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174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doc

《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报告.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实践时间:

当代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

【摘要】:

偶像崇拜一直是当今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今的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方向也越来越多,包括各个行业,涉及多方面的人物。

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最为敏感的群体,大学生把明星等社会上的风云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到了狂热、执着和迷恋的程度,常常导致某些偏激事件和消极后果,引起家长、老师、社会的忧虑。

因此,认真研究当前大学生中的偶像崇拜,了解更多大学生对偶像的看法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世界,为大学生的未来规划出一条发展道路。

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精神寄托偶像崇拜现象特征负面效应引导

一、调查的主要发现

(1)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

偶像,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符号,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把某些特定人物作为偶像来崇拜的现象,即为“偶像崇拜”。

根据相关调查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偶像崇拜现象相当普遍,有偶像的大学生人数明显高于无偶像的人数,且偶像种类呈现多元化特点,但歌星影星是其崇拜的主流。

此外,商界名人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对象的新热点。

一些社会公认的优秀著名人士已被许多大学生作为其崇拜的对象。

同时发现,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存在性别、年龄、城乡等差异性特征。

很多人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偶像崇拜中大都倾向于把歌星影星等作为崇拜对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英雄崇拜观历史演变方面的原因,也有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

(2)大学生崇拜偶像的实质及特征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实质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体现大学生的一种理想、追求和他们的价值取向。

偶像崇拜具有如下五种主要特征:

1、阶段性:

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是随着自身的认识提高而发展变化的,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深刻融合和高度统一,是在大学生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在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展的。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偶像崇拜都要经历由儿童时期的依恋父母和老师,最后到青年时期的依恋以社会成功人士为核心的榜样人物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2、选择性:

大学生偶像崇拜不是一种被动的个体行为,而是大学生主体的一种对崇拜对象、崇拜方式等自觉的社会性选择,充分反映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价值取向,体现了青少年不同的个性特征。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不同,他们所选择的崇拜对象及崇拜方式也不同。

3、时代性:

由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观念和意识不同,因而与其相同时期的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对象以及特征体现也明显不同。

4、群体性:

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一种潮流,无论什么时期,无论什么对象,他们都表现在一组或一群人身上,而非个体或少数人的现象。

这种崇拜现象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非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或某几个人所反映出的个别现象。

5、多样性:

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从心理到对象都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社会的多元化、爱好的多样性导致人们选择的多样化。

流行的浪潮不断翻新,从而促进了偶像人物的千变万化和千姿百态,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消极效应

偶像崇拜在心理可塑性最大的青年时期,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偶像的成功因素能为崇拜偶像的大学生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偶像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调整崇拜者的意志和行为,丰富和充实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

但是,过度的偶像崇拜就会带来相当恶劣的消极效应。

(1)盲目性

盲目性就是崇拜者在没有本质上弄清崇拜内容和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非理性选择。

大学生如果陷入盲目崇拜,崇拜的结果不但会与其本来愿望相反,而且会加剧自身所处的不利状态。

部分大学生确信其偶像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的,或者虽然看到偶像有不足之处却情绪化的拒绝接受现实,甚至把偶像的某些缺点和错误也不加分析的认同和效仿。

(2)狂热性

狂热性是指将崇拜心理推向极端,导致一种极度的狂热,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的一种负向效应。

而且,狂热性会带来理智的下降,不顾崇拜心理的限度,把本来合理和适度的崇拜内容推向其反面,变成消极的崇拜。

如,当前一些大学生中出现的“上网热”、“考研热”等狂热的崇拜现象,就是表现出来的一种缺乏科学分析和不能冷静地调控情感的狂热崇拜心理。

还有部分学生沉湎于对某些或某个偶像热烈的梦幻和疯狂的追逐之中,在这种自我迷茫状态下,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象

(1)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

1、内心需求和精神寄托:

有些学生将偶像看成一种精神动力,带来成长的快乐,促进自我健康发展。

当然,若把握不当,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这样一部分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

甚至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等都一味地模仿明星们。

喜欢幻想,他们通过模仿明星的各种行为,将自己想象成明星的样子,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

这也是大学生自居作用的结果。

2、从众心理:

大学生非常喜欢相互比较,在“追星族”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他们将偶像崇拜看成一种时尚。

如果哪位同学没有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害怕自己被其他同学视为落伍,观念保守,不够时尚;另一方面也可能被同学所排斥,因为不追星的同学和追星的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减少,从心理上缺少了归属感,游离于同学之外的滋味很不好受,于是他们就有意无意地跟随其他同学去追星。

总的来讲,适度的偶像崇拜是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与成熟,大多数成年人都有类似的追星的经历。

作为老师或家长,试图完全阻止大学生的追星行动是不现实的。

但也不能不闻不问,必须予以正确的引导,进行适度、适时、适当的偶像心理定位。

社会媒体也应该努力为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向上的可崇拜的“偶像”。

(2)尊重大学生的偶像崇拜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最初阶段,崇拜大自然;人在少年时代,崇拜英雄,这是人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对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有了丰富的想象,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印证自己的想象,需要找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作为参照物来仿效,偶像就应需产生了。

因此,我们应承认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

尽管大学生偶像崇拜常常背离一些教育者的良好期望,但我们仍然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在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混乱现象。

正如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的“心理社会合理延缓期”现象一样,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阶段需要有时间去梳理、整合所有的混乱与矛盾。

在此期间,出现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是他们心理社会适应性的表现。

成人对这些行为过于忧虑、责备和压制都不利于他们“迷途知返”,而要以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借助时间来整合自己、发展自我。

同样,对待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我们也应持尊重的态度。

(3)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正确选择崇拜的偶像

人们所崇拜的偶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如何正确地看待偶像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如果选择正确,这位偶像便对他的一生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反之,不好的偶像则会伤人神气、误人志向、毁人前程。

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成熟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涉及自我的认识问题更关心,他们强烈期望能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更希望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

他们常常把这种迫切性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关注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现象非常敏感。

他们常常自觉参照社会上流行人物或媒介中宣传的名人、伟人、偶像等的品质,力图将他们的品质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品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不论这个偶像是否对其有帮助作用,都有可能被其“照单全收”。

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处世态度、生活追求、价值观念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

为了突出这种不同,证明自己的独立,他们常常有意识的做一些长辈或社会所不期望的事情。

因而他们在选择偶像时也愿意选择一些并非父母和教师眼里理想的偶像,但却更能接近于他们心理需要和年龄个性等特点的人物,如青春、活力四射、随心所欲、很快成名的影视歌星及体育明星,而对父辈们大加赞赏的、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军人、老师、伟人、名人、英雄、科学家的偶像崇拜就少了。

因此,特别需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理性的思维,正确地选择自己崇拜的偶像。

父母与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偶像评判的角色,用多种声音、从多个角度分析、从不同层面冷静地评价各种偶像,给大学生提供理性思维的广大空间。

尽管偶像崇拜心理对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不一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定位、价值取向、审美观以及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偶像崇拜心理的形成原因很多。

教育界专家指出,传统的单向的传授方式不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引导,引导他们实现社会规范与个体需要的统一,因为个人的价值目标只有同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

要引导好学生,教育者就要去寻求社会规范与学生个体需要的对话渠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首先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触及学生思想和心理深处;同时还要讲求教育的科学和艺术,构建一个互动、对话的和谐教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5-3-19第4版

2、《现代崇拜心理学》

刘烨西苑出版社2003-04-27

3、《当代崇拜心理学》

寒心

中国纺织出版社

4、K12教育论坛-青少年教育-偶像崇拜帖子2008-5-12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