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0645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docx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docx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

  实习,是我们检验自身的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给我们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3篇,欢迎阅读参考!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本次测绘实习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年7月1号根据学校授课安排,我们将在湘潭平政路进行维持二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

  三、实习参与人员

  06建筑学本部1、2班跟潇建1、2班。

  四、实习内容

  7月1号上午九点钟,我们班的同学全体在文庙集合,然后按分组的情况分头行事。

最终我们选定的是距离关圣殿东100米处的三户民宅。

这天的天气相当诡异,雨下的很大,好多人鞋子跟裤子都湿了,同时也给测绘工作的进展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雨渐渐小了些,我们便开工了。

我们组共有七个人,湘潭本地的有两个,鉴于语言沟通的问题,这问卷调查当然非他们莫属啦。

大队人马首先杀进一个老爷爷的家里,小刘首身示范。

之后小赵、亚信还有还有海剑就都跑去弄调查问卷啦。

剩下的四人就锁定一家据传有70年历史的民居着手测绘事宜。

我们从大门而入,房子很简单的一面宽三进深,门洞都是开在同一边上,除去大门是正中心的。

进入第三间房子的时候,一架旧式木质楼梯呈现面前,没有扶手,楼梯的踢面也是镂空的,踏面也很不平整貌似还能转动,大概首层的层高是米,看到这样的楼梯,女生貌似有点惧怕,不知道当初在造它之时,主人是否有想过?

上了二楼,哇塞,满目灰尘,估计主人是不怎么上来吧,除了去临街面出的挑台晾晒衣服,平时是很少活动的!

让我有意外之喜的不是中国传统的木屋架结构,也不是挑台出为支撑挑檐而撑起的木结构上的倒莲座,而是中间二进厅中一个被两排南北方向的木栏杆围护起来的空间,甚是好奇,小刘爆冷说,大概是放置过世的老人的,但细想一般不都是置于堂屋的嘛?

无奈寻问主人,自也是说不上个一二。

有个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天”,首层片面是三进深,而到了二层就变成了二进深外加前面所提的挑台,屋顶是传统的坡屋顶,脊檩线正对与二进房的中点,在三进房与二进房屋顶交接的地方很特意的预留了15mm宽的一条窄缝,让光线从此处泄露下来,我猜测大概是房间不开窗的缘故,为了解决光线的问题,故采用了此法。

  还有一大发现是其墙壁的做法,编好的竹篾成其“骨”,混以稻草、黄土为粘结剂,这做法到有点仿似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不过相比之下,它比钢筋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更好,只是从理论上来说使用年限有所逊色,且承载力、抵挡风与暴雨的能力也不及后者,但能纯于世达一百多年,也算是古人智慧的一种表现吧!

这是在第一家民居的发现。

我们上午的工作差不过就做到着,总结一下,完成了问卷调查以及第一家的测绘。

  中午,大队人马饿漉肠肠的跑到一间蒸菜馆,无奈其厨艺有限,我们就夹杂着窗外的淅沥小雨,捡以两三点菜色,撮以些许大白米,瞌睡连连。

下午强打精神,继续上阵。

归去途中历经关圣殿,带着久远的好奇心,推开了红漆的大门,貌似今日对外不开放,殿内人烟稀少,冷冷清清,大概是今天下雨之故!

闲逛了一遍,跟传说中的汉白玉龙柱雕还有阶前的蟠龙雕合了影。

不辜负此次之行。

后来,我们又瞄准了离第一家不远的民居,历尽一百年有余,建筑形制类似于第一家,很典型的住户类型,热心的民居主人甚至给我们拿来了房契,哇塞,我想我们是没必要测啦,上面是绝对原版的平面图。

有一发现是,室内墙面上的开窗,一般多见于古典园林,通过借景的构图手法来美化景色,在这里也被应用到了室内。

再接着我们拐了个弯,寻找到了第三家民居。

典型的两层,唯一不同的是二楼的护栏不见了,可能是被主人拆了,首层也是一面宽三进深,门洞方向均开在墙面的北边,几乎也不怎么开窗,但室内采光尚好,大概是门洞做的比较高,且在第三进房南边墙有开一窗一门。

有意思的是这民居旁边的古建筑,据外貌看来估计是商铺,对面的天工楼据老人说有两百年的历史,门口还有一对石狮,甚是庄严啊!

至此我们本次的古建筑测绘之行已圆满结束。

  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测绘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

就是对本国古建筑的了解,在这里,我再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孕育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产,用博大精深不为之过,还有好多埋没在时间与尘嚣中的古老的智慧在呼唤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去创新,感慨于唯今建筑风的滥觞,我们或许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文化一切发展,希望中国的建筑之路越走越顺利!

也祝愿广大的建筑学子的求学之路越走越顺利!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一.测绘报告的概念

  测绘报告是建立在测绘对象各方面资料收集与整理基础之上的一项重要内容,资料主要包括地方史志、文献、建筑物附属碑刻、铭文、题跋等相关史实。

报告已文字形式出现,可以对图纸不易表达内容加以详细叙述说明,也可以对测绘实际遇到的情况加以记录。

  二.测绘对象记录

  1.建筑名称:

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

  2.清真寺简介

  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大学习巷路西,因处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之西又称西大寺。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神龙元年,是西安最古老清真寺之一。

  3.清真寺历史

  西安市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内北侧,与化觉巷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

该寺建筑规模较大,仅次于东侧的化觉巷清真大寺,故又称西大寺。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中宗乙巳年。

赐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元中统间赐名回四万善寺,及明洪武时赐名清真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据唐代王鉷所撰《创建清真寺碑记》记载:

“及隋开皇中,其教(伊斯兰教)遂入于中华,流衍散漫于天下。

”由此可知,伊斯兰教是在隋文帝时传入中国的。

而清真寺的兴建大抵在伊斯兰教传入后150年左右,只是因种种原因,屡建屡毁。

唐时所建清真寺已无踪迹,西安城内保存较完整的清真寺就是今东、西两大寺,它们建造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极有可

  能是明清时修建的。

  元至明末,经赛典赤、铁铉、郑和等人几次重修扩建。

明永乐、天启及清代均有碑纪其事,解放后迄今政府曾两次拨款维修。

楼、台、亭殿布局庄严肃穆,外观则古老而显敞亮,结构壮观而紧凑,内观则匀称和谐,碑、雕、画多系罕见。

这座清真寺占地亩,总建筑面积270O平方米,由照壁、石坊、大门、三间庭、省心阁、南北厅、碑亭、阿訇斋、沐浴室,礼拜正殿等建筑群组成。

相传,省心阁建于宋代,明朝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修清真寺时复修,后经多次修葺,仍保持原貌至今。

  4.清真寺布局

  寺院建筑形式,略同化觉巷清真大寺,唯规模较小,而寺内亭、台、殿、阁布局得当。

寺门对面有砖雕纹饰大照壁一座,门外临街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敕建陆次”石额,镌于牌坊门楣。

省心阁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相传建于宋代。

明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建为四角形式建筑,三层三重檐。

后面是南北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大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

大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牌匾,殿内前中为窑殿,上方写有谷兰经原文,是著名“土耳其”书法,右边是阿訇演讲台。

大殿面积5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做礼拜,墙壁四周有花草图案,套刻《谷兰经》和阿拉伯文。

整座寺院,庄严肃穆,紧凑和谐。

明永乐十二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曾到该寺邀请掌教哈三随往任翻译。

  省心阁为四角形楼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布局庄严古雅,现经彩绘,映翠飞丹,玲珑绚丽,为寺内主要建筑之一。

正殿前为。

一宽大月台,周围

  环以石栏。

石栏前一左右各立一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

“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

正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的牌匾。

殿内后中为窑殿。

上方写有《谷兰经》原文,系“土耳其”体书法,笔势苍劲,线条流畅。

右边是阿旬宣讲台。

大殿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同时作礼拜。

  大殿四壁饰有花一图案,套刻着谷兰经和阿拉伯文的“嘟哇”,这些沥粉贴金壁板为国内合一老清真寺现存之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清真寺的整个布局以其中前合壁的建筑手法,体现出伊斯兰教份真寺在中国的早期建筑风格。

此专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XX年,该寺有阿訇3人,满拉1才人,学董7人。

本坊教民有5O0户,3000人,都是回族。

本坊哈吉有惠志。

元阿旬、铁福全、糜子玉夫妇、铁志贤夫妇、铁志明、铁元清、惠海笠等。

据该寺郑和碑记载,明永乐年间,该寺学教哈桑阿訇曾应聘作为郑和船队成员兼翻译,同下西洋,为增进中阿人民友谊作出了杰出贡献。

  5.清真寺风格

  位于今大学习巷的西大寺,据说始建于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由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监造。

但考察其建筑,已全无唐代风貌,实难成说。

倒是有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刘序用汉文和阿拉伯文撰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和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所立的《敕赐清净寺碑记》,西大寺的修建历史由此可见一端。

观其建筑,寺内一切完全按照伊斯兰教制度布置,设有礼拜殿、宣谕台、邦克楼、阿訇斋、省心阁、左右碑亭等;神龛朝向麦加,殿内点灯,禁用动物纹图装饰。

殿上琉璃碧瓦,殿内铺有地板,彩画浮雕间有,花纹雕于石阶,充分展示出明代建筑风格。

  如果说西大寺与唐确有瓜葛的话,那也不假。

西大寺所在的大学习巷原来只是唐长安城的一个小坊,其时,西域回纥族曾帮助汾阳王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

唐代宗年间,郭子仪从甘肃泾川回京时,有回纥领袖及将士等200余人随从,就住在今城隍庙附近的小坊内。

他们在长安逗留期间,学习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汉族的文化习俗,因此后来就把西大寺所在的这个地方称作“大学习巷”。

由于回纥人在长安定居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供他们做礼拜的清真寺便应运而生了。

  大学习巷清真寺有一块明刘序撰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石,正面汉文,背面为阿拉伯文,“碑记”中详细叙述了明初三保太监郑和求“贤”于西安东大寺的事迹。

碑在西大寺,却记述了东大寺的事,值得一提。

据传说,郑和奉明成祖之旨,准备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再下西洋,虽然使团人数达两万之众,但缺少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

于是,郑和便专程来到久已闻名的长安城东大寺求贤选才。

经过认真考核挑选,他选中了东大寺的掌教哈三,遂任命为西洋使团的“总翻译”。

哈三聪慧稳重,不负“郑”望,在出使西洋途中,为郑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顺利完成外交使命。

回京后,郑和为哈三报功请赏,哈三再三谢绝,只要求圣上能恩泽东大寺,拨款修葺,他就感激不尽了。

郑和于是领旨重返长安城,并亲自设计绘图,选择良材,召募能工巧匠。

新修建的东大寺面貌一新,亭、台、楼、殿布置得宜,蔚为壮观。

据说寺内的“邦克楼”就是郑和特别主持修建的标志性建筑。

虽是传说,却为东大寺增色不少。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实践简介:

  本学期的实践周实践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实践。

这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建筑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亲身走进古代建筑,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让我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

时代在速度发展着,新一代的建筑也不断的创造着,但是去看懂读懂体会古人建造的古代建筑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学子的必要课程。

这次的古建测绘实践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对古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实践目的:

  通过本次实践周的实践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学习建筑,建立建筑体验与认知,总结建筑经验,培养专业素养。

通过实际测量并绘制测绘文本,体验建筑的空间感、材料的应用、建筑的尺度感等,把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古代建筑和古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常用方法手段,全方位了解设计,与现代建筑公共思考,创造性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地点:

  厦门卢厝

  三、实践时间:

  20**年7月9日——20**年7月20日

  四、实践内容:

  对厦门卢厝的古建筑进行测量并绘制CAD图,电子模型以及实体模型。

  下面首先让我介绍一下厦门卢厝这一有代表性的古厝。

  卢家大厝位于厦港福海社区围仔内巷,是清末旅菲华侨卢安邦历时三年构筑的一座近代红砖民居精品。

卢厝坐北朝南,占地近千平方米,由中轴对称的两落横向大厝和两侧纵列护厝及院前石埕组成,埕周为围墙,中间建一个高大门楼,形成完整的群落,十分气派。

前后大厝平面均为三进三开间,明间为宽敞的厅堂,左右均设厢房,后厅比前厅深阔,设神龛,是祭祀、议事的厅堂。

  卢厝的两落主厝采用的是抬梁式木架构及单檐尖山式,硬山屋顶,弧线形燕尾式屋脊,其间以过水廊相连接,围合成中心大天井。

东西护厝为琵琶式山尖硬山屋顶,与大厝之间留有狭长天井,以漏窗墙分隔成对称四小天井,与前后护厝小房厅自成小单元居室。

东西前半部天井中另加盖小方亭,用于休闲和会客。

护厝前檐下贯穿南北的走廊,同院后巷弄及中央廊道连通,形成了整体建筑的联系纽带。

前院围墙正中设门厅,两侧各有随墙门,作为平时的主要出入口,东西和西南院角分建厨房和电石房,服务于主厝。

卢厝整体布局结构及屋顶样式仍保留着北方四合院和宋代曲线屋顶的建筑特点。

  囊括闽南民居大多雕饰手法卢厝对建造材料特别讲究,杉、楠、桉木兼用,花岗石、青石并存。

粗围高大的梁柱、板扇的使用,使得屋架高举开阔,门窗宽敞明亮;整个墙裙由“泉州白”花岗岩石板与高腰“柜台脚”组合而成,宽厚结实,令建筑显得更为气派和稳重。

  于细微处见精细,是卢厝建筑装饰上最大的特点,闽南民居的所有雕饰手法几乎都在这里得到了发挥。

墙体多以红砖组砌或拼贴而成,和墙面上用白灰勾缝构成的各种花纹或文字图案,红白相间,相映成辉;门窗、墙堵的石雕则以白色磨光花岗石为外框,内嵌精致的青石雕构件,青白相衬,并与墙面上花纹相互协调呼应。

在前落大厝前的东西两侧墙面上,各有一组让人看不懂的文字图案,卢合溪说分别是“天宫赐福”“金玉满堂”。

卢厝的石雕数量多达上百幅,大多分布在门厅、垂花门、护厝入口处及漏窗隔墙,既有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的打斗场面,也有“渔樵耕读”“仕农工商”的生活写照,还有寓意吉祥平安、富贵有余的宝瓶钟鼎、花卉鱼鸟图案。

这些石雕运用了浮雕、浅浮雕及透雕等雕凿技法,雕刻出来的花鸟生动自然,人物神态活现,就连悬空的马缰,也琢得极为分明。

梁枋间布满了活灵活现的狮兽、力士、花鸟等饰件和雀替以及精致玲珑的莲

  花垂拱;各种花鸟图案的漏空窗花,在门窗稚壬弦彩撬娲可见。

特别是那些以卡榫斗拼图案或诗句文字来装饰的窗棂花格,和以镶嵌手法拼成的梅兰竹菊阳文纹饰,更是体现了雕刻花样的繁多。

不过,最能体现主人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的,是墙面装饰中那些用琉璃烧制和石板摹刻的唐英、张瑞图、吕世宜、郭尚先等大量历代名人墨客的诗词墨迹。

古厝防雨还要防贼据说,卢厝在当时还挺“现代化”的:

通过房屋内部铺设的暗管,由“能量”房和厨房顶“蓄水池”向各房厅供气、供水。

如今,宅邸墙边屋角还可以见到管道、水头残迹,门窗顶上也保留有灯头足,但“蓄水池”早已被拆掉了。

卢厝还在卧房和厅廊地面率先使用了西式壁炉和花面瓷砖。

据卢合溪介绍,这些花砖都是从德国进口的,一百多年了仍完好无损。

他说,卢厝里的所有木料全部是从菲律宾运过来的,而石雕则都是惠安工匠们的作品。

但是,卢厝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一些东西。

墙面上的那些石雕,幸好当时用水泥抹起来,才得以保存下来。

春节前应文物处的要求,他才把那些水泥挖掉。

卢厝尽管结构还保存完好,但部分墙体也已经出现了一些倾斜、塌下的迹象,而且屋顶上瓦碎木朽,卢家后人说最怕的是下雨天。

除了要担心房屋坍塌下来,卢家后人还要提防“盗贼”。

  下面介绍下这次我们小组的测绘。

  到达卢厝时,我们首先是大致的了解一下卢厝的总体布局,接着是我们小组的测绘范围。

然后,仔细的观察我们需要测量的建筑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情况、彩画等等。

  当以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正式展开测量工作,我们分好工,一部分同学测量平面一部分同学测量剖面,而我和另外3名同学负责测量立面。

立面的测绘看似简单,但期间困难重重。

由于建筑的高度较高,我们的拍照没法用平行投影的方式进行拍照,这就只能借助爬梯了。

另外一点,我们需要将立面上的雕花,门的大小,以及窗户大小都测量出来,这就很考验我们的动脑能力了,在门的较高处,我们的卷尺硬度不够没法伸长到较高的地方,于是我们借助竹竿,通过把皮尺的头部固定在竹竿上,从而进行测量。

我想,最困难的测量就是对斗拱及其上面的雕花的测量了。

由于卢厝现已属于危房,房东在有些地方并不让我们爬高进行测量。

最终,在我们的努力下,房东终于同意让我们用爬梯爬高测量斗拱了。

这也开始考验了我们小组的互助能力了,由于需攀爬的高度较高,所以爬梯下由两名同学扶住,测量的同学带上一个卷尺和一个手电筒上去进行测量,下面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

由于我们小组配合的默契度高,我们一个早上就完成了我们小组范围内各个部分的测量。

  在测量完成之后,我们回到了学校之后,很快组织了本组的各个成员进行数据的统计,然后开始绘制。

公布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两天时间我们小组就完成了老师给我们的任务。

  五、实践心得:

  我们在做完这个古建测绘的实践以后,我们更实际的了解了古建筑的构造:

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以及机构特点,彩画的分类及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我们平日里对古建筑的关注太少了,经过这次测绘,我们又对古建筑的知识进行了更多的了解以及巩固。

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测绘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

就是对本国古建筑的了解。

此外,由于这次对古建筑深入的测量也激发了我们对古建的兴趣。

与此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佩服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加强了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由于测量中有很多地方无法具体的量到,只能靠估算,大家就集思广益想了很多方法,例如借助竹竿等等。

在绘图方面,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

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就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进行记录。

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画CAD图都需要认真仔细,通过这次测绘,这在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都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最后,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由于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

充分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配合。

我想只要一起努力,没有什么困难无法攻克的。

这次的测绘我学到了很多,也体会到了很多,这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