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318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doc

《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doc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个体心理:

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

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心理学之父”。

4.行为主义心理学:

标志: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不否认人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S-O-R),称为新行为主义。

5.认知心理学:

标志:

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人本主义心理学:

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创立

7.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①描述②解释③预测④控制

8.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

1.心理学发展的含义:

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

3.心理发展内容包括:

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离学派的代表人物。

关注人性格中的自我方面。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4.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

5.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婴幼儿期之后的发展中。

7.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

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8.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是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

而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

9.整个青少年期又可分为:

①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②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高中;③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成人期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中期晚期第二节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4阶段:

(记住名称)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6sui);③具体运算阶段(6-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上

2.佩里认知发展的三段论(大学生):

①第一阶段:

二元论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

他们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大一)

②第二阶段:

相对性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大二/三)

③第三阶段:

约定性阶段。

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第三章第一节

1.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2.气质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4种类型。

(记名称和特点,会自己判断)

5.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

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2独立型多于顺从型3在各种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4在双向性格因素中,中间型大学生占绝大多数

第二节1.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2.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3.智力三元理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主要包括三个亚理论:

①情境亚理论②经验亚理论③成分亚理论。

5.智力的测量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常用智商(IQ)表示智力的高低。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

其含义是被测验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的实际年龄之比,用公式表示: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其计算公式为:

IQ=100+15(X-X-)/S

第三节1.学习风格分为四大类别:

环境、情绪、社会、生理

2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

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焦虑对学习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的高低,随着学生能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会日益失去其消极作用,就学习情境压力与焦虑的关系来看,一般都是低焦虑者在压力大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较好,而高焦虑者则适合压力较低的学习情境。

3.认知风格就是个人进行认知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所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体现在感知、记忆、言语、思维等。

4.认知风格中知觉风格可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①场依存型:

含义:

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特点或优势:

偏爱社会性学科,其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学习欠主动,易受暗示,喜欢讨论问题或进行合作学习,接受知识时偏爱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往往较为谨慎,不愿冒险。

②场独立型:

含义:

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

特点或优势:

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较好,学习的内在动机高,学习自觉性高,喜欢个人独立学习,接受知识时善于分析,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更倾向于冲动、冒险,凡事以个人意志来决定

第四章

1.社会心理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符合是锁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

2.教师角色形成经历的3个阶段:

①角色认知阶段:

(做老师之前,未上课)、②角色认同阶段:

(真正做老师了)③角色信念阶段:

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3.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1、教学组织能力2、教学的认知能力3、操作能力4、监控能力

4.教师的人格素质具有四个维度1成就取向2人际取向3课堂行为4组织才能

5.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主要包括:

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和自我教学效能感。

6.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其特征:

①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②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③创造性的洞察力

第四章第一节

1.广义的学习:

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2.冯忠良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3.布卢姆根据教育目标将学习分类: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4.奥苏伯尔对学习的2种分类:

(1)根据学习进行方式: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

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5.

(1)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其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试误说”;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

准备率、练习率(应用率和失用率)、效果率。

其中练习率和效果率是两大主率。

(2)斯金纳:

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以他的强化理论为依据,提出程序教学,对当时各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3)班杜拉,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再造过程4)动机过程。

6.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定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7.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

正迁移和负迁移or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2)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据迁移的层次: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3)据迁移的先后顺序: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

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8.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

9.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

10.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心理准备状态。

11.P学习定势既可以产生正迁移,又可以产生负迁移。

第六章

1.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生的一种内部动力。

2.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

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3.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成就动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

4.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1)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3个纬度:

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纬度。

第七章第一节

1.知识的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①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②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③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

表象系统和图示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考)陈述性知识表征:

1、命题与命题网络表象与表象系统3、图式

3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分为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4.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

5.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

①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

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就是下位学习。

②上位学习:

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

③并列结合学习:

是指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第八章第一节

1.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区别

(1)定义不同2、测量方式不同3、表征形式不同4、意识控制角度不同(激活速度慢;快)5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快;慢)

2.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3.策略性知识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①陈述性知识阶段②转化阶段③元认知阶段。

4.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

主要: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第九章

1.▲问题空间三个状态:

1、初始状态2、目标状态3、达标通路▲问题涉及4成分:

1、目标2、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3、障碍4、方法

2.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进行主动地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3.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就情绪和动机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6.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第十章

1.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行”。

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