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8491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政治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2.(2015·

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

18)沈志华说:

“(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

‘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解析】革命前的设想“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相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经营,故A项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垄断”,故B项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和市场,故C项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实行企业完全国有化,故D项正确。

3.(2015·

江苏泰州二模·

17)“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

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

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  )

①部分恢复私有制②实行商品贸易

③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④禁止私人贸易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考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解析】依据材料“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小作坊”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部分恢复了私有制,故①正确;

依据材料“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信息可知,当时恢复了商品贸易,故②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故③错误;

禁止私人贸易是“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即经济变革之前,不符合题意,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2015·

江苏南通一模·

17)下表是苏联1929—1932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年份

机器设备的进口在进口总额中占比(%)

招聘外国专家(人数)

钢产量(万吨)

1929年

30.1

456

430

1932年

55.7

1919

590

A.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C.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D.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依据材料所给时间1929—1932年可知,当时实行斯大林模式,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采用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

虽然苏联工业化是在帝国主义包围封锁下进行的,但不能排除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先进技术,如大危机期间,故C项正确;

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依赖西方不可能,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

江苏南京、盐城一模·

17)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应当(  )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遵循工业化建设的规律

【解析】1925年,随着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可知,布哈林主张二者同时进行,故B项错误;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可知,布哈林主张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盲目求快,故D项正确。

6.(2015·

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

17)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

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C.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考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1921年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与“1927—1928年”不符,故A项错误;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与“1927—1928年”、“1938—1940年”不符,故B项错误;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C项正确;

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故D项错误。

7.(2015·

江苏南京三模·

16)学者叶书宗说: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明显地改变”的是(  )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B.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C.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解析】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与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符,故A项错误;

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斯大林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故C项正确;

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与斯大林模式不符,故D项错误。

8.(2015·

江苏盐城三模·

18)1946年流亡中的苏联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写道:

“俄国革命唤醒和解放了俄国人民的巨大力量,这就是它的主要意义;

同时背叛了俄罗斯弥赛亚救世主义,并使专制、黑暗和奴役死灰复燃,这就是它的根本教训。

”这实际上(  )

A.完全否定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B.批评了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C.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相互呼应D.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苏联国情

【解析】材料中否定的是后者信息,不是俄国革命,故A项错误;

材料中“专制、黑暗和奴役死灰复燃”说明对斯大林模式中专制主义的批判,故B项正确;

杜鲁门主义主要是冷战开始标志,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故C项错误;

社会主义不适合苏联国情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D项错误。

9.(2015·

19)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

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这表明(  )

A.30年代苏联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1932年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C.危机迫使美国支持苏联的经济建设D.资本主义危机给苏联提供发展机会

【考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斯大林模式”

【解析】30年代,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即“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

到1937年,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B项错误;

当时是二战前,美国不可能主观上“支持”苏联,故C项错误;

“发展机会”是指客观效果,故D项正确。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江苏南京、盐城二模·

16)“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他部署了古巴导弹危机,所以他应该是赫鲁晓夫,加强部门

管理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A项错误;

创办与外国合资的企业是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B项错误;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C项正确;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故D项错误。

江苏泰州一模·

16)格·

阿·

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

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B.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解析】材料中“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不是批判个人崇拜,故A项错误;

从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可以解读出:

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主义,故B项正确;

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赫鲁晓夫改革,故C项错误;

“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说明不是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故D项错误。

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

17)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

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为此(  )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解析】材料体现的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不是说开始推行,故A项错误;

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与材料中针对政治体制弊端改革不符,故B项错误;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批判,不是对政治体制弊端的改革,故C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是为针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故D项正确。

两极格局的形成

19)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

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

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  )

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B.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

C.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D.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铁幕”演说的15年后应该是指1961年,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

1961年当时还处于两极对峙格局时期,没有瓦解帝国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

从材料“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说明苏联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支持的信息,故D项错误。

江苏南通、扬州二模·

17)右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

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A.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推动联合进程

B.宣传美国援助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

C.积极呼吁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D.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解析】欧洲联合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而图片中强调了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

画面中的妇女踩上“马歇尔计划”的高跷,才能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准”,说

明了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图片未涉及苏联,故C项错误;

图片妇女虽然踩着高跷,但行动自由,并未受控制,且二战后英国急需美国援助,政府就算知道美国的阴谋,也不可能在此时揭露出来,故D项错误。

18)下面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

比较两图,你得出的认识应该是(  )

A.图一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图二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各自宣传目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考点】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马歇尔计划)

【解析】图一没有体现美国要控制西欧的真实目的,故A项错误;

图二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不是影响,故B项错误;

虽然出于各自宣传目的,但都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C项错误;

只有将两幅图片综合起来才能全面地了解历史的真相,故D项正确。

19)1948年夏,为了对付美、英、法三国在西德实行统一办法以及在那里实行货币改革进行报复,苏联封锁了柏林,切断了通过东德到达西柏林的所有铁路和公路。

美国开辟了大规模的“空中补给线”来应对封锁。

美苏的这一对抗直接导致(  )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柏林墙的出现和冷战的加剧

C.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建立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德国分裂)

【解析】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杜鲁门主义”,不是“1948年夏”,故A项错误;

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筑起了“柏林墙”,不是“1948年夏”,故B项错误;

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故C项正确;

1955年“华约”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故D项错误。

江苏淮安四模·

17)阅读“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发生如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二战影响B.美苏争霸C.美苏“冷战”D.德国分裂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及其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德国的分裂)

【解析】德国局势示意图反映出两个德国的形成,这与二战的影响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

美苏争霸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此时两个德国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

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在美苏的支持下,两个德国形成,德国分裂,故C项正确;

德国分裂只是图中的现象,不是主要原因的分析,故D项错误。

18)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美苏这一条约的提出(  )

A.消除了爆发核战争的危险B.维护了世界和平安全

C.有助于打破美苏的核垄断D.体现了美苏对话妥协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的对话妥协)

【解析】美苏是世界核大国,爆发核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

美苏这一条约的提出有利于限制核武器的使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但没有反映出材料的本质,故B项错误;

美苏核垄断仍然存在,故C项错误;

材料本质上反映出美苏两极格局下,美苏也可以通过对话妥协,展开限制核武器使用方面的合作,故D项正确。

23)(13分)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演变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

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

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三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演变的主要原因。

(4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的关系”的主题,论证材料三的观点(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考点】

(1)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两极格局的形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图片1信息“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可知,此时的国际格局是两极格局;

根据图片2信息可知,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因此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趋势是两极格局形成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2)解答此题,首先理清线索,然后整合要点作答。

第一步,提取材料三的观点,即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

第二步,结合史实,分阶段论证观点,第一阶段是二战后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伴随西欧复苏、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苏关系破裂和美国相对削弱,国际格局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并初步发展;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今世界的国际格局,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形成相对的“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形成单极化和多极化趋势并存的局面。

【答案】

(1)趋势:

两极格局形成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2分)

原因:

苏联解体,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2)观点:

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

(1分)

论证: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确立了两极格局。

然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西欧复苏、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苏关系破裂和美国相对削弱,国际格局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形成相对的“单极世界”。

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形成单极化和多极化趋势并存的局面。

(8分)

23)(15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厄内斯特·

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

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

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

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

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

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

……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

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四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

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程广中汪徐和《两霸争雄:

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后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1)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

(2)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4)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可总结原因是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力量相当;

第二小问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