。
2.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并体会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有何效果。
3.预习《诗经·
秦风·
蒹葭》,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多媒体显示四幅图片,营造气氛并初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梦幻的图画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梦境……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以及意译,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同时出示投影,提示字词。
投影显示:
苍苍:
茂盛的样子。
下文“凄凄”“采采”义同。
白露为霜:
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为,凝结成。
所谓:
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
那个人,这里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意中人。
在水一方:
在水的另一边。
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
方,边
溯洄(sù
huí
)从之:
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
溯洄,逆流而上,逆着河流向上游走。
洄,曲折盘旋的水道。
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
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
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寻找她。
溯游,顺流而下。
“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
(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宛然,好像。
萋萋:
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
晒干。
湄(mé
i):
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
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
):
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
未已:
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已:
完毕
涘(sì
水边。
右:
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之:
代“伊人”
沚(zhǐ):
水中沙滩。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品读全诗,重在鉴赏
(一)篇章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作用: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失望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二)情感脉络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不可即
(三)艺术手法
1、重章叠句。
三章句式相同,每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借景起兴。
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3、虚实相生。
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
四、拓展了解,体会诗歌的影响力
观看课件中的视频,触发学生更为广阔的情感体验。
多媒体显示: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
“《诗·
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1.熟读并背诵《诗经•秦风•蒹葭》,掌握重点字词。
2.比较《诗经•周南•关雎》与《诗经•秦风•蒹葭》在艺术手法和技巧运用上的相似之处。
3.《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深广,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