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书写参考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9599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历书写参考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病历书写参考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病历书写参考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病历书写参考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病历书写参考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历书写参考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病历书写参考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历书写参考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历书写参考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神曲1袋山楂1袋鸡内金1袋枳壳1袋

陈皮1袋合欢皮1袋夜交藤1袋五味子1袋

共5剂,日一剂,开水冲服,分两次服。

黄芪注射液10ml加入5%葡糖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益气养元。

取心、交感、神门、肾、枕、耳迷根、皮质下、小肠,用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日1次,养心安神。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西医诊断考虑“

(1)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2)轻度贫血”,拟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相关检查,予抗心律失常、护心、对症支持治疗。

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盐低脂饮食,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强体力劳动。

遵嘱执行。

李向荣/包敦仁/曹玲

 

2012年11月4日10:

今日查房,患者诉心悸气短稍有缓解,纳少腹胀,夜寐欠安,大便溏薄。

BP106/70mmHg神志清楚,面色无华,口唇色淡。

心界不大,心率58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今治疗暂无更改,继观。

包敦仁/曹玲

一、心悸(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因感受外邪/七情过极/饮食不节/体质虚弱/药物所伤发病,以心悸为主证,属中医“心悸”的范畴。

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濡养(或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

综上所述,本病以虚证为主(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总属邪毒侵心/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浊阻滞/心虚胆怯之心悸。

中医鉴别诊断:

心悸与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辨证论治:

(1)邪毒侵心:

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发热,恶风,全身酸痛,神疲乏力,咽喉肿痛,咳嗽,口干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数或结代。

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用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豆豉、桔梗、牛蒡子、甘草、淡竹叶、芦根。

(2)心脾两虚: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用归脾汤加减:

当归、龙眼肉、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阴虚火旺:

心悸少寐,眩晕耳鸣,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或结代。

治以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阴虚火不甚旺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阴虚心火亢盛用朱砂安神丸加减:

朱砂、当归、生地、黄连。

(4)心阳不振:

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胸闷气短,面色晄白,自汗,畏寒喜温,或伴心痛,舌淡红,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以温补心阳。

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炙甘草、龙齿、牡蛎。

(5)水饮凌心:

心悸眩晕,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甚者咳喘,不能平卧,胸脘痞满,纳呆食少,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以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桂枝、炙甘草、白术。

(6)心血瘀阻: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治以活血化瘀,心脉不畅。

方用桃仁红花煎加减: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

(7)痰浊阻滞:

心悸气短,胸闷胀满,食少腹胀,恶心呕吐,或伴烦躁失眠,口干口苦,纳呆,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以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方用导痰汤加减:

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茯苓、远志、酸枣仁。

(8)心虚胆怯: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老则加重,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失眠多梦而易惊醒,舌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弦。

治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

龙齿、琥珀、磁石、朱砂、茯神、菖蒲、远志、人参。

中药注射液:

(1)5%GS1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8-16ml;

5%GS250ml+红花注射液5-20ml;

5%GS250ml+川芎嗪注射液2-4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活血化瘀。

(2)5%GS250ml+参麦注射液20-6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益气养阴。

(3)5%GS250ml+黄芪注射液10-2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益气养元,养心通脉。

中医外治法:

耳穴压豆:

预防调护:

(1)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2)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盐低脂饮食;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强体力劳动;

(4)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

二、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

注:

胸痹心痛病大致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

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患者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感受寒冷发病,以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为主证,属中医“胸痹心痛病”的范畴。

(1)素体阳虚,寒从中生,阴寒凝滞,复感寒邪,突发绞痛

(2)瘀血阻于心脉,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胸部刺痛;

恼怒则肝气郁结,气滞则加重血瘀,心脉痹阻,突发胸闷憋痛(3)气虚无以运血,血行不畅,气血瘀滞,发为胸闷、胸痛(4)气虚无以运血,阴虚则络脉不利,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而胸闷隐痛,时作时止(5)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不畅,血行瘀滞,而胸脘痞闷如窒而痛(6)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故胸闷胸痛(7)饮食、情志因素内生之热毒痹阻心脉(或外邪内侵,邪毒痹阻心脉),不通则痛,发为胸闷胸痛。

综上所述,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总属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痰阻血瘀/热毒血瘀之胸痹心痛病。

胸痹心痛病与胃脘痛:

胸痹心痛病不典型者可表现为胃脘部疼痛。

但胸痹心痛病多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胃脘痛与饮食相关,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并多伴有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泄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

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治法:

芳香温通。

方药:

苏合香丸(此类药物多属芳香温通类药物,辛香走窜,可耗伤气阴,且冠心病患者多素体亏虚,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气滞血瘀证:

疼痛剧烈时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辛散温通,行气活血。

速效救心丸。

发作时予10-15粒舌下含服。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

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益气活血。

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人参或党参、黄芪、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桂枝、甘草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生脉饮加减:

党参、麦冬、五味子、黄芪、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等;

如偏阴虚火旺,见烦渴、潮热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可加用虎杖、漏芦、首乌、地骨皮。

(3)痰阻血瘀证:

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通阳泄浊,活血化瘀。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瓜蒌、薤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等。

(4)气滞血瘀证:

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行气活血。

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柴胡、牛膝、枳壳、地龙等。

中成药:

地奥心血康、复方丹参滴丸等。

(5)热毒血瘀证:

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冠心Ⅱ号方加减:

丹参、赤芍、川芎、红花、虎杖、黄连、毛冬青、生地等。

1.心绞痛发作期:

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舒血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

2.心绞痛缓解期:

可以辩证选择生脉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1.针灸疗法

开瘀通痹

主穴:

心俞、膈俞、巨阙、膻中、郄门、阴郄、内关

配穴:

(1)心痛发作期:

寒凝血脉证加气海、关元,散寒止痛;

气滞血瘀证加合谷、太冲,行气活血。

(2)心痛缓解期:

气虚血瘀证加百会、气海,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气阴两虚证加三阴交、气海,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心阴亏虚证加三阴交、太溪,养心安神;

痰阻血瘀证加丰隆、血海,健脾化痰、活血通脉;

心阳不振证加命门、厥阴俞,温振心阳。

刺法:

双手消毒后,背腰部腧穴使用25mm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片刻即起针,其余诸穴依据补虚泻实原则手法操作,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拔罐

取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留罐5-10分钟。

3耳针

取心、神门、交感、皮质下、肾上腺、胸、耳背心,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按压约5分钟,每日按压5-10次,以耳廓潮红为度。

4艾灸

寒凝血脉证灸神阙、关元。

气虚血瘀证灸百会、气海;

痰阻血瘀证灸足三里、丰隆;

心阳不振证灸命门、肾俞。

灸法:

腹部、背腰部及下肢腧穴使用温灸器,百会使用艾条温和灸,灸30分钟;

神阙使用大艾柱隔盐灸,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5穴位注射

取双侧①肾俞、足三里;

②脾俞、丰隆,每次选用1组穴位,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每穴注射1-2ml,每日一次,两组交替使用。

6刮痧

胸部沿任脉以膻中为中心刮痧,背部取厥阴俞、心俞、膈俞刮痧。

使皮肤发红,出现青紫的瘀斑或瘀点(出痧)。

7中药足浴

红花30g、鸡血藤30g、伸筋草15g、透骨草30g、艾叶15g、川乌10g.浓煎500ml。

加入全自动足浴器泡足,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七天为一疗程。

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调饮食,是预防与调摄的重点。

情志异常可导致

脏腑失调、气血紊乱,尤其与心病关系较为密切。

气候的寒暑晴雨变化,亦有明显的影响,慎起居、适寒温,居处必须保持安静、通风。

饮食调摄方面,饮食宜清淡,食勿过饱,不宜过食肥甘,应戒烟,少饮酒,宜低盐饮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也要注意适当休息,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

三、厥证(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心源性或出血性休克等)

患者因情志所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发病,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为主证,属中医“厥证”的范畴。

平素气血阳阴亏虚,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突遇巨大精神刺激)(亡血失津,气随血脱,阳随阴脱)(饮食不节,聚湿生痰,痰浊阻滞),遂致气血逆乱,升降失常,阴阳气不相顺接,发为厥证。

综上所述,本病总属气厥/血厥/痰厥之实证/虚证。

1、厥证与眩晕:

眩晕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

与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迥然有别。

2、厥证与中风:

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常有素体肝阳亢盛。

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歪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口眼歪斜及失语等后遗症。

厥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

但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1、气厥

(1)实证:

突然昏倒,人事不知,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呼吸急促,或见四肢厥冷,发作前情绪激动不安,或郁闷不乐,或自觉胸前堵闷,四肢麻木,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以理气开郁。

方用五磨饮子加减:

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白豆蔻、檀香、藿香。

(2)虚证:

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突然昏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或见小便自遗,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微。

治以益气回阳。

方用四味回阳饮加减:

人参、附子、炮姜、甘草。

2、血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醒后头昏头痛,平时急躁易怒,口苦面赤,头晕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以理气活血。

方用通瘀煎加减:

当归尾、红花、山楂、乌药、香附、木香、青皮、泽泻。

心悸头晕,或眼前发黑,昏厥无知,面色苍白,口唇不华,目陷口张,自汗肤冷,气息低微,或四肢震颤,舌淡红,苔薄白,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以益气养血固脱。

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白芍、五味子、白术、茯苓、远志、甘草、肉桂、生姜、大枣、陈皮)。

3、痰厥:

眩晕,突然昏厥,喉中痰鸣,胸闷纳呆,或咳喘气急,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以行气豁痰。

半夏、胆南星、陈皮、茯苓、枳实、苏子、白芥子。

(1)5%GS250ml+参附注射液20-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2)5%GS250ml+生脉注射液20-6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益气养阴,复脉固脱。

  

(1)针刺:

针人中、内关、百会、素髎、十宣、十井等。

实证者,可十宣少量放血。

  

(2)灸法:

灸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

用于虚证。

(3)耳针:

针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心肺、升压点、呼吸点。

  1.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2.加强思想修养,陶冶情操,避免精神和环境的刺激。

  3.对已发厥证者,更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救治措施救治。

  4.患者苏醒后,要消除其紧张情绪,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不同的饮食调养。

  5.所有厥证患者,均应严禁烟酒及香辣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加重病情。

四、眩晕(高血压、低血压、梅尼埃综合症、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患者因情志不遂/病后体虚/年高肾亏/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瘀血内阻发病,以头晕目眩、头痛为主证,属中医“眩晕”的范畴。

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素体薄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发为眩晕。

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总属肾气亏虚/痰瘀互结/肝火亢盛/阴虚阳亢之眩晕。

1、眩晕与中风病:

中风病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

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可为中风病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2、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醒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可有眩晕欲倒的表现,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1.肾气亏虚证:

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补肾和脉方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治法:

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等。

血塞通片等。

3.肝火亢盛证:

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等。

4.阴虚阳亢证:

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加减:

明天麻、双钩藤、石决明、炒栀子、黄芩、川牛膝、炒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牡丹皮等。

瘀血阻络证:

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疗效的中药注射液,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气虚血瘀证:

可选择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配合应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痰浊壅盛证:

可选择醒脑静注射液。

取降压沟、肝、胆、交感、肾、神门、枕,用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日1次,平肝潜阳,滋肾熄风。

预防眩晕之发生,应避免和消除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

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

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过食肥甘醇酒及过咸伤肾之品,尽量戒烟戒酒。

眩晕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严重者当卧床休息;

注意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的加重,或发生晕仆。

有眩晕的病人,当避免剧烈体力活动,避免高空作业。

五、瘿病(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瘤、甲状腺炎等)

患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发病,以颈前喉结两旁弥漫性肿大或有结块为主证,属中医“瘿病”的范畴。

长期愤郁恼怒或思虑过度,心肝气机郁滞,肝气失于条达,气结成瘿(饮食失调,或居于高山地区,水土失宜,影响脾胃的健运功能,生湿成痰,痰壅气结致病)(素体阴虚肝旺,气郁化火,炼津成痰,痰气搏结颈前致病)。

痰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亢盛;

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心肝阴虚;

气滞或痰气郁结日久,则深入血分,血液运行不畅,痰结血瘀。

综上所述,本病以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总属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之瘿病。

1、瘿病与瘰疬:

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个数多少不等。

2、瘿病与消渴: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1.气郁痰阻: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

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代表方:

四海舒郁丸:

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郁金、青木香、青陈皮。

  2.痰结血瘀: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海藻玉壶汤:

海藻、昆布、海带、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翘、甘草、当归、赤芍、川芎、丹参。

  3.肝火旺盛:

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栀子清肝汤合消瘿丸加减:

柴胡、栀子、丹皮、当归、白芍、牛蒡子、生牡蛎、浙贝母、玄参。

  4.心肝阴虚: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当归、枸杞、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川楝子。

取大椎、膻中穴温灸20~30分钟,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适用于气郁痰阻、痰结血瘀之瘿病。

因水土失宜所致者,应注意饮食调摄,在容易发生疫病的地区,可经常食用海带,使用加碘食盐(食盐中加入万分之一的碘化钠或碘化钾)。

患者应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

在病程中,要密切观察瘿肿的形态、大小。

质地软硬及活动度等方面的变化。

如瘿肿经治不消,增大变硬,应高度重视,防止恶变。

六、消渴(糖尿病、尿崩症等)

患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为主证,属中医“消渴”的范畴。

(1)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可发为消渴,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可致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导致消渴;

(3)精神刺激或长期郁怒,五志过极,则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火热炽盛,可上烁肺金,中灼胃液,下耗肾阴而致消渴;

(4)长期服用温燥壮阳药物,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致使燥热内生,阴津亏损,发为消渴。

本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火旺)。

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气阴两虚),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

综上所述,总属肝胃郁热/胃肠实热/脾虚胃热/上热下寒/阴虚火旺/阴阳两虚/气阴两虚之消渴。

1、消渴与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

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消渴与瘿病: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