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382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文档格式.docx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文档格式.docx

它以求真即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

伦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以追求善为最终目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社会进步的两翼[1]。

科学技术在给世界带来惊喜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与其各个方面以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

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沙尘暴、噪音、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干旱与沙漠化等问题。

科学技术的这种双重作用让我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它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上,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解,主要有一下几种看法:

一是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对立说。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道德是相悖的。

科学技术发展越快,人们的道德困惑就越多,道德水准越下降。

二是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同步论。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越发达,会使得人类的物质生活提高,其结果导致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是伦理道德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而社会的存在和维系又离不开伦理道德,要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基础,所以科学技术与其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伦理道德的存在[2]。

二、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相互作用

1.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表现在:

首先,科学技术拓宽了伦理道德领域,并为伦理道德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给伦理道德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如原子弹、核武器的研制、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克隆人”、“试管婴儿”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相关的新科学应运而生[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与高科技相关的伦理学还会不断产生,伦理道德不单单只是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人与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东西都存在一种潜在的道德关系,科学技术拓宽了伦理道德研究的领域。

其次,科学技术促进了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输对过去伦理道德的一次冲击。

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都强烈地震撼了“上帝创世说”,给统治欧洲近千年的中世纪宗教道德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必然会渗透到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去,使其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科学技术的烙印。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对伦理道德产生了十分明显的负面影响。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来为自己谋取私利。

如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盗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由于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克隆人所造成的伦理道德问题。

这些技术如被滥用,不仅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也会造成人的价值混乱和信仰缺乏。

2.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伦理道德同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首先,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起着正确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科学技术究竟向何处发展,如何造福于人类,这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所能决定的,而必须借助于伦理道德的力量。

其次,伦理道德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因或动力,但是一定时代的适宜的伦理道德氛围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定时代的先进的、开放的伦理道德氛围是一定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舆论环境,社会上尊重科学和热爱科学的氛围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

在西方,正因为古希腊时期以与文艺复兴以来,社会伦理道德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才有了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西方历史上科学巨匠群星闪烁的春天。

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从而对社会发生作用,给科学技术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失去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舆论支持,它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压抑和阻滞。

 

三、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讨论的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寻找社会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进步的结合点。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科学技术的进步确实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解决了许多前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巨大的。

但是科学技术只是我们解决众多问题的重要一环,而且科学技术需要人类的理性引导,科学技术需要与伦理道德以与其他社会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服务于人类的巨大威力。

伦理道德观念也必须根植于科学技术的土壤之中,不断地吸取科学进步成果的丰富营养。

伦理道德也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容,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才能够真正成为正确指引科学技术发展的前导,而不是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羁绊。

我们应当正确把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从而使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四、大学生学术诚信内涵以与现状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价值标准。

孔子曰:

民无信不立。

鲁迅有“诚信为人之本。

教育家陶行知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可见,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奉诚信为做人之根、处事之本。

学术诚信作为诚信价值观的一个分支,大学生学术诚信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学习与从事的一系列学术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操守。

它要求大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以真实、客观、严谨、科学的态度认真钻研,做到“恪守治学之责、笃行为学之道”;

在对待其他研究者与其成果要本着尊重真知的责任感和敬畏感,不盗用他人成果,严格恪守学术诚信规范,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一切学术研究活动。

在当今社会,科技丑闻和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最令我震惊的是老师在课上放映的黄禹锡案例。

黄禹锡195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72年他考入汉城国立大学兽医药学院,1982年获得兽医专业博士学位,1985年他得到去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

在其后的十几年间,黄禹锡的事业一帆风顺,他带领科研小组取得累累成果,可是到了2005年底,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形势急转直下。

2006年1月10日,韩国首尔大学特别调查委员会正式公布“黄禹锡造假事件”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黄禹锡与其研究小组有关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科研成果纯属造假。

黄禹锡与其研究小组在培养的11个人类胚胎干细胞中伪造数据,严重地违反了科学家必须遵守的诚信原则,严重侵犯了人类的尊严,给国际科学界、经济以与社会进步造成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学术诚信问题在国内也是相当的严重,无论是在本科生中还是研究生中,学术失信问题都普遍存在。

王娟,徐中于(2014)在对本科生的调查中发现:

超过69%的同学有过抄袭情况;

其次是“考试状况”:

超过52%的同学认为自己或者别人有考试作弊的行为,可见考试作弊现象的普遍性了;

再次是“论文写作、实验数据完成状况”:

17.4%左右的学生会选择“大部分复制文献”,而对于“实验中未能得到合理数据时,你会怎么办?

”的问题,则有超过50%的同学存在作假行为;

最后是“大学生对学术诚信的认知状况”:

目前还有大约49.1%的同学只是了解一些或者不了解,对于“学术诚信是否关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大事”这一调查,也有19.4%左右的同学处在彷徨的状态。

刘洋等(2014)在对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同样发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与浓厚学术氛围和高尚学术道德相悖的现象:

学风不正,突出的表现是浮躁;

学术不端,突出的表现是造假,如抄袭他人成果、伪造事实、窜改数据,学术失范,以与违规、违纪和违法等[5]。

五、学术诚信确实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大学生出现的学术诚信缺失现状确实不得不让人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本应追求真理的大学殿堂里会出现如此多的学术不诚信现象呢?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关,也与学术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与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惩戒力度不强等因素有关。

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也是导致其学术信仰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受到社会各种现象与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5]。

一方面,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但与之相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公民道德观念淡薄,法纪意识不强,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导致各个领域不诚信的行为大量涌现。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一些高校学生很容易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

另一方面,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与,特别是搜索引擎的广泛应用,这一方面为大家带来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网络抄袭、剽窃提供了捷径。

2.本科生学术诚信教育缺位。

王娟,徐中于(2014)在访谈中了解到,目前高校很少针对本科生开设关于学术诚信、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和专家学术讲座。

《大学生手册》中仅仅只是涉与考试违规、违纪的相关规则,而对于作业、论文等方面的学术诚信要求基本没有。

很多同学不了解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对于学术论文中涉与的署名、引用、注释等概念模糊不清。

这都充分体现了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在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是缺位的,致使他们的学术道德、知识产权与学术诚信意识极度薄弱。

加之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对自己的学术行为随意性大,不能自觉地以正确的学术道德规范加以约束。

学术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质量起着保障作用,如果没有学术道德教育,学术研究腐败现象就很容易滋生。

3.研究生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现在比较普遍的评价学术质量标准体系是通过学术论文或著作发表和出版的刊物级别和数量多少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和考核学术成果价值,但评价过程和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对论文发表数量的重视超过对论文质量的重视[6]。

这种评价体系容易造成研究生急功近利的投机思想,如果研究生对自己要求不严,就会产生学术失信的行为。

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应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目标,提高对研究生培养的学术质量要求,将研究生的学术教育与综合教育相结合,同时联系国家实际,做真正对社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而不是以论文数量多少论英雄。

目前高等学校对研究生学术论文虽然有一定的论文审阅监督制度,但也存在一些漏洞。

此外,由于高校对于教师评级机制的不合理之处,使得部分学生导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学术失信问题,导师自身学术道德素养会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

有少数研究生导师自身就缺乏学术伦理道德教育,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在道德上自然存在局限,导师的这种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对研究生学术品质的养成所具有的不良熏染,可谓致命。

高校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理应是社会文明的标识和人类道德的旗帜;

然而,受社会上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之风的影响,使得我国大学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诚信危机。

这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的学术氛围与新型学术性人才的培养。

所以,我们要有效遏制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必须内外因相结合,既需要通过教育加强道德的自律;

也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加强规则规范的他律。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完善学术诚信体系建设

学术诚信体系建设不仅要从道德建设上着手,增强师生的内在础。

学术素质和学术自律,更要从制度建设上着手,加强学术诚信的监督。

学校应逐步将学术诚信与科研人员履职考核、职称评定、奖项申报、项目申报等挂钩,规范学术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净化科研环境,防止学术不端行为。

此外,学校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预警机制,有效防控科研经费、学术信廉政风险。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分析、研判和评估,对可能引发廉政风险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提醒。

同时也要加大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对违反学术诚信的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查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其他同学监督,使其起到警戒和教育的作用。

2.完善科学道德教育体系

当前科学道德教育还很薄弱,高等学校应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把科学道德素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计划,开设有关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意识。

在学生的公共课中可增加有关科技论文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和投稿等方面相关内容;

增加有关知识产权、著作权和专利法等法律知识的内容;

增加强化学生的科学研究责任意识的内容。

此外,紧跟时代步伐,开展适应研究生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创新课程形式与内容,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消除学生心理压力,调整学术心态,使之能够不断陶冶情操,形成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丁桂芝.浅谈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经济研究导刊,2015,12:

288-289.

[2]戴艳军.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A].中国伦理学会.第13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国内学者论文集[C].中国伦理学会:

2005:

7.

[3]陈晓英.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社会科学辑刊,2004,01:

172-174.

[4]王娟,徐中于.崇尚科学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8-9.

[5]刘洋,张茂仁,高华,汪景宽,周剑峰.高等学校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415-418.

[6]刘德华.学术精神回归的本根路径:

学术制度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