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雕琢的简朴王维诗歌艺术研究.docx
《刻意雕琢的简朴王维诗歌艺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刻意雕琢的简朴王维诗歌艺术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刻意雕琢的简朴王维诗歌艺术研究
刻意雕琢的简朴
——浅论王维山水诗的创作艺术
杨万雄
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摘要王维的山水诗是盛唐那个诗歌盛世的一朵奇葩,也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的艺术宝库和精神财富。
他对山水的感觉,他表现山水的方式都成为后人研究,学习的对象。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王维山水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简朴。
讨论简朴的风格在我为山水诗中的表现,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简朴
Sedulouscarvesimplicity
________WangWeislandscapepoetryart
SchoolofLiteratur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
WangWei'slandscapepoetryisthepoetryofTang'sflower,butalsoleftgreattreasurehouseofartandspiritwealth.Hefelthisperformanceonlandscape,landscapeallthewaytobecomelateron,learningobject.ThispapermainlydiscusstheproblemofWangWei'slandscapepoetryisanimportantartisticfeatures:
simple.Discussionofsimplestyleoflandscapepoetryinmyperformanceinthisstyle,formationreasonandmeaning.
Keywords:
WangWeiLandscapePoetrySimple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是古代士人灵感的来源,灵魂的寄托。
山水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体,在中国有很深的源流和历史。
而王维被誉为中国山水诗的一派宗师和集大成者,无论是在艺术追求和思想诉求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美国著名学者,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所著《盛唐诗》中以“简朴的技巧”为题介绍和评价了王维的诗歌创作。
宇文所安认为王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简朴,并认为王维在后期的山水诗歌创作技巧中更是刻意抛弃了那些复杂的表现技巧,而把简朴的技巧推向了极致。
[1]
山水诗有很悠久的传统。
在王维之前,山水诗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
日本汉学家入谷先介认为中国山水诗的传统有两大支流把自然作为鉴赏对象的大小谢为其一,在山水诗中保留了主体的陶渊明为其二。
生于盛唐的王维不可能不受他们的影响。
但或许因为大环境的改变和诗人独特的艺术追求,他们的山水诗都呈现了鲜明的个人化特征!
山水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体,有其共性。
因为可能由于其需要涉及大量实物,山水本身的描绘,历来的山水诗都是在技巧,辞藻等上极力铺张的。
陶渊明的山水诗整体上较少修饰,但或许和自己的经历和“隐者”的身份相关联。
陶渊明的诗歌主观性很强,“但使愿无违”等有鲜明价值倾向的句子常常可以见到。
和王维的相比就显得“文艺”。
大小谢的山水诗则在外部表现上与王维诗歌有很大的不同,自然在大小谢那里有神秘化,宗教化倾向。
这明显和那时候玄学的盛行有关!
而王维的山水诗更加显得精妙严谨。
王维诗歌以其突出的简朴,严谨,和谐的这一艺术特点,成为了流传千古的艺术精品!
简朴,作为王维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
主要有这些表现:
一,简朴的语言。
诗歌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塑造诗境的重要工具,也是诗境的具象,王维的山水诗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
【2】以王维这首描写了自己别墅周围深邃幽美的自然景象的《鹿柴》为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短短四句,所用字词也非常普通平常,也没有任何所谓佳句。
“空山”“深林”“青苔”实在是很平常的名词。
而“响”“复照”等动词与之结合后,这些普通的词语组合就有了生命,有了更深的意义。
还有那首倍受赞誉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是闲的,桂花落了地,寂静的夜晚,空旷的春山。
前两句用很平静的字词和语调写了一幅静谧优美的图景。
后两句用“出”“惊”“鸣”这三个动词写出了另外一幅动的场景。
但是,总体来说这些词里都没有生词癖句,简朴平淡之致,是我们的艺术家为这种简朴的语言添加了另一种魔力。
王维的大部分山水诗,所用词句都是平实普通的,无论是《竹里馆》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还是《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依仗柴门外,临风吹暮蝉”。
都是用极简的字词表现出很美的画境!
尽量用简朴的字词入诗,不管王维有意还是无意,这都已经成为事实。
二,简朴的创作技巧
中国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为此很多诗人都会用很多的技巧来实现一种无论是优美,空灵或者是深远的意境。
王维的诗歌被苏东坡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别是他的山水诗,几乎都是追求诗境,画境的精品。
但王维这些美妙意境的刻画和呈现却是用了一种“轻描淡写”的技巧,一种没有技巧的技巧。
表达的简朴可以说是王维山水诗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
而且正是简朴的艺术技巧造就了王维山水诗独特的审美空间。
首先就是白描这种传统而又深受古代诗人喜欢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王维在其诗歌,特别是山水诗,对白描手法的运用有特别的偏爱,运用非常自如。
而白描作为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是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注重词藻修饰,也不看重渲染烘托,它要求作者用简单而凝练的笔触,对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状态,面貌作真实的勾画。
白描作为一种普通而常用的表现手法,在王维的山水诗里几乎俯拾即是。
山水诗表现的是丰富的自然山水。
王维认为,审美主体须全身心投入观赏大自然,山水的活动中,并且把这种观赏当做“不急之务”当做审美,这样才能体味山水之美并获得美丽触动的愉悦。
[3]王维面对山水,观赏山水时无疑拥有自己独特的角度。
而记录山水也不例外,他运用白描的手法,用最简单的笔调勾出最美的图画,塑出最美的画境。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运用白描手法的典型代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流传千古的山水诗珍品只有40个字,而前三联都是运用白描手法写成的。
山,雨,秋,月,浣女,渔舟等平常而又繁多的意向在这样一首简短的诗歌中毫不觉繁杂。
读完前两联之后我们脑海中反而呈现了一幅和谐而又美好的图景:
秋高气爽,新雨过后的空山更显得干净澄澈。
明白的月光从松林间穿过,清澈的小溪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流淌。
但是这幅美好静谧的图画在诗人笔下出现的那么淡定和安然。
山仅是空的,雨是刚下过的而已。
明月照耀,溪水流动也都是那么平时。
令我们感到震撼的正是诗人对那些意象的触觉和对字词的排列组合。
它们都显示出诗人对白描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
前两联的景物描写真正体现了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的特征。
把一个“空”字置于“山”之前,突出了山,也描绘了山的特色。
这种表述简单,却实用。
颔联中“照”和“流”两个动词分别描述了明月照松林和石块上溪水流过的两种状态,同样突出的也就是主体“动”的特点。
这种特点的描绘在颈联中更加突出。
“归浣女”和“下渔舟”的表述同样简朴精炼:
浣纱的少女回家,渔舟下水触动了水中的莲叶。
除此之外我们看不到更细致的表述。
但是这种文字的组合同样拥有另一种魔力,我们在这两个简单的句子中不但看到了浣女和渔舟,而且他们在我们脑海中是一种动态的,甚至是添加了主观判断的呈现。
这种艺术效果真正达到了白描要求的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山居秋暝》由静到动,读者随着语言进入了具有强大引力的审美空间,做到了让读者由表象到联想层层深入来欣赏艺术的目的。
而白描的手法,看似平淡的语言正是美感的源头。
不止《山居秋暝》,王维在很多山水诗中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参差多态的山水景物和处于山水中的人物,并且做到了将自己对客体的感觉和印象做几乎没有铺陈和雕琢的呈现,做一种实在的,朴实的描摹。
如《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这首诗也写了颇为繁多的意象,但对意象的修饰都不算多。
虽然在手法上用了很多动态的词汇,但也远远说不上细致的描绘。
这首诗还对一些主观感觉也采取直接的描写,首联就用“寂寞”“苍茫”两个词语写物,也就是写人的心境。
这种对感觉的描摹直接而不华丽。
诗人的心境直接写出,或许没有了含蓄,但抒发的情感更加真实可感。
白描手法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在描摹心境,情感的时候也是直抒胸臆。
感情更显真率,少了矫揉造作。
王维诗歌的简朴技巧显然不止白描手法的运用就能成就。
在山水诗创作上,王维用一种很平和的心境,技巧也是平和恬淡的。
他的山水诗很少有奇特想象和夸张铺陈,也很少有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典故的运用也比较少,而后者更是造成了王维的通俗易懂的近于白话的风格。
这一点,把王维和其他山水诗人相比就更加具体可感。
把王维的诗和山水诗的开创者之一的谢灵运的诗作对比,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王维的诗简朴多了。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用词生奥怪癖,另一点是频繁的用典。
王维的山水诗虽然也有“掉书袋”的成分,很多句子模仿楚辞的成分,也有对陶渊明作品的模仿,但谢灵运在这些方面都更加突出。
试举谢灵运《晚出西射堂》为例。
“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
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晓霜枫叶丹,西曛岚气阴,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
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
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
”。
这首诗很多字生僻少见,特别是对不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来,连认清诗中的字词都有难度,更不用说鉴赏。
相对的,王维和谢灵运比,在选词上就不重怪,不寻奇。
几乎是用最普通的的字词描山绘水。
修辞技巧和想象也是王维不太注重甚至可以有意忽略的。
把王维和与他差不多生活在同时代的另一位山水诗人李白相比,我们很容易得到这个结论。
试看一首李白的山水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望庐山瀑布》充斥了李白绝妙的夸张和比喻,而想象力也堪称一绝。
而这种比喻和夸张则很难再王维的诗歌中看到。
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变幻莫测的想象,思绪纵横驰骋,笔力惊人。
把这些诗和王维《山中》《鸟鸣涧》或者和《辋川集》中的诗歌相比,我们很容易看到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几乎完全是两种风格。
李白的夸张,比喻和想象在王维这里少的多了,近乎没有。
王维显示的是一种简朴的美感,简朴技巧的生命力。
综上,我们可以说,王维诗歌在创作中运用里一种简朴的技巧,这种简朴正如宇文所安所说,简朴的技巧成为了他的个性的标志。
善用且多有白描,语言通俗严谨,晓畅明白。
忽略典故却又典雅,真正做到了语言,修辞,想象等方面的简朴。
简单的语言,平铺直叙的白描,几乎没有什么想象和夸张。
王维似乎犯了很多诗歌创作的大忌。
但我们必须说,王维简朴的风格成就了他的诗歌。
这一点从王维诗歌强盛的生命力里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
而对于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并非他才力不足与写出绚丽的我认为,简朴正是王维刻意雕琢的结果。
山水诗发展到了唐代,无论是诗歌本身,还是士人对于山水的态度都有了很大变化,再加上诗人对诗歌的艺术的各自不同的追求,山水诗的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有极大的发展,也更加多样化。
而分析王维山水诗“简朴”的创作艺术的形成,我认为并非王维不能写出绚烂的文字,也并非王维不懂得使用那些传统的技巧。
相反,简朴是王维可以雕琢的结果。
这种风格的形成,自然有很复杂的原因:
一,对前代诗人创作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山水诗在王维的时代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创作实践,使得王维有机会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当然,王维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也是有自己的眼光和选择的。
从创作艺术来看,王维继承谢灵运的传统较少,反而是对陶渊明的诗风有重要的借鉴。
王维有一种“五柳”情结。
葛晓音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诗歌对王维的影响,王维“善于将陶诗的典型意象吸收到自己的田园生活中去”,“最容易接受的还是陶诗所提供的现成的田园模式”。
宇文所安也认为,“王维有时仅是模仿陶潜的风格,如《偶然作六首》中有一首专门赞美陶潜的诗”,【4】“任何有修养的读者都能从王维诗(《赠裴十迪》)的第一句(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联想到陶潜《饮酒》之五的第七句:
‘山气日夕佳。
’”【5】
当然,王维没有止步于模仿,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选择和发展。
他“没有满足于对陶诗意象的综合和模仿”。
[6]“他对陶潜诗的更认真运用,是将陶潜的随意简朴与八世纪京城诗人的精致技巧结合起来。
王维将这种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地步,两种对立的风格似乎融合为一。
不止陶渊明,王维还受到了王翰,张九龄等人的影响。
王维充分汲取了前人诗歌创作的经验,特别是继承了陶渊明简朴随意的风格,并且把这种风格往极致发展。
并且最终确立了自己特色的简朴的技巧。
二,王维作为艺术家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追求
简朴风格形成的原因无疑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除了对前辈们的借鉴,王维作为独立的创作者,其个人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追求无疑也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王维是一位有着卓越艺术天分得诗人。
他在绘画方面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开宗立派的绘画大师。
同时,王维在音律上也有极高的造诣。
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和音乐家,有着敏锐的眼力和听觉,这使他的诗人天赋如虎添翼”。
[7]而且“非凡的艺术天才和艺术艺术实践,养成了他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风度,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的综合和陶铸,生成了他‘行高于众’的艺术灵性和品味。
王维沟通诗和画,乐的界限,将画,乐艺术引入诗中,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魅力。
”
那么画家的身份在王维简朴的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有什么体现呢?
应该说,王维引画法入诗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白描手法。
第二是注重色彩的感觉,寻求一种色彩的美感,注重构图和线条的和谐优美。
正如前文所述,王维简朴的诗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白描手法的运用。
而众所周知,白描也是中国画中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技巧。
王维在大量的山水诗中舍弃了铺陈和浓墨重彩,舍弃了对细节的关注。
在创作上更加随意率性。
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绘画和写诗的某些方法是重合的,因为创作的主体都是他自己。
因为绘画的需要和绘画过程中的实践,他对白描的技法无疑熟练至极。
这样就会促成他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白描。
或者说,白描这种技巧在王维不同的创作中相互印证从而变得更加成熟,以致形成偏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山”仅用一个“空”就韵致不凡。
“天气”是“晚来秋”,白话般的语气让人初见就觉亲切。
还有“大漠孤烟”的“直”,“长河落日”的“圆”,这些准确的字眼,简单精炼。
《红楼梦》中香菱说道这一句诗时说的那样,虽然“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诗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可是“合书一想,倒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字,竟在找不出两个字来”在这里,王维用了两个很简单的字来写景,然而正如香菱说的,我们看到了“这景”“这景”,也就是画面,在我们的眼前呈现,给我们以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甚至可以说,王维的山水诗是无形的,没有画布和纸做依托的画,这些画以白描为技巧,在我们接触到那些简朴的诗句之后就投影到我们的脑海里。
也正是王维对描手法的偏爱和的熟练成就了王维山水诗的“白描美”。
除了白描,王维的诗歌在色彩,线条,光线,构图上都极其考究。
他的山水诗是画,而且几乎都是层次分明,色彩绝美且意境不俗的中国画。
中国画以水墨作为创作原料,色彩的使用本不在多姿多彩,颜色的限制使得画家更注重明暗的对比,动静的变化。
画家王维把这种创作画作的技巧引入到了诗歌。
色彩虽然依然不多,但却赋予了诗歌以生命,呈现出动态的美。
如《送刑桂州》中有两句“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很能看出王维对色彩的敏感和准确的捕捉。
“江湖白”的“白”说的自然是水的颜色,无色的水随着时间和状态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潮来了,快坠落的日光的照射下,江水一片茫茫的白色。
那么天地呢,由于在日落时分,天逐渐黑了下来,光照强度越来越低,江面逐渐暗淡下来,天地自然呈现灰色,直至黑色。
在这两句诗里,“白”和“青”都是山水画的基本色调,而王维也毫不“讲究”的运用了这两种我们最常见的颜色,简朴至极。
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里面蕴含了诗人独特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用“白”来描述阳光照射下的潮水,用“青”来描绘阳光变暗后的江水和天地景色。
这两个色彩看似无意,其实也是无可替换的。
因为这里包含了色彩的对比,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变化。
而且,“白”“黑”的变化还暗含了动静的对比。
虽然是简单的词语选择,却是精细观察的结果。
其实,王维在很多诗中都用了中国画中的两种基本色彩:
墨的颜色和纸的颜色:
黑和白,色彩都清淡质朴至极。
如《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同崔傅答贤弟》中的“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欹湖》中的“湖上一回首,山色卷白云”,以及《归辋川作》中的“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等等。
王维诗歌中的色彩如此单调,造成了一种淡淡的山水画意。
而这种简单色彩的选择无疑与他的画家身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维诗歌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构图在是诗歌中的
作用不容忽视,而且这种构图意识对王维简朴的技巧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作用。
《辞海》是这样解释“构图”的:
“造型艺术”术语。
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那么,王维在山水诗中是怎样布局的呢?
我们可以再王维的很多山水诗中看到他把属于绘画的构图带入了诗歌。
他在山水诗中讲究“经营位置”,他注重意象的安排和取舍,他知道怎样使意象构成画面。
构图的意识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层次感,空间感。
也使得他描绘的内容更加具体可感。
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终南山》是构图的典范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如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书。
欲图入俗处,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用线条,色彩为我们构筑了一幅很美的画面。
诗中有太乙山,白云,黑色的雾霭,樵夫等意象。
如何布置这些意象才能让画面没有凌乱而有美感,是堆砌还是铺张?
王维给出了他的答案。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就运用了两种观察的视角,从大处布景。
仰望太乙山是一种向上的视角,诗人用一个“近”字就简单的把太乙山的“高”形象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连山接海隅”可以是仰视,也是像航拍一样的俯视。
“连山接海”,足见太乙山的壮丽。
诗人在首联就从大处落笔,从远处落笔,勾画出了终南山的总体轮廓。
接着颔联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如看无”继续把视觉放在了山间和山顶。
如果把终南山比做人,那么白云和雾霭就是人身上披的纱。
而从人到纱,诗人已经开始在画纸上布自己的第二道景。
这道景相对于山的诗境,白云和雾霭用的是一种淡淡的,虚幻的笔调。
第三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是聚焦于终南山的中央主峰的,并且以山两边的气候,阴晴不同,描画出了高峰和梦幻的场景。
而最后一联“欲图入俗处,隔水问樵夫”为这幅画布上了活力和人气,并且把视觉拉到了近处。
总体上,全诗通过了不同层次,写了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视觉,展示了一幅有远景,有近景;有景物,还有人物。
但是所有意象的布局完全没有凌乱,而是有一种内在的条理引导我们去发现,领略诗人所感受到的终南山。
这种构图的技巧使得诗歌简单却使意境悠远!
总之,王维的很多山水诗都在意象安排上受到了国画构图的影响,这就造成了他画面感和诗意的良好交融,使得他的诗既一目了然,又回味不尽。
王维在韵律上的造诣对王维的诗歌艺术同样有影响。
入谷先介曾经在《王维诗的声音表现》中将王维诗中的声音表现大致分为四类,其中“表现盛唐气象的高亢之声”在王维山水诗中表现较少,其他三类则都有大量的表现。
而其中除第一种“为表现某种情形的借用”所表现出的声音无定外,后两种“谢灵运式的‘自然的招呼’”和“诉诸内心世界的微细声音”我们可以都在王维山水诗中经常聆听到。
需要说明的是响应“自然的招呼”正是是王维面对山水的一般态度:
听从自然的招呼,顺应自然的呼喊,关注内心世界的需求。
这种态度自然也直接导致了他的创作风格,在声音使得他更加喜欢用和谐,含蓄和微细的声音来写景,抒怀。
读王维的山水诗,很多时候也是在赏乐。
没有动感的旋律,也没用华丽的辞藻。
舒缓有序,和谐有致。
即使像“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这样少见的夸张描写中,我们看到的也没有嘈杂。
音乐家王维在诗歌中给我们的是宁静,空灵的美感。
有时,正如入谷先介所说“王维正因为爱寂静,所以更爱那些能打破这种寂静,能衬托寂静的天籁”。
【8】王维在诗歌中即使写了动作,写了声响,但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静”。
更重要的,无论怎么写,我们都能在简单的词汇后感受到音乐。
“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夜静群动息,山响日易斜”等等充满音乐的诗句初看都质朴极了,而我们能在这么简朴的诗歌中能感受到那么美的音乐,那都是王维作为音乐家的功劳。
三,和王维的思想,对山水的态度密切相关。
“我手写我心”,艺术家也好,诗人也罢,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无疑都不能和他的思想脱离关系。
而其思想又和其人生经历有关。
王维的一生在思想上大致走过了积极出仕,出入的矛盾中挣扎,归于平淡的过程。
他的身上融合了儒释道各派的思想,而在他生命的后半段,儒家的进取精神更加少。
而平淡简朴的风格形成,明显的与他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有关。
王维那些山水诗的代表作大多写于王维半隐居,隐居的时期。
这个时期,他的内心冲淡,平和。
他看自然景物,看山山水水的时候也不会再赋予他们更多地外在意义,他只会把那些美丽的风景看做自己灵魂的寄托,看做能和自己交流的伙伴。
这种思想反应到创作上,就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简朴清淡的风格。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追求意境,追求一种“禅”的境界。
这种境界反应到诗歌上,首先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些简单的字词。
感受王维的境界,了解王维藏于诗歌后面的思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王维刻意营造一种简朴,形成了自己标志性的简朴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王维长期经营的结果。
很明显,王维的在艺术上,美学上都得到了后人的认可。
那么,这种风格有哪些优点?
对后来的鉴赏者,创作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简朴的风格首先使得他的诗歌通俗。
王维之后另一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以能被老妇所能理解为重要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维的山水诗做到了这一点。
当然,这仅限于对诗歌表层意义的理解。
但毕竟王维把他的诗歌往通俗方向迈了一大步。
我们看王维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等等,都不会有理解诗意的困难。
其次,王维用了一种简朴的技巧。
他达到了另外一种目的,他的诗歌由于外部的简朴,迫使我们去寻找诗歌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们看到王维的一首山水诗,看到很简单的字词,很朴素的句子,这些都迫使我们继续想象他在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他迫使我们透过诗歌表面看到王维的内心。
王维把诗歌作为一种输出思想的媒介,作为一种宣泄,表达的工具,在这个目的上,他的简朴风格帮了他的大忙。
最重要的,简朴的风格使得王维的诗歌有了一种“淡”的美感。
简朴,造就了王维诗歌独特的美学效果:
淡之美。
关于“淡”的美,或者说“冲淡”之美,历来很受古代文人和文论家的重视。
司空图,苏轼等人都曾论述诗歌的“淡”的美感。
一首粗看平淡朴素的诗歌,细品之下却能引领我们进入另一番天地,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
而且,以平淡为美,也符合中国人一贯的审美习惯。
“惜墨如金”,我们喜欢用朴素的文字,喜欢循序渐进的触摸到文字背后的美感和意境,喜欢的是平淡中蕴含的韵味。
可以说,李国文先生所说的“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在中国肯定有大量的拥趸。
【9】然而,“淡之美”却远非一般创作者能达到。
正所谓“欲造平淡难”,追求平淡之美,营造平淡之境都需要创作者有很高的艺术感觉和际遇。
而王维面对山水时选择了简朴的表达,避开华丽,选择朴素,他很成功的让我们领略了淡的美。
无论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那个一身粗布的浣女和莲花的那一下微动还是“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里的柔风轻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