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元明清皖江学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28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元明清皖江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元明清皖江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元明清皖江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元明清皖江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元明清皖江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元明清皖江学院.docx

《古代文学元明清皖江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元明清皖江学院.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元明清皖江学院.docx

古代文学元明清皖江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元明清部分)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ChinaAncientliterature(yuan,mingandqingDynasty)

课程编号:

0111009

课程学时:

102学时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建议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三、四卷元朝、明朝、清朝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开课单位:

皖江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是汉语言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课程任务:

元明清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从元代到明代至清代的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系统地学习元明清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六编元代文学史

第一章元代文学绪论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元代社会概述

一、疆域广阔,国力强盛

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深重

三、思想多元化,文化政策宽松

四、科举废止,儒生地位低下

第二节元代文学概述

一、元代文学的特点

二、元代文学的成就

第三节元杂剧

一、杂剧的形成和基本体制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课程的重点、难点:

元曲概念内涵,元杂剧的形成、基本体制和兴盛的原因。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及其学习的意义,掌握元曲、元杂剧等重要术语的涵义及其区别,认识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思考题:

1.名词:

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

5.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关汉卿及其杂剧创作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个性

一、生平

二、个性

第二节关汉卿的创作

一、历史剧

二、爱情风月剧

三、公案剧

四、关汉卿作品选讲:

1.《窦娥冤》:

(1)题材溯源;

(2)《窦娥冤》的戏剧冲突;(3)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4)《窦娥冤》的悲剧审美风格。

2.《救风尘》:

(1)解题;

(2)赵盼儿形象;(3)戏剧冲突及其价值。

第三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题材选择

二、艺术体制

三、语言风格

课程的重点、难点:

窦娥形象;《窦娥冤》的悲剧意蕴;《救风尘》的喜剧风格;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创作概况,认识关汉卿代表作品的题材内容、美学风貌与艺术成就。

思考题:

1.关汉卿《窦娥冤》与《救风尘》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

2.窦娥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作品是如何表现的?

3.《窦娥冤》中三桩誓愿和鬼魂诉冤情节有何作用?

4.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5.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三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二、《西厢记》题材的流传与变异

三、主题倾向

1.形象特质

2.情节意义

四、艺术风貌

1.语言风格

2.体制特征

五、作品选讲:

《长亭送别》

1.情感

2.语言

第二节白朴和《梧桐雨》、《墙头马上》

一、白朴的生平和创作

二、《梧桐雨》

三、《墙头马上》

第三节马致远和《汉宫秋》

一、马致远的生平与创作

二、《汉宫秋》

第四节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一、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二、郑光祖的生平与创作

三、《倩女离魂》的主题倾向

1.剧情概要

2.主题评价

四、《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1.离魂情节的艺术作用

2.语言风格

课程的重点、难点:

《西厢记》题材流变;崔莺莺形象;《西厢记》的语言风格和体制特征;“离魂”题材的价值;杂剧衰微的原因。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重要杂剧作家的生平、创作和成就,掌握《西厢记》、《梧桐雨》、《墙头马上》、《汉宫秋》、《倩女离魂》等作品的题材源流、体制特征、美学风貌及艺术成就,了解杂剧南移及其衰微的原因。

思考题:

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

2.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

3.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是什么?

4.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

6.崔张故事的意义何在?

7.崔莺莺形象的内涵和价值何在?

8.《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有何特点?

9.《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各有何作用?

10.《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

其美学价值如何?

 

第四章南戏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南戏

一、南戏

二、南戏的体制特点

第二节高明与南戏之祖

一、高明的生平与创作

二、南戏之祖

三、《琵琶记》的主题倾向

1.剧情概述

2.主题评析

四、《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戏剧结构艺术

2.语言风格

3.盛行于明的原因

五、作品选讲:

《糟糠自厌》

1.情节评价

2.语言赏析

第三节“荆刘拜杀”四大戏文

一、“荆刘拜杀”

二、作品简介

课程的重点、难点:

南戏体制特点;南戏之祖;“三辞三不从”的内涵及其意义;作品的结构艺术。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南戏的体制特点、南戏代表作、“荆刘拜杀”四大戏文,了解《琵琶记》成为“南戏之祖”的原因,掌握其结构、内涵与意义。

思考题:

1.名词:

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

3.何谓四大戏文?

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4.《琵琶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其艺术特色如何?

5.《琵琶记》的结构有何特点?

有何作用?

6.《琵琶记·糟糠自厌》中吃糠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7.《糟糠自厌》的语言有何特点?

第五章元代诗文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元代诗文概说

一、元代散文

二、元代诗歌

第二节元散曲

一、元散曲定义

二、元散曲的形式和种类

三、元散曲的代表作家

四、马致远散曲选讲:

《秋思》

1.情景交融,意境悲凉

2.名词组合,意象繁复

3.曲牌特征

五、睢景成散曲选讲:

《高祖还乡》

1.取材与主题

2.“代言体”的叙事功能

3.语言风格

六、张养浩散曲选讲:

《潼关怀古》

1.主题

2.结构

3.语言

课程的重点、难点:

元散曲;《秋思》的艺术特征;《高祖还乡》中“代言体”的叙事功能。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元代诗文创作的概况,掌握元散曲概念的内涵及重要作家,认识元代诗歌的特殊风貌;使学生了解元代散曲的不同形式特征,理解“代言体”在套曲中的艺术作用。

思考题:

1.名词:

元散曲。

2.散曲与词有何异同?

3.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如何?

4.《天净沙·秋思》为何称为“秋思之祖”?

5.《山坡羊·潼关怀古》、《水仙子·寻梅》的艺术特点如何?

6.何谓代言体?

《哨遍·高祖还乡》用代言体取得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7.《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有何含义?

第七编明代文学史

第一章明代文学绪论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明代社会特征

一、政治特征

二、思想文化特征

三、经济特征

第二节明代文学特征

一、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

二、章回小说的繁荣及其原因

三、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课程的重点、难点:

明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章回小说的繁荣及其文体特征。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明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明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掌握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思考题:

1.名词:

章回小说。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

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

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

一、史书杂传

二、笔记小说

三、唐宋诗文

四、戏曲说唱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和版本

一、作者

二、版本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和艺术

一、《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倾向

1.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

2.智慧才能的人格内涵

3.忠义勇武的道德规范

二、《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1.虚构艺术

2.战争描写艺术

3.语言特征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选讲:

《三顾茅庐》

一、人物出场和情节结构艺术

二、语言特征

第五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与流传

一、历史演义小说的成熟

二、文学影响

三、社会影响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历史演义概念;“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七实三虚”的虚构艺术;战争描写艺术。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成书、版本、思想倾向等相关知识,认识《三国志演义》的影响,认识《三顾茅庐》的情节结构艺术,掌握历史演义体小说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掌握其虚构艺术和战争描写艺术。

思考题:

1.名词:

历史演义。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

4.《三国志演义》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倾向?

5.《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它是如何形成的?

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6.《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的?

7.《三国志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有何特点?

8.《三国志演义》人物是类型化形象吗?

9.《三顾茅庐》一节的情节发展有何特点?

第三章《水浒传》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

一、史书

二、笔记诗文

三、说唱

四、讲史(平话)

五、元杂剧

第二节《水浒传》的作者和版本

一、作者

二、版本

第三节《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

一、思想内涵

1.逼上梁山

2.重武尚侠,替天行道

3.嗜酒戒色

二、艺术特色

1.百川归海式的结构

2.人物的出场与性格

3.简洁生动的语言

第四节《水浒传》选讲:

《血溅鸳鸯楼》

一、细节描写艺术

二、武松性格特征

第五节《水浒传》的影响和流传

一、英雄传奇小说的成熟

二、影响与流传

课程的重点、难点:

《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英雄传奇概念;逼上梁山的主题;性格表现艺术。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相关知识,掌握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掌握作品的结构特征和性格表现艺术,认识《水浒传》对后世社会与文学的影响

思考题:

1.名词:

英雄传奇。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

3.小说《水浒传》和元杂剧“水浒戏”在内容选取上有何差异?

4.《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有哪些方面?

5.《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法上有何特点?

6.《水浒传》的英雄观与女性观有何特点?

7.《血溅鸳鸯楼》一节的细节描写有何特点?

 

第四章明代诗文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明初诗歌

二、明初散文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第二节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一、李梦阳与前七子

二、王世贞与后七子

三、唐宋派

第三节晚明诗文

一、李贽

二、公安派

三、竟陵派

四、晚明小品文

五、明末文坛

第四节明代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