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7906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黄河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黄河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黄河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黄河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黄河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河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

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

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

这就是黄河。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

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板书课题:

黄河颂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冼星海简介:

(1905~1945)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自幼喜爱音乐。

1921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并参加大学乐队活动,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还担任过指挥。

1926年到北京,入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

1928年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小提琴。

1929年冬赴法国,在巴黎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先后从师奥别多菲尔、丹第、加隆等。

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

这期间创作了女高音独唱、单簧管与钢琴《风》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1935年秋回国后,在上海、武汉等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创作有《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

1938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

创作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

1940年被派往苏联工作学习。

这期间创作完成有《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多部管弦乐和一些声乐、器乐作品。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富于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感,一些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里程碑。

在苏联病逝后,毛泽东曾为他题写悼词:

“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2.听读,感知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黄河船夫曲》描写: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

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3、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浊流(zhuó

)狂澜(lá

n)山巅(diān)屏障(zhà

nɡ)

澎湃(pà

i)哺育(bǔ)九曲连环(qū)

澎湃: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狂澜:

巨大的波浪,比喻猛烈的气势。

宛转:

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哺育:

比喻培养。

一泻千万丈: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4、教师指定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1)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形成气势,停顿要稍长一些。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

黄河!

”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反复呼告,文章结构,感情线索)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第二节是歌词。

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

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

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

“啊!

黄河!

”反复出现,把从“啊!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

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5.深情地读

一读:

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

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读: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四读:

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谁最有感染力。

(也可以男女之间合作朗诵)

教师总结:

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三、课堂探究

6.细细地品

(一)自主探究:

朗诵诗歌,我们除了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

下面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认真思考,通过诵读诗歌: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疑问?

大屏显示探究导引:

①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颂)

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②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望黄河”这个层次中,诗人望黄河的视角有哪些?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远镜头——近镜头——俯瞰——纵向——横向

远近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

③歌词中“啊!

”出现了几次?

起了什么作用?

“啊!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有利于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对黄河的礼赞之情。

简而言之:

加强了抒情语气,又体现了诗歌的内容层次。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自然特点:

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地理环境:

九曲连环、绵延万里。

历史贡献:

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④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坚毅执著的流向,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百折不回的韧性,横断南北的气概……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感情:

为拥有黄河而骄傲,为自己是黄河哺育下的中华儿女而自豪。

歌词中说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字用的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拟人,刚健有力地写出了黄河的气势。

⑤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暗喻)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⑥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⑦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⑧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

具有什么精神?

(略)

“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大意正确即可)。

⑨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

“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⑩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

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

为什么?

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体会诗歌的两种美学风格──崇高与优美。

但在教学实际中,不必过分在术语上纠缠,应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感知来把握这两类诗的特征。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诗词属于这类风格;

上学期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则属于委婉含蓄的诗。

(二)合作探究:

将你的探究结果在小组上进行交流,并将你所不懂的问题或在自主过程中的其它质疑提出来,与小组同学共同探究。

7.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这首诗的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黄河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诗歌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诗歌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它的存在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象征,民族的象征。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它也成为无数文人骚客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已有数不清的作品为我们激情讴歌了黄河母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篇。

二、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

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3、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

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

”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

”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五、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

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

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作业:

1、抄写识记字词;

2、完成《评价手册》第6课;

3、预习第7课。

《黄河颂》教学设计3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

对歌词会作简单的赏析;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部分知识。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听音乐、读歌词把握感情基调;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与他人交流。

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豪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

一、情景导入

播放《黄河颂》音乐片,学生谈自己的视听印象。

二、朗读课文

1、了解《黄河颂》的创作背景以及《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

2、结合视听感受和背景读课文,体会怎样把这首诗读好。

(师生交流)

3、教师提出朗读的参考意见,范读课文。

4、学生再体会,自由朗读;

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齐读。

三、赏析质疑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文章那些地方值得欣赏,为什么;

哪些地方不懂,提出自己的疑问。

小组长将组内有价值的赏析推荐到全班交流,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2、学生讨论充分后,教师补充发表看法。

(如先“望”后“颂”,情由景生;

如“啊!

”三次反复的作用;

对比喻的理解;

文章大气豪迈的风格等)

3、再齐读课文。

四、类文欣赏

欣赏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

五、拓展积累

1、唱《黄河颂》。

2、欣赏《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

3、欣赏《长江之歌》,摘录歌词,并写一篇赏析文字。

《黄河颂》教学设计4

1、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简介。

2、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3、思考: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情境导入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

(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

(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一、说黄河

背景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在抗战初期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黄河险峡急流,目睹黄河的恢弘气势后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诗人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人民的顽强不屈。

《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歌词唱出了黄河的气魄,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颂黄河

配乐朗读《黄河颂》,读准字音,揣摩感情。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试读,教师做朗读指导。

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壮激越的。

②注意朗读词和歌词之间的停顿。

③注意重点词语的重读。

如“望”、“掀”、“奔”、“劈”等

④“啊!

”反复了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指名朗读,展示自我风采,小组评议。

三、研读诗歌,体会情感美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品读诗歌,赏析语言美

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黄河颂》教学设计5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1、教师:

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2、学生:

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一、引入

(教师引导):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召唤!

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