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与上帝的一次对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6994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与上帝的一次对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哲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与上帝的一次对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哲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与上帝的一次对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哲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与上帝的一次对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哲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与上帝的一次对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与上帝的一次对话Word格式.docx

《哲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与上帝的一次对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与上帝的一次对话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与上帝的一次对话Word格式.docx

我经常参与交流哲学观点的论坛是《中国网络哲学协会》,仅在这个论坛中,就能看到哲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正在创建的各类新哲学,下面简单列举一些: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殊路同归——唯存主义》、《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新哲学》、《哲学统论——唯知论》、《圆理论(圆的哲学)》、《生命哲学》、《波动哲学》、《统一哲学论纲》、《新二元论哲学》、《力本体、场规范,量变论》、《公道主义》、《事物学——万物演化论》、《同一与统一——合和宇宙论》、《修心论》、《双体哲学论》、《人本哲学》、《生存哲学》、《交换哲学》……

另外,从其他哲学网站或已经出版的书中,还可以看到《能量哲学》、《分析哲学》、《结构哲学》、《死亡哲学》、《玄妙哲学》、《厚黑(哲)学》、《心灵(哲)学》、《灵魂(哲)学》……

(打断我)……老弟且慢!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能给哲学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吗?

我只能下一个自己(或部分人)认同的定义,却无法下一个所有哲学爱好者、研究者、哲学家都认同的定义。

哈哈哈哈,连一个统一的对哲学的定义都无法下,你们还指望创建一个被大家认同的哲学体系吗?

你为什么不先考虑统一哲学的定义呢?

因为这个统一是做不到的——我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有四个:

一、“哲学”这个词来源于“philo-sophia”——智慧,智慧又如何定义的呢?

定义智慧的内容和范畴,要用到相关的词——思维、意识、认知、感觉、反映……而这些概念又如何定义的呢?

判断什么样的思维、意识、认知、感觉、反映……才算是“智慧”的?

这又要用到很多概念——譬如,准确、正确、客观、合理、真实、科学……对这些概念又如何定义呢?

……我认为这是个发散的系统,把时间与精力放在这上面会犯方向性的错误。

因为哲学本来就是对各类事物、现象、过程、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抽象,就像百川归海中的大海,假定我们要从一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定义追溯到产生这个定义所牵涉的所有定义,就像倒过来从大海去追溯百川,必然是发散的——这是我从哲学研究方向的角度分析,得到的结论。

二、我们用于哲学研究和交流的思维工具是语言。

语言是人造的,是用于人与人之间交流思维的工具,语言本身是线性的,它有线性系统的显著特点——在精度不高时,很好用,精度一高,就会显现误差和矛盾。

特别当我们用语言去表述非物质的概念时,是很不精确的,譬如,“科学”这个概念在精度要求不高时,大家的理解几乎一致,但是要提高精度,下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问题就来了,不同人的理解会有很多偏差。

同样的道理,对“哲学”这个词的概念,在精度要求不高时,大家的理解出入也不大,但是要严格定义“哲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我们对用于定义哲学的很多词的概念,就未必能统一。

试图用难以精确统一的词汇去精确统一定义“哲学”的概念,是不现实的——这是我从思维工具的角度分析后,得到的结论。

三、实际上真实世界存在的系统都是辨证和矛盾的,是非线性的。

哲学是个复杂系统,一个复杂系统总是同时存在很多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方面和层次;

我们对一个概念的定义越精确,这个概念的指向就越狭窄,被某人精确定义的某个概念,实际上很可能只是整个复杂系统中的某些部分,而且往往只是做出这个定义的人自己精确指向(和理解)的部分。

而别人的理解或认同的,也许是另外的部分,就像“盲人摸大象”的故事告诉我们那样,每个盲人都确信自己亲手摸到的那部分大象是真实的、确定的,事实上他们对这部分大象的感知和认知,也确实是真实的和确定的,但是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亲身感知的事实为依据,把自己最了解和最认可的局部当成了系统的整体,并因此而否定了别人的感知和认知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无法统一对大象的定义。

这些盲人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们受到自身感知和认知外部世界的局限,无法看到大象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动物,他们每个人所摸到的部分,只是大象的某个局部,而非全部。

对哲学的定义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事实上由于人类感知世界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不会比摸大象的盲人高明到哪里去,因为人类只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可以直接感知外部世界的信息,这种感知还是相当有限的,真实世界的很多信息都是我们无法感知的。

譬如,紫外线和红外线、超声波和次声波、电、磁、各类射线的辐射、无色无嗅的气体、暗物质、暗能量……再加上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难以脱离地球的范畴,但是哲学在空间上的覆盖,是遍及整个宇宙的,就空间规模而言,相对哲学的研究覆盖的内容,我们能够直接和确定获取的信息,远不如摸象的盲人那么确凿、实在、具体,获取到的信息与系统整体蕴含信息的比例,也不知道比摸象的盲人要小多少倍。

另外,个体人的生命周期很有限,但是哲学在时间上的覆盖,是包括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就时间规模而言,相对哲学的研究内容,我们能够直接和确定获取的信息,更不如摸象的盲人……所以我们对真实世界这个复杂系统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极少的直接或间接确定获知的信息,再用我们自己的思维进行判断和推测而得到的。

由此说来,我们的思维模式(依据经验或自己掌握的规律所做的推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正确与否;

面对同一个事实,不同的思维模式,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举个例子:

网络上流传过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从来没有看见过电梯的老农民,偶然在进城时看到了电梯,回来就对老婆说,城里人太牛X了!

他们发明了一种神奇的小房子,这种小房子的门会自动打开,我亲眼看见一个老太婆进去后站在里面不用动,小房子的门就自动关上了。

不多一会,门又打开了,老太婆变成了一个年轻姑娘走了出来!

老婆认定他在开玩笑,或者他看到的是魔术师的魔术表演。

老农却敢用祖宗来赌咒发誓,说这一切绝不是魔术(他的这个判断完全正确),确确实实是他亲眼看到的事实!

我们很清楚,他看到的确实是真实的情况,但是他对看到的事实会做出如此离谱的推论,是因为根据他这一辈子实践形成的观念,是绝对不可能想到,一个造在钢筋水泥建筑中的小房子,是可以穿过天花板向上运动的!

我在第一次接触非线性自然科学的混沌和分形等理论时,也着实迷糊了好一阵子,非线性思维对我已经习惯的线性思维所带来的冲击,不亚于电梯给这位老农民的冲击!

我在逐渐接受非线性理论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发现自己曾经接受和奉为真理的一些理论,其荒谬的程度,不亚于这位老农对电梯的认识(譬如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大统一理论等等)。

所以,我们要给研究范畴覆盖宇宙万事万物、覆盖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哲学,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精确定义,是难以做到的——这是我从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我们认知世界的局限性、思维模式的局限性的角度,去分析后得到的结论。

四、客观世界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着,而人类主观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也是在不断发展着,主客观两方同时运动和变化的结果,造成我们对很多概念的理解和定义也始终处于复杂的变化和不断的发展中。

对同一个系统,不同的个体人对其感知或认知的差异也很大,所以总会有很多概念,在我们要对这个概念下定义时,大家对这个概念的了解还不全面,对这个概念的认知还在发展,或者大家还存在很多不统一的观点——考虑到人类的认知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要建立一门新的哲学,一定要先建立精确统一的哲学定义,可能会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

出于同样的考虑,我没有选择“物质和精神、辩证和形而上、客观世界和主观反映、存在和意识……”等概念作为哲学研究的切入点。

因为这些概念本身是“模拟、辨证、多维度”的,用于表述这些概念的语言,也是难以做到精确和统一的。

尽管如此,我始终觉得哲学研究不能、也不应该离开人的思维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如果脱离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从其他方面去切入哲学研究,或者从概念到概念,我认为很容易使得哲学研究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赞同你关于哲学研究方向的观点。

我看到当初很多西方的生命学家在研究人的生命时,也犯过类似的方向性错误,他们先把人体划分成十来个系统,再把每个系统都分割成不同的器官,再把每个器官都分解到各类细胞,最后把每种细胞都分解到分子级的水平,然后试图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线性理论为工具,对各种分子研究和“定义”后,试图再反过来逐步“定义”和合成细胞、器官……你了解这些吗?

我知道很多生命学家做过这样的努力。

其实哲学研究也有类似的情况,最近,我也看到两个关于思维(意识)的物质属性或特性的观点,一个是“精神分子论”,认为思维(意识)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精神分子的运动;

另一个干脆认为思维(意识)是有质量的,是可以被称重量的(其度量单位是微克)……

持有这些观点的朋友,其实与我说的那些生命学家的思路是一样的。

一方面他们认为一切都可以分解到物质的最终粒子,另一方面根据“确定性、可线性分割和叠加(可逆)”的观点,他们认为可以用人工的办法来合成细胞。

事实上那些生命学家也确实在物质层面实现了他们的设想——合成了与生命体中的细胞成分和结构一样的人造细胞,可惜的是这些细胞就是“活不起来”,没有生命力。

是啊,西医在进行生命研究时,把人体分解到分子级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生命体的物质结构和成分,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体的物质运作机理,但这不是研究生命的方向。

因为人体是生命存在的形式,精神是生命存在的内容,生命的本质不是物质的,是精神的,所以研究生命的医学,研究方向应该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这种研究方式犯了两个错误:

一个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生命的本质是精神,不能往物质的方向去研究;

另一个是研究方法上的错误——生命体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都是“耦合(互相影响、联系、牵制、促进)”的关系,不能用线性的办法——把整体线性分割后分别研究,再用线性叠加的办法来综合。

与此相似,哲学研究的是人类的思维规律,本质上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

——再回到人类创造生命的话题上来,那些不相信上帝存在的生命学家,就一直在执着的寻找着“生命的触发(刺激)因素”,试图用各种电刺激(包括生物电)来触发人造生命体;

而那些相信上帝存在的生命学家,就得出了一个“不科学”但很合理的结论,那就是人造生命体与真正的生命体在物质结构上是可以做到基本一致的,如果上帝来吹一口气,这些人造生命体就可以活起来,只是上帝愿不愿意吹气、什么时候吹气……他们是没有办法的。

哈哈哈哈,我是绝对不会去吹这口气的!

如果人类可以随心所欲的制造出生命,我岂不是很快就会“下岗”了吗?

哈哈哈哈,你的岗位是垄断的,你是永远不会下岗或失业的!

因为吹那口气永远是“非你莫属”的!

不过这种人造系统加上你吹一口气的说法,倒是印证了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自由的哲学》一书中提出的,“上帝与人一起创造世界”的观点了!

难怪他得到了诺贝尔哲学奖的提名!

是呵,他原来是个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后来转向了唯心主义……我发现你跟他很像啊!

你不也信奉辩证唯物主义几十年了?

近来好像也突破了唯物的概念。

你建立新的哲学系统,为什么不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求发展呢?

你问得太好了!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就是这样做的!

选择这个切入点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在大陆,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人最多,一个人造系统在人类社会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统计规律”是个根本法则……

(打断了我)——且慢,你凭什么说“统计规律”是人类社会中,人造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法则?

因为当今人类社会已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个是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被普遍采用,另一个是信息的全球化和信息的高度共享。

在这两个条件下,一个人造系统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它能否被大家接受、以及被大家接受的程度,进而决定了它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是否有发展空间;

至少决定了它在同类系统中地位的高低。

我以语言为例:

“粉丝”这个词的新含义,在官方或权威的“词典”里是查不到的,但是一个现代的汉语言学家如果不知道“粉丝”的新含义,绝对会被人耻笑!

“折腾”原来也是个不登大雅之堂的词,现在连胡锦涛总书记也在正式讲话中用了这个词,而且非常贴切的向广大老百姓传达了他的意思;

“忽悠”更是个难以精确定义的词,但是中国的老百姓现在很少有不知道这个词的确切定义的;

PK更是个不中不洋的混血儿,它的生命力极强,不仅中国人在用,在中国的外国佬也都知道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并且在广泛的用它……这些被大家广泛应用的“新概念”,尽管“出身低微”、很不规范,但是媒体、权威、和官方,最终都接受了这些词或这些词的新概念,承认了它们的合法性,否则“出局”的不是这些词,而是不认同这些词的专家权威。

原因很简单——统计规律,当大多数人认同和广泛使用谋和词汇的时候,谁不认同谁就出局!

其实运动和艺术也是人造系统,某项运动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取决于对这项运动爱好、参与、重视、和支持的人有多少,以及爱好者支持者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譬如,足球运动由于爱好和重视的人多,它在球类中的地位就比较突出;

而诺贝尔奖、奥斯卡奖、奥运会……能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也是因为对它们认同的人最多,且认同者的地位最高。

再譬如我在《非线性哲学漫谈》一书中,谈到公开资本市场问题时所说,广大散户是组成股东会的“木桶”中最短的板子,他们的意见远不如董事会成员高明,但是证监会却只能依据他们的水平和意见,把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降低到法律的层面(最短的板子),因为他们占股东的绝大多数。

而哲学作为思维的工具,与语言一样,有多少人认同和使用某个哲学系统,就决定了该哲学系统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生存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是作为必修课的,所以在我国了解、掌握、认同、和使用这门哲学的人最多,这是用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发展新哲学的基础,最有利的地方,这是第一大好处。

第二个好处,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精度要求不高、基于物质的系统和活动为主的”实际生活中还是相当管用的。

所以选择用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研究新哲学的基础,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我认为它有二个致命的问题——不自洽和线性局限。

譬如,辩证唯物主义唯物的观点,就显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不自洽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定“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按这个法则,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从这个角度讲,两者应该是统一的(对等的);

但是“唯物”的观点,却否定了物质和精神(意识)的这种转化,强行规定了物质的唯一性和第一性,其他(包括精神和意识)只是第二性的,或者说,意识(精神)是物质的属性,把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变成了永远不变的从属关系,这与它认定的根本法则是相矛盾的、不自洽的。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存在着不自洽、不普适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存在着线性局限的问题(详见后面的文章)。

当然,作为线性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简单易学,很多只具有初等文化的工农干部,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并且极大的提高了处理矛盾的能力,这也是它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因。

从学术的角度看,它很像“欧氏几何”,虽有局限性,但是很实用。

是啊!

我也不赞成“唯物”的观点,倒不是因为它否定了我的存在,而是因为唯物的观点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后,产生了极大的局限性:

一是把唯物的哲学体系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为“人类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程度”,从而无视或否定了很多“非唯物”思维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非线性思维的发展;

同时,唯物的观点还否定了精神(意识)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以后,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和欲望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方面,精神(意识)已经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是造成很多人因此而不能全面准确的理解辨证法,使得辩证法成为他们随心所欲解释自己言行的万能工具,在成为抵挡各类批判的“盾”的同时,也成为他们攻击别人“战无不胜”的矛!

——当然,唯物的观点还造成坚持唯物观点的人不承认我的存在,为了避免你说我自私,这一点我就不谈了……

哈哈哈哈,看来你还是蛮自律的啊!

不是自律,而是客观——难道你真的认为唯物的观点能把我从人们的头脑中清除掉?

正如你所说的,在人类社会中能否生存,取决于统计规律,取决于有多少人认同你。

我不认为现在社会上认同我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我也很客观的看到了一点,那就是对我的认同,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变化的,人们心目中“上帝”的概念,也是在“与时俱进”的,人们对“上帝”的态度,也是在逐渐变化的,不仅有像你这样与我进行探讨和交流的,也有对我进行质疑、怪罪、甚至完全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

如此看来,你还真是很客观的!

说到客观,你为什么没有考虑过从“客观世界”入门呢?

我考虑过的。

我曾经想把时间与空间作为哲学研究的切入点,因为我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是描述宇宙万物的根本尺度。

你对时间和空间的这个观点,我估计很多人都不会同意的,包括我。

我同意你的这个判断。

譬如对于时间的概念,就有很多相互对立的定义,因为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只能从观察自身和周边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它,所以有人认为“时间”就像数学上的点、线、面一样,本身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类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永恒的运动的存在形式而已(就像数学忽略了所有研究对象的内容,只研究从事物存在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数、量、积、形”一样)。

但是人类对空间的概念有所不同,因为空间是我们可以从自身的存在和活动直接感受到、甚至能用眼睛“看到”的。

所以对空间的定义虽然也有差异,不过这种差异主要在几个具体的概念上——譬如,空间是几维的、是否各向同性和均匀的、空间是否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等等。

——但是很少有人否认空间的客观存在。

所以,我也曾打算选择“空间”作为哲学研究的切入点。

那你能谈谈你对空间的哲学思考吗?

好的。

我是这样思考的:

假定我是一条鱼,那么对鱼来讲,空间就是水,因为水在鱼的世界中是无所不在的,鱼的世界中的一切,都存在在水中;

假定我是一只海狮,我就会对鱼说,“你错了!

你说的空间只是一种物质——水!

我在陆地上感受和看到的才是真正的空间!

”;

但是人类中的大部分人会对海狮说,“你犯了和鱼一样的错误!

你说的空间也是物质——空气!

真正的空间是真空,其他都是存在于真空中的物质或能量。

哈哈哈哈,看来我创造万物还是有原则的——不同等级的生物智商就是不一样么!

你又会怎样给空间下定义呢?

我曾经从上述思考中引发过一个想法——象鱼和海狮一样,我们现在人类所认定的空间,也是我们人类从自己对空间的感知总结出来的,也许我们所认定的“空间”,与鱼和海狮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如果持这样的观点,可以统一很多目前科学还无法解释和统一的矛盾,这是因为:

一、万有引力的存在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但是形成万有引力的机制却始终没有统一,因为每一种说法都不自洽:

说万有引力是由两个物体间传递粒子引起的,那么会产生一个矛盾——任何粒子的运动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但是两个相聚几万光年的星球之间也时刻都存在万有引力,这该如何解释?

如果说万有引力是因为星球的存在引起空间的形变而产生,那么就等于说“空间是有张力的”。

这样就又产生了两个新问题,一个是“什么是张力?

形成张力的机制又是什么呢?

”另一个是“不是由物质组成的空间会产生张力吗?

所以空间还是物质的”。

要是说万有引力与电磁力一样,是通过“场”来传递的,那么“万有引力场”究竟是空间还是物质?

更难以解释的是,万有引力无处不在,物体之间总是互相吸引的,那么为什么宇宙中的万物并没有因此而挤在一起,宇宙反而是在膨胀呢?

抵抗引力避免宇宙间星球挤在一起的长程(长效)斥力又是什么?

……但是,只要我们把空间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这些疑问就都解决了,就好像把水看成空间的鱼,它既承认万有引力学说,也不会产生万有引力会把水中的一切吸引成一团的疑惑。

二、由此,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也容易解释和理解了:

粒子与空间物质之间在不断交换能量,电磁波的波动特征和传播机理,就与机械波一样明晰了;

于是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测不准定律所说的测不准,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空间”这个物质的存在。

三、这样一来,物质和能量也得到了统一:

假定“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那么现在意义上的物质和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其实只是“空间”这种特殊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已。

从这个角度讲,这种“空间物质观”就是“一元论”,还支持了“唯物论”的观点。

四、这种观点与大爆炸理论也吻合:

大爆炸释放了“空间”这个特殊物质,然后产生了这个“空间”物质的各种不同存在形式,也就是现在我们定义的物质和暗物质、能量与暗能量、黑洞(质量特别大、或者旋转速度特别快的“空间物质”)等等。

五、如果空间就是物质,那么这个观点与佛教的哲学也统一了:

佛教所说的“一切皆空”,我认为是佛教主张看空一切物欲(包括情欲),佛教看空物欲,不是一种对物欲的排斥和否定,而是一种对物欲的淡化和升华,在越来越看轻物欲的同时,越来越看重的是修身养心,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当一个信佛的人,真正做到物欲能淡化到“空”的地步,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就达到了“满”的境界,所以“空”和“无”的是物,“满”和“有”的是精神。

这就把人类关于“空”的概念提升了,延伸到精神了,物质与精神统一在对“空”的认知上。

六、这种空间观还统一了大爆炸理论和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说——大爆炸(能量)产生了物质(空间);

能量和物质产生了信息;

能量、物质、信息产生了万物。

七、还统一了无限与有限、离散维度与连续维度、均衡与不均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

把空间认同为一种物质,那么如同鱼的水、海狮的空气,人类的真空……实际上“空间”只是某种特殊物质而已,因而与水和空气一样,“空间”在引力场里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维度是连续的;

在这个“空间”外,还会有“更高层次的空间”,它们会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被发现和认知……

八、“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就转换成物质与时间的关系……

…………

啊,啊!

……很好啊!

那你为什么放弃这个哲学研究的切入点呢?

两个原因:

一、这种理论与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很相像,甚至有点象“人择原理”,构建这种理论的基础和依据,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各类信息,或者是大家比较认同的一些理论,然后在顾及所有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一个设想(一个模型),目的是构建一个能统一和解释现在各类矛盾的理论。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只要人类对现存某些认知产生新的突破,我相信这个系统很快就会“不自洽”了。

二、更重要的是,这类理论很难被证明和证伪,更无法用来进行科学预测,对于指导人类社会当今的实践很难发挥直接的作用,我始终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任何系统(包括哲学系统)要生存和发展,一定要对指导当前的社会活动有切实的现实意义。

但是我并不反对以上的这些观点中,有很多观点对研究空间和各类场具有价值,只是我没有把它作为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