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基隆女中9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Word下载.docx
《国立基隆女中9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立基隆女中9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佛教在中國傳布的過程,就是佛教中國化的過程。
以下敘述,何者即為例證?
(A)魏晉時以儒家學說解釋佛教,深為中國人接受 (B)翻譯法華經證明佛教為重視孝道的宗教 (C)百丈懷海禪師提倡叢林制度,強調珍惜自然資源,為時代之先驅 (D)三教調和的思想,象徵儒道佛三家的相互融攝和影響,佛教中國化程度高。
7.唐武宗會昌法難對佛教在中國的流傳打擊甚大,較不受影響的宗派為何?
(A)天宗 (B)天台宗、禪宗 (C)華嚴宗、淨土宗(D)淨土宗、禪宗。
[題組三]、以下短文敘述的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演變
自秦統一天下,創建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以來,中央官制的發展趨勢是相權漸趨衰落,君權日益強大。
秦與漢初,設8制,輔佐君主治理天下。
漢武帝時,將決策權移至9,君權往往徇私而行,人治色彩相當濃厚。
隋唐以10為決策機構,並設11綜覽全國政務。
宋太祖分削相權,大權歸於皇帝。
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由皇帝統領六部,另置殿閣大學士;
閣臣擁有票擬之權,以備皇帝諮詢,輔佐處理政務。
清雍正時,別設軍機處,逐漸取代議政王和內閣之權,秉聖旨以行事。
宣統三年,撤廢舊有體制,成立責任內閣,但並未根本解決君主專制的問題,及清覆亡,中國古代官制成為歷史陳跡。
8.(A)三公 (B)三長 (C)三省 (D)內閣。
9.(A)外朝 (B)中朝 (C)小朝 (D)私朝。
10.(A)尚書省 (B)政事堂 (C)門下省 (D)中書省。
11.(A)丞相 (B)九卿 (C)御史 (D)六部。
[題組四]
12.下圖是「南北朝晚期形勢圖」。
請問:
此形勢的形成與北方哪一亂事有關?
(A)六鎮之亂(B)盧循之亂(C)侯景之亂(D)桓玄之亂.
13.最後,哪一區的統治集團結束此分裂局面而一統中國?
(A)甲(B)乙(C)丙
14.此區的富強應該歸功何人的規劃奮鬥?
(A)高歡(B)宇文泰(C)劉裕(D)李安世
[題組五]
資料一:
皇帝派了兩位將軍,把京城附近的奴客都調撥入軍隊,以征伐外族為名,實際上是要防範另一位坐擁重兵於長江中游的權臣。
資料二:
這位坐擁重兵於長江中游的權臣一意以北伐為務,但朝廷莫不疑忌,不僅不支持,反命令另一心腹北伐,與之相抗衡。
試問:
15.兩份資料所指的是哪一朝代?
(A)西晉(B)東晉(C)西魏(D)東魏
16.資料中「坐擁重兵於長江中游的權臣」是指什麼州的州長(A)荊州(B)揚州(C)益州(D)廣州
[題組六]
17.有人問佛教大師慧海:
「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慧海回答:
「用功。
」問他怎樣用功,他說:
「饑來吃飯,睏來即眠。
」他還嘲笑有的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根本不懂得適合心意,因此是不會用功。
據上文,請問慧海大師應屬於下列哪一宗派?
(A)法相宗 (B)華嚴宗 (C)禪宗 (D)淨土宗。
18.承上題,慧海大師的言論很顯然受到中國傳統思想中哪一派的影響?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陰陽家。
[題組七]
19.史書記載:
「(某朝代重建政權)……百姓自拔南奔者,並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置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
」南渡士族,註籍於僑州、郡的「白籍」上,與當地居民的「黃籍」有所區分。
「僑置州縣」的好處為何?
(A)提升政府的稅收 (B)增加兵役的來源 (C)促進與當地居民的融合 (D)安置北來僑民,穩定政權。
20.承上題,「某朝代」應是哪一朝代?
(A)東漢 (B)東晉 (C)唐朝 (D)南宋。
二.單選題–(每題2分,不倒扣)
21.看下圖回答問題:
西漢對一異族的戰爭,史書以「海內虛耗,戶口減半」,來形容代價的
重。
這種情況在東漢也有,長期征戰,耗費可觀,戰果卻十分有限。
依你判斷這分別是指什麼異族?
(A)1、4 (B)2、3 (C)3、5 (D)2、4。
22下列關於北朝政權的更迭,何者正確?
(A)
(B)
(C)
(D)
。
23.世家大族的南遷為南方帶來了開發的契機,但是北人因未入南方戶籍,對政府的統治及稅收造成很大的不利,於是從東晉到南朝以來的政府都不斷的在整理戶籍,實施某一政策。
此政策的實施,一方面可以增加稅收,二方面可以促進南北人的融合,三方面也有利於荒地的開墾。
請問文中所指的是哪一政策?
(A)設立僑州、僑郡 (B)實施占田法 (C)實行均田制 (D)實行土斷法。
24.「崔浩把鮮卑過去發展的歷史,原原本本寫出來。
鮮卑貴族一看,都氣壞了。
因為崔浩把鮮卑當初如何落後,彼此間如何爭權奪利都寫上去了。
太武帝聽說此事後,下令處死崔浩。
行刑當天,崔浩被裝在一輛囚車裡,幾十名衛士輪流向囚車撒尿,淋得崔浩滿身滿臉,又騷又臭。
等到凌辱夠了,監斬官才叫劊子手殺了崔浩。
和崔浩同時被殺的,還有他全家和清河崔氏的人,以及崔家有親戚關係的范揚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幾個著名大族的人。
」清河崔氏為北朝重要的郡姓大族,以下有關此資料的詮釋,何者為是?
(A)當時鮮卑人已成功入主中國,無須漢人輔佐或合作,所以積極消滅漢人世家大族,以儆效尤 (B)北魏為穩固其統治,尊崇漢人世族,但是彼此隔閡猜忌仍深,崔浩之死為胡漢角力的結果 (C)北魏漢化甚深,與漢人相處和睦,北魏太武帝殺崔浩,只是偶發事件 (D)北魏政權歧視漢人,採高壓統治政策,殺崔浩目的在殺雞儆猴,消滅漢人反抗之心。
25.根據阿拉伯人所寫的中國印度見聞錄,這個城市是最大的國際貿易港,設有市舶司收稅。
此外還設有蕃坊給外國商人居住。
當地居民起來反抗黃巢,他便把他們困在城內,攻打了好些日子。
這個事件發生在回曆264年(877)。
最後,他終於得勝,攻破城池,屠殺居民。
據熟悉中國情況的人說,不計罹難的中國人在內,僅寄居城中經商的伊斯蘭教徒、猶大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總共就有12萬人被他殺害了。
試問這個城市為何?
(A)泉州 (B)廣州 (C)明州 (D)杭州
26馬端臨《文獻通考》:
「蓋○○者,採毀譽於眾多之論;
而□□者,寄雌黃於一人之口。
」上文中的○○和□□分別是指哪兩種選才制度?
(A)蔭任取才、科舉取士 (B)九品中正、蔭任取才 (C)科舉取士、鄉舉里選 (D)鄉舉里選、九品中正。
27.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請問: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為何?
(A)侯景之亂 (B)黃巢之亂 (C)爾朱榮之亂 (D)安史之亂。
28.「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這是描述哪一時代的哪項制度?
(A)漢代選舉制度 (B)魏晉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 (C)唐代科舉制度 (D)明代的八股取士。
29.中國歷史上中央的宰相制度最完善的時代,史學家大都認為是唐代的宰相制度。
原因為何?
(A)宰相與樞密院並稱二府 (B)置政事堂使三省分權又合議 (C)因軍國大事決於御史臺 (D)因宰相只一人,可以避免紛擾。
30.《資治通鑑》載:
「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
『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
』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
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這是指哪一位皇帝?
(A)漢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高宗。
31.永嘉之禍、安史之亂、靖康之禍,這三件大事之間具有什麼共通的歷史意義?
(A)皆是內亂所導致的外患 (B)皆造成中國南北的分裂 (C)皆因內重外輕帶來的後遺症 (D)皆促使文化經濟重心的南移。
32.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固有文化衝突開始表面化,其中以何者較為顯著?
(A)佛僧不禮拜君王 (B)佛教主張剃度出家與中國的家庭倫理扞格 (C)本土道教與外來佛教教義上產生衝突 (D)佛教與儒家人士對「靈魂存在」與否有爭議。
33.「關隴集團本融合胡漢文武為一體,故文武不殊途,而將相可兼任。
今既別產生一以科舉文詞晉用之士大夫階級,則宰相不能不由翰林學士中選出,邊鎮大將之職捨番將莫能勝任,而將相文武、番漢晉用之途,遂分歧不可復合。
舉凡進士科舉之崇重,府兵之廢除,以及宦官之擅朝政,番將之割據方隅,其事俱成於□□之世,其時宇文泰所創建之關隴集團完全崩潰,及唐代統治階級轉移升降即在此時之徵象。
是以論唐史者必以□□之朝為時代劃分界線。
」請問上文中□□是指:
(A)唐太宗 (B)武則天 (C)唐玄宗 (D)唐德宗。
34.楊衡的一位表兄弟,竊取了楊衡的詩文,應舉及第,楊衡知道後,趕到京城應舉,也被錄取。
一次,他見到了這位親戚,憤怒的問道:
「『一一鶴聲飛上天』這句詩還在嗎?
」此人回答:
「我知道這是您最愛惜的一句話,不敢輒偷。
」看來除了楊衡的個別名句外,其他作品,很少有不被他竊取的了。
請問上述故事最可能發生在哪個朝代?
(A)秦漢 (B)魏晉 (C)隋唐 (D)宋元。
35.某人寫了一篇《大人先生傳》,目的在嘲諷當時的儒生。
他說這些人的言行舉止都力求合乎儒家的規範,在站立時,身體要微彎,且拱手為禮,好像手上抱著大鼓。
動靜皆有節奏,或走、或小跑步、或轉身,都有一定的規矩。
且嘴上要經常說周公、孔子的大道理。
這位作者應身處在何時?
36.這個時代的危機同時出現在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
在中央,掌權的宦官與反對宦官的士大夫關係極為緊張;
在地方,本來就存在.地方豪族勢大、中央政府權小的趨向。
這最可能是指哪一個朝代?
(A)東漢 (B)東晉 (C)唐朝 (D)明朝。
37.官至宰相並與宗室結親的薛元超曾對親近的下屬說:
「吾不才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遺憾):
始不以進士擢第,娶五姓女(高門名家),不得修國史。
」據此推斷薛元超最可能是何時人?
(A)漢代 (B)東晉 (C)唐代 (D)宋代。
38.魏晉南北朝時代,東晉南朝實施「土斷制」,北朝則實施「均田制」。
這兩種制度的相似之處為何?
(A)皆以整頓戶籍為最主要的目的 (B)欲將世族的土地收歸國有 (C)皆為使政府的財稅收入增加 (D)皆為土地改革措施,以增進百姓福祉為考量。
39.永徽三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等十九人撰寫了《唐律疏議》三十卷,來注釋《永徽律》的律文,疏議與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永徽四年,書成上報,隨即由皇帝下詔頒行。
請問在詔令頒布之前,需通過哪個機構的審議?
(A)門下省 (B)中書省 (C)尚書省 (D)御史大夫。
40.「佛教以往在中國很少人信仰,尤其是知識分子,更是無人推崇;
但到了這個時期,有許多名士崇奉名僧支遁,情形可以說是盛況空前。
但這不是佛法興盛的緣故,而是他談論的內容與當時流行的老莊思想符合,因此當時的名士喜好與這類型的名僧往來。
」請問上文所描述的情景,最符合下列哪一個時代?
(A)東漢 (B)東晉 (C)北魏 (D)隋唐。
41.《世說新語》:
「王子猷(徽之)擔任桓車騎(沖)的騎兵參軍。
某日,桓沖問他:
『你是哪個單位的?
』子猷答:
『不清楚是什麼單位,但經常看到有人騎馬來,大概是管馬的馬曹吧!
』桓沖又問:
『單位裡現在有幾匹馬?
』子猷說:
『未知生,焉知死。
』」試問:
從王子猷身上,可以發現什麼時代特質或風格?
(A)無論士庶,均鄙棄世俗之事,這是北朝的故事 (B)儒家思想為時代顯學,連管馬的小官都能引用孔子學說來對答 (C)世族子弟遭寒門出身的皇帝壓制,只能出任清閒小官 (D)官員鄙薄吏事俗務卻又能語帶譏諷,顯示曠達率真的處世觀,這應是東晉或南朝的故事。
42.史書記載:
侯景初降,甚得梁武帝的寵遇;
有一次,他託請武帝向王、謝家族求婚,結果成不成,請據你的歷史知識推斷?
又原因為何?
(A)不成,因武帝迷信佛法,不問俗事 (B)不成,因門閥觀念強固,王、謝不屑與侯景聯姻,即使武帝亦無能改變 (C)不成,因武帝已洞悉侯景有叛變意圖 (D)成,因皇帝無上的權勢使王、謝家族樂於接受這門親事,況且侯景備受寵遇,這門親事可使王、謝家族更添威望。
43.《顏氏家訓》:
「(這個時代)士大夫,喜歡穿著寬寬大大的衣服,頭戴大大的帽子,足登高高的鞋子。
出門就坐車,下了車就有人攙扶……身體很差氣力很弱,熱了一點涼了一點都會生病。
因此,亂事一發生,就死了不少人。
」此段記載描述的是:
(A)唐朝實行科舉後,社會棄武崇文的風氣 (B)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世族好逸惡勞的情形 (C)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後,鮮卑族流於文弱的情形 (D)南朝時期,南方世族養尊處優的情形。
三.多重選擇題:
(每題2分,每個選項0.4分,不倒扣)
44.從漢帝國的崩解到隋統一之前,中國歷史進入大分裂的時代,下列關於此一時代歷史特色的敘述,何者正確?
(A)戰爭頻仍,人民遷徙 (B)區域政權的分分合合 (C)南遷士人與南方本地人合作無間 (D)北方未曾出現任何統一的政權 (E)軍人在此時期沒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45.漢朝滅亡之後,「重訂編戶」成為魏晉南北朝各代必須致力的目標。
下列哪些制度有助於國家編戶的增加?
(A)曹魏的九品中正制 (B)西晉的占田令 (C)東晉的北府兵 (D)南朝的土斷制 (E)北魏的均田制。
46.下列有關魏晉南北朝制度對後世影響的敘述,哪幾項是正確的?
(A)唐代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淵源,都源於魏晉南北朝 (B)北周依據《周禮》一書,設置六官,是隋唐以後六部的由來 (C)北魏創立府兵制度為隋唐府兵制所繼承 (D)自曹魏以來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度,仍為隋唐所沿用 (E)行於北魏的均田法,被隋唐所繼承,具有為民置產的精神。
47.世族政治為中國中古時代的政治特色,我們對這種現象應有哪些正確的認識?
(A)世族源於漢代的經學世家 (B)西晉初年實行「占田法」,世族可參與土地分配,依官品高低占田 (C)世族政治透過九品中正制度而得以更為擴大,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D)世家子弟受到嚴格指導與訓練,又經家教與門風的薰陶,表現出很高的格調 (E)重經世致用之學,形成對國家有益的學風,魏晉政權相形穩固。
48.《顏氏家訓》寫到: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
『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服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
』」我們對這段記載,正確的了解是:
(A)南朝(蕭)齊國人民,嚮往前往北方為官經商,學習胡人文化是必要的 (B)呈現北齊社會瀰漫一股鮮卑化的風潮 (C)說明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後,胡漢融合,華夷一家的景象 (D)描寫當時在鮮卑公卿的優勢下,漢族士大夫的一副可憐相 (E)這股鮮卑化風氣,主要來自原來反對北魏孝文帝漢化的北方六鎮集團。
49.唐代對外的經略,成就為何?
(A)突厥是唐初主要外患,歷經太宗、高宗的征討,始平服之 (B)玄宗朝為唐代疆域最盛期,並得「天可汗」尊號,成為東亞盟主 (C)絲路成為文化交流孔道,中國為國際化的世界大帝國 (D)於邊疆征服地設置都護府,行羈縻統治 (E)盛唐國力遠播,使阿拉伯、印度、日本、朝鮮都成為「東亞文化圈」的一員。
50.下列關於「租庸調」與「兩稅法」的比較敘述,正確的有:
(A)前者先「為民置產」,利在人民,後者政府「量出制入」,利在政府 (B)前者繳納實物,後者以錢計稅繳納 (C)前者每年納稅一次,後者分夏秋兩季繳交 (D)兩者均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 (E)前者稅賦負擔較重,後者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