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研修计划Word格式.docx
《高中生物研修计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研修计划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扩展阅读
一、___结构及特点
(一)、___结构
本___共分为两个大题,第一大题:
选择题为单选,20道,每题2分,双项5道每小题3分;
第二大题:
填空题,共4道,共45分分。
(二)、___特点
a.试题内容源于教材,特别注重基础,各类知识在试题中的分布基本合理。
本次考试范围是必修三的第一章至第三章。
鉴于月考时着重考查过神经-体液调节的内容,因此本次考试重点考查免疫调节和植物激素调节的内容。
b.选择题相对比较容易,试题内容全部源于教材,只要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能很快的作出正确的选择;
但也有少部分题如:
7、8、9、24、25、等题目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c.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试题注重对学生摄取信息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查。
经分析,归纳其中的优点与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试题注重综合能力以及实验设计、问题分析能力的考查
(二)、以基础知识为主、重视能力的提高
在本次试题中,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基本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这份试题中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到开学后所讲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注重新学习的及高考考纲要求的内容,突出重点,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很好的测试出来,并且为以后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二、选择题分析
综合比较,针对高于0.7的,教师可以简单进行综合总结;
对于其他的正答率较低的,进行各个击破,重点讲解。
1、针对高于0.7的进行简单的综合总结。
1.第1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内环境成分指___液、血浆、淋巴中的成分,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等。
2.第2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组成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理化性质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3.第3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是相对的处于动态平衡
4.第5题,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5.第7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生长素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是进行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极性运输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尖端由于单侧光照会引起横向运输,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
6.第8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
旋转类题型:
旋转是由于离心力作用会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从近中轴侧移向远轴侧。
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远近轴侧稍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近轴侧浓度低促进生长。
茎没有根部敏感稍高浓度更加促进远轴侧生长。
7.第10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
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表现:
顶端优势。
移植时会损伤主根根尖解除了对侧根的抑制。
9.第12题考查的是动、植物激素的区别。
动物激素都是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植物没有内分泌腺,植物激素由某些细胞分泌。
激素特点:
微量、高效、调控代谢。
10.第13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极性运输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是细胞膜上的载体特点决定的
11.第14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
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合成,尖端受单侧光照发生横向运输,向光侧少背光侧多,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12.第15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依次下降,幼嫩部位比成熟部位更敏感。
13.第17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
生长素两重性:
低浓度能促进生长、促进发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时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疏花疏果。
14.第18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涂抹未受精的雌蕊柱头用于培养无子果实。
15.第19题考查的是其他植物激素生理作用。
乙烯能催熟果实;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脱落酸抑制细胞___,促进也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___素促进细胞___;
1.第4题考查的是___液和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脚掌磨的水泡、烫伤的泡里面都是___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进入血浆和淋巴,水泡消失。
2.第6题考查B细胞、T细胞相关知识点。
二者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只是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继续发育,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B细胞不能呈递抗原,二者的遗传信息的相同的,都由同一个受精卵分化形成。
二者共同参与了病毒的免疫。
3.第9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
本题难度系数不大,只是对知识点的考查较细,需学生明确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不同,以及琼脂块可以透过生长素的作用,如不能透过,B、C选项都可以,但C选项琼脂块收集后有部分继续向下运输。
4.第16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产生。
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所需要的生长素只要发育着的种子。
发育较差的种子不能为西瓜提高足够生长素,导致果实发育不好或不发育。
5.第22题考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区别,属于识记题,最主要的差别的二者合成方式不同,一个是植物自身合成,一个是人工合成。
6.第23题考查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依据植物敏感性不同,可用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7.第29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以及反射的发生需要的条件。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有完整的反射弧,若不给予足够强度的___,不会出现反射活动,二者性质不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8.第26题考查神经递质的作用。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之后被分解,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9.第27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不能由胞体传向树突再传向轴突。
解这道题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简图,一目了然。
三、非选择题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免疫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
体液免疫的过程、免疫应用、二次免疫等。
采取的办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基础知识的讲解、训练和应用,强调概念名词的准确性;
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注重图形图标的分析能力培养。
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答案:
(1)蛋白质或糖蛋白,B淋巴,浆(效应B);
(2)排斥(排异),T淋巴
(3)C,B,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记忆B,D。
3、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与艾滋病毒有关的增殖和免疫的内容。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审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准确找出一道题的关键字眼,教会学生进行图表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换。
在课堂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学生正确的做题原则和正确的考试习惯。
经常___新旧知识点,温故知新。
(1)RNA;
(2)逆转录酶,RNA,蛋白质
(3)免疫,非细胞生物,原核,抗生素。
四、教学建议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高二的教学一方面应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真正理解及初步建构知识体系上,另一方面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
而所有这些活动都应建立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上。
所以高二的期末卷在尽量避免陈题的前提下,突出了基础性,使真正能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一定基本技能的学生能得高分。
总体上看,___基本达到了这个目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备课组的校本教研,高二备课组定期___备课组内的章节内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提出的相关教学措施与方法。
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各高二教师要明确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及高考中的要求,并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设问或例题等方式进行落实,在必须要加深理解或应用要求的内容要有所拓展。
在教材研究的过程中,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从知识角度寻找教学的起始点,并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架起桥梁。
2.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进行教学,并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教师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对于拓展知识面或学生不具备的感性认识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材料情境,以加深感性认识,而对于已有知识的延伸并有知识完整性的问题,要有师生之间的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的概念、原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中,要注重事实、资料对概念、原理的支撑,同时,要注意事例教学与原理教学之间的关系,要从事例引向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相关的归纳,同时,将一些解题的方式、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方法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高中生物___分析
(二)
一、试题结构分析
(章节知识点)题号分值模块合计分值及所占比例
走近细胞22必修ⅰ18分
组成细胞的分子12
细胞的基础结构474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3.___
细胞的生命历程4.54
基因的本质62必修ⅱ16分
基因与染色体关系7.498
遗传因子的发现82
基因实变及其他变异9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02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36必修ⅲ16分
种群与群落14.15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06
二、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题分选择题非选择题
47484950
满分304466
难度系数0.650.580.550.610.57
统计显示学生失分的原因及主要的典型错误有:
1、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解不透彻。
2、概念模糊、推理不明
如第8题,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组合类型推断显性性状,考查学生对显隐性性状概念的理解以及二者关系在杂交过程的推断,不少考生由于对显隐性性状的概念及二者关系不明确,不能从“无中生有”(即本题的“圆×
圆产生皱”后代)悟出“有”(即本题的“皱”)在亲代为隐藏的性状即隐性从而得出其相对性状即为显性(即本题的“圆”)。
3、审题不清,随意答题
4、专业术语不专,答题不准确
如第50题第(3)小题应答“逐级减少”而很多考生都写成“逐渐减少”“减小”“变小”或“越来越少”等等。
又如第49题第
(1)小题应写“等位基因”而不少同学只写“基因”、还有的写“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遗传物质”等等。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基本技能
就肥西考区情况分析来看,本次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题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难度适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今后教学应围绕课标,对课程资源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强化训练达到熟练掌握,同时避免只顾少数“尖子生”而进行“深挖洞”,应集中有限精力面向全体学生,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2、把握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领悟课标要求。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创造条件进行科学实验,倡导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得出科学结论,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学而有趣,学而有乐,学而有成,使学生找到成就感,从而主动愿意去学。
3、注重实验教学,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4、重视图表、文字、信息的转换,正确提练出有价值信息
图文转换,图表转换,表文转换等信息转换类试题在测试题中占了相当比重,也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考查的,平时教学中有针对性加强图表与文字信息的转换训练,培养学生读图、读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无疑是必要的。
5、强化训练,增强答题用语的专业性
针对学生会答题但却往往答不准确、答不到位,甚至答题用语出现科学性错误的情况,平时教学与训练中首先教师课堂用语必须专业准确,其次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经常强调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并经常强化训练,平时检测时严格要求,宁可矫枉过正也绝不“手软”送分。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___,上午好。
我叫赵艳,于镇江市第四中学。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
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
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
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___《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和归纳。
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
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
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再通过拖动动物___,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___,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与b点结合介绍:
同时~~;
并~~)㈢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___,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
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
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
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
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a.处理:
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___,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
【呈现】(___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b.优点:
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___,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a.处理:
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然后提问:
你知道___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呈现】(___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
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___学生拖动___,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呈现】)b.优点:
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再通过拖动___,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a.处理:
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
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
哪5大类?
分别有哪些动物?
【呈现】(___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哪些是鱼类?
___?
(___学生拖动鱼类___,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呈现】)同样的方法,___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___,并讲出主要特征。
【呈现】b.优点:
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拖动___,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
拖动___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说课”是教学___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___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___要这样教”。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
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___,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___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