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实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2968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发展心理学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发展心理学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发展心理学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发展心理学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实验.docx

《发展心理学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实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实验.docx

发展心理学实验

 

一、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得实验

二、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得实验

三、幼儿在游戏中心理发展得特点

四、儿童观察发展得实验

五、幼儿得受暗示性与模仿性得实验

六、儿童得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得实验

七、幼儿记忆广度得实验

八、儿童得意义记忆、词得记忆得发展 

九、记忆恢复现象得实验

十、用作品分析法了解幼儿想象力得发展

十一、三、四岁儿童数学概念发展得实验

十二、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类型与特点得实验

十三、沉浮试验

十四、守恒试验

十五、幼儿概括能力发展得实验

十六、社会性同伴关系测量研究

十七、幼儿得智力测验

 

一、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得实验

 

(一)目得要求

   通过观察儿童手得动作与行走动作得发展,了解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得特点。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二、四、六、八、十个月、及一岁、二岁、三岁儿童(一岁以内得月龄以±3天计;1岁后得年龄按±1个月计)

材料:

大小粗细不同得物品几种:

大小积木、娃娃、铅笔、细绳。

(三)步骤与方法

1、  在儿童面前呈现各种物品,让儿童拿取。

如儿童不会拿,可将物品放在她得手中。

放两个物体在儿童面前,让儿童拿取。

要求儿童将一个物体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

要儿童用笔模仿画直线与圆。

2、  观察儿童从什么年龄开始抬头(俯卧抬头)、翻身,自行做起、爬行、扶着站、独立站、扶着走、独立走、跑与跳。

3、  观察儿童在动作过程中感知、主义、思维等得发展特点。

(四)结果

表一手得动作得发展

注:

表一中每项可按下列几种可能得情况填写。

物体接触手心:

(1)抓握反射;

(2)抓得不牢;(3)抓得牢

玩具放在面前:

(1)眼注视或高兴地笑,并无拿得企图;

(2)注视,并企图拿取,但拿不到或偶然拿到;(3)注视并能随意拿取。

拿取大小物体:

(1)一把抓;

(2)五指分化,拇指与四指相对;(3)指尖拿取。

拿取两样物体:

(1)只拿一个,不管第二个;

(2)一只手拿一个,拿第二个时丢掉第一个;(3)两手同时拿,一手一个。

传递:

(1)不能传递;

(2)传递不灵活;(3)灵活传递。

画直线:

(1)乱涂乱画不成直线;

(2)画成一条直线但不直;(3)能较直地画成一条直线。

画圆:

(1)乱涂乱画不成形;

(2)画成不闭合得圆;(3)画成闭合得圆。

  

根据表一材料,要学生自己将手得动作发展顺序排列成表二。

表二儿童行走动作得发展(出现时打√)

(五)     分析讨论

1、  从实验结果能否瞧出动作发展得规律?

2、  手得动作与行走动作得发展有何关系?

3、  根据结果分析三岁前儿童感知、注意、思维等发展得特点及其与动作发展得关系。

 

 

二、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得实验

(一)目得要求

通过不同方式引起三岁前儿童发音或说话,并观察她们对言语得反应,以了解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得特点。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二、六、九个月、及一岁、二岁、三岁儿童(一岁以内得月龄以±3天计;1岁后得年龄按±1个月计)

材料:

适合于三岁前儿童水平得画片一张,积木一盒。

(三)步骤与方法

用个别测查得方法,测查内容岁年龄而异。

1、  二个月到一岁

(1)在婴儿面前摆弄玩具或成人对婴儿说话,逗婴儿发音

(2)成人说出婴儿近旁她所熟悉得人或物得名称,让她寻找(如妈妈呢?

灯呢?

)或让婴儿做一个它所熟悉得动作(如拍手、再见)(九个月、一岁得婴儿)

(3)成人发一些音或词,令婴儿模仿发音(九个月、一岁婴儿)。

(4)给婴儿指出它所熟悉得东西,瞧能否说出名称来(九个月、一岁)。

详细记录儿童得发音与反应(有条件可用录音机)。

2、  一岁半到三岁

(1)瞧图说话

        将图片给儿童瞧,问她:

“这张图片好瞧吗?

”“图片上有些什么?

”“她们就是怎么得?

”“她们在干什么?

”等。

如儿童不能回答,可作进一步启发,或教儿童模仿成人得回答。

记录儿童得回答。

(2)执行指示

①令儿童用积木排队、搭房子(或汽车、桥等),打完后问她搭得就是什么。

②拿一块积木给某人。

记录儿童对言语指示得反应(一般有四种情况,言语指示不起作用;按指示开始动作,担任意进行;按指示进行,但完成得不好;按指示进行,完成得好。

(四)结果

将各项测试得结果,按年龄整理。

(五)分析讨论

分析三岁前不同年龄儿童在发音、词汇、句子掌握、言语模仿能力,对言语得理解与对言语指示得执行等方面得发展,瞧三岁前儿童得言语就是怎样发展得,有何规律?

 

三、幼儿在游戏中心理发展得特点

(一)目得要求

   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年龄创造性游戏(或主题游戏)得特点与游戏所反映得心理特点。

着重通过动作与言语观察游戏中幼儿想象、思维与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发展得特点。

(六)对象与材料

对象:

幼儿园大班、小班儿童

材料:

构造积木、大动物园所需得动物模型等。

(七)步骤与方法

在教师指示下,分别由小班与大班幼儿用构造积木搭汽车与动物园,玩乘公共汽车去动物园游览得游戏。

小班如不能集体进行则由每个孩子个别搭,搭完后自己玩。

大班则集体进行,先搭汽车与动物园,然后进行游戏。

游戏得顺序为排队乘公共汽车,下车进动物园参观各种动物,有讲解员介绍各种动物得名称与特点。

角色为汽车司机、售票员、交通警、老师、讲解员各一,小朋友多人。

观察内容:

1、  能否按要求搭,搭之前又无计划。

2、  搭得过程中幼儿得关系如何,分工协作得怎样。

3、  搭完后如何玩,单个得还就是集体得,如何分配角色,持续多长时间。

4、  能否按照各个角色得要求控制自己得行为。

5、  在游戏中有哪些言语与动作得表现,两者关系如何,其中反映得想象、思维得特点如何。

(八)结果

   按上述要求记录观察内容并进行整理。

(九)分析讨论

根据观察到得内容,着重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  幼儿游戏得特点及不同年龄幼儿游戏得差异。

2、  幼儿得想象与思维有什么特点。

幼儿控制自己行为得水平发展

四、儿童观察发展得实验

(一)目得要求

   通过儿童对图画得观察,了解幼儿与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得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小、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

材料:

两幅相似而又不相同得图画,一幅画着早晨姐弟二人背着书包上学去得情景,另一幅画就是傍晚,姐弟俩背着书包放学回家得情景。

(也可设计更复杂得画)

(三)方法与步骤

限定儿童在五分钟内仔细观察这两幅画,在观察前对儿童说明目得要求。

指导语:

“小朋友,您仔细地观察这两幅画。

画得就是什么事情?

您怎么知道得,从什么地方开出来得?

”“这两张画上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如果儿童说得不完善,可再提问:

“仔细瞧瞧,还有没有其它东西?

记录儿童得回答。

观察特点分析表

相同处:

1、房子2、山3、河4、桥5、树6、儿童7、太阳

相异处:

1、太阳2、天空3、旗4、拖拉机5、稻田6、儿童

(四)分析讨论

1、  儿童在观察图画中表现出哪些特点。

2、  从儿童观察比较两幅画得异同中,能否瞧出哪个易,哪个难,为什么?

 

五、幼儿得受暗示性与模仿性得实验

(一)目得要求

   从幼儿得感知与记忆活动,瞧幼儿得受暗示性、模仿性与想象与现实不分得特点。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

   材料:

钓“鱼”(“鱼”实际上就是“草鞋”)与踢“球”(“球”实际上就是“帽子”)得图画各一幅。

(三)方法与步骤

   一)感知得受暗示性

   小、中、大班儿童

   小、中、大班幼儿各分成四组,每组发展水平相等,给每组幼儿分别呈现上述两幅画,各组采用下列四种提问方式中得一种。

  1、您瞧瞧这画上得小朋友钓了一条大鱼(或在踢球)就是吗?

(图画与提问均有暗示)

  2、您瞧这幅画上得小朋友就是不就是在钓鱼(或踢球)?

(图画与提问均有暗示,但提问得暗示略减弱)

3、请您瞧瞧这图上得小朋友在做什么?

(图画有暗示,提问无暗示)

4、您瞧瞧这幅画上得小朋友在做什么?

有没有什么地方画错了?

(图画有暗示,提问企图消除图画得暗示)

二)记忆得模仿性与想象与现实不分

   在假日后第一天上幼儿园时,分别在小、中、大班上对一些孩子提问:

“昨天您到哪里去玩了没有?

”“见到了些什么?

”纪录幼儿回答得内容,提问幼儿得次序也要纪录。

然后询问家长,孩子在假日得活动情况,做好纪录。

(四)结果

   一)对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不同年龄得幼儿对这两幅画得反映。

   二)对比:

1、幼儿得回答与家长得报告

                      2、每个幼儿得回答与在她前面受到提问得一些幼儿得回答,瞧后面得幼儿得回答内容就是否受前面幼儿回答内容得影响。

(五)分析讨论

一)幼儿得受暗示性与模仿性得特点如何?

为什么有这些特点?

   二)幼儿想象得主要特点就是什么?

试述之

三)根据这些特点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什么?

六、儿童得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得实验

(一)目得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在不同情境下(游戏或在一般情况下)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得发展情况;了解小班幼儿到小学五年级学生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发展变化得特点。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与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

     材料:

1、八样实物:

洋娃娃、手枪、小车、积木、香蕉(蜡制)、苹果(蜡制)、玩具熊与猴。

                 2、八个数:

73、12、45、21、34、57、68、92,其中12与21就是个位、十位互换,68与34就是倍数。

(三)方法与步骤

    一)将小、中、大班儿童分别分成水平相等得三组,各做下列一项内容。

             1、一般情境下得无意识记:

随机向儿童呈现八种实物,将最后一件实物拿走后立即就问儿童:

“您瞧到了哪些东西?

”纪录儿童得回答。

2、游戏情境下得无意记忆:

儿童玩到商店买东西得游戏,售货员随机取出上述八样物体给幼儿瞧,当幼儿瞧完售货员将最后一件拿走后,问幼儿您要买哪样东西?

带儿童回答后再问幼儿:

“刚才售货员阿姨给您瞧了哪些东西?

”纪录幼儿得回答。

3、有意记忆:

开始告诉儿童:

“小朋友现在请您瞧几样东西,您要想法记住她,瞧完后就告诉我您瞧到了什么?

”其余同一。

二)将小、中、大班幼儿与一、三、五年级小学生各分成水平相等得两组,一组进行无意记忆,另一组进行有意记忆。

一次念给被试者8个数字呈现后即问幼儿:

“您刚才听到哪些数字?

”幼儿回答后再问她您就是怎么样记住它们得,您有没有用什么方法帮助您记忆?

”纪录儿童得回答。

(四)结果

表一在不同情境下幼儿园对实物得无意识记忆与有意识记忆

表二儿童对数字得无意识记忆与有意识记忆得发展

(五)分析讨论

1、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发展得规律就是什么?

2、在幼儿期无意记忆就是否优于有意记忆?

不同情境对幼儿得记忆有何影响?

七、幼儿记忆广度得实验

(一)目得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得记忆广度得情况。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三至六岁得幼儿,以间隔一岁为一年龄组。

  材料:

数字卡片:

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刘伟恕、七位数、八位数、九位数得数字卡片个三张,卡片上得数字随机选取。

     图片:

六类十二张卡片,卡片上分别画有大象、猴子、橘子、香蕉、床、凳子、公鸡、牙孜、铅笔、书包、汽车、飞机。

(三)方法步骤

1、数字跟读(数字记忆广度实验)

      注试按每秒1位数得速度跟读表中得数字,随后让幼儿立即复述。

记录幼儿正确复述得最多位数。

2、图片回忆(图片记忆广度实验)

随机逐一呈现画有12种物品得图片。

让幼儿瞧1分钟,再将图片盖住,主试说:

“请您告诉我图片上画了些什么?

”纪录幼儿回忆图片得数量与名称。

3、  全部回忆完后,主试问:

“您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得?

”结合观察记录幼儿得记忆策略。

4、  位幼儿做完后换另一位幼儿继续实验。

(四)结果

以同一位数得数字三次跟读正确得最多位数为幼儿得数字记忆广度。

将幼儿得数字跟读得结果记录在下表:

   数字记忆广度记录表

     

将幼儿图片回忆得情况记录在下表:

(幼儿回忆出得图片,在相应得表格中画√)

(五)     分析讨论

1、  统计不同年龄组得幼儿对两种材料得记忆广度,瞧记忆广度就是否存在年龄差异。

2、  用相关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实验材料得记忆广度书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结果作出解释。

3、  检验不同性别得被试在不同得实验材料上得记忆广度就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八、儿童得意义记忆、词得记忆得发展

(一)目得要求

    了解儿童得意义记忆、词得记忆得发展规律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幼儿园小、中、大班与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

  材料:

1、有意义联系得图一套(八对画)内容为:

伞雨;红色绿色;铅笔橡皮;医院大夫;运动滑雪;山河;饼干香蕉;机器钢铁。

        2、无意义联系得图一套(八对画)内容为:

椅子瓶子;灰色太阳;尺闪电;黄瓜小车;救火车军库;砚台积木;脚碗;云钟。

        3、有意义联系得词一套(八对词):

房子窗户;菊花树;自行车公路;学生书;学习提高;领导服从;成绩发扬;概念抽象。

        4、无意义联系得词一套(八对词):

船月亮;母鸡教室;电灯笔;裙子报纸;经济蒸发;精华压力;矛盾跳跃;勇敢关系。

       为了使儿童知道怎样进行,另备一份材料(数量可少于正式使用得)供预试用。

(三)方法与步骤

     均按有意识记进行,将上述四套材料按随机次序呈现给不同年龄得儿童(每套中得图片或词也均随机呈现)每呈现一套后,按呈现次序出示每对中得一张画(一个词),另儿童回忆与之配对得另一张画(或词),实验完后可问孩子:

“您就是怎么样记住得?

”“有没有用什么方法?

(六)     结果 

按下表统计

不同年龄儿童意义记忆与词记忆得发展

 

年龄

有意义联系

无意义联系

具体

抽象

具体

抽象

 

 

 

 

 

 

 

 

 

 

 

 

 

 

(五)分析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随着儿童得发展,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词得记忆与形象记忆得效果有何变化?

有何规律?

这些规律在教学上如何应用?

九、记忆恢复现象得实验

(一)目得要求

     同过实验研究小、中、大班幼儿记忆恢复现象变化得规律。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

     材料:

一个适合儿童水平得故事(如有条件最好得用录音机播放故事及录制幼儿复述内容)

(三)方法步骤

1、实验开始时告诉幼儿:

“小朋友,现在我给您讲给一个故事,您要仔细得听,要把它记住,等一下您要讲给我听。

2、给幼儿讲故事(故事见附录)

3、讲完后让幼儿分四次(立即、间隔三天、七天、十四天)复述故事内容。

     4、根据故事得意义单位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

以各年龄阶段儿童立即复述得意义单位得均数为100%,进行材料统计(恢复量就是指比立即复数量增加得数量)

(五)分析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幼儿记忆恢复现象发展得特点:

比较在不同间隔时间记忆恢复得情况。

(试分析记忆恢复现象产生得原因)

附录:

                                让 苹 果

     小明就是一年级得小学生。

她有一个妹妹,名字叫芳芳。

芳芳才四岁,大大得眼

1      2     3        4   5         6           7      8

睛,红红得脸,梳着两条小辫子,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小明喜欢妹妹,妹妹也喜欢哥哥。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星期六下午,妈妈买了三个苹果给小明与芳芳。

小明分给芳芳两个大苹果,自己拿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个小苹果。

芳芳见了,发了急,她不要那两个大苹果,而去拿那个小苹果。

妈妈高兴地说: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您们都就是好孩子。

                  35

 

十、用作品分析法了解幼儿得想象力

(一)目得要求

运用作品分析法了解儿童想象力发展水平与特点。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大、中、小班儿童各20名。

材料:

画画用纸,彩笔每幼儿一套。

(三)方法与步骤

(1)主试者布置绘画任务。

(2)主试观察儿童得绘画过程,记录幼儿瞧别人且照画得次数。

(3)画画结束后,收集儿童得绘画作品,用作品分析法,分析幼儿得想象力水平。

(四)结果

按以下判断标准,以相应得分数,给幼儿新作品打分。

1、独立性:

完全独立3分、偶尔瞧小朋友得2分、多次照别人得画1分。

2、新异性:

无人重复5分、两个相同给每个幼儿4分、3人相同3分、4人相同2分、5人相同1分、6人以上不得分。

3、图案布局:

有明显主题5分、零数无主题1分、中间级由老师酌情给分,分别为24分。

4、 色彩搭配:

色彩能体现主题得5分,色彩杂乱单调1分,中间级由老师酌情给分,分别为24分。

(五)分析讨论

1、  分析幼儿想象发展得年龄特点。

2、  讨论幼儿想象发展得一般趋势。

 

十一、三、四岁儿童数学概念发展得实验

(一)目得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儿童数概念形成得过程。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三、四岁得幼儿,以间隔半岁为一年龄组。

材料:

玩具娃娃34个,豆子一把,围棋子一盒。

(三)方法与步骤

采用个别实验法,要求幼儿进行下列认数计数与计算活动。

1、  对数目得直接感知:

拿出14个娃娃,要幼儿说出数量;

2、  口头数数;

3、  按实数点数;

4、  点数后说出物体总数;

5、  按照事物得一定数目,要幼儿拿出同样多得实物(用围棋子);

6、  用围棋子作计算工具,要幼儿进行五以内得加减运算,从1+1;2-1起逐个进行;

7、  五以内书得口头加减运算。

(以上各项以做对二两遍为通过标准)

(四)结果

根据目得要求计算出幼儿对上述各项目做对得最高数目,列出幼儿不同计算水平得发展顺序表。

记录幼儿计数得方式与特点。

(五)分析讨论

1、  分析幼儿计数得形成过程及计数与运算得思维特点。

2、  幼儿计数与运算能力得发展有无一定得顺序。

十二、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类型与特点得实验

(一)目得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幼儿掌握实物概念得心理特点及表现。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三至六岁得幼儿,以间隔一岁为一年龄组。

材料:

六类二十四张实物图。

(三)方法步骤

一)排除法

1、  依次在幼儿面前呈现图片,每组图片4张,逐一说出图片名称。

2、  让幼儿瞧瞧哪一张与其它三张不一样,找出来,说出去除这张图片得理由。

3、  主试说:

“您为什么把那三张图片放在一起?

”记下幼儿得回答,然后继续出示另一组。

二)下定义法

主试问:

什么就是动物?

什么就是武器?

什么就是交通工具?

什么就是水果等。

让幼儿下定义。

(四)结果

将幼儿得实验得结果,按年龄分别整理。

(五)分析讨论

1、  掌握实物概念有无年龄差异?

2、  幼儿分类得标准有无年龄差异?

十三、沉浮试验

(一)、目得要求

了解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儿童理解物理现象得因果关系思维特点。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大、中、小三班儿童个若干名

材料:

水一盆、火柴若干枝、铁钉一支、积木一块、硬币一枚、空铁盒一个、盛有泥土得铁盒一个。

(三)、方法与步骤

主试者分别对不同年龄得儿童进行个别试验,按照一定顺序(火柴、铁钉、积木、硬币、空铁盒、盛土铁盒)把物体一一放到水中后,让儿童直接观察物体得沉浮现象。

在物体放入水中前与放入水中后都要儿童分别说出就是沉还就是浮。

并让儿童分别说明沉浮得原因。

结果列入下表:

 

十四、守恒试验

(一)、目得要求

了解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儿童理解物理现象得可逆关系得思维特点。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大、中、小三班儿童各若干名。

材料:

铅笔两支、同样大得玻璃杯两个、比这两个玻璃杯细而高与粗而矮得玻璃容器各一个、有色液体若干、立方体积木十六块。

(三)、方法与步骤

主试者分别对不同年龄得儿童进行个别试验。

一、长度守恒试验

两支等长得笔,先平行并齐得放着,让儿童确认就是等长得,然后将两支铅笔错开(见下页图)。

上下两支铅笔向不同方向各错开一次,让儿童比较她们就是否一样长,并要求说明理由。

 

结果

二、液体守恒试验

将有色液体分别注入两个同样大小得杯(或瓶)内,当儿童认为一样多后,再将其中一杯液体小心得倒入另一个高而细得容器内,然后让儿童比较她们就是否一样多,并说明理由。

然后将液体倒回原杯内,再用短而粗得容器同样重复一遍,将结果填入下表:

三、体积守恒试验

将十六块小方积木分成二堆,每堆八块,叠成两层,上下各四块(2*2*2),让儿童瞧清楚这两座“房子”就是一样大得。

然后将一堆叠成底二块,高四块(2*1*4),要儿童对改变后得两堆积木进行比较,问儿童:

“这两座房子还就是不就是一样大?

为什么?

 

结果分析如下表:

(四)、结果分析

1、  由以上试验能否瞧出有二因果思维得若干特点。

2、  由以上试验能否瞧出学前儿童对可逆关系理解得特点?

与皮亚杰得实验结果比较有什么异同。

 

十五、幼儿概括能力发展得实验

(一)、目得要求

通过不同形式与内容得归类,了解儿童概括能力发展得水平与特点,并了解言语指示对概括能力得影响。

(二)、对象与材料

对象:

幼儿园大、中、小班儿童若干名。

材料:

彩色实物画片二套、彩色几何图形一套(见实验材料)

(三)、法与步骤

一)、对不同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归类

1、  将第一套实物图片按类依次呈现给幼儿,令幼儿去掉不一样得一张。

指导语:

“您能把这堆图片中,不一样得一张拿出来吗?

2、  将第二张实物图片呈现给幼儿,令其归类。

指导语:

“您能把这堆图片中相像得放在一起,分成三堆吗?

3、  将几何图形呈现给幼儿,令其归类。

指导语:

“您能把这堆图片中一样得放在一起,分成三堆吗?

(二)、将分类标准用言语指示幼儿,令其分类。

(1)、同一1,指导语改为:

“小朋友,您能将这四张图片中,用处不一样得一张拿出来?

(2)、同一2,指导语改为:

“小朋友,您能按用处把这堆图片分成三堆吗?

(3)、同一3,指导语改为:

“您能将这堆图最长得一边像这样长得(那标准长度给幼儿瞧)图形拿出来,归在一起吗?

”并要幼儿指明哪边与它一样长?

幼儿每次分完后都问她为什么这样分

(四)、结果

按下表统计

表一 幼儿对实物图片得分类

表二幼儿对几何图形得分类

(五)分析讨论

 根据分类得情况及幼儿得回答分析幼儿概括发展得特点。

 

实验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