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诊疗规范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眩晕诊疗规范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眩晕诊疗规范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症:
头晕目眩、时伴头痛,痛有定处,面唇紫暗。
心悸失眠,耳鸣耳聋,精神不振。
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4)气血亏虚型:
头晕目眩,劳累即发,神疲乏力。
气短声低,唇甲少华,纳少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5)肾精不足型:
头晕目眩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
兼证:
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
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舌、脉象:
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尺甚。
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诊断条件:
①主症两项以上加兼症一项以上。
②舌、脉象,尤以舌诊为准。
③病证相配,组合式分类诊断。
④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3、中医鉴别诊断:
(1)眩晕与中风: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唩僻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先兆表现。
(2)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
严重者可一蹶不复而死亡。
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
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二)西医诊断依据: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特点:
1)发病在50岁以上。
2)突然出现眩晕,与头位有关,持续时间短暂。
眩晕常伴发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
3)眩晕发作时伴有一种或数种神经缺血的症状或体征。
(缺血区在眼部、脑干、小脑。
症状为①视蒙、偏盲、偶然视物距离及大小有改变;
②复视、面麻、呛咳、语音欠清、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
③部分患者有耳鸣、单侧或双侧耳内疼痛;
④头痛,多呈搏动性,后枕部最甚;
⑤倾倒发作;
⑥少数有晕厥。
体征为①眼球震颤,多呈水平性,少数为垂直性,若未发现自发性眼震,可作位置性眼震检查,有时查发现中枢型位置性眼震;
②轻度锥体束征,如肌力减弱、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腹壁反射不对称;
③Romberg征阳性、指鼻试验欠准;
④面部或肢体感觉减退)
4)常在24小时内减轻至消失,以后可再发作。
(2)发病特点:
(3)诱发因素:
头位或体位变动,劳累,情绪波动,气候变化。
(4)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如颈椎照片或MR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脑干诱发电位、经颅多普勒等检查提示相应的阳性结果。
具备以上第
(1)、
(2)、(3)项,参考(4)项即可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
与其它引起眩晕的疾病相鉴别(见附录)
二、治疗:
(一)中医治疗:
1、辩证治疗:
(1)肝阳上亢证
治法: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加减:
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
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可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
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
(2)痰浊中阻证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
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镇逆止呕;
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和胃;
脾胃气虚加党参,脾阳虚加干姜;
若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菖蒲、葱白以通阳开窍;
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3)瘀血阻窍证
祛淤生新,活血通窍。
通窍活血汤加减。
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枳壳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
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症,加入黄芪、党参益气行血;
若兼见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
(4)气血亏虚证
补益气血。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人参15克(另煎兑入)、黄芪25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黄12克、肉桂3克、炙甘草10克,葛根3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
加减:
若心悸失眠,可合用归脾汤;
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
若脾虚湿盛,腹泻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
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可酌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
若血虚较甚面色晄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胶、紫河车粉冲服;
兼见心悸怔仲,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
(5)肾精不足证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左归丸加减。
党参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柴河车10克、龟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黄柏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 10克、女贞子10克、早莲草10克。
若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选加龟板、鳖甲、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等;
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加芡实、莲须、桑螵蛸等;
若兼见失眠健忘,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或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或酌加巴戟天、仙灵脾、肉桂;
若兼见下肢浮肿,尿少等症,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
若兼见便溏,腹胀少食,可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止泻。
2、中成药:
(1)静脉给药
①参麦注射液:
用参麦注射液50毫升,加5%葡萄糖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适用于气血亏虚型眩晕。
②舒血宁注射液:
用舒血宁注射液20毫升,加生理盐水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适用于瘀血阻窍型眩晕。
(2)口服制剂
①天麻醒脑胶囊:
每次2粒,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连服2-3疗程。
适用风痰上扰之眩晕。
②脉血康胶囊:
每次3~4粒,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连服2-3疗程。
适用于瘀血阻窍之眩晕。
3、针灸疗法:
(1)体针:
肝阳眩晕急性发作可针刺太冲穴,泻法。
气血虚眩晕,可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取补法或灸之。
肝阳上亢者,可选用风池、行间、侠溪等穴,取泻法。
兼肝肾阴亏者,加刺肝俞、肾俞用补法。
痰浊中阻者,可选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泻法。
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均可艾灸百会穴。
(2)耳针:
选用肾、神门、枕、内耳、皮质下。
每次取2。
3穴,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捻针。
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
(3)头针:
选双侧晕听区,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
(4)穴位注射:
用维生素B6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
(二)西医治疗:
1、发作期的一般治疗:
(1)注意防止摔倒、跌伤;
(2).安静休息,择最适体位,避声光刺激;
(3).低盐低脂饮食;
(4).可低流量吸氧;
(5).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减免内耳迷路和前庭核的水肿.
2、发作期的对症治疗:
(1)抗眩晕:
可静滴倍她斯汀250ml/日,选服西比灵5-10mg、1次/日,敏使朗6mg、3次/日,也可安定(10mg)或非那根(25~50mg)、鲁米那(0.1g)im。
(2)止呕吐:
应用上述治疗后一般多能立即入睡数小时,醒后症状多缓解;
仍有眩晕、呕吐者,可据病情重复以上药物1~2次,需要时可选用吗丁啉10mg3次/日、胃复安10mg肌注或口服。
(3)其它:
合并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的者行心理治疗;
需要时予喜普妙等;
进食少、呕吐重者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补充维生素B族、C和烟酸等。
3、间歇期的治疗:
(1).防止复发:
避免激动、精神刺激、暴饮暴食、水盐过量和忌烟酒,增强抗病能力等。
(2).危险因素的管理:
防止血压过高和过低;
避免头位剧烈变动等。
(3).查找病因和治疗:
病因明确者积极根治。
三、出院标准:
头晕消失。
四、随访计划:
一般休息2~4周,坚持定期门诊中医辨证治疗,减少诱发因素。
五、临床评价指标:
疗效标准
治愈:
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正常。
好转:
症状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进。
未愈:
症状无改变。
附图1:
附图2:
附:
眩晕的分类:
现代医学将眩晕分为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
前者主要指前庭性眩晕,后者主要指与非前庭性眩晕。
【病因分类】
一、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
1、周围性眩晕(耳源性眩晕):
系由外耳、中耳、内耳疾病引起,如急慢性中耳炎、鼓膜内陷、急性迷路炎、美尼尔病、前庭卒中、前庭神经元炎以及外伤、内耳药物中毒、晕动病、良性位置性眩晕等。
2、中枢性眩晕(神经性眩晕):
系由第八颅神经、脑干、小脑、大脑半球等处病变引起,如听神经瘤、胆脂瘤、脑干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肿瘤、颞叶肿瘤、脑血管病、颈椎病等。
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假性眩晕):
系因眼部疾病、药物中毒和躯体疾病所引起,如屈光不正、乙醇中毒、低血糖、贫血、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等。
【诊断要点】
一、周围性眩晕
1、突然发病,多为旋转性或摇晃性运动幻觉,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症状消失,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
2、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多呈水平型或细微旋转型,程度与眩晕相一致。
3、常伴恶心、呕吐、心悸、面色苍白,出汗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如病变侵犯耳窝,则有耳鸣和耳聋。
4、无其它颅神经损害症状及锥体束征。
二、中枢性眩晕
1、多缓慢起病,无严重旋转感,常呈持续不平衡感,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以上。
2、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多呈垂直型、水平型或旋转型。
3、不常伴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耳鸣、耳聋少见。
4、常有其它颅神经损害症状及锥体束征。
三、假性眩晕
1、有眼部病变及躯体疾病等病史及表现。
2、有头昏、头胀、头重脚轻感或眼花等症状,而无周围景物及自身旋转感。
3、无自发性眼球震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
四、有针对性地辅以耳科、眼科或神经科检查,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
【处理】
一、查明原因,进行病因治疗。
二、对症治疗
1、发作期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头颈活动、体位改变及声光刺激。
2、呕吐严重者可用灭吐灵5-10毫克,口服或肌注。
酌情静脉补液,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等。
3、其它 可酌情予以抗组织胺、抗胆碱、扩血管或镇静剂等治疗。
如苯海拉明25毫克、晕海宁50毫克、眩晕停25毫克等口服,每日三次。
亦可用地巴唑10毫克,口服,一日三次;
烟酸100毫克,口服,一日三次;
西比灵5-10毫克,睡前口服;
安定2.5毫克,口服,一日三次,或5-10毫克肌注。
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的西医诊疗规范
一、美尼尔(Meniere)病
1、中年人多见。
2、重复的、突然发作的内耳三联征──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及耳鸣。
并伴以恶心、呕吐及患耳胀满或重压感。
3、发作期间出现规律性水平性眼球震颤。
4、有明显的缓解期。
5、病人的前庭功能试验减弱或迟钝;
电测听检查在典型病例可有重震现象。
6、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1、发作时应卧床休息,低盐饮食。
2、抗组织胺药:
苯海拉明、敏克静、倍她啶等。
3、抗胆碱能药:
阿托品、654-2等。
4、扩张血管药:
西比灵、敏使朗等。
5、镇静药:
各种安定、普氯哌嗪、舒必利等。
6、手术治疗:
经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才可考虑手术。
手术类型有:
交感神经切除术、内淋巴囊手术、前庭神经切除术、迷路破坏术等。
二、前庭神经元炎
1、本病好发于20-50岁,两性发病相等。
大部分病人于起病前有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史。
2、发病骤然,最突出的症状是眩晕,剧烈时可跌倒。
头部转动时加剧。
多伴有水平性眼震,快相向健侧,可伴恶心及呕吐。
3、一般无耳鸣或听力减退。
眩晕于几小时至几天内达高峰,后渐减轻,多数持续2-6周痊愈,少数病例可复发。
4、前庭功能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反应减弱,部分病例痊愈后前庭功能渐恢复。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可参考美尼尔病,并可加用激素。
三、脑动脉硬化症
【诊断要点】
1、病史:
有多年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
2、症状:
有发作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一或数种症状。
有或没有TIA史。
3、体征:
有眼底动脉硬化及掌颏反射、吸吮反射等轴反射阳性而没有颅神经损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定位体征。
4、辅助检查:
①TCD和脑血管功能检查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显著异常;
②颈部双功能超声或彩超、DSA或MRA可提供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的客观依据。
可帮助除外椎动脉型颈椎病。
③CT、或MRI可帮助排除腔隙性脑梗塞、血管性痴呆、脑肿瘤、脑水、多系统萎缩等疾病。
【处理】
1、治疗高血压。
2、维持血脂在正常水平。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减肥,低盐低脂饮食,坚持体力和脑力运动。
4、对症治疗:
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症状者,可对症选用脑复康、喜德镇、维生素E等脑活化剂和尼莫地平、氟桂嗪等血管扩张剂及银杏叶制剂。
中医学认为眩晕的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景岳全书。
眩运》指出:
”无虚不作眩”;
《丹溪心法。
头眩》则云”无痰不作眩”。
肝为风木之脏,肝阴耗伤,肝木失养,虚风内动,上扰清空则眩晕;
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空失养,血虚风动,则眩晕乃发;
痰浊内生,痰阻经络,清阳不长,浊阴不降,脑窍失利,则头目眩崐晕。
因此,眩晕的发作与风、痰、虚关系密切,且贯穿着虚实两端,为本虚标实之证。
其中虚主要是肝肾亏虚和气血不足;
实主要是风和痰,且二者常常相兼为患。
现代医学的的内耳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崐化症、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以眩晕为主症时,可参考本方案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