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8575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他们大多追求个性,较自我,不愿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缺乏对集体的关心,而本文则能给他们一次思想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同时,本班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除了达到对他们进行一次思想教育目标外,还要掌握基本知识。

教学

目标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

导入新课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

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

什么是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作者简介解决字词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

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

《饮冰室合集》 

强调重点字音:

1.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

不得志 

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

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

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 

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

不如。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三、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活动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一)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人生什么事最苦?

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从第1、2段中找答案) 

提示: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人生什么事最乐?

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

(从第3段中找答案) 

提示:

“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从第4、5段中找答案) 

  提示: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二)根据以上问题的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由此可以看出全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分——总 

(三)合作探究。

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

它的范围有多大?

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认为: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 

结论:

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 

四、综合建模

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创作良好的教学情境做铺垫

【活动一】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揽契约

监督排解

循环达观

如释重负

海阔天空

悲天悯人

【活动二】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为达成教学目标一“能自觉利用工具书掌握课后读写字词并积累文中词语,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当堂

检测

1.听写词语:

揽契约监督排解循环达观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

2.找出文中描写最苦与最乐的句子。

板书

设计

最苦一、人生最苦的是背负未了的责任。

与二、人生最乐的是尽完了责任。

最苦:

负责任

最乐 

三 

、人生应勇于负责,不应逃避责任。

最乐:

尽责任

作业

A层:

熟读课文,完成学检P64“基础知识”部分;

B层:

并完成学检P67,13——16题。

第二课时

一、构建动场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了解了文章中提及的最苦与最乐分别指什么?

下面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再次去感受作者是如何来论述最苦与最乐的。

二、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一)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

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

贫→知足;

失意→安分;

老死→达观。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

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

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

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

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二)讨论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乐呢?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

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讨论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总结:

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 

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

为什么这样说?

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学生讨论填写句子,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本文的论题:

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感受语言,锻炼思维

1、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

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

肯定句、否定句;

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

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

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

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

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

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如“曾子还说哩”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

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最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痛苦与快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

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

为了那令人心痛的作文而费劲心思。

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应该勇于尽责,就让我们在尽责任的同时感受人生的乐吧!

树立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谈,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为达成教学目标“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1)搜集整理与文中警句意思相近的名言等,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2)写一篇读后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负责任最乐 

三 

最乐:

并完成学检P6713—16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