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专题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84025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实验专题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化学实验专题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化学实验专题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化学实验专题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化学实验专题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实验专题1Word格式.docx

《化学实验专题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实验专题1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实验专题1Word格式.docx

(2)要求用玻璃塞的:

强酸溶液、液溴、溴水、氯水、KMnO4溶液等。

(3)要求用棕色瓶的:

HNO3溶液、AgNO3溶液、氯水、氨水、卤化银等。

(4)要求密封保存:

氢氧化钠、漂白粉、电石、P2O5、Na2O2、浓H2SO4等。

(5)其他:

①氢氟酸——塑料瓶存放②白磷——水中存放③钠、钾——煤油中

存放④液溴——水封。

[答案]A

[评注]分析化学药品存放的问题时,一定要同时考虑容器材料的性质、化学药品的性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2]如下图所示的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

A.铜屑和浓HNO3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C.电石和水D.碳酸钙和稀盐酸

[解析]本例题是根据考试说明中关于“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而命题的,由装置图可以看出:

①气体发生装置由分液漏斗与锥形瓶组装,没有热源,无需加热,可推知此反应在常温下可自发进行;

②洗气装置用浓硫酸;

③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可推知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再看所给的选项:

A、铜屑与浓硝酸反应无需加热就可以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酸性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浓硫酸进行干燥及用向上排空气法,所以A是正确选项。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反应,产生氯气,而所给实验装置未提供热源,所以不予考虑。

C、电石与水反应不需加热,但生成的乙炔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不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

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钙是酸性气体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D选项也是正确的。

[答案]AD

[评注]本题以给出实验装置图的方式来设问,解题时必须全面分析,理解所给的装置图,结合学过的实验基本操作和知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就本题而言,在平时学习中,不仅要牢记常见气体的发生、干燥、收集的操作方法,而且要切实注意掌握其规律性,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㈠、单项选择题

1.准确量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A、50mL量筒B、10mL量筒C、50mL酸式滴定管D、50mL碱式滴定管

2.下列仪器加热时不需垫石棉网的是()

A、烧杯B、坩埚C、锥形瓶D、烧瓶

3.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称量前先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B、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C、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其他固体药品可直接放

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D、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1g

4.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溅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硫酸溶液中和

C、如果苯酚的浓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D、酒精洒在桌面上引起失火,可用水浇灭。

5.下列有关药品取用的操作中,错误的是()

A、固体药品一般不能用手接触

B、向试管里装块状固体,应镊子夹取,并在试管口垂直放下

C、取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有时用玻璃棒蘸取

D、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以直接倾倒

6.下列灭火剂能用于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

A、干冰灭火剂B、黄沙C、干粉(含NaHCO3)灭火剂D、泡沫灭火剂

7.下列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

A、仪器表面光亮、洁净B、用水冲洗后,仪器内壁不附水滴或水膜C、用水冲洗后,仪器内壁附有多处水滴D、用水冲洗后,仪器内壁附着均匀水膜

8.下列关于洗去玻璃仪器上污物所使用的化学洗涤剂最合理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化学洗涤剂是()

A、S(CH3CH2OH)B、Ag(浓HNO3)C、CaCO3(稀HCl)D、BaCO3(H2SO4)

9.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时,规范的操作是()

A、将pH试纸放入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B、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C、用干燥的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D、在试管内放入少量溶液,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

观察颜色,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㈡、填空题。

10.往试管装溶液时,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如需加热则不超过______,加热时需要用,并使试管受热___________。

11.在实验室里,有一瓶浸在煤油里的钠块,要取用金属钠,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12.取一支大试管,加入15mL蒸馏水,再加入5mL苯(d=0.87g/cm3),静置,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上层是,下层是。

取黄豆大的金属钠(d=0.97g/cm3),轻轻放入这支装有水和苯的试管里。

试推测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鉴定、鉴别、推断

物质的检验在中学阶段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

它们的共同点,均需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选择恰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生成及气味、焰色等现象加以判定.必要时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

不同的是,鉴定通常是指对于一种物质的定性检验,鉴定是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分别检出阳离子、阴离子。

鉴别通常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可根据一种物质的特性区别于另一种;

也可根据几种物质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热效应等一般性质的不同加以区别。

推断是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分析推理出被检验物质的组成或名称。

二、物质检验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检验反应的一般要求。

(1)反应要有明显的外部特征。

(2)反应要在适宜的酸碱度、浓度和温度下进行。

例如,Fe3+检验的反应需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否则会因Fe3+水解而影响检验效果。

(3)排除干扰物质的影响。

例如,检验SO42-的存在可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再滴加BaCl2溶液,其目的就是要消除Ag+、SO42-、CO32-、SiO32-等的干扰。

(4)尽量选用选择性高的反应。

例如,检验Fe3+可使用的反应很多,但通常选用SCN-来检验Fe3+的存在,其主要的原因除反应快、现象明显外,反应的选择性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物质检验的基本步骤。

(1)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

试样的外观主要指试样的状态和颜色。

对试样的外观进行观察可大致划定可能的物质范围。

如试样是蓝色晶体,就可大致判断试样是铜盐晶体。

(2)试样的准备。

当试样是固体时,一般首先应取少量试样配成溶液。

(3)检验。

每次检验均只能移取配制好的少量溶液,绝不能将检测试剂直接加到全部待测溶液中。

三、设计物质检验方案的一般原则

1.充分利用离子的特征反应。

例如,鉴别NH4NO3、K2SO4、(NH4)2SO4、KN03四种白色固体,其中NH4+检验的特征反应是利用NH4+和OH-反应,Cl-检验的特征反应是利用Cl-和Ag+的特征反应,SO42-检验的特征反应是利用SO42-和Ba2+的特征反应。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选用Ba(OH)2溶液作为检验这四种盐的试剂。

2.确定检验操作顺序要“先简后繁”。

例如,鉴别NH3、C12、N2,CO2、N02等六种气体。

一观颜色,将C12(黄绿色)、NO2(红棕色)先检出;

二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将NH3检出;

三用点燃.将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棒复燃的O2检出;

四用试剂,把剩余两瓶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

其中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余下的是N2。

3.按“先活后惰”的原则确定物质检出的顺序。

例如,将己烯、己烷、苯、甲苯四种无色溶液进行一一区别。

其中己烯最活泼,甲苯次之,己烷最不活泼,所以在鉴别时,应先将最活泼的己烯用溴水将其检出,其次用KMn04(H+)溶液将甲苯检出,最后用硝化反应将苯检出,最后剩下的就是不活泼的己烷。

[例题解析]

[例1]:

设计一实验证明A12(SO4)2:

与Na2C03两溶液混合,所得的沉淀是Al(OH)3,而不是A12(CO3)2。

[解析]要证明一物质是不是碳酸盐,应让其与稀HCl反应,能不能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具体的操作如下:

取少量饱和Al2(SO4)3溶液于烧杯中,加入少量饱和Na2CO3溶液,搅拌,过滤,洗涤沉淀2~3次(因为沉淀中会含有Na2CO3,溶液,影响实验结果),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滴入稀HCl,仔细观察有无气泡生成。

[例2]:

用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两同学的方案是:

甲: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HA配制0.1mol/L”的溶液100mL;

②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乙:

①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pH=1的两种酸溶液各100mL;

②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10mL,加水稀释为100mL;

③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装入两个试管,同时加入纯度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1)在两个方案的第①步中,都要用到的定量仪器是。

(2)甲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理由是测得溶液的pH1。

(选填“>

”、“<

”、“=”)乙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

(多选扣分)

A.装HCl溶液的试管中放出H2的速率快

B.装HA溶液的试管中放出H2的速率快

C.两个试管中产生气体速率一样快

(3)请你评价:

乙方案中难以实现之处和不妥之处:

(4)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进行的方案(药品可任取),作简明扼要表述。

[解析]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必须的定量仪器是容量瓶。

(2)甲方案中,0.1mol/L的某弱酸HA,由于它部分电离,H+浓度小于O.1mol/L,pH大于1。

乙方案中,在两种稀释液中同时加入纯度相同的锌粒,盐酸稀释后,H+的物质的量不会增加,pH变化较大,弱酸HA稀释后,电离程度变大,H+的物质的量增加.因此,pH变化较小,加入锌粒后,装HA溶液的试管中放出H2的速率快。

(3)乙方案中,要求配制某一定pH的弱酸溶液,但影响溶液pH的因素很多,如温度变化等,导致配制的溶液的pH不稳定,因此配制pH=1的弱酸HA溶液难以实现。

不妥之处为,因为是液体与固体反应,固体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仅仅用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来判断溶液中H+浓度的大小,说服力不强。

(4)要证明某酸是弱酸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

配制NaA的盐溶液,再测量溶液的pH,pH>

7,说明HA是弱酸。

又如:

用右图装置向烧杯中加入无水的某弱酸,接通直流电源,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

向烧杯内慢慢滴加蒸馏水,并不断搅拌,电流计中开始有电流通过,随着继续滴加蒸馏水,发现电流计中通过的电流从到大,热后再从大到小。

同样在烧杯中加入浓盐酸,按上述方法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术,发现电流计中电流通过的现象是:

先最大,然后逐渐减小。

如此就可区分出两种不同类别的酸。

1、不用任何试剂,试鉴别以下溶液和固体的方法及观察到的现象:

NaBr、

AgN03、H2S、NaOH、HCl、NaNO3,、CuCl2等7种溶液。

2、为了区别5瓶无色溶液:

氢溴酸、氯化铝、氯化钾、硝酸钡、碳酸钠。

甲、乙、丙二位同学分别选用了一种试剂:

甲选用的是烧碱溶液,乙选用的是酚酞试剂,丙选用的是甲基橙试剂。

你认为最佳方案应是。

3、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

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溶液;

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

(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溶液。

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

4、氯化铝是较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化合而成的化合物。

如何用实验验证氯化铝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三.实验设计和评价

1.掌握综合实验(实验设计)的一般解题思路

综合实验就形式而言大致可分为:

为达到一定实验目的而进行实验设计;

对给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评价。

此类题目一般的解题思路是:

信息提取:

从已知条件出发,弄清实验目的和反应原理;

信息加工:

选准解题的突破口,确定具体的操作步骤,掌握实验装置安装的顺序要求和规律;

信息运用:

对实验现象或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得出结论:

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物质的鉴定、鉴别和推断;

归纳总结:

把握实验的关键和注意事项,对可能出现的差错、失败做必要的预见;

思维拓展:

合理分析实验过程,预测实验结果并给予合理评价。

2.注重对实验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归纳。

这部分内容较为琐碎,学习时可以依据以下思路,在理解的前提下加以掌握。

 

[例1].某工厂废液经测定得知主要含有乙醇,其中还溶有丙酮、乙酸和乙酸乙酯。

现欲从废液中回收乙醇和乙酸,根据各物质的沸点,补充下列实验步骤,模拟实现这一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物质

丙酮

乙酸乙酯

乙醇

乙酸

沸点/℃

56.2

77.06

78

117.2

可供选择的实验用品:

1mol/L烧碱溶液,18.4mol/L硫酸,蒸馏水和冰,400mL烧杯,250mL烧杯,250mL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器,接受器,玻璃棒以及中学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

⑴补充下列实验步骤:

①组装蒸馏装置,检查气密性;

②取100mL废液注入250mL蒸馏烧瓶中,滴入1mol/L烧碱溶液,调至废液PH=10;

③;

④;

⑤;

⑥。

⑵滴入1mol/L烧碱溶液,使溶液的PH=10的目的是:

⑶用18.4mol/L硫酸的目的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⑷最后蒸馏烧瓶内残留液中的溶质的主要成分是。

[解析]各物质分离过程如下:

[答案]

⑴③向蒸馏烧瓶中放几片碎瓷片,缓缓加热;

④收集70℃左右的馏出物;

⑤待蒸馏烧瓶中的残液冷却后,向其中缓缓加入硫酸至过量,再加热蒸馏;

⑥收集118℃左右的馏出物

⑵将乙酸中和成乙酸钠,使乙酸乙酯在蒸馏时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

⑶2CH3COONa+H2SO4

Na2SO4+2CH3COOH

[例2].设计一个粗略测定锌(二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实验。

实验室环境条件:

25℃1.01×

105Pa

仪器及材料:

大试管一支(容量约50mL)、500mL锥形瓶一只、500mL量筒一只,玻璃导管、橡皮管、橡皮塞、铁架台(附铁夹)、wg锌粒(w<1g)、足量稀硫酸、水

⑴画出实验装置示意图。

⑵欲保证不漏出氢气,应如何操作?

⑶若实验测出的氢气的体积为VmL,写出计算锌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

[解析]:

⑴首先明确实验原理:

称取wg锌与足量硫酸反应;

测定生成的H2的体积;

计算锌的相对原子质量。

然后设计实验装置:

反应装置(“固+液

气”)和量气装置(排水集气,测水体积)

⑵要做到“保证不漏出氢气”

在开始反应前塞好橡皮塞

当药品放入试管中并不立即反应

药品不接触。

操作方法

[答案]:

⑵首先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小心将试管倾斜,再把锌粒放在试管壁上,并塞好橡皮塞,缓缓直立试管使锌粒沿试管壁滑下开始反应。

⑶M=

[评注]解此题的常见错误是:

总有同学误以为加快操作速度就能“保证不漏出氢气”(如:

将硫酸和锌粒放入试管后立即塞好橡皮塞),实际上只要反应物相接触反应就开始了。

[例3]下图(左)为化学课本上实验室制溴苯的装置,该装置较简单,操作也较简便,但也有些不足之处。

为弥补不足,有同学另行设计了如下图(右)的反应装置。

⑴反应式为;

⑵苯、溴在分液漏斗中混合后现象为,说明了。

⑶将混合液滴入反应管几秒钟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c处,d处,e处。

⑷在2-3分钟后,可以在a管底部得到,b中现象为。

⑸改进装置与原课本装置相比,优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⒈明确目的:

改进装置是为了要弥补课本装置的不足。

⒉具体分析:

⑴课本装置有何不足?

根据反应原理和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将两种装置比较分析,得出课本装置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①因反应放热而挥发出的溴蒸气未能除去,将沿导管进入锥形瓶,会影响最后的检验结果;

②反应物一次加入不能连续进行反应;

③生成物不能自行排出,不便分离提纯;

④分离生成物时须将烧瓶中的混合物倒出,此时逸出的溴蒸气会造成污染;

⑤尾气HBr不能充分吸收。

⑵进而分析新装置中是如何弥补这些缺点的。

由此可得出⑵、⑶、⑷小题的答案。

⒊归纳:

与课本装置对比,明确改进装置的优点有哪些。

⒋深入分析:

实验室制溴苯的改进装置种类较多,但“万变不离其踪”,都是根据同样的原理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答案]⑴略;

⑵无现象,反应需Fe屑做催化剂;

⑶红棕色,无色,橙红色;

⑷无色油状液体,出现淡黄色沉淀;

⑸略。

[巩固练习]

1.已知硫化铜(CuS)和硫化亚铜(Cu2S)都是黑色粉末,且都又不溶于水,在空气中煅烧都转化为氧化铜和二氧化硫,试根据上述性质设计一个不用任何试剂鉴别硫化铜、硫化亚铜两种黑色粉末的简便的化学实验方案:

2.已知漂白粉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氯气。

某同学为了用此法制备氯气并测定氯气的体积,设计了如下装置,请回答:

⑴集气瓶中所盛的液体是

⑵在制氯气前,必须进行的一项操作步骤是

⑶某同学在实验中,发现量筒中未收集到液体,则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3.用右图装置为电解水的实际装置,在试管A中得到H2,试管B中得到O2。

从理论上说,这两种气体的体积比应为2:

1,而在某次实验中较精确地测得如下实验数据:

电解时间(分)

12345678910

A管中气体的体积

6102029394955657585

B管中气体的体积

24711102126313647

试分析:

实验开始时的几分钟每分钟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

不是2:

1,但自第7分钟后体积之比约为2:

1,为什么?

4.请设计5种以上不同的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简述每种方法所选用的仪器、试剂和实验原理。

5.用胶头滴管将新制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当滴入最后一滴氯水时红色完全褪去。

⑴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

①;

②。

⑵怎样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还是②。

6.2.某光卤石样品中含有不跟氢氧化钠溶液、盐酸反应的杂质,学校化学课外活动研究小组欲测定此样品中KCl·

MgCl2·

6H2O的质量分数,经过讨论有多种实验方案。

请根据提供的实验试剂和仪器(所需的仪器在中学化学常用仪器中任选),设计并选择精确度较高的实验测定方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可选用的实验试剂:

amol/LNaOH溶液,bmol/LNa2CO3溶液,cmol/L盐酸,dmol/LAgNO3溶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

综合测试卷(A)

一、选择题

1.在容量瓶上无需有标记的是()

A、标线B、温度C、浓度D、容量

2.准确量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A、50mL量筒B、10mL量筒

C、50mL酸式滴定管D、50mL碱式滴定管

3.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加入的MnO2是()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干燥剂

4.下列关于实验室制NH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NH4Cl固体与NaOH固体混合加热B、可用碱石灰干燥NH3

C、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D、可用排水法收集NH3

5.下列各组中各物质既能共存又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A、H2、HCl、SO2B、H2S、SO2、O2

C、NO、SO2、O2D、H2Se、NH3、Cl2

6.下列关于玻璃仪器内污迹的清除方法正确的是()

A、银镜可用浓氨水浸泡除去B、石灰水瓶中白色污迹可用浓碱溶液洗去

C、油脂迹可用烧碱或纯碱热溶液洗去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的铜迹,可用稀盐酸清除

7.下列混合物不可用分液法进行分离的是()

A、CCl4与水B、硝基苯与水C、酒精与苯酚D、乙酸乙酯与水

8.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Cl2,可采用的方法是()

A、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B、用干燥有色布条

C、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D、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9.制备下列气体过程中,净化除杂的有关操作(括号内是杂质)其中正确的是()

A、CO2(CO)——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B、C2H4(SO2)——气体通过盛有溴水的洗气瓶

C、NO(NO2)——通过水洗干燥后,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D、NH3(H2O)——浓H2SO4

10.下列仪器①漏斗②容量瓶③天平④分液漏斗⑤蒸馏烧瓶⑥滴定管⑦燃烧匙,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④⑤D、①⑤⑦

11.配制250mL0.5mol/LNaOH溶液,在下列仪器中:

①托盘天平②量筒③烧杯④玻璃棒⑤漏斗⑥500mL容量瓶⑦药匙⑧250mL容量瓶⑨胶头滴管⑩坩埚,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A、①③④⑥⑨⑩B、①④⑦⑧⑨⑩

C、①③④⑦⑧⑨D、①②④⑤⑧⑨

12.下列有关滴定操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②往滴定管内注入标准溶液

③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④滴定⑤洗涤

A、⑤①②③④B、③⑤①②④

C、⑤②③①④D、②①③⑤④

13.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A、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B、先加硝酸酸化,再加硝酸钡溶液

C、先加盐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D、加入硫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14.在下表中,欲用一种试剂Z来判别盐溶液中的离子X和离子Y是否存在时,此试剂使用正确的是()

试剂Z

离子X

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