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药师复习重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027617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中药师复习重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初级中药师复习重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初级中药师复习重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初级中药师复习重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初级中药师复习重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中药师复习重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初级中药师复习重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中药师复习重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中药师复习重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处方用名】大麻仁、火麻仁(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麻子仁丸《伤寒论》:

大麻仁、大黄、枳实、芍药、杏仁、厚朴。

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芦荟功效

  【芦荟药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草、好望角芦荟草或其同属他种植物叶茎切断后流出的汁液,经浓缩的制成品。

  【芦荟性味与归经】苦,寒。

入肝、胃、大肠经。

  【芦荟功效】泻热通便,杀虫,凉肝。

  【临床应用】1.用于热结便秘或习惯性便秘。

  本品泻火通便,能治热结便秘、头晕目赤、烦躁失眠等症,可与茯苓、朱砂等配伍应用。

  2.用于肝经实火、头晕头痛、躁狂易怒等症。

  芦荟味苦性寒,既能凉肝清热,又可泻热通便,故对肝经实火而兼大便秘结者,可以起到“斧底抽薪”的功效。

临床用此治疗肝经实火的躁狂易怒、惊悸抽搐等症,常与龙胆草、黄芩、黄柏、黄连、大黄、当归等同用。

  3.用于蛔虫腹痛或小儿疳积等症。

  本品既能泄热通便,又能驱虫,故对蛔虫腹痛,可与使君子、苦楝根皮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外用有杀虫之功,可用治癣疾。

  【处方用名】芦荟、真芦荟(生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分至八分,宜作丸、散剂用,一般不入煎剂。

  【方剂举例】更衣丸《医学广笔记》:

芦荟、朱砂。

治肠中干燥、便秘。

  当归龙荟丸《宣明论》:

当归、龙胆草、芦荟、黄芩、栀子、黄连、黄柏、大黄、青黛、木香、麝香。

治肝胆实火、头晕目眩、神智不宁,甚至惊悸抽搐、谵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番泻叶

  【番泻叶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狭番泻叶或尖番泻叶的叶片。

  【番泻叶性味与归经】甘、苦,大寒。

入大肠经。

  【功效】泻热导滞。

  【临床应用】用于热结便秘。

  本品性寒味苦,质黏而润滑,能进入大肠经泻积热而润肠燥,故可用于热结便秘。

但服量不宜过大,过量则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一般配木香、藿香等行气和中药品同用,可减少此弊。

  【处方用名】番泻叶(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用开水泡汁或煎服)

  【方剂举例】肠黏连缓解汤《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川朴、炒莱菔子、木香、乌药、桃仁、赤芍、番泻叶、芒硝。

治轻型肠黏连或部份性肠梗阻。

结石的致病特点

  结石停聚,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壅塞不通,而发生疼痛,为其基本特征。

  1.多发于胆、胃、肝、肾、膀胱等脏腑:

肝气疏泄,关系着胆汁的生成和排泄;

肾的气化,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故肝肾功能失调易生成结石。

且肝合胆,肾合膀胱,而胃、胆、膀胱等均为空腔性器官,结石易于停留,故结石为病,多为肝、胆结石,肾、膀胱结石和胃结石。

也可发生于眼(角膜结石、前房结石)、鼻(鼻石)、耳(耳石)等部位。

  2.病程较长,轻重不一:

结石多半为湿热内蕴,日久煎熬而成,故大多数结石的形成过程缓慢而漫长。

结石的大小不等,停留部位不一,其临床表现各异。

一般来说,结石小,病情较轻,有的甚至无任何症状;

结石过大,则病情较重,症状明显,发作频繁。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结石为有形实邪,停留体内,势必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

可见局部胀闷酸痛等,程度不一,时轻时重。

甚则结石损伤脉络而出血。

  4.疼痛:

结石引起的疼痛,以阵发性为多,亦呈持续性,或为隐痛、胀痛,甚或绞痛。

疼痛部位常固定不移,亦可随结石的移动而有所变化。

结石性疼痛具有间歇性特点,发作时剧痛难忍,而缓解时一如常人。

浓缩丸的制法

  塑制法或泛制法制备。

方中膏多粉少时用塑制法,膏少粉多时用泛制法。

前者系将药粉或适当辅料与药材提取浸膏混匀,加入适量炼蜜混合,按蜜丸的制法制备。

后者先将药粉(包括药材粉与浸膏粉)混匀,用提取液、凉开水或适宜浓度的乙醇泛丸。

软膏剂的质量要求

  软膏剂应均匀、细腻、具有适当的黏稠性,易涂布于皮肤或黏膜上并无刺激性。

软膏剂应无酸败、变色、变硬、融化、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装量、微生物限度等检查项,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有关项下检查,应符合规定。

山茱萸鉴别|功效

  【山茱萸鉴别】本品粉末红褐色。

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6~30μ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外平周壁颗粒状角质增厚,胞腔含淡橙黄色物。

中果皮细胞橙棕色,多皱缩。

草酸钙簇晶少数,直径12~32μm.石细胞类方形、卵圆形或长方形,纹孔明显,胞腔大。

  【山茱萸含量测定】

  取本品粗粉约1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适量,加热回流提取4小时,提取液回收乙醚至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浸泡2次,每次15ml(约浸泡2分钟),倾去石油醚,残渣加无水乙醇-氯仿(3:

2)混合液微热使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或10μl、对照品溶液4μl与8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20:

5:

8)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5~7分钟,至呈现紫红色斑点,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

λs=520nm,λR=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含熊果酸(C30H48O3)不得少于0.20%.

  【山茱萸炮制】

  山萸肉:

除去杂质和残留果核。

  酒萸肉:

取净山萸肉,用黄酒拌匀,放罐内或其他容器内,封严,放在加水的锅中,蒸至酒被吸尽,取出晾干(每100斤用黄酒20斤)。

  蒸山萸:

将拣净去核的山萸肉,放罐内或笼屉等容器封严,放在加水的锅中,蒸至外面呈黑色时,取出晾干。

  【山茱萸性味】酸、涩,微温。

  【山茱萸归经】归肝、肾经。

  【山茱萸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

内热消渴。

  【山茱萸用法用量】6~12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山芝麻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略扭曲,头部常带有结节状的茎枝残基;

长15-25cm(商品多已切成长约2cm的段块),直径0.5-1.5cm.表面发黄色至灰褐色,间有坚韧的侧根或侧根痕,栓皮粗糙,有纵斜裂纹,老根栓皮易片状剥落。

质坚硬,断面皮部较厚,暗棕色或灰黄色,强纤维性,易与木部剥离并撕裂;

木部黄白色,具微密放射状纹理。

气徽香,味苦、微涩。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

木栓层为10多列木栓细胞,含红棕色物;

栓内层1-5列细胞。

韧皮部纤维束与韧皮薄壁组织间隔排列,纤维壁厚,木化;

分泌细胞含黄棕色分泌物,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导管散列;

木射线1-3列细胞,壁微木化。

本品薄壁细胞常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

根的粉末及白色。

①韧皮纤维众多,单个或成束,壁较厚,直径12-30μm.木纤维壁较薄,有斜纹孔,直径11-25μm.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90μm.③管胞较窄长,有纹孔,直径13-15μm.④木栓细胞棕色,表面观多角形。

⑤草酸钙簇晶直径20-31μm,并偶见小方晶。

⑤淀粉粒多为单粒,直径4-8μm,脐点呈线形,复粒由2-4粒组成。

  【山芝麻化学成份】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白桦脂酸(betulic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山芝麻酸甲酯(methylheli-cterate),山芝麻宁酸甲酯(methylhelicterilate),山芝麻宁酸(he-licterilicacid)及山芝麻酸内酯(heliclactone),根皮含倍半萜醌类化合物曼家酮(mansonone)E、F、H、M.

  【山芝麻鉴别】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5g,加水50ml,煮沸,滤过。

滤液加羟胶一三氯化铁试液,发生紫褐色沉淀(检查酯类);

滤液加2,4-二硝基苯肼试液,发生黄棕色沉淀。

(检查羰基化合物)。

  【山芝麻性味】苦;

性凉;

毒。

  【山芝麻归经】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主感冒发热;

肺热咳嗽;

咽喉肿痛;

麻疹;

痄腮;

肠炎;

痢疾;

痈肿;

瘰疮;

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

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广西药植图志》:

虚寒症忌服。

川贝的真伪鉴别方法

  川贝母是一味名贵中药材。

药用始载于明代的《滇南本草》一书。

其主要功用适用于外感风热咳嗽、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的良药。

由于其疗效卓著,药用需求量大,就有人用伪品来冒充川贝,因此必须认真加以识别其真伪。

  川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种较多,可分为松贝、青贝、炉贝三种规格,其药材性状各有所区别。

  松贝呈卵圆形,颗粒大小均匀,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

顶端稍尖、闭口。

底部平,能直立放稳。

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被包在心脏形的大鳞片内,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称“怀中抱月”。

外表纯白色,有光泽。

质地硬脆,粉性足。

  青贝:

呈扁球形,外层两鳞片大小相近。

顶端开口,内有小鳞片数枚,颗粒多歪斜,不能直立放稳。

外表呈浅黄白色,质地较松贝疏松,粉性。

  炉贝:

多呈棱形或圆锥形,颗粒大,形似马牙状,故俗称“马牙嘴”。

质脆、粉性。

这三种贝母均气微、味微苦。

伪品川贝

  

(1)山慈姑:

又名土贝母、草贝母,外形与川贝母相似,但基部呈脐状凹入,有须根茎。

表面呈黄白色或黄棕色。

光滑,不分瓣。

质坚硬难折,断面角质。

气微弱,味极苦而辛。

本品含秋水仙碱,系有毒草药,内服过量可使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中医多外用冶痈肿、瘰和关节炎等症,与川贝母的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不同。

  

(2)光慈姑:

亦名光姑子,药材呈圆锥形。

顶端渐尖,基部圆平,中央凹入。

不分瓣。

颗粒较松贝稍大。

表面呈黄白色或浅棕色,光滑。

一侧有条纵沟到顶端。

质硬而脆。

断面白色,粉性,内有一圆锥形心。

气微,味淡。

  总之,伪品川贝与川贝的外形相似,但它们的药材性状均呈整块状,不分瓣。

这是识别川贝真伪之重要特征。

  清热化瘀药

  清热化瘀药:

即用寒凉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清解热邪,以使络宁血活淤化。

是“热者寒之”之义。

“夫脉者,血之府也”,所以热邪侵入脉络多及血分;

又有热之甚即为毒,热邪灼津伤阴,虚热内生。

“血受热则煎熬成块”,阻滞脉道,而成血淤,由此可见,具体应用清热活血化淤法时,首先应分清虚实,和在气在血。

从而推演出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和养阴清热活血化淤三法。

  常用药物:

清热凉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参、大青叶等;

清热解毒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千里光、土茯苓等;

养阴清热如生地、玄参、天花粉、白芍、麦冬、沙参、地骨皮、知母、黄柏等。

活血化淤如兼清热凉血之牡丹皮、紫草、丹参、赤芍、郁金、凌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热解毒之红藤、虎杖、败酱草、金荞麦、落得打等。

方剂举例:

五味消毒饮合清营汤加减;

四妙勇安汤加减。

  适应证:

清热凉血活血化淤运用于血热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可见皮肤发红,灼热,淤斑色红或紫,舌红绛,脉数等,常见于急性血栓性静脉炎,浅静脉炎,复发性丹毒,红斑性肢痛症等。

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运用于热毒淤滞症,主要表现如上述(除舌脉外),还可伴溃疡,苔黄厚,脉弦滑而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坏疽早期或合并感染时。

养阴清热活血化淤法适用于阴虚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且病程较长,局部发热恶凉恶热,或伴五心烦热。

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后期,从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来看,清热活血之法常因病情中实热与虚热难分,热邪与热毒没有明显的界线而三法常相合而用,但又必须辨清主次轻重,相应而用。

理气化瘀药

  即用理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使血活淤化。

气之为患,不外乎气滞、气虚、气逆三个方面。

而四肢血管病症又以气滞、气虚多见。

气为血帅,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所以气机不畅,郁滞不行则血行为之涩,而致血淤,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缓慢而成淤。

反之,血为气母,气赖血载,血淤既成又致气滞,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气血密切相关,决定了理气法在血管病症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又由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气在四肢血管病症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上具体应用时还须分辨行气和益气活血化淤二法的应用。

疏肝行气性偏凉如柴胡、川楝子、郁金等,性偏温之佛手、青皮、枳壳等;

以及性平之香附、香橼等。

益气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等。

血府逐淤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

疏肝行气活血化淤适用于肝郁气滞血淤证,凡四肢血管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尤宜于病情随情志刺激而变化,或患者忧郁不安者,益气活血化淤。

适用于气虚血淤证,主要现象为除有血淤证象外,可见病久体倦、纳差、气短、心悸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症,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病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深静脉炎的后期,同时必须注意,行气太过易耗气,温燥之品能伤阴,临床应用宜慎重。

黄鹌菜的性味|功能主治|论述

  【性味】味甘;

微苦;

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利尿消肿。

主治感冒;

咽痛;

眼结膜炎;

乳痈;

疮疖肿毒;

毒蛇咬伤;

肝硬化腹水;

急性肾炎;

淋浊;

血尿;

白带;

风湿关节炎;

跌打损伤。

  【各家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

消肿,止痛。

治感冒。

  2.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清热解毒,通结气,利咽喉。

  3.《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

抗菌消炎。

治疮疖,乳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白带,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摘录】《中华本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①藏象、经络、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体质学说,为有关人体正常形态生理的理论;

  ②病因、发病、病机学说,为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理论;

  ③治疗原则与方法,药学、组方理论及诊法、辨证理论,为认识与处理疾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④养生、保健、康复理论与方法,为有关预防与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制约和指导以上各种理论的是在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影响下建立的整体观、恒动观与辩证观,它们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表达了中医学的特色。

  当然,随着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中医学自身的基本理论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古代哲学范畴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将不断被淡化,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将不断得到更新,并纳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医学的新的假说、新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将被提出和建立,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将在此基础上得到逐步完善和重新构建。

生气汤

  处方:

盐(炒)二两半,丁香皮一两,胡椒二钱半,丁香、檀香,各一两半。

乾姜(炮)、甘草(炙),各二两。

  制法:

上七味同捣碎,用慢火令香熟,乘热入瓷器内蜜盖覆,候冷,碾,罗作细散,密盛贮,勿令泄气味。

  功能主治:

治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噫醋吞酸,痰逆呕吐,胸膈痞闷,饮食不美。

又治五膈、五噎,一切气疾。

常服除邪冷,生胃气。

  用途用量:

每服半钱至一钱,用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摘录: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俞山人降气汤

前胡、五加皮(姜汁涂、炙)、厚朴(姜浸一宿、炒)、麻黄(去芦)、当归、紫苏子(微炒)、甘草(炙)、肉桂(不见火)、陈皮(去白)、半夏曲(炙),各一两。

乾姜(炮)、人参、附子(炮、去尖)、羌活、桔梗(炒)。

各半两。

上十五味,同作粗末。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

膈壅痰实喘满,咽乾不利,烦渴引饮,头目昏眩,腰脚无力,四肢倦怠,咳嗽。

兼治风湿脚气。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紫苏三叶,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服。

神保圆

木香、胡椒,各一分。

乾蝎七个全者,巴豆(去心、皮、别研)十个。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令匀,汤释蒸饼,圆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粒,汤使如前。

治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

腹痛,柿蒂、煨姜煎汤下。

血痛,炒姜醋汤下。

肺气甚者,白矾、蛤粉各三分,黄丹一分,同研为散,煎桑根白皮、糯米饮调下三钱。

气小喘,止用桑白皮、糯米饮下。

肾气胁下痛,炒茴香酒下。

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

气噎,木香汤下。

宿食不消,茶、酒、浆、饮任下。

诸气,惟膀胱气、胁下痛最难治,独此药辄能去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有人病项筋痛,诸医皆以为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背膂,久之又注右胁,挛痛甚苦,乃合服之,一投而瘥,後尝再发,又一投,瘥。

沉香降气汤

香附(炒、去毛)四百两,沉香十八两半,缩砂仁四十八两,甘草一百二十两。

上为细末。

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痞塞,心腹胀满,喘促短气,乾哕烦满,咳嗽痰涎,口中无味,嗜卧减食。

又治胃痹留饮,噫醋闻酸,胁下支结,常觉妨闷,及中寒咳逆,脾湿洞泄,两胁虚鸣,脐下撮痛,皆能治之。

患脚气人;

毒气上升,心腹坚满,肢体浮肿者,尤宜服之。

常服开胃消痰,散壅思食。

凌旦雾露,空心服食,去邪恶气,使无瘴疫。

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分心气饮

木通(去节)、赤芍药、赤茯苓、肉桂(去粗皮)、半夏(汤洗七次)、桑白皮(微炒)、大腹皮、陈皮(去瓤)、青皮(去白)、甘草(炙)、羌活,各一两;

紫苏(去粗梗)四两。

上为粗末。

治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怒气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郁抑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乾,饮食减少,日渐羸瘦,或大肠虚秘,或因病之後,胸膈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常服消化滞气,升降阴阳,调顺三焦,和脾进食。

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个,灯心五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四君子汤

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辰砂化痰圆

白矾(枯过、别研)、辰砂(飞研),各半两;

南星(炮)一两,半夏(洗七次、姜汁捣、作僸)三两。

白矾、半夏僸、天南星为末,合和匀,用生姜汁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别用朱砂末为衣。

治风化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头目,止咳嗽,除烦闷。

每服十圆,生姜汤下,食後服。

亦治小儿风壅痰嗽,一岁儿服一圆,捶碎用生姜薄荷汤下。

木香流气饮

半夏(汤洗七次)二两,陈皮(去白)二斤,厚朴(去粗皮、姜制、炒)、青皮(去白)、甘草、香附(炒、去毛)、紫苏叶(去枝、梗),各一斤;

人参、赤茯苓(去黑皮)、乾木瓜、石菖蒲、白术、白芷、麦门冬,各四两;

草果仁、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蓬莪(煨、切)、大腹皮、丁香皮、槟榔、木香(不见火)、藿香叶,各六两;

木通(去节)八两。

上粗末。

调顺荣卫,通流血脉,快利三焦,安和五脏。

治诸气痞滞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乾,呕吐少食,肩背腹胁走注刺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便秘结,水道赤涩。

又治忧思太过,怔忪郁积,脚气风热,聚结肿痛,喘满胀急。

每四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热服。

如伤寒头痛,才觉得疾,入连根葱白三寸煎,升降阴阳,汗出立愈。

脏腑自利,入粳米煎。

妇人血气症瘕,入艾,醋煎,并不拘时。

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1.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故曰是谓血“(《灵枢·

决气》):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虽心主血脾和胃,血自生矣“(《妇人良方·

调经门》)。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由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9向着血液的化生。

“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医门法律·

虚劳论》)。

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人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2.营气:

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旷“夫生血之气,营气也。

营盛即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