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9636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复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复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⑨屋后的小菜园啊,那是父母闲暇的园地,从春到秋,总是把它侍弄得郁郁葱葱,鲜鲜润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几个玩伴聚在一起,趁人没留神的空当,偷偷溜进去,潜藏在葱翠茂密之中,专心致志地玩弄欲滴的露珠儿。

玩累了,顺手摘一根比自己手指还细嫩的黄瓜。

可是刚刚塞进嘴里,又被父母一声严厉的呼唤声吓跑。

顷刻间,松软的田垄上便留下一串慌乱的小脚印,交错掩映的绿叶间荡漾起一串稚嫩的笑声。

⑩还有村边那条小河,清澈的河水“哗哗、哗哗”,如拨动的琴弦,沿着两岸绿草黄花,留下一路悦耳的欢歌,那是故乡永不停息的脉搏;

村口那座破旧的磨坊,沉重的碾砣“吱吱、吱吱”,似车轮的呼唤,碾进一年一年的收获,碾出一天一天的温饱,碾进岁月的辛酸,碾出生活的欢乐。

⑾身在他乡,心却在故乡。

不知漂泊的路还有多长,而乡愁却早已填满行囊。

⑿此时,故乡是雨,又一次在我的眼眶里湿润了;

故乡是风,又一次载走了我的思绪;

故乡就如眼前的这轮明月,是我心中永不衰败的风景。

10.文章以“悠悠故乡情”为线索,描绘出一幅幅在故乡的童年画卷。

请仿照示例,根据第⑧-⑩段填空。

(3分)

悠悠故乡情,就是夕阳下矮房升起的袅袅炊烟;

悠悠故乡情,就是秋夜里乡亲传来的收割归铃;

悠悠故乡情,就是;

悠悠故乡情,就是。

11.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4分)

12.这篇散文的语言富有诗意,请参考知识卡片,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知识卡片

所谓“陌生化”,是指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

它采用创造性的处理方式,使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给读者以鲜活感、奇特感。

13.文章结尾为什么用“雨”“风”“明月”三个意象来写故乡?

分别寄托着作者对故乡怎样的情感?

写出你的理解。

(5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10.示例:

老槐树下乡人聊起的家长里短小菜园里玩伴摘瓜的稚嫩笑声村子边小河留下的悦耳欢歌(或“村口碾砣发出的阵阵呼唤”)(此题内容概括正确、短语大致相同即可,不要太严格规定字数,一空1分,共3分)

11.通过第④段年少时踌躇满志告别故乡与第⑤段长大后漂泊思乡的对比,从而形成两个鲜明而强烈的感情对比(2分),更突出了“我”思乡之情的浓烈与漂泊他乡的孤独忧愁(或“更突出了故乡才是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可见乡愁之深沉。

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共4分)

12.作者创造性地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写成可视可触之物,以“乡愁却早已填满行囊”的新颖句式,化虚为实,(2分)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给读者以鲜活感、奇特感、诗意美(2分)。

(分析陌生化处理方法2分,表达效果2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3.三个意象,生动形象,饱含诗意,多层次多角度,细腻而深情地表达了乡愁的丰富内涵(2分)。

以“雨”写故乡,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时的悲伤(伤感)与激动(感动)之情(1分);

以“风”写故乡,说明故乡时刻萦绕着作者的思绪,表达了时时刻刻对故乡的思念(1分);

以“明月”写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印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永恒的(1分)。

(共5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文/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临近家乡,天色渐暗,看到远处江面上三三两两的桅灯,小伟心中顿觉温暖。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

小伟是个孝子,虽然在城里办厂,平时可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就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

④晚上钓鱼?

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

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

还是父亲缺钱花啊?

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他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的事。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

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

⑦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

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

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

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

那是什么?

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鮟鱇(ān 

kāng)鱼。

⑨还有这种鱼?

它怎么会发光呢?

小伟惊诧不已。

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长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根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⑩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⑪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⑫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

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⑬小伟呵呵一笑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⑭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

父亲甩手把鱼扔进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

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⑮父亲这是哪里话啊?

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⑯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因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⑰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

想着父亲的种种举动,小伟恍然大悟。

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

⑱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

有时做事啊,不能太招人眼了。

⑲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⑳父亲愣怔了一下。

㉑小伟说,我那样做,并没什么别的想法,不是炫耀,也不是为赢得什么好名声,就是让大家监督自己,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㉒儿子,你咋不早给我说呢?

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㉓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

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语重心长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㉔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

㉕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但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担心会迷路…

(选自2019年5月《小说选刊》,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是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第5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D.小伟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始时有些不大赞同。

11.请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联系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

12.小说标题为“灯”,“灯”在文中多次出现,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3.联系全文,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二)文学作品阅读(15分)

10.C(3分)

11.

(1)这一连串词语的运用说明小伟此时已解开了内心的疑惑,形象地写出了小伟知道父亲天天去朋友圈里关注自己后内心的感动,表达了小伟对父亲的感激与深爱。

(2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身影”比作“一座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心中父亲形象的挺拔、沉稳,表达了小伟因为有父亲这盏“灯”为自己照路内心所感到的踏实,(1分)也表达了小伟对这如山的父爱的感激以及对父亲的深爱。

(1分)

12.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为自己谋利;

灯塔的灯是为别照亮前行的道路;

而父亲更像一盏明灯,照亮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写到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13.运用对比手法(1分),将没有路灯的黑暗与小伟走得踏实不会迷路做对比,写出了父亲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2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三、文学作品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做这样的出彩中国人

李洪兴

①习惯了每次走过文化广场,都会抬头望向地质宫五楼那个窗口,通常灯一直会亮到后半夜。

可是从现在起,我再也看不到那灯光了。

”谈及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很多人至今难掩悲痛与失落。

“国之大匠”“中国脊梁”“学术界的典范”虽然办公室不再有他的光亮,但在人们心中,黄大年早已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②“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黄大年被誉为“拼命黄郎”,回国7年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艰苦打拼,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有国外媒体评价,“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黄大年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只争朝夕,在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兢兢业业,以百折不回、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树立起一座震撼人心的精神丰碑。

③忘我钻研、刻苦攻关,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应有境界。

李四光在写学术论文时,曾因太投入而忘记回家。

妻子派女儿去叫他,结果他正在凝神思考,偶尔抬头看到桌旁有个小女孩,继而又低头忙于写作:

“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

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

”当对方叫出爸爸时,李四光才猛然发现是自己的女儿。

A甘于寂寞、奋力沉潜、认真敬业,才能以创新之姿攀登科研事业的座座高峰。

④最慷慨的奉献,往往孕育着最丰厚的收获。

B从邓稼先慨叹“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到钱学森提出技术科学“要先走一步”;

从吴文俊宣示“外国人做的我不做,外国人没想到做的我才要去做”,到袁隆平承诺“给我点时间,我让你地里多长座米山”,一代代科学家埋头苦干、永不言弃、誓争第一,在科学的田地里用心深耕,收获着累累硕果。

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所具备的那种耐性和韧性,那种不服输、追求极致的精神品质,也感召着后来者砥砺前行,竭力为祖国科技事业的进步无私付出。

⑤喧嚣的时代呼唤内心的宁静。

今天,有的科研工作者坐不住冷板凳,有的人一切只围着项目经费转,更有甚者,不惜为了名利舞弊作假,令科学精神蒙尘。

人们之所以视黄大年为“大写的人,纯粹的人”,之所以称“布鞋院士”李小文为“扫地僧”,之所以把一生献给祖国科研的清华大学“高龄学子”当作“出彩中国人”,不正是因为他们抵达了求真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吗?

对科技工作者来说,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为科学开拓、为真理献身、为梦想拼搏,才无愧于知识分子的担当。

⑥哲人有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像黄大年那样,以敬业精神书写生命华章,用品格力量标注生命高度,我们何愁人生不能抵达心中的远方。

10.阅读全文,说说题目中“出彩”的内涵。

11.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简要分析其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它放在A处或B处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75年的医生生涯中,他给近16000名病人做手术,让他们摆脱了生命的绝境。

96岁高龄的他依旧保持着每周门诊、每年约200台手术的惊人工作量。

他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0(3分)这里“出彩”指的是生命因为认真敬业、无私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品质而焕发光彩。

11.(4分)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李四光忘我工作以致于没有认出眼前的孩子是自己女儿这一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忘我钻研、刻苦攻关,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应有境界”。

12(5分).应该放在B处。

理由:

材料列举吴孟超75年如一日从事肝脏科学研究,无私奉献做出杰出成就的事例,与B处所在的第④段“最慷慨的奉献,往往孕育着最丰厚的收获”的观点相符,而不能论证A处所在的第③段“忘我钻研、刻苦攻关,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应有境界”这一观点。

13(4分).①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喧嚣的时代呼唤内心的宁静”,②接着举内心浮躁,耐不住寂寞的科研工作者为例,从反面论证了分论点,③再举黄大年等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了分论点,④最后总结,再次强调“甘于寂寞、甘于奉献才无愧于知识分子的担当”。

四、文学作品阅读(16分)

生命的声音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

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

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

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

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

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

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

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

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

真好听。

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

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

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

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

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

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

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

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

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8.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

9.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

孤独绝望→悚然一惊→(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10.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11.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12.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8.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

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2分)

9.宁静极了(或:

宁静)充满希望(或:

期待、希望、盼望)(2分)

原因:

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

因蚊子的出现)(2分)

10.“相濡以沫”的意思:

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1分)(或:

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具体表现:

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11.答案示例:

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

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

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手法1分,内容2分)

12.本文的人生态度:

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

学生的人生态度:

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

(意思对即可)

五、文学作品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

父亲的露珠

李汉荣

每个夜晚,广阔的乡村和农业的原野,都变成了银光闪闪的作坊,人世安歇,上苍出场,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上苍忙着制造一种透明的产品——露珠。

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给所有的人家,和所有的植物。

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

那总是令人怜惜的苦菜花瘦小的手上,也戴着华美的戒指;

那像无人认养的狗一样总是被人调侃的狗尾巴草的脖颈上,也挂着崭新的项链。

看看这露珠闪耀着的原野之美吧。

你只要露天走着、站着或坐着,你只要与泥土在一起,与劳动在一起,与草木在一起,即使是夜晚,上苍也要摸黑把礼物准时送到你的手中,或挂在你家门前的丝瓜藤上。

这是天赐之美,天赐之礼,天赐之福——总之,天赐之物多半都是公正的。

天不会因为秦始皇腰里别着一把宝剑,而且是皇帝,就给他的私家花园多发放几滴露珠,或特供给他一条彩虹。

相反,秦始皇以及过眼烟云般的衮衮王侯将相富豪贵族,他们占尽了人间风光和便宜,但他们一生丢失的露珠是太多太多了。

比起我那种庄稼的父亲,他们丢失了自然界最珍贵的钻石,上苍赐予的最高洁的礼物——露珠,他们几乎全丢失了,一颗也没有得到。

我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小心地保存在原野,收藏在心底,他那清澈忠厚的眼睛里,也珍藏了两粒露珠——做了他深情的瞳仁。

若以露珠的占有量来衡量人的富有程度,我那种庄稼的父亲,可谓当之无愧的富翁。

物换星移,被强人霸占的金银财宝,总是又被别的强人占去了。

而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给了我们。

今天早晨我在老家门前的菜地里,看到的这满眼露珠,它们就是父亲传给我的。

美好和透明是可以传承的,美好和透明,是无常的尘世唯一可以传承的永恒之物。

如果不信,就在明天早晨,请看看你家房前屋后,你能找到的,定然不是什么祖传的黄金白银宝鼎桂冠,它们早已随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而不知去向,唯一举目可见、掬起可饮的,是草木手指上举着的、花朵掌心捧着的清洁的露珠,那是祖传的珍珠钻石。

这是农历六月的一天,早晨,天蒙蒙亮,我父亲开了门,先咳嗽几声,与守门的黑狗打个招呼,吩咐刚打过鸣的公鸡不要偷吃门前菜园的菜苗,而菜园里的青菜们,远远近近都向父亲投来天真的眼神,看见父亲早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关心它们,它们对父亲一致表示感谢和尊敬。

有几棵青笋竟踮起脚向父亲报告它们昨夜又长了一头。

父亲点点头夸奖了它们。

然后,父亲扛着那把月牙锄,哼一段小调,沿小溪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就来到了那片荷田面前,荷田的旁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无边的稻田。

父亲很欢喜,但他却眯起了眼睛,又睁大了眼睛,然后又眯了几下眼睛。

好像是什么过于强烈的光亮忽然晃花了父亲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才平静下来。

父亲自言自语了一句:

嘿,与往天一样,与往年一样,还是它们,守在这里,养着土地,陪着庄稼,陪着我嘛。

父亲显然是被什么猛地触动了。

他看见什么了?

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

父亲看见的,是闪闪发光的露珠,是百万千万颗露珠,他被上苍降下的无数珍珠,被清晨的无量钻石团团围住了,他被这在人间看到的天国景象给照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