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知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15932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文化知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嘉应州是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国内各地客家居民多以嘉应州为祖籍所在地。

汀州

  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国内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宁化县为先祖曾居处。

汀州府籍华侨尤以籍贯永定县最多。

可惜“汀州”现在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原来的汀州府各县,现在分别由三明市和龙岩市代管,故而以“汀州”与惠州、梅州、赣州并称客家四州,有时空错乱之感。

赣州

  赣州与惠州一样,都是侨民外迁的那个时期,以及现实中,都一直延续的地名。

然而赣州府辖下十八县之河源

多,旅外华侨却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远在惠州府之下。

赣州府与惠州府另一相似之处是,它也不是纯客地区,并且同样以三种不同方言为主,包括本地话(老客话)、广佬话(新客话)、府城话(西南官话)。

赣州府地区被誉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块热土、客家文化的摇篮。

二、客家话

客家语,简称客语,又称客话、客家话等,部分地区还称涯话(𠊎

话)、新民话、土广东话(广东话)、粤东语、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一门语言;

但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

在国内,则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

一般认为,客语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

语言研究中,客家语以梅县话为代表。

客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的广东人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台湾、印度等等)。

客语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为广东东部(如梅州、河源等)、东南部(如惠州)、北部(如韶关等)和福建西部,江西南部等地区;

而香港、澳门的客家人很多已经改说粤语,不说客语了。

因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语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梅州是世界客都,梅县更是世界客都的中心,所以以梅县客家话为标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海内外国际客家话节目都是以梅县话来播音。

客语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客语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

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四川,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只要会说客家语,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

而不会说客语,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

客家语的这个特点,导致在客家人占多数的地区,其它族群往往学习客语,以争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认同。

在台湾、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学习客语以期获得客家人的支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种情形在选举活动期间尤其明显。

使用归属于客家语的涯话、赣南老客话等的人群对“客家”这种称谓的认同度较低,但仅仅是称呼上的不认同,并不表明他们否认与“认同客家”的其他客家人同操客家语的事实。

来源

有人认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古代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华北迁移到华南的。

他们的祖先是从今河南省和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

(从那时开始这些地区的语言开始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官话方言)。

客家人祖辈原是中原汉族。

而现代客家语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p][-t][-k],却在一些北方官话中消失了。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语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

例如,在客家语、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

例如:

粤语香港新界原居民的围头话之用语“掌牛”(看管牛只),与客家语之“掌牛”(zongngiu)相同。

分类

1.涯话与新民话

涯话,粤西及广西南部等地区的一类客家语方言。

涯一般认为来源于客家语日常口语中的第一人称;

根据发音可写作“涯话”、“崖话”、“哎话”、“埃话”等,其中涯话写法最普遍。

在粤西、桂南地区使用涯话的人口超过500万。

涯话由于一般没有分布在县城或市中心(博白和陆川等少数地区除外),故长期受周边强势语言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粤东等地客家语分化越来越大,并有逐步被粤语等取代的趋势,亟待保护。

与“涯话”称谓并用的还有“新民话”这个称谓。

“新民”,即后迁入者,与原南下汉人以示区别。

新民话流行于广西浦北、陆川、博白等县市;

除此之外,宾阳县等广西地区亦有新民话分布。

在归属上,新民话属客家语分支。

新民话在博白、陆川二地较为流行,在宾阳、武宣等地则是弱势语言。

2.土广东话

四川-重庆客家语,一般称为“土广东话”,由于分布过于分散,也缺少足够的研究。

土广东话这个称谓源于“广东话”称谓。

在蜀客家人习惯以“广东人”自居,原因是四川一带客家人多来自广东(来自福建汀州一带的由于语言相近大多也接受这个称谓)。

后来为了区分“广府人”(或者当代世居广东的人群),逐渐被冠以“土”前缀,形成“土广东话”,“土广东话”由此而来。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四川客家人亦开始接受“客家话”这个称谓。

由于处于分散分布的状态,在划分上,土广东话一般不归属于客家语八片。

祖籍广东粤东地区的人群所操口音接近粤台片,祖籍广东粤北地区的接近粤北片,祖籍福建汀州的则接近汀州片。

四川土广东话比较集中的区域有:

成都市东郊、内江地区的隆昌威远、川北的仪陇、川西南的西昌。

3.赣南老客话

赣州老客话一般是指宁龙片客语(但是与语言地图不完全一致),一般包括:

赣州市郊属地区、赣县、于都、大余、南康、信丰大部、安远大部、会昌大部、瑞金西南、兴国南部、上犹东部、崇义东南部。

赣州宁龙片客家语表示的一些词汇:

妈妈(麻麻);

爸爸(阿ba第一声);

姐姐(阿gi第三声);

哥哥(阿gou第一声);

妹妹(老moai第四声)。

4.东江水源音

水源音,则水源话,又称东江本地话,民间称蛇话,学术界为方便统称惠河话(或惠河方言),是广东东江地区的一类方言。

有学者认为,水源音是来自梅州和赣南两地的客家移民和惠河一带的原住民长时间杂居在一起,这三部分人所说的话经过一个长期混化过程最终形成的。

它既区别于梅州话又区别于赣南话,又深受粤方言的影响,但因保留着客方言的基本特征,属于客家语的一个分支。

另有部分学者(如刘叔新等)通过将这一类方言与广州话和“主流”客家语(指梅县话)对比,认为水源音属于粤语,并归为“惠河系”,以惠州话(与称谓目录表格中的“惠州话”不同一回事,这里仅指惠城话)为代表。

但是这部分学者并没有将水源音与赣南话、陆河话、台湾海陆腔等作对比,可能不能反映水源音全貌。

分布

具体来说:

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是客家语最为集中的区域,惯称客家大本营。

“纯客县”是指使用客家语的人口超过九成,且当地经济、文化主要为客家民系主导的县域,这样的

县域,只存在于中国内地,而且只存在于客家大本营。

1、广东

纯客家县市:

梅州的梅县、梅江区、梅州、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

河源全境(源城区、东源、龙川、连平、和平、紫金);

惠州的惠城区、惠阳、惠东;

汕尾的陆河;

韶关的新丰、仁化等。

非纯客家县市:

深圳、东莞、南雄、丰顺、揭西、普宁、饶平、陆丰、海丰、阳山、连州、增城、花都、从化、英德、中山、台山、鹤山、高州、信宜、阳春等。

2、福建

纯客家县市有:

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武平、永定。

非纯客家县市有:

建宁、泰宁、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南靖、平和等。

3、江西

赣县、南康、大余、崇义、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等。

信丰、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井冈山、永新、宜丰、靖安、武宁、鹜源等。

4、广西

合浦、防城、钦州、陆川、灵山、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藤县、桂平、平南、马山、梧州、来宾、象州、全秀、柳州、柳江、昭平、蒙山、宜山、贺州、钟山、阳朔、罗城、融安、三江、凤山等。

5、重庆市

巴县、重庆、合江、合川。

6、四川

通江、达县、巴中、泸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成都、新津、双流、温江、金堂、广汉、彭县、西昌、等。

7、贵州

遵义、榕江。

8、湖南

平江、浏阳、茶陵、安仁、常宁、永兴、江永、江华等。

9、海南

定安、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

10、香港

主要分布在新界大埔、元朗、上水等乡镇。

11、台湾

主要分布在桃园县、新竹县、屏东县、高雄县、台东县等县。

12、海外

在海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环印度洋的印度联邦、非洲、南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等)、美洲地区等。

三、客家风俗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1.生产风俗

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

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

“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

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

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

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

管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

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

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客家人欢欢喜喜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

中元过后,人们又忙乎秋种秋收,其后,集中力量把种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饲养的猪、鸭、鹅、鱼上市。

2.生活风俗

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

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

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

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

他们不喜欢吃烂饭,故用此法煮饭。

吃粥时,喜欢熟盐拌粥。

其副食是猪肉及各类蔬菜,不定时吃牛肉及其他肉类。

一般猪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

蔬菜是用油炒热后,放入配料即盛入碗。

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

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白斩鸡、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

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

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绿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馅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制好。

裹粽用粽叶。

农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饭,放入糖,再用树叶染成不同颜色,香甜可口。

冬至。

都要吃糯米粉、肉馅制成的水煮馍。

他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汤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

来宾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

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

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为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

照传统俗规,旧房多留给长子住用。

3.家庭风俗

由于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动,往往一个姓有若干宗房。

整个姓氏,传统有不成文的族规。

凡是出现有损姓氏声誉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决。

如果出现与外姓斗殴的事情,则每户出人前往解决,目的是防止吃亏。

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动手,有理则据理相争,无理则和气解决,如果谁敢冒犯族规,势必被族人孤立。

每逢宰猪,客家人都要设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户请一人,大村的则是请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

一旦家里有人考上中专、大学,或参军、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宗房兄弟。

为了维持宗房的团结,女方过房后,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南方以下还有弟妹。

新娘、新郎必须随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时间才能分灶。

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须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弟妹的义务。

否则被视为逆子。

分灶以后,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挟一份菜给老人。

由于重家族,所以老人极受尊重。

来宾客家人俗规,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

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

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挟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

老人讲话,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喧嚣。

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

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生极受重视。

来宾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婶(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

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

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或外甥女)做“满月”。

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

4.节日风俗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节。

春节是大节,年货丰富,多是腊味,包粽子、炒花生等。

正月初一不能杀生,初二方可开怀痛饮。

春节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舞狮上门拜年。

元宵节时,客家人喜欢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顿。

“二月灶”,煮糯米饭杀鸡拜灶王,求得一年丰收、顺利。

三月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煮甜糯饭,备酒菜,巡回祭扫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个节日。

端午节,包粽子。

六月六,备酒菜。

中元节,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杀鸡杀鸭宰鱼,女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热闹一番。

中秋节,备水果、月饼赏月。

重阳节,出外登高。

冬至,吃一种比水饺大,用糯米粉裹外,馅为鱼肉、猪肉、萝卜丁的水煮馍。

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农历),也是一节日。

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种收获,隆重地吃一顿团圆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

5.信仰风俗

客家人的保护神是“灶王”——土地神。

土地神的神位设在村口,旁种一棵大榕树,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中元节,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的),三碗饭、三双筷、三杯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要求。

供品的摆设位置是:

香最近神位,酒饭次之,荤菜最远,蜡烛在两旁。

另外,谁家添丁添口、出外读书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庙、大人庙、女庙,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参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三令五申严禁搞迷信活动,客家人还是暗中参拜。

伏波庙,即为纪念汉朝将军马援南征而建的庙,庙会时间是正月初六。

大人庙是纪念清朝丞相(大学士)陈洪谋为广西民众请命免交钱粮而建的,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九。

女庙是纪念刘三姐建的庙,庙址是在一个山洞里,正月二十九日举行庙会。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

三月清明时,整个姓氏都热闹起来,联合到祖坟去搞祭祖活动,良江乡内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宾阳进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场参加。

每逢节气或岁终,客家人都是先用荤菜祭祖后,方才进餐。

正月的时候,供品必须摆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

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猪头肉(整块)、米花糖之类。

客家人过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后以及秋收后集中于祠堂,一来听文化程度较高的人解释家谱,续写家谱;

二来商量姓氏内需要解决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纠纷、建筑、生产等。

6婚嫁风俗

(1)惠州民间传统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繁文缛节,劳民伤财,可说是颇多陋俗。

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

惠州的传统婚俗,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荒婚”、“望门婚”、“幂婚”等等,惠州均有之。

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礼、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见其遗风。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

“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

(2)惠州传统的聘娶婚姻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提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卜吉、过礼落定、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亲迎、拜堂、滞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

惠州民间的繁杂婚俗,是由封建婚嫁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

“六礼”起源于周朝。

《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

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

其后两千余年,六礼虽有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都依然可见其影子。

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大抵有提亲,过大礼,接新娘等十二种程式进行的。

7婚姻风俗

(1)来宾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媒人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坐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

媒人看两家年龄相当、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动上门说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会求媒人作好事。

男女双方见面后,互相倾吐心事,于老人同意,认为合适,就开出“八字”,由男方交给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认为比较合适成婚。

一旦“八字”合适,双方老人同意,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

接着男方下聘金,俗称“外家钱”,多少由双方议定。

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后才到政府去办结婚证。

待男方准备妥当,把迎娶时间告诉女方,女方就得着手准备嫁妆。

婚礼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给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

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并带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给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婶婶,甚至厨房烧饭、砍肉的也得一份。

新娘的哥嫂也得给新郎封包和新鞋。

又从男家挑选两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镜子、公鸡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

和当地壮族群众一样,女家都要给陪郎和男家来的姑娘挂彩,抬出嫁妆。

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箩下向祖宗辞行,然后,穿黑衣、黑裤、黑鞋,束红头绳,撑黑伞,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门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车去。

到男家拜堂后,新娘当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亲、伯娘、婶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担着小猪、小鸡到男家,以示为新婚夫妇准备生活的本钱。

8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

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

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

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

寿衣"

给病人穿上,称"

着寿衣"

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

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

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

是为“送终”。

9报丧

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

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

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

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10落枕

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

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

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

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

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

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

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11安葬

将灵柩放入墓地。

墓地选择讲究“风水”。

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

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12做七

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

一般只做“五七”。

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

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

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

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