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调研卷试题及答案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7090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调研卷试题及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调研卷试题及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调研卷试题及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调研卷试题及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调研卷试题及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调研卷试题及答案docWord下载.docx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调研卷试题及答案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调研卷试题及答案doc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调研卷试题及答案docWord下载.docx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

(摘编自黄少安《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福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能升不能降,是因为公共福利的支出规模并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

B.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不仅拖累经济增长,甚至会导致政府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若政府措施不当,则会引发公众不满,进而可能导致政府垮台。

C.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是因为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

D.政府财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于公共福利刚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困境。

B.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易入公共福利陷阱的观点,并阐述了其原因。

C.文章谈到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征,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D.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

B.如果政府加强了公共福利的预期管理,就不会轻易陷入“两难”境地,导致垮台。

C.只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才能规避公共福利陷阱。

D.公共福利陷阱的存在启示我们:

应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社会稳定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懂”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

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

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扶老携幼在乡村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慨。

戏曲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

他们既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不懂”。

这是因为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经验。

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当代观众和戏曲的隔膜。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人民日报2019年7月19日)

材料二:

一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

“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

而它所反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

”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

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的艺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表演的启发。

法国前卫戏刷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说它是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一切,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

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

戏曲中自由的舞台时空可以表现莎剧中广阔的宇宙,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可以表现莎剧中各种人物和激情;

而莎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则可以在戏曲的虚拟传神、简繁有致的形式中得以凸现和延展、夸张和强化、发扬和光大。

莎士比亚戏剧在这种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戏也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

(摘编自张德明主编《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

材料三: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由于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内容,程式语汇赖以生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题。

怎么办?

张曼君选择了打破程式、回到歌舞。

“在我的创作实践中,也一直试图借此建立起自己的表达线路图,进而拓展表演艺术空间,促进产生新的时空可能性、新的美学思维形态。

从赣南采茶戏《十二月等郎》中的“二胡舞”到评剧《红高粱》中的“抬轿舞”、秦腔《狗儿爷涅槃》中的“板凳舞”等,张曼君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样式,而大量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称之为“三民主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戏曲理论家周育德称之为“无动不舞”,生动概括了她的导演特色。

(摘编自郑荣健《“张曼君现象”对戏曲现代实践的启发》中国艺术报2019年1月28日)

4.下列不属于现代人“不懂”戏曲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缺乏戏曲审美经验。

B.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几乎没有构建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谱系。

C.戏曲的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与现代人的观念有所不同。

D.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在进一步加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无数农民虽目不识丁却能津津有味地欣赏戏曲,是由于他们熟悉戏曲演的故事、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

B.中国戏曲陈旧的内容和观念,并不影响其表现手段的独特魅力,这种手段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们的青睐,甚至被借鉴。

C.由于西方戏剧艺术方法的缺陷,莎士比亚戏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很难得到表现,借鉴中国戏曲,可以弥补这个问题。

D.针对戏曲现代戏创作中遭遇的难以破解的难题,张曼君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6.中国戏曲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

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

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

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旬,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

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

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

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

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

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

“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

”急呼阵阵。

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

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

“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

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

“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

”老学究柔声说。

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

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

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

”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

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

“他可担当矣。

”众人讶然。

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

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

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

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

稍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

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

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

“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

”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

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

“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

“嗬,还是个私塾嘛。

”扛枪的就想往里走。

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

“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

“吵什么!

”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

“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你们就是红军?

”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

”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

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

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

“你是先生,知书达理,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

“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

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

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

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

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

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

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

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又“再去缠一缠”土匪。

C.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心理和神情,衬托出了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8.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鱼俱罗,冯翊下邽人也。

身长八尺,膂力绝人,声气雄壮,言闻数百步。

弱冠为亲卫,累迂大都督。

从晋王广平陈,以功拜开府,赐物一千五百段。

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及遇贼,俱罗与数骑奔击,嗔目大呼,所当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飞。

以功进位柱国,拜丰州总管。

初,突厥数入境为寇,俱罗辄擒斩之,自是突厥畏惧屏迹,不敢畜牧于塞上。

初,炀帝在藩,俱罗弟赞,以左右从,累迁大都督。

及帝嗣位,拜车骑将军。

赞性凶暴,虐其部下。

帝以赞藩邸之旧,不忍加诛,谓近臣曰;

“弟既如此,兄亦可知。

”因召俱罗,谴责之,出赞于狱,令自为计。

赞至家,饮药而死。

帝恐俱罗不自安,虑生边患,转为安州刺史。

岁余,迁赵郡太守。

后因朝集,至东都,与将军梁伯隐有旧,数相往来。

又从郡多将杂物以贡献,帝不受,因遗权贵。

御史劾俱罗以郡将交通内臣,帝大怒,与伯隐俱坐除名。

大业九年,重征高丽,以俱罗为碣石道军将。

及还,江南刘元进作乱,诏俱罗将兵向会稽诸郡逐捕之。

于时百姓思乱,从盗如市,俱罗击贼帅朱燮、管崇等,战无不捷。

然贼势浸盛,败而复聚。

俱罗度贼非岁月可平,诸子并在京、洛,又见天下渐乱,终恐道路隔绝。

于时东都饥馑,谷食踊贵,俱罗遣家仆将船米至东都粜之,益市财货,潜迎诸子。

朝廷微知之,恐其有异志。

发使案验。

使者至,前后察问,不得其罪。

帝复令大理司直粱敬真就锁将诣东都。

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

敬真希旨,奏俱罗师徒败衄,于是斩东都市,家口籍没。

(节选自《隋书·

鱼俱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B.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C.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D.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集”中的“朝”指朝见,即古代官员拜见皇帝,文中“朝集”指地方官员要定期觐见君主。

B.东都,即洛阳,隋初将都城设置在大兴城,后隋炀帝迁都洛阳,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C.内臣,指封建统治时期宫廷所使用的太监,他们常伴皇帝左右,与外臣相对,有时也被称为“中官”。

D.希旨,指在言语和行动上迎合上位者的意思,一般被视为官员没有个人原则和气节的表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鱼俱罗体力过人,得到重用。

他身材高大、雄壮有力,说话声音很远就能听到,刚成年就成为亲卫,之后又做了大都督。

B.鱼俱罗凶猛英勇,吓退突厥。

突厥人多次越过边境进扰抢掠,鱼俱罗抓获并斩杀他们,将他们吓得不敢再在边境放牧。

C.鱼俱罗时运不济,受到连累。

他的弟弟虐待部下,被皇帝知道,皇帝召见鱼俱罗责备了他,并且将他贬到安州做刺史。

D.鱼俱罗怀有私心,终被处斩。

江南刘元进造反作乱,他奉命平乱,却暗中将儿子们接到身边,引起皇帝猜忌,最后被定罪斩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以赞藩邸之旧,不忍加诛,谓近臣曰:

(2)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

《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

③欹,倾斜、歪向一边。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已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田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中可以看出来。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姜夔《扬州慢》中的“,?

”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9分)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

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传习,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

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

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

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

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进一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

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

事实上,动漫、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

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描绘汗牛充栋新鲜不可捉摸

B.描绘包罗万象新兴不可捉摸

C.描写包罗万象新鲜高深莫测

D.描写汗牛充栋新兴高深莫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

B.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

C.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D.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B.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C.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D.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20.下面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我诞生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今年18岁,从小涉足艺术,在钢琴方面有造诣,同学们以后如果在艺术方面叨扰到我,我一定不吝赐教。

同在屋檐下,祝愿我们共同进步。

21.下面是2006年度和2016年度有关“天津旅游”的词云图,是根据国内十大旅游网站筛选出的高频词汇生成的,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注度就越高。

请对比两幅词云图,简要概括天津旅游十年前和十年后关注点的变化,每条不超过30字。

十年前:

(3分)

十年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黄大发,一位普通的老人,一双手,三十六年,带领乡亲们用铁锤铁钎在绝壁凿出9400米的“生命之渠”,结束了草王坝缺水的历史。

林俊德,五十年隐姓埋名,与黄沙为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新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为祖国的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道至简,大行至朴,为国为民之魂永流传。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作为即将高中毕业的新时代青年,你应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

请以“我的人生之路”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模拟调研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A项强加因果,“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是公共福利刚性特征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C项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主要因素是没有形成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

不能把原因仅仅概括为“是因为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

D项“发展中国家”错,扩大范围,应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