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928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doc

《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doc

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

一、什么是“最好的教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曾经风光一时的澳柯玛空调在做广告宣传时这样说。

“做最好的自己!

”我多次对学生这样说。

“做最好教师!

”现在,我这样对自己说。

几个说法矛盾吗?

我认为不矛盾。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

20多年前,我在给一位高三学生的信中曾这些写道――

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

“人比人,气死人”,因为你比的人,处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尖,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无能。

但是,请别忘了,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我”。

有人说: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

”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象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

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与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自己。

你以前的理想都是很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

因此,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要成为最好的——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赞道的劳动者!

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这话是写给这位学生的,其实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二、“最好的教师”应该有着怎样的情怀?

(一)童心:

和学生保持共同爱好

做有童心的教育者--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二)爱心:

师生之间的互相依恋

•“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

•我为什么要回到学校?

•车站惜别

(三)责任心:

和孩子一道成长,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

•我把什么样的人奉献给未来的民主中国?

•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和公共知识分子!

•陶行知--

“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四)专家:

课堂教学很棒,并有专业造诣

“最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

他当然必须要有出色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但还不能仅止于此,他还应有教学以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技之长:

教数学的,不妨在课余研究一点数学“猜想”;教物理的,最好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制作的能工巧匠;教政治的,能不时发表一些经济学小论文;教语文的,可能又是一位楚词研究者……教学艺术和专业特长,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热爱科学、不断进取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也使教师本人对学生保持着一种源于科学、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五)思想家: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最好的教师”同时又应该是一位“思想家”。

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

成天忙于应付补课、编资料而使自己思想视野愈来愈狭窄、思维触觉越来越麻木的“教书匠”,显然无法胜任“素质教育”的重任。

作为“思想家”的教育者,在既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同时能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影响,甚至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门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想到自己的教育。

(六)心理学家:

用心灵赢得心灵

“最好的教师”还应是一位“心理学家”。

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个性的教育,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技巧与艺术。

因此,教育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中学生的心灵之中,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

“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和教师的谈话》)惟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以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

三向学生学习(和学生一道成长)

“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

(一)虚心;

(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

并不是说完全跟小孩子学,而是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

否则即是专制教师。

”(陶行知)

陶行知说--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

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

建立平等的精神对话关系

•第一届学生给我的信

•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

教学调查,投信任票,班规的监督……

•从教师节的特殊礼物到毕业之际的尊师卡:

“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

四、我每天的“五个一工程”

(一)、上好一堂语文课

(二)、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

(三)、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

(四)、读书不少于一万字

(五)、写一篇教育日记

(一)、上好一堂语文课

营造对话的课堂情景

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举重若轻,行云流水

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

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

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

任何脱离学生实际因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深刻分析”,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

所谓“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

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但我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

如果把语文课比作画国画,那么有人喜欢画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甚至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课前都精心设计因而胸有成竹,对这样的老师我充满敬意;但我不愿意画工笔画,而更愿意“大写意”,愿意课堂上有一些“突发情况”——这最能激发我即兴发挥的教学灵感;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

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

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我以前上课,往往是先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所谓“牵牛鼻子”,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这样做的立足点是在教师,而非学生。

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

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

能不能在教师讲授之前让学生有一个“纯净的阅读”?

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

(比较《孔乙己》和《冬天》)完全可以的,因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

因此我现在主张,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

教师的作用何在?

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研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发言权?

这个问题似乎是不难回答的,当然有!

但现在一些老师片面理解“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便不那么愿意向学生发问了。

其实,既然是“对话”,就是双方的事;如果只是一方说,叫什么“对话”呢?

不错,在“学习共同体”中,就思想权利而言,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然而他是“平等中的首席”。

“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是教育本身赋予教师的。

教育的方向和目的,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都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

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

纯粹“客观”的教学,永远不可能存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引导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他创设和谐情景,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

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批判中学会批判,在民主中学会民主……这本身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目的。

另一方面,面对争议,特别是面对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他不是以真理的垄断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示”,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

教师的发言尽管只是“仅供参考”,但由于教师所处的首席地位,尤其是教师发言所闪烁的智慧火花思想光芒,教师的一家之言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

2005年10月27日的一封信

筱盈同学:

接到这封信,你可能感到有点突然吧?

别紧张,我不过是把你当朋友而谈谈我的一些想法而已。

这些想法,本来那天晚上和你聊天时我就想说的,但几次话到嘴边都没有能够说出口,因为我怕让你难为情。

但这些话不说我又觉得对你不负责任,毕竟我是你的班主任,该说的还得说。

于是我选择了写信这种方式。

既然是朋友,我就单刀直入吧!

听说——注意,的确是“听说”,你和外班的一个男生有超越一般男女同学界限的交往,是吗?

如果是这样,我就想谈谈我的想法。

当然,也可能是有的人过于敏感,误解你了。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可以聊聊这个话题。

我开始不相信,因为我觉得筱盈那么单纯的一个女孩怎么会那样呢?

后来一想,即使——又要提醒你注意,我说的是“即使”——你真的有“那种感情”,其实也很正常呀!

“朦胧的情感”和品德是没有关系的。

我多次说过,少男少女互相产生好感,是正常的,这种感情甚至是很纯真的。

只是在这关键的时期——我指的是冲刺高考的高二高三阶段,需要的是高度集中的精力,如果不是天才,恐怕很难两全其美。

上学期我曾给三班的同学开设过一个关于爱情的讲座。

提到我大学时读过一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写文革中一对青年男女,后来两个参加了不同的派别。

男父是共产党高级将领,女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两个人经历很多感情波折;多年后他们偶然遇到了。

女主人公叫南珊,她说了一段话非常好:

“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

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

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

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

是呀,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因而有不同的幸福。

这些阶段应有的主题或者缺失或者错位,我们的人生都将是悲剧,至少会造成遗憾!

上周星期四我女儿来给你们交流,面对有同学提到“早恋”的问题,她当时的回答是:

“我们要考虑现在这个年龄段最应该做什么?

每一个年龄段都是最应该做的事,如果把下个年龄段的事提前到现在来做,就意味着在两个年龄段都做了不该做的事,而且两件事都做不好!

”你觉得呢?

上学期,在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