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10289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三、精读课文,理解借箭原因。

1.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要陷害他。

周瑜是怎样逼迫诸葛亮一步一步地接受造箭的任务的?

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任务的?

读读第一部分。

2.

(1)周瑜以“公事”为由,步步紧逼,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承诺三天造好时,又逼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

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2)面对周瑜的阴谋,诸葛亮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以诸葛亮的谋略,识破周瑜的用意自然不在话下,但是他并没有揭穿周瑜。

当时正处于孙刘联合抗曹的非常时期,在这个背景下,诸葛亮之所以没揭穿周瑜的阴谋,是怕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出现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3)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呢?

提示:

周瑜非常工于心计。

诸葛亮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

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3.分角色朗读。

要充分考虑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达到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分角色朗读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读懂对话,并了解人物内心。

4.说说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心胸狭窄,嫉妒心强。

四、教师总结。

面对周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那么他是如何借到箭的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草船借箭”的过程,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复习导入。

诸葛亮极具智慧,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就有所体会。

俗话说:

“跟智者握手可以增长才干。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深入分析,来感受一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很快走进这节课的学习。

二、探究课文,感悟诸葛亮的“神”和“妙”。

1.默读第6—9自然段,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请同学们默读句子,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下来,说说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学生交流讨论,围绕“神机妙算”总结出以下几点。

(1)知天时。

(板书:

知天时)

过渡:

诸葛亮曾担保三天保管造成十万支箭,可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第三天四更时候……

老师:

他为什么选在这一天出发?

大雾漫天)

出示:

因为这天大雾弥漫,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

 

(学生根据句式,进行练习)

小结:

显然,大雾弥漫这一天气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也是诸葛亮选择在第三天四更出发的原因。

诸葛亮是在什么时候决定出发时间的?

(三天前立军令状的时候)这都要归功于他对天气变化的了解。

(2)晓地理。

晓地理)

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找准借箭的位置的。

①“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一字排开,便于统一行动,避免失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②诸葛亮船头、船尾掉转,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可多受箭,又可保持平衡)③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这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船轻水急)④读课文的阅读链接:

找出课文对应的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第7—10自然段)。

文言文短小精悍,但内容更详细。

(3)识人心。

识人心)

①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老实。

忠厚老实)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

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和借箭准备。

②曹操:

生性多疑。

生性多疑)

读文中诸葛亮和曹操的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分析得很透彻,预料准确)

3.回顾全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学生自由说课前他们搜集的故事,或教师补充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这是课文的精彩部分,围绕“神机妙算”,引导学生归纳出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并且在研究性阅读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那么,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1)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

(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

(3)周瑜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不如诸葛亮。

2.同学们,《三国演义》中所刻画的人物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大家在课下可以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

名著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内,更要将学生引向课外的名著世界中,从而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领略其写作方法,通过人物语言感受其内心等。

周瑜:

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诸葛亮

神机妙算

6 景 阳 冈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5个词语,读准3个多音字。

2.朗读课文,能复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形象。

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整体感知课文,精读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体会武松的机智勇敢。

(播放《好汉歌》,学生伴随音乐走进多媒体教室)

1.同学们,刚才这段音乐大家熟悉吗?

一起说出它的名字,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水浒传》中最著名的打虎英雄叫什么?

(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3.《景阳冈》这篇课文选自《水浒传》,现在请大家先读读27页的资料袋。

以歌曲导入,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正音解词。

晌(shǎng)午     筛(shāi)酒

咆(pá

o)哮(xià

o)诡(guǐ)计

踉(lià

ng)跄(qià

ng)胯(kuà

)下

霹(pī)雳(lì

)簌(sù

)簌地

迸(bè

ng)出揪(jiū)住

绰[chuò

](宽绰)(绰绰有余)(绰号)

[chāo](绰起一根棍子)

呵[hē](呵气)(笑呵呵)(呵护)

[ā]同“啊”。

泊[bó

](淡泊)(停泊)(漂泊)

[pō](湖泊)(梁山泊)(血泊)

2.掌握多音字“泊”。

此外增强对多音字“泊”的讲解。

3.理解部分难理解的词语。

筛酒:

斟酒。

 但凡:

只要是。

 印信:

印章。

梢棒:

防身用的木棍。

踉踉跄跄:

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平生之力:

全身的力气。

疏软:

肢体软弱无力。

耻笑:

鄙视并嘲笑。

4.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

(2)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第3—5自然段):

武松上冈后的所见所想。

第三段(第6—7自然段):

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第8自然段):

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段意列出每段的小标题。

①喝酒;

②上冈;

③打虎;

④下冈。

引导学生扫清朗读、字词障碍,然后再理清文章段落结构,从整体上把握学习重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直奔重点,紧扣打虎动作,感知武松特点。

1.课文中哪个部分最精彩?

(武松打虎)

2.学生读第三部分武松打虎的段落:

①找出描写老虎凶猛的句子,并用“

”标出动词;

②武松是怎样打虎的?

用“

”圈出动词。

(学生先自学,再交流)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对策是“闪在大虫背后”“躲在一边”“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闪”能否换成“躲”呢?

3.体会二“闪”一“躲”的妙处。

抓住“闪”字体会武松的沉着机智、临危不乱。

归纳“二闪”“一躲”:

老虎一“扑”,武松一“闪”;

老虎一“掀”,武松一“躲”;

老虎一“剪”,武松一“闪”。

4.二“闪”一“躲”之后,武松打虎还有哪些动作呢?

体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

(“轮”“劈”“揪”“按”“踢”“提”“打”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突显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猛过人的高大形象)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以守为攻”“转守为攻”的意思。

“以守为攻”是为了避开老虎最开始的气势,以退为进;

“转守为攻”是抓住机会,勇敢反击。

从中可以看出武松的机智勇敢。

5.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作者在表现武松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及其生动的表达效果,如“闪、轮、劈”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品读,让学生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四、小结。

通过“武松打虎”这一情节,作者把一个武艺高强、智勇双全的武松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1.学习武松喝酒、上冈、下冈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武松的人物形象。

2.激发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

1.文章结构的回忆:

(1)喝酒;

(2)上冈;

(3)打虎;

(4)下冈。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武松是怎样打虎的?

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感悟武松的智勇双全,并为进一步丰富武松的形象做铺垫。

二、吃酒、上冈、下冈。

1.那从武松喝酒、上冈这两部分,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武松呢?

(学生自学交流,批注)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我从“武松敲着桌子叫道:

‘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

’”中体会到武松的豪爽、粗鲁。

(2)店家对武松说“三碗不过冈”,让武松少喝酒,可武松却说:

“休要胡说。

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可见武松很倔强。

(3)店家告诉武松景阳冈上有虎,劝他不要上冈,他不听,还要上去。

可见武松逞能又倔强、任性。

(4)武松“寻思道:

‘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可见武松很爱面子。

3.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武松打虎,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他吃酒、上冈的部分呢?

这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还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武松。

武松的语言、神态描写进一步丰满了武松的人物性格。

三、拓展延伸。

1.推想武松这种豪爽的性格,这么高强的武艺,还会做哪些事?

推荐阅读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这些故事进一步丰满了武松的形象。

2.水浒一百单八将,个个性格鲜明,丰满而真实,有鲁智深的豁达明理,林冲的隐忍,杨志的正气,柴进的善良,阮小七的敏捷,李逵的直爽豪迈,吴用的机智,花荣的风度,卢俊义的大方轩昂,石秀的机警谨慎。

课后大家可以走进这本书,全面地认识这些英雄人物,品悟语言的精妙,感受经典的魅力。

由课内发展到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四、趣讲故事,拓展作业。

1.小组内练习讲一讲“武松打虎”的故事,也可以排演成课本剧。

2.拓展作业:

搜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故事,读一读。

趣讲故事既能帮助学生深刻体验故事的曲折情节,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人物故事,一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7* 猴王出世

1.会认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

抓住重点句子,品味石猴的形象。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篇课文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

对比两种语言的不同点,理解相关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西游记》开头的主题曲)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

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我们心目中这位神通广大、疾恶如仇、英勇无畏的孙悟空究竟从哪儿来?

是怎样成为叱咤风云的美猴王的呢?

相信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很关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这篇文章吧。

本文主要讲的是猴王出世,所以一开始播放《西游记》开头的主题曲,让学生很快就想到石猴从石头崩出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课下注释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师生交流。

2.交流自学情况,汇总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及1个多音字,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呵[hē]①怒责:

呵禁。

②呼气:

呵冻|呵气。

[呵呵]笑声:

笑呵呵。

[呵护]爱护、保护。

③同“嗬”。

呵[ɑ]同“啊”。

3.同学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4.交流自学情况。

三、品味语言,研读“石猴出世”。

1.全班交流,课件相机出示重点语句。

2.重点语句: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这段话写出了什么?

(石猴的出世过程)

(3)谈谈自己知道了石猴的来历后的感受。

3.石猴的生活: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

(句子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石猴的饮食、交友和起居,读起来朗朗上口)

(2)老师小结:

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

(家)

快乐老家,自由天堂啊!

谁再来读读,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

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石猴的重点语句,再析词解句、体会写法、感受形象,小组自主、合作阅读,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交流感受,赏读“石猴称王”。

1.过渡:

就是这只活泼可爱的小石猴,他还很聪明、勇敢、有担当呢!

快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是怎样称王的吧!

2.课件出示句子: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1)请同学们找出表示石猴动作的词语,并体味写作特点。

(蹲、纵、跳、睁、看)

(2)从这些动作中你体味到石猴什么样的品质?

(勇敢无畏、身手不凡、敏捷可爱……)

3.老师总结:

是的,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了解了石猴怎样进入水帘洞后,再来看看它又是如何让众猴兑现承诺的?

请大家找出关键的句子:

石猴端坐上面道:

“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5.想象石猴说话时的表情,有感情地朗读。

说说现在你感受到的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6.交流文章中其余描写生动的语句。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不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并通过想象石猴表情、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让学生脑海中的美猴王形象渐渐清晰。

五、体会猴、人、神集一体的形象。

1.同学们,这美猴王他真是当之无愧。

读了课文,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

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

他更像一个人,勇敢无畏;

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神异出众。

猴、人、神)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板书:

猴+人+神=神话人物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等)

2.老师:

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板书设计】

古典神话小说

石卵变石猴

石猴钻水洞

众猴拜猴王

顽皮可爱   勇敢无畏   神异出众

猴  +  人  +  神=神话人物

8* 红楼春趣

1.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简单了解红楼梦及作者等相关内容。

学生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及其在贾府中的地位。

一、启发释题,激趣引入。

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第8课《红楼春趣》。

(板书课题)从“红楼”二字你想到了什么?

(红楼梦)嗯,关于《红楼梦》,你知道些什么?

2.学生交流对《红楼梦》的了解。

(教师补充: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楼春趣》就是这篇长篇佳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

3.“春趣”:

同学们怎么理解?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嗯,春天的趣事。

同学们通过预习,了解这里的“趣事”指的是什么。

(春日里放风筝)

4.老师叙述:

我们学过的高鼎写的《村居》一诗中,哪些诗句提到了风筝呢?

(学生说: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的,这里的“纸鸢”指的就是风筝。

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在他的著作《红楼梦》中也多次写到风筝。

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曹雪芹对放风筝的精彩描述吧。

初步了解《红楼梦》,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一)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PPT出示自读提示:

1.借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请教。

2.自学生字新词: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标注出来。

(二)自学检查:

PPT出示生字。

读准以下字音:

恰(qià

)似   窗屉(tì

)    嫣(yān)红

晦(huì

)气忌讳(huì

)高墩(dūn)

宝钗(chāi)敞(chǎnɡ)地袭(xí

)姑娘

晴雯(wé

n)

(三)同学们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课文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

我们来理一理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

PPT出示课文人物简介:

宝玉:

贾政和王夫人之子,贾母的孙子。

黛玉:

贾母的外孙女,宝玉的表妹。

聪慧无比,琴棋书画样样俱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身世可怜。

宝钗:

薛姨母之女,宝玉的表姐。

宝琴:

宝钗的堂妹。

探春:

贾政与赵姨娘之女,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

紫鹃:

黛玉的丫鬟。

晴雯:

宝玉的丫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关系,便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一)理清了人物关系后,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2.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印象最深?

为什么?

(二)小组合作研讨,班内汇报交流。

预设:

1.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表现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欢乐。

2.(PPT出示)小组讨论交流:

文中(  )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他(她)是一个(  )的人。

贾宝玉:

率直纯真,关爱女性。

体现:

(1)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

“放起来!

(2)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

“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林黛玉:

体弱多病,多愁善感。

(1)黛玉笑道:

“可是呢。

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2)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丫头们:

贪玩、爱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