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的通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680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的通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的通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的通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的通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的通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的通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的通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的通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的通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小木棍变成黑色;

(2)浓硫酸;

水;

玻璃棒;

热;

(3)0.2g.

19.(5分)(2014•南京)U形管中是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和稀盐酸(如图所示).

(1)开始时 左 管溶液呈红色.

(2)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全部呈无色,除酚酞外,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的名称为 氯化钠 ,可能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NaOH(或HCl)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

(1)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稀盐酸呈酸性,使酚酞试液不变色,故开始时右边溶液为无色,左边溶液为红色;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充分反应后U形管溶液中除酚酞、水外,还含有生成的氯化钠,还可能含有稀盐酸或氢氧化钠中的一种;

(1)左;

(2)氯化钠;

NaOH(或HCl);

NaOH+HCl═NaCl+H2O.

 9.(1分)(2013•南京)下列是人体几种体液的正常pH范围,其中呈酸性的是(  )

胰液7.5~8.0

胆汁7.1~7.3

血浆7.35~7.45

胃液0.9~1.5

选D

5.(2分)(2014•苏州)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物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食醋

柠檬汁

食盐水

肥皂水

A、食醋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选项错误.

B、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选项错误.

C、食盐水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选项错误.

D、肥皂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选项正确.

故选:

12.(2分)(2014•苏州)下列有关物质混合后的现象描述中,正确的是(  )

在无色碘化钾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无色的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混合,产生白雾

在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滴加数滴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铵盐与碱溶液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A、淀粉溶液遇碘单质变蓝,而不是碘元素,故A错误;

B、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混合生成氯化铵固体,所以无色的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而不是白雾,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在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滴加数滴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故C正确;

D、铵盐与碱溶液混合加热会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D错误.

26.(2分)(2014•苏州)下列关于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性质说法

的是(  )

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浓硫酸与水混合时溶液温度迅速升高

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而被装入干燥器中使用

浓硫酸腐蚀衣物和皮肤是物理变化

A、98%浓硫酸的密度为1.98g/mL,大于水的密度,故A正确;

B、浓硫酸溶于水要放热,所以浓硫酸与水混合时溶液温度迅速升高,故B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故C正确;

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衣物和皮肤,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29.(2分)(2014•苏州)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内壁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看到水槽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用分液漏斗将双氧水加入锥形瓶中,后检查装置气密性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两种无色溶液混合前后,插入温度计观察温度变化

A、浓硫酸溶于水要放热,所以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错误.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且不能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而是要等到气泡冒出均匀后再收集,故B错误;

C、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组装好装置后,应在向容器中装入药品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过程中会放出热,所以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两种无色溶液混合前后,插入温度计观察温度变化,故D正确.

9.(2分)(2014•连云港)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只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应该相等,故A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可知,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发生改变,此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无其他物质的进入或散失,故物质总质量不会改变,与图象所示吻合,故B正确;

C、相同质量的情况下铁比锌消耗的硫酸多,故应该是硫酸与铁的反应先结束,故图象错误;

D、氢氧化钠先和溶液中的盐酸反应,一开始无沉淀产生,把盐酸消耗掉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沉淀,故图象正确

故选C

16.(13分)(2014•连云港)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1%的稀盐酸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以下是几组同学的设想及做法:

(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图1所示:

在烧杯中加入5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请回答:

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 ;

②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完全反应 .

③当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了稀盐酸7.3g,则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6%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2)乙组同学的设想是: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通过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的办法,达到实验目的.

①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 AC (填字母).

A.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将pH试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②由于用pH试纸需多次测定,较繁琐,且所测数值不够精确.在老师指导下,乙组同学取了5g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简单表示为如图2).

图2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 恰好中和 ;

b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 Na+、H+ (填离子符号);

乙组同学要计算出本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除了要用到已有数据外,你认为还需要的数据是 稀盐酸的密度 .

(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

该组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 CO2+2NaOH=Na2CO3+H2O ;

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加适量澄清石灰水,过滤 .

(1)①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

②在中和反应过程中,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完全反应.

③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7.3g×

1%=0.073g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36.5

x0.073g

解得:

x=0.08g

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6%

(2)①A.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方法正确;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会污染试剂,方法错误.

C.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方法正确;

D.将pH试纸润湿后,测得碱液的pH偏小,方法错误.

②由溶液pH的变化图象可知,在a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说明了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中和;

在b点时,溶液呈酸性,氢氧化钠全部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溶液中还有剩余的盐酸.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是:

Na+、H+;

要求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质量分数,须知盐酸的质量,由题中的条件可知,还需要的数据是稀盐酸的密度.

(3)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反应的方程式是:

CO2+2NaOH=Na2CO3+H2O.由于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所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实验方案是:

加适量澄清石灰水,过滤.

故答为:

(1)①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

②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完全反应(或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等;

(2)①AC,②恰好中和,Na+、H+;

稀盐酸的密度;

(3)CO2+2NaOH=Na2CO3+H2O;

加适量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14.(6分)(2014•宿迁)化学课堂上要学习碱的化学性质,老师让两位同学和他共同做实验,要求两位同学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如图①②所示,老师告诉同学们,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有可能与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同学们在

吹气后观察到①中澄清石灰水边浑浊,②中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后老师问,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使用 澄清的石灰水 ,针对②中的情况,师生共同开始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A:

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B:

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③、④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

③中的软塑料瓶变瘪,④中 气球变大(合理说法均可) .

(2)小亮认为小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光同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的实验不严谨,若仍利用该装置,需要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 .

(3)小光设计的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请帮他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③实验后的溶液少许,再向其加入 稀盐酸(或氯化钙溶液等) 

 有气泡产生(或有白色沉淀生成等) 

验证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反思拓展】探究结束老师说,通过此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些角度可以是:

①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证明反应发生;

②通过 检验生成物 证明反应的发生.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大气压将空气压入气球,所以气球变大;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或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所以小华的设计不严密,要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还需设计对比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再重复实验与放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现象(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是否相同、气球膨胀的大小是否相同)通过对比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3)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还可以检验其反应生成物来验证,可向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或氯化钙溶液,若观察到有气泡生成或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因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水,无气体生成,氢氧化钠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

【反思拓展】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我们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是否减少或检验生成物的方法验证反应是否发生;

澄清的石灰水;

(1)气球变大(合理说法均可);

(2)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

体积的水,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

(3)

取③实验后的溶液少许,再向其加入稀盐酸(或氯化钙溶液等)

有气泡产生(或有白色沉淀生成等)

【反思拓展】检验生成物.

13.(2分)(2014•泰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

钠原子和钠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B.洗洁精能洗去油污是因为它能溶解油脂;

在水中加入蔗糖能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C.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物转

化为有机物;

干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有发热、发光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

酸碱中和后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A、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但是质子数不变,故A正确;

B、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所以能除去油污,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所以在水中加入蔗糖不能增强溶液的导电性,故B错误;

C、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干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C正确;

D、发热、发光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电灯发光、放热;

酸碱中和后溶液不一定呈中性,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故D正确.

15.(2分)(2014•泰州)氢氧化铝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能与稀盐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l(OH)3+NaOH═NaAlO2+2H2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铝属于氧化物

 B.在NaAlO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铝,发生中和反应

 D.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来白色沉淀又消失

A、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而氢氧化铝由三种元素组成,故错误;

B、在NaAlO2中,Na显+1价,O显﹣2价,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得Al的化合价为+3价,故正确;

C、盐酸是酸,氢氧化铝是碱,二者发生的是酸碱中和反应,故正确;

D

、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生成氢氧化铝沉淀,过量时沉淀溶解,故正确;

故选A

19.(8分)(2014•泰州)小张同学得知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能利用铁单质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Fe═Cu+FeSO4 .他利用硫酸铜进行趣味实验,将浸泡了 蓝 色硫酸铜溶液的滤纸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到滤纸颜色变白,由湿变干后燃烧.在燃烧后的灰烬中出现红色固体.他很好奇,进行了相关探究,请你参与并填写有关空白.

【提出问题】

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它是如何产生的?

【查阅资料】

(1)温度达200℃时,CuSO4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

此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

(2)温度超过1000℃,CuO才分解生成氧化亚铜(Cu2O);

Cu2O呈红色.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①可能是Cu;

②也可能是Cu2O;

③还可能是 Cu、Cu2O 的混合物.

(1)取红色固体观赏,呈亮红色;

(2)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固体不溶解,溶液仍为无色.

【分析推理】

(1)请教老师后得知,如有Cu2

O存在,加入稀硫酸会发生如下反应:

Cu2O+H2SO4═CuSO4+Cu+H2O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确定亮红色固体为 铜 ,同时也说明滤纸燃烧时的温度低于 A (填序号)

A.200℃B.1000℃

(2)滤纸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经分析,产生红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滤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与分解产生的CuO发生反应,生成亮红色固体和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CuO

2Cu+CO2↑ .

【交流讨论】

(1)将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点燃,刚开始不能燃烧,是因为 没有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

(2)此实验中,CuSO4受热分解生成CuO和 SO3 (填化学式).

铁单质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Fe═Cu+FeSO4,铜离子显蓝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

【作出猜想】根据温度超过1000℃,CuO才分解生成氧化亚铜(Cu2O);

Cu2O呈红色,铜也是红色,;

③还可能是Cu、Cu2O的混合物;

(1)由于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而Cu2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铜,反应后溶液呈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Cu2O;

若无现象,则固体中只含有铜;

根据探究,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固体不溶解,溶液仍为无色,则固体中只含有铜;

同时也说明滤纸燃烧时的温度低于200℃

(2)碳与CuO发生反应,生成亮红色固体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

2Cu+CO2↑;

(1)将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点燃,刚开始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CuSO4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

此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故CuSO4受热分解生成CuO和SO3.

答案:

CuSO4+Fe═Cu+FeSO4蓝

【作出猜想】③Cu、Cu2O

(1)铜A

(2)C+2CuO

(1)没有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SO3.

11.(1分)(2014•无锡)小瑾同学用图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

A

烧碱

氢氧化钾

纯碱

合成材料

塑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C

溶液

糖水

生理盐水

泥浆

化石燃料

石油

酒精

A、烧碱、氢氧化钠都属于碱,但纯碱是碳酸钠,不属于碱,故A不符合题意.

B、塑料、合成纤维以及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故B符合题意.

C、糖水、生理盐水都是一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而泥浆不属于溶液,则C说法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石油、煤属于化石燃料,而酒精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属于化石燃料,故D不符合题意.

9.(2分)(2014•扬州)现有常温下的三种溶液:

①纯碱溶液②食盐水③,食醋,pH大小关系为(  )

②<①<③

③>②>①

①>②>③

③<①<②

①纯碱溶液显碱性,pH>7;

②食盐水显中性,pH=7;

③食醋显酸性,pH<7.

则三种溶液pH大小关系为:

①>②>③.

16.(2分)(2014•扬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石灰制成的食品干燥剂可以食用

直接品尝实验室药品的味道

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牛奶或鸡蛋清解毒

液化气起火,迅速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

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具有腐蚀性,所以生石灰制成的食品干燥剂不能食用,故A错误;

B、实验室药品不能品尝,故B错误;

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而使人中毒,所以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牛奶或鸡蛋清解毒,故C正确;

D、液化气起火,迅速关闭阀门,关闭阀门是隔绝氧气,故D错误.

25.(10分)(2014•扬州)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多功能无机化合物,通常有两种制备方法.

已知:

温度过高过氧化物会分解生成氧化物和氧气.

方法1:

由Ca(OH)2为原料最终反应制得,其制备流程如图1:

方法2:

由鸡蛋壳(含CaCO3高达90%)为原料最终反应制得,其制备流程如图2:

(1)方法1中搅拌的目的是 让药品混合均匀,充分接触 .请将搅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CaC12+H2O2+2NH3•H2O+6 H2O ═CaO2•8H2O↓+2NH4Cl.制备过程中除水外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NH4C1 (填化学式).

(2)方法2中气体X是 二氧化碳 ,实验室常用 氢氧化钠 溶液来吸收.煅烧后的反应是化合反应,也能生成CaO2•8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H2O2+6H2O=CaO2•8H2O .该反应需控制温度在0~2℃,可将反应器放置在 冰水混合物中 ,获得的CaO2产品中主要含有的固体杂质是 Ca(OH)2 (填化学式).

(3)这两种制法均要求在低温下进行(除煅烧外),温度过高会造成氨水挥发外,还能 造成CaO2•8H2O分解 .

(4)“绿色化学”一般是指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则上述两种方法中生成CaO2•8H2O的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方法2 (填“方法1”或“方法2”).

(1)搅拌可以使药品均匀混合,所以方法1中搅拌的目的是:

让药品混合均匀,充分接触,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所以需要补充的物质是水,氯化铵既出现在了反应物中,也出现在了生成物中,所以制备过程中除水外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NH4C1;

(2)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X是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来吸收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双氧水反应生成过氧化钙晶体,化学方程式为:

Ca(OH)2+H2O2+6H2O=CaO2•8H2O,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所以反应需控制温度在0~2℃,可将反应器放置在冰水混合物中,氢氧化钙是反应物,但是在反应过程中不一定会完全反应,所以获得的CaO2产品中主要含有的固体杂质是Ca(OH)2;

(3)依据题中的知识可知,温度过高过氧化物会分解生成氧化物和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