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229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标准.doc

《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标准.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标准.doc

附件2:

课程标准模板

《学前教育理论》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学前教育理论

所属院系部:

学前教育理论院

制定人:

杜青芬

合作人:

杨民、田广庆、冯永娜

制定时间:

2014.11.01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学前教育理论

课程代码:

15711

学分:

4

学时:

72

授课时间:

第三学期

授课对象:

大二学生

课程类型:

《学前教育理论》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学前教育现象尤其是幼儿园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探讨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规律。

2006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14年8月被评为院级优质核心课程。

先修课程:

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

后续课程:

幼儿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学前教育理论》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学前教育现象尤其是幼儿园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探讨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规律。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培养学生运用相应知识分析学前教育现象和解决当前学前教育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学前儿童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为理论基础,系统阐明学前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现代化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为后续学习《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经营与管理》等课程打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学前教育理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是在理论性教学的基础上强调时代性和实用性。

在整体把握目前国内相关专业教科书的核心内容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的需求,经过合理的整合,建构出以基本理论为基础注重实践性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1.目标制定:

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集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于一体。

2.内容选择:

知识的逻辑性、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三者相结合。

3.方法手段: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理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贯穿教学的始终。

4.课程评价:

理论性评价和实践性考核相结合。

四、课程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相应知识分析学前教育现象的能力,形成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具备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技能;创设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环境的技能;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游戏、活动、娱乐等活动的技能。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了解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熟悉国家和地方幼教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情感;具有科学的、现代化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个性修养。

五、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描述

序号

学习情境名称

(模块、项目)

知识要求

素质要求

能力要求

课时

1

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

掌握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和职能

学前教育

职业理念

培养学生逻辑

思维能力

8

2

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

掌握学前儿童观、教育观、师幼关系的特点并能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

学前教育

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3

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

知道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并会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和合理安排幼儿园日常生活

学前教育

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

16

4

学前教育衔接

掌握家园合作、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有效教育途径

学前教育

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5

教师必备的技能和

能力

观察力

沟通的能力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学前教育

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20

合计

课程内容描述

学习情境1(模块、项目)

学习情境(模块、项目)

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掌握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和职能

教学内容

一、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理论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三、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和职能

四、现代学前教育主要理论流派

五、学前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方法

学习情境2(模块、项目)

学习情境(模块、项目)

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观、教育观、师幼关系的特点并能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观

二、学前教育观

三、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四、师幼关系

学习情境3(模块、项目)

学习情境(模块、项目)

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

教学目标

知道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并会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和合理安排幼儿园日常生活

教学内容

一、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概念

(二)幼儿园课程结构

1.课程目标(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3.课程组织(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4.课程评价(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

(三)幼儿园课程方案与其理论基础

(四)活动方案的设计及教案的编写

二、幼儿游戏

(一)观察记录幼儿游戏活动

(二)设计幼儿游戏活动方案

(三)组织指导幼儿游戏活动

三、幼儿园教学

(一)制定教学计划

(二)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注意事项

四、幼儿园日常生活

(一)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组成

1.班级(集体)活动;2.小组活动;3.自选活动;4.户外自由活动;5.收拾整理;6.生活活动:

进餐、午睡、入厕;7.转换环节;

(二)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幼儿感到温和、安全;2.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环境;3.活动要适合发展使幼儿感到学习愉快;4.注意幼儿自选活动与教师组织指导活动之间的平衡;5.日生活的安排应具有稳定性、规则性和灵活性;6.幼儿的活动具有多样性,要动静交替;7.幼儿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真实的经验和参与的基础之上;8.游戏是幼儿学习不可或缺的形式和方法;9.提供家长参与幼儿园生活的机会;10.评价每天的活动计划;

五、幼儿园环境

(一)幼儿园环境概述

(二)创设与利用幼儿园物质环境

(三)营造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

学习情境4(模块、项目)

学习情境(模块、项目)

学前教育衔接

教学目标

掌握家园合作、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有效教育途径

教学内容

一、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合作与衔接

(一)家园合作

(二)如何有效促进家园合作

二、幼儿园与社区教育的合作

(一)幼儿园和社区教育

(二)如何实现幼儿园和社区教育的合作

三、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一)幼小衔接的含义及重要性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三)有效实现幼小衔接

学习情境5(模块、项目)

学习情境(模块、项目)

教师必备的技能和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家园合作、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有效教育途径

教学内容

一、观察力

(一)观察的意义和种类

(二)观察的方法

二、沟通的能力

(一)教师与幼儿的沟通

(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三)幼儿间的沟通

三、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一)制定教育活动方案

(二)组织实施教育活动

四、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一)教育笔记

(二)教育叙事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推荐教材

学前教育理论,李生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1日。

(二)教学参考资料

1.教材:

学前教育理论,郑健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2.课程网站:

3.其他网站:

(三)教师素质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首先,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敬业精神,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

2.创造性的思维素质。

主要指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

3.扎实的专业素质。

一方面,教师应具备作为信息社会知识阶层所需的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精深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专业核心知识。

(四)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本课程已制作了系统的多媒体课件,授课可以在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进行,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加大信息量和直观性,声像图文并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教师通过E-mail,QQ群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由单一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

(五)课程考核

1.出勤率以及课堂表现(平时成绩占10%)

2.实践考核和理论评价相结合(期末成绩90%,实践部分:

50%;理论部分:

40%)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