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4241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

第3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4.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通过分析景观图片,回想个人对不同自然要素之间关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探究与活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生物进化、生物灭绝和今天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之间反映了什么问题?

2.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

生(回答)

1.反映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整体环境演变也会影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2.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师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 书: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推进新课投影:

“热带雨林景观和热带疏林草原景观”

问题:

1.图中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3.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

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

学生回答:

1.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

2.这些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热带雨林景观,全年高温多雨,湿度大,年降水总量达2000毫米左右。

植物茂密,种类丰富,乔木高大

7

分层,有的可以分为4~5层,终年常绿;林内阴暗潮湿,叶尖有滴水现象,所以称为雨林。

由于植物种类多,果实丰富,动物也相当多,代表性动物主要有猩猩、河马等。

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

总之,该区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整体性相协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板 书: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70的活动,并展示“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回答)

1.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

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投影: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问题:

1.若图中森林植被大量砍伐,地理环境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2.若图中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生(阅读教材及插图,分析回答)

1.砍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少,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变化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或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产生影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

2.河流上中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的演化,还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升高,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时,下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

师从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板书:

(1)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例如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要特别重视上中游

地区植被的恢复,搞好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自然地理环境中,人类活动更容易引起生物发生变化,并由此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保护

生物、保护生态,避免给环境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

投影:

(填表说明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表后逐个显示)

影响

地下水

水位上升时,水量丰富

生物

种类增多

地方气候

温度增加,降水增多,温差变小

泥沙沉积

泥沙含量减少

洪水灾害

减少

(举例):

让学生举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例子。

投影:

西北内陆

东北地区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距海近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多风沙

温带季风气候,湿润

水文

地表水贫乏,多内流河、咸水湖

地表水丰富,多外流河

外力作用

风化、风力作用强

流水作用明显

地貌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多风蚀地貌

平原

植物

植被稀少,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土壤

有机质含量少,荒漠土

黑土、黑钙土

师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西北地区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特征都是与干旱的气候相一致的。

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与环境整体特征一致,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补充案例)厄尔尼诺现象

投影:

“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片”

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会导致鱼类死亡、大气环境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等连锁反应。

(讨论)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学生讨论后,教师提问,并归纳总结。

投影:

洋流状况

大气环流

气候状况

海洋生物

正常年份

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

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生物繁盛形成秘鲁渔场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大陆西岸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案例来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希望同学们多搜集这方面的实例,并认真加以分析,以增强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

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

探究内容:

经观察,你认为保护斜坡上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探究过程、方法:

将3千克土壤分成两份,分别置于两个较大的盘子中央,堆成形态大体相同的两个圆锥体,在其中一个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

分别将200毫升水在距土堆顶部20厘米的高度上慢慢淋至两盘内,比较沉积在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

设计一种方法,当没有草皮覆盖时,怎样保持土壤不被水冲走。

(提示:

你可以用纸片、树叶、秸秆等材料进行实验)

探究结果:

写出实验总结,进行组内交流。

第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是什么?

生(回答)

1.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

2.

(1)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投影:

“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师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的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

生土壤。

(承转)土壤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板 书: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推进新课

第一幅画面:

地表裸露的岩石

第二幅画面:

用动画演示风吹、雨打、日晒地表裸露的岩石,与此同时,岩石逐渐风化,在风化作用下形

板 书: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活动:

比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与联系。

生阅读教材“成土母质与土壤”部分,思考回答,并填写下表内容。

成土母质

土壤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

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

风化物

松表层

联系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

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师不同的母质成土过程不同,使土壤的质地、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也不同。

问题探讨: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有什么关系?

2.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

投影:

成土母质

土壤

颗粒较细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颗粒较粗

发育在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残积物和坡积物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洪积物和冲积物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承转)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与气候的关系也最密切。

板 书:

(二)气候与土壤

师(提问)

1.气候对土壤有哪些直接影响?

2.气候是如何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

生阅读教材“气候与土壤”,总结回答:

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师1.我国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

为什么?

2.为什么从热带到寒带,风化壳逐渐变薄?

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

因为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物,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2.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承转)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生产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板 书:

(三)生物与土壤

师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师为什么不同的植被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

生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

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

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