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1008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x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x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

各论部分大家主要结合书掌握传播途径,病理变化,症状,诊断,防制,尤其一些分点明确的要掌握。

总论部分

绪论

1.动物传染病学(记):

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终止的条件和规律,以及研究及并未发生时预防,发生后的控制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和措施的科学。

2.国家强制免疫病种(记):

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感染与流行

第一节动物传染病感染

1.感染(记):

病原微生物侵入到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2.感染梯度(理解):

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会有不同的临诊表现,从无任何症状到有明显症状甚至死亡

3.感染类型:

●按感染微生物来源:

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

●按感染病原物的次序和相互关系:

单纯和混合,原发和继发,协同感染

●按发生部位:

局部和全身性感染

●按临床表现:

显性和隐性感染

●按病情轻重缓急: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感染

●其他:

典型和非典型,良性和恶性,病毒的持续性和慢病毒感染

3.协同感染:

在同一感染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使其毒力增强而参与的病原体单独存在时则不能引起相同临床表现的现象

4.协同机制(记):

1.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或细胞内杀伤作用2.提供生长因子3.改变局部环境以利于其他细胞的生长繁殖.4.相互作用提高毒力,5.改变抗生素的抗菌活力

5.持续性感染(记):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身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的向外排毒,但是缺乏临床症状!

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的症状的感染

6.抗感染免疫:

动物机体不适合浸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活动物体能迅速动员全身的防御力量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使其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的现象。

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

7.非特异性免疫(记):

动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抵抗力和杀伤作用的天然防御机能。

包括:

1)屏障抵抗力:

体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2)炎症和吞噬作用,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3)其他感染因子:

补体,溶菌酶等

8.特异性免疫(记):

机体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等抗原物接触后产生的免疫。

包括:

局部性免疫、全身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9.免疫抑制:

某些化学药物、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动物群体的营养状况和饲养管理等会引起免疫抑制。

10.某些病毒感染:

PRRS、IBD、MD,鸡传染贫血,禽网状内皮增殖症,禽呼肠孤病毒

11.传染病(记):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且有传染性的疾病

12.构成传染病必要条件(记):

●有某种特定的病原微生物,体内分布和病灶相符合

●该微生物在体外能分离培养和纯化,还能继续增值和传代

●分离的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时能产生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人工发病的易感动物体内重新分离的微生物应与原来接种的微生物相同

传染病的特征

1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2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的临床表现

3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4被传染动物发生特异性反应

5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13.传染病病程(记)发展阶段:

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

14.一类疫病(记):

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大多数为发病急,死亡快,流行广,危害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传染病,一旦爆发应采取以疫区封锁、扑灭和销毁动物为主的扑灭措施

15.一类疫病名录(不要求背,能识别类型就行)

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症

16.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记):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17.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记):

从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即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

18.流行性:

传染病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或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体中相互传染的特征

19.传染期:

患病动物能排除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检验期根据传染期定

病原携带者指外表没有任何症状但携带者并能排除病原体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除现象

分三类: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

20.两个重要传染源(记):

1.患病动物2.病原携带者

21.传播途径:

病原体有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在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22.传播途径(记)1.水平传播直接接触传播(舔咬、交配)

间接接触传播经污染的饲料,饮水传播

经空气传播(飞沫和尘埃)

经污染的土壤传播

经生物媒介传播(节肢动物,野生,人类)

2.垂直传播:

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主要有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飞沫传染:

经飞散于空气中的带有病原体的微细胞沫散播的感染。

●飞沫核:

飞沫中的水分蒸发后,成为蛋白质或细菌、病毒而形成飞沫核

●尘埃传播:

有病原体附着的尘埃在空气流动冲击下在空气中飘扬而被易感动物吸入而感染

●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染

23.传播媒介:

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

易感性:

是指动物对某种病源微生物生物没有免疫力

24.蓄群的易感性:

指一个动物群体作为整体对某一种病原体的易感染程度;

25.影响因素:

蓄群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特异性免疫状态

26.★畜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重点记)

●一定地区饲养动物的种类或品种

●群体免疫力降低

●新生动物或新引进的动物比例增加

●免疫接种程序紊乱或接种的动物数量不足

●免疫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质量不合格

●饲养管理

●年龄和性别

27.畜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记)

●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传染病流行引起动物的群体免疫力增加

●.病原体的隐性感染导致动物群体的免疫力升高

●抗病育种可选育抵抗力强的动物品系

●成年动物的易感性降低

28.专率、粗率计算?

29.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1发病率2死亡率3病死率4患病率5感染率6携带率7粗率专率

30.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记):

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暴发大流行

31.疫源地(记):

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地区

32.流行过程的地区性:

1外来性2地方性3疫源地4自然疫源性

33.自然疫原性疾病:

某些疫病的病原体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存在某种特有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动物而长期存在,当人或动物进入这一生态环境也可能被感染的特性,而人或家畜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生存并不是必要的

34.疫源地包括传染源,被传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所可能被传染的

35.疫源地消灭的条件(记)

●传染源被彻底扑杀并消除了病原携带状态

●对污染的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

●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在易感动物中没有发生新的感染而且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反应

36.季节性:

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

37.出现季节性的主要原因(记):

●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

●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

●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38.周期性:

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再度流行的现象

39.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原因1.作用于传染源2.作用于传播媒介3.作用于易感动物

●社会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养殖规模、饲养管理状况、防疫制度以及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

40.传染病的流行病理学方法(记)

1.描述性研究2.病例对照研究3.队列研究4.流行病学实验5.疫病暴发调查6.流行病学监测7.血清流行病学8.分子流行病学

第二章,动物传染病的防制

41.综合防疫措施的制定(具体看书,以防论述题)

综合防疫措施原则:

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2.落实和执行兽医防疫法规3.加强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

42.综合预防措施的内容:

疫病预防、疫病控制、疫病消灭、疫病净化(概念记)

●疫病预防:

采取各种措施将一并排除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疫病控制: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体,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并把疫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就地扑灭。

●疫病消灭:

动物疫病在限定的地区内被根除的状态

●疫病净化:

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措施是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动物传染病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清除的状态

43.传染病控制的一般措施

●加强人员的防疫知识和兽医法规教育

●规模化养殖场的规划和布局。

场区的布局:

管理区、生产区、动物间隔区、

●规模化养殖场的隔离制度和设施(建设完善的隔离体制)

●强化动物群的饲养管理

●杀虫,灭鼠,防鸟(物理、生物、药物杀虫法)

●规模化养殖的环境保护和传染病控制

44.检疫(记):

有法定的机构或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标准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疫病状态及卫生安全实施强制性的检查、定性和处理、并出具结论性法定证明的行为

45.风险分析包括(记):

危害确定,风险评估(定性和定量)、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兽医机构评价。

46.风险分析:

按照国际惯例,在引进动物和动物产品时对某种疾病传入的概率及其危害(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及交流的过程

47.风险:

释放评估、接触评估、后果评估、风险计算(各概念记)

●释放评估:

为阐明动物或其产品引进时向某特定环境释放或引入潜在有害物的可能性。

对有害物的释放的概率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定性或定量计算。

●接触评估:

为阐明在进口国内部人和动物与危害(病原)因素接触程度。

对接触的概率进行定性说明或定量计算的过程

●后果评估:

为了阐明某种接触的潜在后果对接触病原体产生接触后果的概率进行定性说明或定量计算的过程。

●风险计算:

在威海确认和风险评估中,对释放评估,接触评估和后果评估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对付危害措施的过程

●风险管理(了解):

风险评价:

方法评价:

风险管理的措施:

监测及评审

动物检疫的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虫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动物,动物性产品及其他检疫名录》

48.风险交流:

为了相互理解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风险信息和分析结果进行双向多变交换和传达的过程。

49.动物检疫意义:

阻止重大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动物疫病所造成的损失,保证养殖业健康发展,促进动物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控制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50.动物检疫的内容(知道):

动物、动物产品、其他检疫物,动物疫苗血清、动物废弃物、装在容器、包装物,运输工具

隔离检疫:

入境动物需隔离检疫,大中动物45天,小动物30天

51.检疫的分类(记):

●国境检疫分类:

入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运输工具检疫

●隔离检疫分类:

入境动物需隔离检疫。

大中动物45天,小动物30天

●国内检疫分类:

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

52.地区区划的类型:

非免疫无疫病区、监测区、缓冲区、免疫无疫病区、疫区、无规定疫病区

53.无规定疫病区概念(记):

没有发生过某种或几种疫病同时在该区域及其边界和外围一定范围内,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动物遗传材料,动物病料,兽药(含生物制品)的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并获得国家认可的特定区(中国特有的定义,需与国际接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