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551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doc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doc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

它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包括:

心理动力:

如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

如灵感状态、犹豫状态;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3、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发展自己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包括三方面内容:

1.知识和技能掌握;

2.智能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

3.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4、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

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5、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

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6、动机或学习动机

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激活功能:

产生某种活动

指向功能:

指向某一目标

强化功能:

维持和调整活动

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

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8、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

所谓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

问题情境型、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包括个体对自身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10、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二、简答题

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2.简述心理学任务。

答:

一、描述。

描述即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二、解释。

解释是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

人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包括某种特定性格的形成和改变,都必定依存于一定的条件。

找出这些依存条件及其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才能对心理现象的所以然给予科学的解释。

三、预测。

预测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心理学不是算命学,但心理学能够运用科学分析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预知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发展趋势、表现特点等;四、控制。

研究心理是为了有效地调控人的心理,使之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展,这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五、提升。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许多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

3.简述你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

一、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

(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3)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4)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5)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4、简述学习的作用。

一、学习的实质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是中间变量

2、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

次广义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

二、学习的作用

学习时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学习史。

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1、获取知识;2、发展智能;3、提高素质;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由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和推动的。

同样,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由学习动机引起和推动的。

具体的说,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

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活动。

二、指向功能。

指学生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

三、强化功能。

强化是指人们的活动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影响。

6.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o学习内容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高。

3.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o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7.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n有关的知识经验

n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n问题情境

n酝酿效应

n原型启发

n情绪和动机状态

8.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因素(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三个方面)二、人格因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地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

9.简述凯尔曼的关于品德形成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的研究对我们研究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完善积极地启发意义。

他认为,个体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的转化过程。

他认为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

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依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个体只是迫于权威和情境的压力才遵从规范,一旦外部监控和压力消失,相应的规范行为就可能动摇和改变。

依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

第二阶段,社会规范的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

认同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认同水平的规范已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

第三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这时,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稳定的品德得以形成。

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

n道德认识:

即道德观念,对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是通过学习把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价值体系不断内化的过程。

道德观念学习首先是获得许多具体的道德知识,再上升为道德信念。

n道德情感:

即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一个从外向内转化的过程。

其形式:

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n道德行为: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1.试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答,一、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

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认识水平得到增强,更具有完整性、社会性。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变得客观、主动和全面。

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首先,大学生自我体验十分丰富;其次,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

再次,大学生自我体验敏感性强,他们对涉及“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总是将这些事物对自己的影响反复思量、评价,并且在感受上总是陷于体验的两极;或是肯定的体验,或是否定的体验,其中往往偏重否定的体验;三、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

大学生活使大学生开始了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的深入,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行为规范和内心自省信念要求自己,自控意识明显提高。

四、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

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重要的因素,它将制约个体奋斗的目标和途径,对其自我实现具有很大的影响。

12.试述自我意识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20多年的时间。

n自我中心期

从婴儿3岁左右:

个体认识和探索自己内部世界的过程。

n客观化时期

从3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是学习角色的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

n主观化时期

从青春期到成年约10年时间,逐步获得了心理自我。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n信息交流功能

信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动力和原料已经展示出越来越大的意义。

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人际交往就是一种获得和交流信息的有效方式。

一个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通过人际交往,就能以更迅速的方式直接获得信息。

n促进发展功能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

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的过程;

n协调整合功能

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有时这种差异还会导致剧烈的矛盾冲突。

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协调人们的行为,使之保持平衡,避免发生相互干扰及矛盾冲突,就会产生社会公约于团体规范。

这些之所以发生作用,乃是因为通过人际交往将社会信息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从而促使人们的行为相互协调、保持一致。

n自我认识功能

人的自我意识的保持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是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来实现的。

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背景之中,通过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

所以,人需要了解别人,也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

因此,需要同别人进行交往,需要同别人建立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

n心理保健功能

通过彼此相互交往,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可增进人们之间的亲密感、安全感,并能从中吸取力量,这对保证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必需的。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n仪表

仪表之所以能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美丽的仪表能够使人产生身心愉悦感,容易对交往对象产生好感。

n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是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距离近,使双方交往和接触的机会增多,彼此间更容易了解熟悉。

n交往频率

人们接触的次数成为交往频率。

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因而越可能建立密切的关系。

n相似性

相似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

研究表明,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籍贯、职业、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资历等方面相似的人们容易相互吸引。

n互补性

所谓互补是指人的个性表面的差异,由内在的共同观点或看法来弥补。

如果相似性是客观因素,那么,互补性可视为主观因素。

互补性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需要或动机。

n能力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才能出众或有某方面的专长,对别人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人愿意与他交往。

n个性品质

在影响人际交往的诸因素中,个性品质是最重要的因素。

人际交往的初期,一个人的仪表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

但随着交往的加深,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弱,而个性品质的影响则逐渐增大。

13.试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