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上学期高三双周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2212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上学期高三双周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学期高三双周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学期高三双周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学期高三双周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学期高三双周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上学期高三双周练语文试题.docx

《届高三上学期高三双周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上学期高三双周练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上学期高三双周练语文试题.docx

届高三上学期高三双周练语文试题

2015届高三双周练

语文试题2015.1.19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人曾同我争论:

中国的▲是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然后才谈得上疗治文明的▲。

我只能怯生生地问道:

难道几代人的灵魂寻求是无足轻重的吗?

我承认我不是▲,因为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

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

一方面,权贵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

A.燃眉之急诟病理直气壮B.当务之急诟病义正词严

C.当务之急弊病理直气壮D.燃眉之急弊病义正词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余额宝”是由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这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C.俄罗斯外交部网站在3月28日公布的消息中指出,联合国大会在前一天通过的确认克里米亚公投无效的决议无效,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稳定乌克兰局势。

D.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

所以,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少年流浪乞讨问题的重要途径。

3.下列诗句与“山当日午回峰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水腻山春节气柔

B.海浸城根老树秋

C.乌啄风筝碎珠玉

D.草带泥痕过鹿群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诗籍店铺真是只有米粒大小,在一道小街上。

▲有时也遇见克莱曼答斯基女士,匆匆地来匆匆地去。

①犄角儿上还有一张桌子,坐着一个戴近视眼镜的,和蔼可亲的,圆脸的中年妇人。

②屋子有点黑,四壁是书架,中间桌上放着些诗歌篇子,木刻画。

③桌前装着火炉,炉旁蹲着一只大白狮子猫,和女人一样安静无言。

④铺子在一楼,只一间,可是和读诗那座楼远隔着一条甬道。

⑤篇子有宽长两种,印着诗歌,加上些零星的彩画,是给大人和孩子玩儿的。

A.①②④⑤③B.④②⑤①③C.④①③②⑤D.①④⑤③②

5.对下面这幅丰子恺漫画蕴含的道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不能模式化,否则抹杀学生个性,阻碍特长发展。

B.教育只有遵循一定的套路,才能保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C.只有教育能够改变人,把人培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人才。

D.教师不能眼睛盯着结果,要关注教育的过程。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

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余姚长。

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飱粥相继,士民感戴之。

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吴、会二郡,鸠合遗散,期年之间,得万余人。

后代周泰为濡须督。

黄武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

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

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

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

“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

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

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

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

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

”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

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

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

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

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余。

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

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部曲万口,妻子尽识之。

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

及桓疾困,举营忧戚。

年六十二,赤乌元年卒。

吏士男女,无不号慕。

又家无余财,权赐盐五千斛以周丧事。

(节选自《三国志》卷五十六)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未到而仁奄至奄:

讨伐

B.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罢:

疲劳

C.乘油船别袭中洲别:

另外

D.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恚:

发怒

7.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外示虚弱,以诱致仁”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仁欲以兵袭取州上

B.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

C.以逸待劳

D.权赐盐五千斛以周丧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面对曹仁大军来犯,朱桓如何分析己方优势鼓励将士?

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

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参与李璘军事行动系浔阳狱,次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评尾联说:

“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又有人说:

“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

”请作简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2)▲,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

(3)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5)▲,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寄意寒星荃不察,▲。

(鲁迅《自题小像》)

(8)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水波卖牛

朱雪

(1)初秋,一大早,水波就把牛从家里赶走了。

  

(2)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

他望着苞谷地、望着稻田,望着路边的树……苞谷地一片浓浓的绿,稼秆上的苞谷穗,还是青壳子。

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儿的一片。

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

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似的,伸了几个尖尖儿出来。

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

橡子比桐籽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

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

挂在树上红了,黄了的柿子,可以让人馋得流口水。

  (3)水波走在石嘴上的柿树下,两只红柿落在他的脚跟前,一只立刻变成了柿泥,另一只蹦了几下,躺着了。

水波把没有摔烂的那只红柿捡起来。

一看,柿子有虫不能吃,又猛地扔出去了。

扔在了路下面的苞谷地。

他拉了一下牛绳,看见牛也在看苞谷地。

牛还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

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

水波也跟着牛看去。

他又用手拍了下牛背。

牛抖了抖身,牛尾巴翘起来,刷了下他拍过的地方。

  (4)牛突然对着田,对着苞谷地,长哞了几声。

样子似乎在跟它的朋友打招呼。

它欢快地走了一会儿,又回头看着水波,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

因为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那是它熟悉的,不从这条路经过。

  (5)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

牛站着不动了。

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

  (6)走!

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

  (7)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仰着头。

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它几棍子。

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

水波一愣,蹲下来,把头埋下来。

有些懊恼。

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牛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

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走。

  (8)牛又是一声长哞。

  (9)走出梅花塘。

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

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

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

水波和牛都沉默着。

  (10)快到秀水街时,水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

  (11)街上很少有牵牛的。

客车和小车子,半天才看得见一二辆。

自行车、摩托车、货车要多一些。

虽是水泥路面,扬起的灰尘,依然从车碾子中间扩散开来。

(12)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一个小型屠宰市场。

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

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

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

血迹染红的,飘着腥味。

是猪血、狗血、羊血,还是牛血,很难分得清楚。

粪便,却是一目了然的。

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

那叫声很悲凉。

  

(13)谈定了,一千二百块。

够水波的学费了。

  (14)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

水波不看它。

  (15)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

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

它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

没它不行啊!

水波犹豫起来。

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的,说再给他加一百块。

水波想卖。

他蒙着头,想了半个小时,拍拍牛头,说,回家啦。

  (16)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

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叫了一声,叫声引来了他人的目光。

路上过来了一辆车。

它停下来看车。

车驶过去了,它嗅着扬起的灰尘。

水波追上来了,它撒着欢子。

  (17)水波唤着:

牛娃儿,妈儿呀,妈儿——呀!

  (18)牛站着等水波。

  (19)水波重新把牛绳攥在了手里。

出了秀水街,牛又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

跑一阵,歇一阵。

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

快晌午了,水波赶牛又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

野鸡翅、茅草芽子、小檀树叶、狗尾草、枸杞叶。

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

(20)水波站在树下。

如果真的不可以再去上学,他打算出去打工。

(节选自长篇小说《梅花塘》)

12.第(6)段与第(14)段两次写到“水波不看它”,分别表现了水波的什么心理?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7)段描写牛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中的水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牛绳”在水波手中由“牵”而“解”,请探究这一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文章达意

徐建融

作文无定法,“辞达而已矣”。

“辞达”,也就是作者必须把自己所要讲的意思表达清楚,让人看了能够明白。

但欧阳修说:

“得者各以其意,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

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

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句,皆非吾赏者。

以此知披图所赏,未必得秉笔人之本意也。

”梅尧臣的诗,应该说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了吧?

但知音若欧阳修,居然未能明白他的“最得意处”。

这就是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并不是因为梅诗或莎翁的表述未能达意。

一千个读者面对同一部《王子复仇记》,尽管有“一千个”,但只要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有人读出了“李尔王”,有人读出了“奥赛罗”,那么,这部《王子复仇记》也还是达意的。

每有美术家请评论家为自己的作品写评论,美术家往往不满:

“评论家根本不懂画,他写的根本就不是我的意思!

”这就是“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

其实,就是美术家本人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各以其意”,对景写生未必是物象之意呢?

即使撇开时空立场的不同,面对同一时空中的黄山,也是“有一千个画家就有一千座始信峰”。

黄山,是绝不会责怪画家没有得山之本意的。

清代时,罗聘为袁子才画肖像,画成,妻子僮仆皆不识所画者是谁,罗聘独以为形神兼肖袁子才。

子才不能自见,乃作“二我论”,以为我之为我,实有两相,妻子僮仆眼中所见为一我,罗聘眼中所见为又一我。

所以说,美术家的创作是一件独立于对象之外的作品,它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以对象为依据的一件“作品”;评论家的评论是一件独立于作品之外的作品,它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以作品为依据的又一件“作品”。

假设以马为对象,第一件作品只要不是“指鹿为马”,则即使把白马画成了黑马,把牡马画成了牝马,虽未必是对象之“本意”,也还是可以称之为达意的。

而以《马图》为对象,第二作品“按图索骥”所得,只要不是蛤蟆,则即使把黑马认作了白马,把牝马认作了牡马,虽未必是《马图》之本意,同样可以称之为达意的。

当然,再有第三者来读评论家的作品,所得的同样有可能不是评论家之本意。

前人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又谓“诗无达诂”,有以哉!

16.第一节中引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何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简要概括全文的结构思路。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认为“达意”的含义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比成功更宝贵的是追求本身。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软弱的,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浅薄的,它显示了深度的有限。

 

2015届高三双周练

语文附加试题2015.1.19

(考试时间:

30分钟 总分:

40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0-23题。

(10分)

书称欧阳永叔、尹师鲁、蔡君谟诸君以见比。

此数公今之所谓贤者,不可以某比。

足下又以江南士大夫为无能文者,而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焉江南士大夫良多度足下不遍识。

安知无有道与艺,闭匿不自见于世者乎?

特以二君概之,亦不可也。

况如某者,岂足道哉?

恐伤足下之信,而又重某之无状,不敢当而有也。

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

”圣人之言如此,唯足下思之而已。

闻将东游,它语须面尽之。

(节选自王安石《答王景山书》)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限3处)(3分)

而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焉江南士大夫良多度足下不遍识

21.由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是▲。

(2分)

22.依据材料,由欧阳修单独修订的史书是(3分)(    )

A.《新唐书》   B.《新五代史》   C.《宋史》    D.《旧唐书》

23.王安石在自谦的同时还对王景山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

赵云打败张郃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

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口令,借故杀了杨修,不久退兵。

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B.《白光》、《孔乙己》都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但作者对《白光》中醉心仕途、精神世界渺小而可鄙的陈士成的批评更严厉。

C.《茶馆》的戏剧冲突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D.《边城》中,当杨马兵把大老天保在茨滩出事的消息告诉老船夫时,老船夫深信不疑,像被重重掴了一巴掌,陷入极度的不安、痛苦之中。

E.在葛朗台结婚以来的第三次请客中,公证人克罗旭称赞打算替巴黎弟弟商号清偿债务的葛朗台很有荣誉感。

银行家德·格拉桑也认为葛朗台这样做真是伟大极了。

而德·格拉桑夫人自告奋勇,连路费也不要葛朗台出,示意丈夫帮葛朗台到巴黎去处理清盘的事。

25.简答题(10分)

⑴宝玉心中想到: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

”因又自叹道:

“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

宝玉看到的是什么场景让他有如此想法?

该想法反映了他对黛玉什么样的态度?

(5分)

⑵请概括吴荪甫最后众叛亲离的情形。

(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美与丑之外,对立而可混合或互转的还有崇高和秀美以及悲剧性与喜剧性两对审美范畴。

既然叫做审美范畴,也就要隶属于美与丑这两个总的范畴之下。

崇高(亦可叫做“雄伟”)与秀美的对立类似中国文论中的“阳刚”与“阴柔”。

我在旧著《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里曾就此详细讨论过。

例如狂风暴雨、峭岩悬瀑、老鹰古松之类自然景物以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米琪尔安杰罗的雕刻和绘画、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阮籍的《咏怀》、李白的《古风》一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崇高或雄伟之感。

春风微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荷塘之类自然景物和赵孟頫的字画、《花间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春江花月夜》乐曲之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秀美之感。

崇高的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精神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所以崇高感有一个内不愉快而转化到高度愉快的过程。

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

至于秀美感则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是愉快的。

刚柔相济,是人生应有的节奏。

崇高固可贵,秀美也不可少。

这两个审美范畴说明美感的复杂性,可以随人而异,也可以随对象而异。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26.文中“崇高”和“秀美”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4分)

27.文中列举了不少自然景物和文艺作品,有什么作用?

(5分)

28.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崇高”和“秀美”这两个审美范畴持什么看法?

(6分)

 

2015届高三双周练

班级姓名:

考号:

考场:

…………………………………………密…………………封……………………线………………………………………………

语文试题答题纸2015.1.19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2

3

4

5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

7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

(4分)

(2)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

(4分)

9.(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

(1)(3分)

(2)(4分)

(3)(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1)

(2)

(3)(4)

(5)(6)

(7)(8)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2.(4分)

13.(4分)

14.(6分)

15.(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6.(6分)

17.(6分)

18.(6分)

 

七、作文(70分)

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